1、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讲稿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讲稿单元教材解读: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艾滋病小斗士三篇文章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让学生从满含激情的语言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由名人小事和凡人壮举中,洞悉为人处世之道。单元整体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自主自觉地通过一定的方式识记。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领悟到爱与奉献的人间真情,明白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4、能够在阅读中感悟,内化情感,明白道理。5、能够在阅读中掌握语言,学会做笔
2、记。单元重点难点:1、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学会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 4、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5、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单篇文章解读:怎一个“情”字了得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想教材分析: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全文以“送”字为明线,一是写什么时间,送什么样的人;二是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人们送
3、时的悲痛心情;三是展开想象用排比句式写将伟人的骨灰送到哪些地方;四是用对偶句式,写骨灰撒放大海时的情景;五用联想、排比的句式结束全文。作者之所以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就暗含一个“颂”字,全文字字句句都在歌颂伟人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伟人难以割舍的深情,是文章的主线。本课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学设想:一、课前铺垫,用“情”搜集。著名的认知心里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要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同样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经
4、验上来学习。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因此,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情地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首先,教师要运用说伟人的主要事迹或教唱歌颂伟人的歌曲等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了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欲望,然后给他们充足的
5、时间去搜集、整理、感知和内化,引导学生去占有大量的资料。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有丰富的搜集资料的经验和能力,尤其是上网查找资料更会有困难。所以,课前教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教会学生上网浏览、下载文件,并且预先设计一些方便学生操作的表格来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搜集与本文的学习有关的资料,帮助他们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有利于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了解伟人的事迹,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二、课堂参与,用“情”表达。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因而教学此文必须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1、入“情”
6、诵读。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2、忘“情”想象。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
7、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3、传“情”说话。 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
8、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三、课外升华,用“情”展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许难以完全做到,课外的学习辅导就应该弥补这一缺憾。课堂教学后可安排我心中的邓小平爷爷的短文写作、继续学唱歌颂邓小平爷爷的歌曲、举行“颂伟人”诗歌朗诵比赛、开展“邓小平爷爷图片资料展”等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课堂尽情诉说的基础上再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用情地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伟人的一片深情,从而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学设计:课前:(课
9、件:出示邓小平的画像,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教师朗诵课文。 一、小平爷爷,您别走,抓一个“飞”。(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飞机是怎样飞向大海的?(出示:年月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 2、为什么这样飞?从中你读出了什么?(a、人民对小平爷爷的不舍。b、小平爷爷对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眷恋。)3、人民为什么对邓小平这样的爱戴和依依不舍呢?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出示: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从那些词语感受到的。(一生、崭新历史、
10、篇章)知道小平爷爷写过哪些伟大的“篇章”?(围绕课前收集的有关邓小平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深刻体会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体会邓小平的伟大)知道在这些伟大篇章中,哪一个是最后一个篇章吗?(年月日:骨灰撒大海)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篇章。讲述:邓小平的遗嘱(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4、小结深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把自己毕生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一个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一个受亿万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无比崇敬的伟人,即将要离们而去,此时,难道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让我们来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别小平爷爷的。(出示:已选择的一些感人的送别场面。) 其实,此时呀,我们和
11、全国人民一样在心中千万遍的呼喊(出示:小平爷爷,您别走!放音乐:您别走)伸出右臂再次呼喊小平爷爷,您别走!二、小平爷爷,您走好,抓一个“撒”。(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1、怎样撒骨灰的?(出示: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着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胡锦涛同志缓缓地将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邓小平同志的子女邓林、邓朴方悲痛地跪在机舱里,缓缓地撒着骨灰与花瓣,完成他们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邓榕哽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2、这
12、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撒”吗?这一个“撒”字里撒出了多少的内容!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这一“撒”就撒去了世界级的伟人,这一“撒” 就意味着我们与小平爷爷的永别,这一“撒” 就撒出了亲人们的多少不舍,这一“撒”就撒碎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3、撒向何方?(让我们看看当时有篇文章怎样写的。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小平回眸应笑慰。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澳门。小平回眸应笑慰。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即在眼前,澳门回归指日可待。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
