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8.97KB ,
资源ID:39411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411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方监测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方监测方案.docx

1、第三方监测方案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011年6月10日附图:1、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沉降观测点制做示意图及说明; 3、基准点埋设示意图;附表:1、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监测周期与频率表; 2、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周边建筑物监测周期与频率表; 3、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拟建建筑物监测周期与频率表。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受甲方委托,我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北京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工作。我单位将严格按规范要求,及时按计划进行监测工作。拟建天驿宾馆

2、改扩建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 拟建建筑物包括酒店、配套办公楼、公寓及地下车库,各建筑物基本情况见下表。建筑物概况一览表建筑物名称地上层数地下室层数结构类型基础埋深(m)公寓楼C9/3F框剪剪力墙结构-19.00m办公楼A、B9F/3F框剪剪力墙结构-19.00m酒店8F/2F框剪剪力墙结构-15.25m地下车库0F/3F框剪剪力墙结构-19.00m下沉广场(含垫层)-9.25m拟建建筑物的0.000=30.650m,现状自然地坪标高为31.65m,主要基础埋深15.41 m20.36m。根据现场表明,拟建建筑物四周均紧邻红线,距离为3.004.30m,红线外有建筑物或道路,属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

3、基坑,为确保周围土体及建筑物、道路的稳定与安全,并保证干槽作业,须进行基坑降水及有支护土方开挖。基坑大小为210m147m。本基坑工程为一级基坑工程。二、 场地岩土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地形、地貌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在地貌上位于温榆河洪冲积扇中部,表层人工堆积层,其下为第四纪沉积层,第四纪地层厚度约在200400m。2.1 地质条件地层情况根据目前所完成的现场勘测,将勘探范围内的地层,按其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及岩性划分为人工堆积层与第四纪沉积层2大类,根据各土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工程特性对各土层进一步划分为9个层。现按自上而下顺序,对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表。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层

4、号岩性层底标(m)描述房渣土27.9030.37m杂色,稍密,稍湿,可塑,中强。含砖渣、灰渣、水泥砌块等建筑垃圾,植物根系等有机质。粘土 重粉粘24.7126.57m褐黄(暗)色,中密,饱和,可塑,中强。含氧化铁,夹粉质粘土薄层。1砂粉粘粉褐黄色,中密,饱和,可塑,中强。含氧化铁、云母片、石英。砂质粉土21.4623.93m黄灰灰色,中密,饱和。含云母片、石英,夹粘质粉土薄层。1粘土黄灰灰色,中密,饱和,可塑,中强。含有质。重粉质粘土11.4613.82m灰色,饱和,中密,可塑,中强。含有机质,夹粘土、粉质粘土薄层。1砂质粉土灰色,中密,饱和,硬塑,较硬。含云母片、石英、有机质,夹粘质粉土薄层

5、。细砂中砂亚层在上,局部缺失,钻探未穿透灰色,中密,饱和,较硬。主要成分为云母片、石英。1砂质粉土灰色,中密,饱和,硬塑,较硬。含云母片、石英、有机质,夹粘质粉土薄层。2.2 水文条件本次现场勘察期间(2008年1月下旬)于场区钻孔内实测到地下水静止水位结果详见下表。序号地下水类型钻孔内静止水位水 位 埋 深(m)水 位 标 高(m)1上层滞水2.103.1028.4029.512承压水11.0019.2012.3720.51根据拟建场区附近已有资料,拟建场区历年最高水位标高接近自然地面,近35年最高水位为地面下2.00m。2.3 基坑支护方式本工程采用土钉墙+桩锚杆复合支护体系。护坡桩长15