13、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台湾。小平回眸应笑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他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平回眸应笑慰。海外侨胞为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而骄傲;全世界人民盛赞小平:“二十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本世纪公认的世界级领袖”、“邓小平的影响超时代超国界”邓小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4、小结深化。小平爷爷是带着微笑走的,走得放心、走得欣慰、走得伟大、走得无所顾虑。师述:小平爷爷走了,让我们一起向他道一声:(出示:小平爷爷,您走好)师述:小平爷爷您走了,让我们向您默默地道一声生读:小平爷爷,您走好!师述:小平爷爷
14、您走了,浪花把你越送越远,但我们还想再喊一声生读:(同上)师述:小平爷爷您走了,您放心地走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生读:(同上)三、小平爷爷,您没走,抓一个“听”(学习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1、过渡: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小平爷爷离我们而去了,飞机即将告别大海,但我们还是忍不住再回首,看看,看到了什么?(学生读有关内容)再听听,听到了什么?(学生读有关内容)2、让我们再来听听(出示这句话并播放邓小平这句话的原声)听出了什么?心中有什么感受?(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发自肺腑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心)(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启发:小平爷爷说他是中国人民的,祖国和人民是也就他的,他爱祖
15、国和人民,就像,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让我们再次聆听这句震撼人心的话。(播放原声)3、一听完,师述:同学们,小平爷爷真的走了吗?(没走)为什么?(学生自由说)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5、总结:其实,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都不会走,祖国和人民永远忘不了他最后,让我们齐读大屏幕上的7个字出示:小平爷爷,您没走。四、作业设计1、做到三个“一”找一个邓爷爷的故事。背一首怀念邓爷爷的诗。唱一首歌颂邓爷爷的歌。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爱”的艺术、“给”的艺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谈教材分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通过
16、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几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1)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课文通过“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几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赞扬了人世间至真至纯至美的亲情。(2) 以“给”为突破,体悟人世间奉献的乐。作为儿子,那么年幼,却不顾千里迢迢的旅途劳累,忙着给父亲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多么感人。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不仅言谢、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
17、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分享心得:海复小学朱红莉老师是如何思考教材,设计教案呢?一起听听她的阐述。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阐述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儿子是很爱爸爸的,他从俄罗斯到意大利,真可谓千山万水,路途遥远,十来岁的“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的儿子,居然“顾不上”休息,就“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这是违背常理的,而这个“违背”之处,却能看出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我在这
18、里要问:儿子为什么栽种花草呢?这里有两个猜测;1、高尔基可能是个极为喜欢花草的人,也就是说,为着父亲的喜欢而栽种;2、高尔基的身体很不好,特别是肺,年轻时因为失恋他曾开枪自杀,结果子弹没有打到心脏,反而射中了肺部。另一叶肺片也已经被烟熏得差不多了。意大利的小岛上的空气可能非常适合他,因此他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那儿。如果高尔基不爱花草,儿子这么做,可能是儿子希望自己返回之后,父亲能够看到花,就想到他,显然,这里也包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高尔基也是爱着自己的儿子,尽管他和妻子离婚了。他对儿子的爱,首先体现在一个父亲的举动上看到儿子种的花就想到儿子的脸这是每一个平凡的富有父爱的父亲都会想到的。这也是今天
19、的一般意义上父母对孩子的爱。课文一开始讲了,“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不是一般的爱,是“很爱”。一般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可能表现在对儿子身体的关心,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关心,对孩子未来的关系,那么,作为一名世界级作家的父亲的爱,又会是什么呢?作为一个教材,作为一篇文章,显然呈现的,会有与众不同之处。的确如此。这个爱,很不一般,或者说是一般的父亲表现不了、表达不到的。那就是,高尔基以一个作家的敏感和责任,胸怀和练达,从儿子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出发,提炼出了人生至理: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的
20、内涵,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并不容易。我们可以从整封信入手。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书接上回,叙述的是高尔基对儿子上次来岛种花的回顾和表扬。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东西”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鲜花”。给我(高尔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我(高尔基)是愉快的,你(高尔基的儿子)也是愉快的。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让学生与文本碰撞的平台!为了让学生理解“美好的东西”这一深刻内涵,我想在教学时安排即兴采访活动,让学生置换角色,成为岛上的居民之一,同时设计了一定的情境,在具体的语境下安排了想象说话练习,从而让学生将“美好的东西
21、”所包含的内涵表达出来,化抽象为表象。【课堂实录片段赏析:采访形式,置换角色创造由内而外体会父亲语言内涵的平台】师: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呢?生:鲜花。 师:还记得这是怎样的鲜花吗?引导背诵“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师: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晨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生: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师: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感到怎样?生: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都抛之云霄了,我又恢复了
22、平静的心情。师: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生: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晃时,我的疲劳顿时都化为乌有了,我又精神百倍!师: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下文中“要是你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中的“美好的东西”,使教学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在第二个部分“美好的东西”第二次出现,但是意义扩大了。由原来的儿子给父亲的鲜花,演变成一个人给所