6、-24.30.00m,锚杆体采用1860型钢绞线,杆体长度为:自由段(5.00m)锚固段张拉段(0.81.0m)。三、 监测内容1、桩顶及桩体水平位移监测;2、桩顶、地表、周边建筑物、拟建建筑物沉降监测;3、锚杆轴力监测。4、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四、 监测目的和依据4.1 监测目的根据甲方及规范要求,应对天驿宾馆改扩建项目基坑支护工程项目边坡的变形,从基坑开挖、直至基坑肥槽回填阶段、拟建建筑物从地板施工直至沉降基本稳定的完整过程,进行监测,达到确切反映实际变形程度的基本要求。通过变形观测,取得精确可靠的变形数据,了解边坡、周边建筑、管线、拟建建筑物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规律,有效监视边坡在基坑施工

7、期间的安全,以便随时监督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营,在检查、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中,藉以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为验证有关工程边坡支护、工程结构设计的理论及设计参数,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4.2 监测依据及要求4.2.1执行技术标准规范序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等级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国标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CJ8-2007行业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国标4.2.2 执行本方案的要求严格按照预定技术方案执行,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坚持负责人签字制度,确保观测质量,确保仪器、人员安全。五、 桩顶及桩体水平位移监测5.1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5.1

8、.1基准点的布设(1) 监测基准点做法变形监测基准点是变形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本项目拟建立9个基准点。基准点采用双金属管浅埋标结构(主要由底靴、内外金属套管、标志头、阴井盖等组成)。基准点应在基坑的变形影响区以外。同时,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震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具体位置可根据实地条件,由甲乙双方现场协商确定。(2)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置位置和数量位置和数量根据基坑形状、边坡长度,为保证反映整体水平位移情况,我们拟在基坑四周边坡、护坡桩帽梁上布置约46个水平位移变形监测点。点位布置

9、示意图见附图一。5.1.2 基准点、监测点的保护基准点、监测点是变形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测量标志,只有长期保存,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因此,除在选点时格外注意其地点的合理性外,尚需加以认真保护,如果遇到有可能对基准点、监测点造成损坏或破坏的情况时,甲方、施工单位和任何个人都应事先与乙方联系,以便具体研究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保护方法。5.2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5.2.1监测方法1 布设平面控制网(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法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对于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宜按两个级别布设。首先在基坑的外围布设相应的控制点组成首级控制网,在需要观测的基坑周围布设监测基准点,在基坑边坡布设位移

10、监测点。由基坑变形监测点及所联测的监测基准点组成扩展网,必要时可通过首级控制网来检测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本工程拟在基坑外围没有变形影响的区域共布设3个以上的沉降基准点、10个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10个工作基点作为首级控制点。2 监测方法鉴于本工程基坑较深、开挖面较大、基坑长度大的特点,我们准备在基坑外边坡方向采用视准线法监测,凹进点采用小角法测量,两种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通过基坑外围布设的高精度平面控制网确保这两种方法中工作基点的的稳定性监测、基坑倾斜的观测精度。a、 小角法在场地范围内,沿基坑每条边线的沿长线两端,埋设工作基点各1个,基坑坡肩1.0米范围内处埋设观测点(钢板尺)。位移变形

11、观测在各工作基点及各观测点布设完成后,对工作基点进行校核,误差不大于2mm。选用J2型(测角精度2)经纬仪进行观测,观测时使每段观测点与两端工作基点布成一条准直线,将仪器设于一端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工作基点,确定各观测点相对于准直线的偏角(小角),然后计算出各点的偏移量。b、 视准线法工作基点的建立和观测点布置与小角法相同属一套。观测时采用J2型(测角精度2)经纬仪,将仪器摆放在每条边端点的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端的工作基点,使各观测点均在仪器的视准线上,可直接读取各观测点的偏移量(钢板尺的刻度为毫米)。3 采用的专用工具我单位根据基坑变形观测的需要,为保证观测精度,特制作了如下观测工具:5.2

12、.2监测的精度要求1、 平面控制网的观测精度根据本工程水平位移观测要求和规范要求,本场区为中、高压缩性地基土,依据规范3.0.6条和3.0.7条计算,本工程基坑选用二级观测精度: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其限差见下表仪器类型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备注DJ268138注:引自4.6.2-1条2、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穿线法,对各观测点观测采用2测回,4次读书取均值作为一次观测数据。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根据下表报警值按规范要求确定水平位移报警值累积值DD2020D60变化速率D(mm/d)D22D 44D 6监测

13、点坐标中误差0.31.01.53.05.3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本方案制定的监测周期、监测频率,能够反映所测对象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要求。监测周期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测从基坑开挖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监测频率综合考虑了基坑类别、基坑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和类似工程的经验而定。5.3.1平面控制网的校核周期和校核频率视准线法监测水平位移,其控制点可布设在稳定的建筑物上或埋设在地面上,对于埋设在地面上的控制点要按规范要求定期检测。为保证控制点的稳定性,基坑开挖中每月联测一次。第一次为基础数据采集(3次取均值),共计约6次。5

14、.3.2监测点的观测周期和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土方开挖时间预计为6个月,锚杆施工期间,每步观测一次,在护坡桩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土方挖至设计标高一周后,每周观测一次,一个月后每半月观测一次,直至肥槽回填完成,预计总观测次数为64次。详见观测周期和频率表。5.4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通过对桩体水平位移的监测,了解支护结构及被支护土体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情况,确认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保证施工的安全性。1)采用CX-E03(精度0.01mm)智能型数显测斜仪和配套的ABS测斜导管观测。如图5-1所示:图5-1 CX-E03智能型数显测斜仪2)测斜导管安装和埋设测斜导管可相互连接拧紧丝扣,垂直安装固定

15、在连续墙钢筋笼底部上,随钢筋笼浇注在混凝土中。该测斜导管有四个槽口,用于固定测斜仪探头的滑轮。探头由一根电缆与显示读数仪连接,用于观测与测斜相关的水平位移量,以这种方式测量由墙体运动所引起的任何倾斜量的变化。在安装时,应及时检查测斜管内的一对导槽,其指向是否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斜管内的一对导槽应平行或垂直于墙体延长轴线方向),否则应及时修正;在未确认测斜管导槽畅通时,不得放入真实的测头,导管顶端应埋设到连续墙冠梁顶部适当高处,量测测斜管导槽方位、管口高程。要求所有埋设的导管必须保持顺直稳固、端庄,不得扭曲。并及时做好孔口保护装置,作好量测读数记录。图5-2 测斜导管示意图当冠梁顶部完成以后

16、土方开挖之前开始观测,使用测斜仪测量侧向位移。电缆线联接测头和测读仪,检查密封装置,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轻轻插入测斜管(导轮正确插放入一对导槽内),测量应自孔底开始。考虑到地下结构深度19米,故将倾斜管深度设计为22米,对19米深处以下的点考虑为不动点,可作为参考点使用,倾斜观测自19米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50cm距离测读一次显示器自动记录,直到到达测斜管的顶部,每次测量时应将测头稳定在某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应将测头提起并旋转180重新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量,两次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将与测斜仪配套的测斜管预先安装在围护结构的钢筋笼上,随钢筋笼浇筑在砼中(安装时侧斜管导槽十

17、字要平行于基坑方向)。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50cm距离测取读数,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见图5-3。图5-3 围护结构水平变形量测示意图六、沉降观测观测内容:1、地表沉降观测、2、桩顶沉降观测、3、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4、拟建建筑物沉降。6.1 沉降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6.1.1 水准基准点埋设及保护水准基准点是变形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本工程拟建立水准基准点4个,采用双金属管浅埋标结构(主要由底靴、内外金属套管、标志头、阴井盖等组成)或采用钉式墙水准基点.基准点应距基坑、周边建筑60米以外的变形影响变形区以外(在建筑区内,点位与临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

18、础最大宽度的2倍,且附近相同距离范围内也无其他在施或变形未稳定建筑物,);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沉降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米,要求埋设于车辆、行人少,通视且便于保存便于观测之处。注:监测基准点埋设的施工工艺地面沉降观测基准点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下列施工工艺埋设:备料,处理拟埋点位置,开挖躲避管线,安置钻机钻孔,钻孔达到预定深度后冲击夯实孔底,提钻处理孔口,安装标志头并填砼料至孔口,砖砌阴井并加大小井盖保护基准点标志,施工后及时处理好周围的建筑垃圾,绘制基准点位置图等。基准点应避开地下管线,尽可能避开规划道路未施工部分的用地范围,距待测建筑群60m左右 ,点