23、有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幸福和快乐了。有了刚才的领悟,这里可以让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美好的东西”。这是由具像到抽象“抽取”过程关键的一步。第三部分哲理的揭示是本课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给”是什么?“给”是给予、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是什么?“拿”是索取,一味得到别人的关怀而不付出。其次,是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情境想象帮助他们理解:(1)记得有一次,我的同桌忘记带文具了,我就把自己的文具借给他,看到他开心的笑脸,那时侯,(2)上次,我的一位同学流鼻血了,我赶紧从衣袋中掏出纸巾,为她擦去血迹,那位同学一个劲儿地谢我,那
24、时侯(3)在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没有座位,我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她,她高兴地说:“真是一个乖孩子。”那时候(4)操场上,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摔倒了,我连忙把他扶起,那时候每次的情境想象后引读:“那时候,我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我。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师再适时小结:是的,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样的人生因此而快乐吗?有了一定的情境体验,再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给,永远比拿愉快”呢?比如青海玉树地震时,我们(引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事例后,教师可以用“
25、给,永远比拿愉快”进行点评。可以说:你们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明“给,永远比拿愉快”!)内向外的延伸,使得对于句子内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然后,通过自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对高尔基的信做全面的回顾,实现了从抽象到具像的转化。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总结全课时,赠送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大家需要的人。纵观全文,作者乘坐“爱”的专列在父子之间来回穿梭。并由己达人、由内而外、由近到远。提炼出“给,
26、永远比拿愉快”的哲学真谛。在课堂“检测完善”的环节安排了请学生代笔,帮助高尔基的儿子写回信或是写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练习。就是要看一看,学生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完成了一个由文得意,由意(实际上是读者的感悟)再回到文(信的形式表达)的过程。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其语言谈不上特别优美,对于要全文背诵,总是不能太认同。不知大家的观点如何?第六自然段的结尾处是冒号,引出后面的信,那为何不把信的内容也算入第六自然段呢?如果学生提及,该怎么回答呢?期盼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指点。听了她的阐述您觉得她的设计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地方,谁来评述一下!(季樱鹰、顾海梅)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7、评述稿(吕四大洋港小学 季鹦鹰)朱老师主备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清晰流畅、环环相扣令我受益匪浅, 全课紧扣“爱”的主题,抓住“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重点,层层剖析“给”什么,“得到”什么,轻松赏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扎实训练中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一、朗读充分,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朱老师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8、。二、模拟情境,培养发散的思维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让学生与文本碰撞的平台!为了让学生理解第7自然段中“美好的东西”的深刻内涵,朱老师安排了即兴采访活动,让学生置换角色,成为岛上的居民之一,同时设计了一定的情境,在具体的语境下安排了想象说话练习,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从而让学生将“美好的东西”所包含的内涵表达出来,化抽象为表象。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理解了第8自然段中“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中的“美好的东西”。为理解下文“给,永远比拿愉快”作了很好的铺垫。三、与生活“链接”,感悟“给”的快乐
29、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体会“给予”的内涵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难点,光靠说教是枯燥乏味,也是苍白无力的。朱老师通过设计情境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那时候,我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我。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并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给别人美好东西的具体事例,用学生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明白当你给别人美好东西的时候,别人会感到很快乐,你也就会感到很快乐,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从而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四、巧妙设计作业,升华主题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
30、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最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有选择的练笔倾吐: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2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或你快乐,我也快乐。3写出最经典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制成书签。(任选两个完成)这一延伸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最后,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在总结全文时,老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这个教学环节挺好的。但其实在前面练习3中的散文幸福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
31、在于奉献。”很显然,这句话与“给永远比拿愉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到我们应该要把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总结全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这句话,再送“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这句名言,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评述稿(顾海梅)拜读了朱红莉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收益匪浅。整个教学设计抓住“写信教子”,先由美好的东西鲜花,引出美好的生活。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晨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感到怎样?(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都抛至云霄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晃时,我的疲劳顿时都化为乌有了,我又精神百倍!)在高尔基眼里,儿子种的花不仅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也给岛上其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他说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再引申出美好的东西还指付出、帮助他人、爱心奉献。并且让学生理解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句问候当你遇到困难时老师投来鼓励的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