19、间距约30m。6.1.2 沉降观测点埋设及保护1、周边建筑物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本项目拟在周边建筑物的墙柱及角点上每1020m处埋设变形观测点,用红漆做醒目标记,并编号。变形观测点按照变形测量规范要求制作。2、地面利用特制洛阳铲成孔1m深度,混凝土灌注,然后加=16cm螺纹钢(与尺接触端用砂轮机打磨成半球型)。3、桩顶(护坡桩)在护坡桩的帽梁上直接嵌入小钢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水平位移同点)。变形观测标志点的埋设和保护,需要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望双方能友好合作。施工期间总包单位应负责观测点的保护。4、拟建建筑物主体楼墙柱及角点上每1020m处埋设变形观测点,用红漆做醒目标记,并编号。

20、变形观测点按照变形测量规范要求制作。6.2 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6.2.1 沉降观测作业方法变形观测使用蔡司007精密水准仪,配合2.0米铟瓦水准尺,按光学测微法进行精密几何水准测量,一切操作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定期按闭合路线进行基准点之间的往返引测;每次必须进行基准点某一点至建筑物上的某一点往返引测;每次必须按照规定的几何图形路线进行变形观测点之间的观测。1).五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标尺;固定观测路线和固定观测方法。2).每天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后进行。3).烈日下工作使用测伞;温差变化大时使用仪器罩。4).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5).在线路上预先量距,尺仪距一般

21、不超过20M,分别在标尺、仪器处钉大铁钉,每次按此路线进行观测。6).单程观测,首次观测、控制网复测以及各周期观测中的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测应进行单程双测站观测。7).凡超出规定限差要求的成果,均应进行重测。6.2.2沉降观测精度要求根据规范要求,拟采用一级和二级观测精度,一级使用于基准点间和引测部分的控制测量,二级使用于变形点间的测量。其限差数据见下表。变形测量等级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高差之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高差之差()一级0.150.30.50.30.45二级0.50.50.71.01.5注:n = 测站数视线50m,前后视距差2.0

22、m,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大于0.3m(光学水准仪)。6.3 沉降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本方案制定的监测周期、监测频率,能够反映所测对象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要求。监测周期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测从基坑开挖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监测频率综合考虑了基坑类别、基坑及地下工程的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周边建筑、地面、自然条件和类似工程地经验而定。6.3.1沉降基准点控制网的校核周期和校核频率为保证基坑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坑开挖中每月联测一次。第一次为基础数据采集,共计约6次。基准点埋设好,7天后进行第一、二次观测。6.3.2沉降监测点的观测周期和观测频率根据施工

23、进度,土方开挖时间为三个月,土钉墙施工期间,每步观测一次,在护坡桩施工期间,每天2次观测,土方挖至设计标高一周后,每周观测一次,一个月后每半月观测一次,直至肥槽回填完成,预计总观测次数为64次。详见观测周期和频率表。6.3.3主体楼沉降观测周期和观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每二层观测一次,至封顶后两年,总观测次数为14次。详见观测周期和频率表。七、 锚杆轴力监测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相关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及甲方要求,我院将对本基坑重要部位的锚杆轴力进行监测。具体监测部位由甲方、监理、设计共同决定,监测数量我方预计为20个。锚杆轴力监测按照重点部位同一列竖向锚杆全部监

24、测的原则进行。安 装:锚杆测力计安装时测力计和垫板的接触面平整,不允许有焊疤、焊渣和其它异物存在,达到垫板平整光滑,与测力计的接触面紧密。保证测力计和垫板与埋设孔的轴线垂直。当锚杆的锚固段混凝土的承载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依次将锚杆测力计、垫板与锚板安装在承压垫座的孔口锚垫板上,进行预拉,此时,应将频率计和传感器连接监测拉力。张拉全过程中均按规范或设计要求进行,在预紧过程中注意对所有组件调整对中,以满足设计要求。张 拉:预紧检验合格后,连接张拉机具,加荷张拉前,应准确测量其初始值和环境温度,连续测三次,当三次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满足设计要求后,取其平均值作为监测的基准值。然后按设计技术要求分

25、级加荷张拉,一般每级荷载应测读一次,最后一级荷载应进行稳定监测,连续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的最大平均值与最小平均值之差应满足设计要求。锁 定:张拉荷载稳定满足设计要求后锁定卸载,之后及时测读锁定荷载。然后进行锁定后的稳定监测,进入正常监测。监测频率:锚杆拉力的监测,在安装测力计后的最初10d宜每天测定一次,第1130d宜每3d测定一次,以后每月测定一次。但当遇有降雨、临近地层开挖、爆破震动以及拉力测定结果发生突变等情况时,应加密监测频率。测力计安装30d后锚杆拉力监测时间由甲方及监理根据具体情况协定。监测预警值:当锚杆拉力达到设计值的80确定为应力预警值,拉力达到100确定为应力警戒值。达到预警值

26、后应立即报告甲方,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解除预警。八、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因基坑北侧临近已建建筑物,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相关要求,应对已建周边建筑物进行裂缝监测。裂缝数量为17条。周边建筑物裂缝观测方法:1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物上的裂缝分布位置,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程度。观测的裂缝数量视需要而定,主要的或变化大的裂缝应进行观测。2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至少应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末端。每组标志由裂缝两侧各一个标志组成。3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观测期较长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

27、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观测期较短或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要求较高、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使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可按具体要求另行设计。4对易于量测的裂缝,可视标志型式不同,用比例尺、小钢尺和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位值,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变化值;对于较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当需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还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5裂缝观测的周期应视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通常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左右测一次。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增加观测次数,直至几天或

28、逐日一次的连续观测。6裂缝观测中,裂缝宽度数据应量取至0.1mm,每次观测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附必要的照片资料。九、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9.1 监测数据处理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要认真检查记录,经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后,计算成果,计算各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一个观测周期内的变形量、累计变形量,填写变形观测成果表。并画出基坑边坡的水平位移曲线图,计算出单次位移量和累计位移量。9.2 信息反馈1、 一般情况的处理一般情况下,下一次观测时提供上一次的观测成果,特殊情况时及时提交数据。2、 特殊情况的处理遇特殊情况必须随时向工程总指挥部书面报告(紧急情况可口头汇报),提供技术

29、资料,必要时提供阶段性报告。十、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基坑监测报警值应满足基坑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坑等级及基坑设计方要求,1、 基坑水平位移变形预警值定为3.00cm(5-5剖面土钉墙3.00cm);2、 周边建筑物沉降警值定为1.00cm;3、 地面沉降预警值定为2.00cm;4、 坡顶沉降预警值定为2.00cm;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将立即进行报警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的累计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严重的渗漏等;3 支撑或锚杆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现象;4 周边

30、建筑物结构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十一、 参加监测人员、仪器设备配置13.1参加人员:监测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一人;监测技术负责人:助理工程师一人;监测司仪负责人:技术员一至二人;13.2 使用仪器:全站仪2,有鉴定; 精密水准仪,有鉴定;测斜仪,有鉴定;锚杆测力计,合格;频率仪,合格裂缝测宽仪,合格十二、 作业安全措施杜绝人的和仪器的不安全行为,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佩戴安全帽,在基坑边沿处司仪,对点时必须佩戴安全带。服从监理、总包方的监督、管理。确保人员、设备的安全十三、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全部观测工作完成之后,认真检查全部原始观测纪录,核对全部观测成果,并结合荷载、地质、气象等外界相关因素分析成果,绘制各种图表,总结经验,按规范要求编写正式变形观测技术总结报告书,提交全部技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