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86.43KB ,
资源ID:39351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35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docx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申请代码受理部门收件日期受理编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 请 书2017资助类别: 面上项目 亚类说明: 附注说明 项目名称:二元超冗余机器人构型综合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 申 请 者: : 依托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 电子: 申报日期: 2018年12月15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本信息申 请 人 信 息性别男出生 年月 民族汉学位职称无每年工作时间(月)电子 传真国别或地区中国个人通讯地址工作单位主要研究领域机电一体化,机电传动依托单位信息名称理工大学联系人宋彦宝电子 J9地址 合作研究单位信息单 位 名称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

2、二元超冗余机器人构型综合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英文名称面上项目资助类别 亚类说明附注说明 申请代码 E050201机械传动E050601设计理论与方法基地类别 研究期限 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研究方向申请经费30万中 文 关 键 词并联机构,型综合,动力学,二元驱动英 文 关 键 词Parallel mechanism, type synthesis, dynamics, binary drive经费申请表 (金额单位:万元)序号科目名称金额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1)(2)(3)1一、项目资金支出 302(一)直接费用2531.设备费104(1)设备购置费4.05(2)设备试制费

3、4.06(3)设备改造与租赁费2.072.材料费5.083.测试化验加工费1.594.燃料动力费1.5105.差旅费2.0116.会议费1.512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213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0.5149.劳务费1.01510.专家咨询费01611.其他支出017(2)间接费用518其中:绩效支出519二、自筹资金0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容(4000-8000 字):1. 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项目背景及研究

4、意义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作为重要手段和工具的机器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对于相当多的任务而言,人们希望开发出轻质、控制简单、成本低、鲁棒性强、高精度的机器人。目前,大多数机器人系统都属于连续驱动机器人系统,即机器人中各关节都可作连续运动,而且使用连续驱动器,如电机、液压缸等。为实现机器人运动的高精度和高重复运动精度,必须使用复杂且昂贵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从而带来系统复杂性加大、重量、成本和能耗增加,可靠性降低等副作用。为了减少或去除这些副作用,各国学者提出了各种理论与方法,在过去的十余年中(1994-2005),二元驱动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Bina

5、ry Hyper Redundant Robot)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和可观的应用潜力,成为当前国际机器人学界的前沿研究主题之一1,523。MIT (麻省理工学院)的Dubowsky教授,JH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hirikjian教授等学者认为,二元驱动对机器人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如同数字电路对电子系统的影响一般深远1,20。二元驱动器(Binary actuator)是离散驱动器中特殊的一类,只具有两个离散的稳定状态,即0或1,对应于驱动器的两个极限位置,例如电磁铁。图1所示为MIT的S.Dubowsky研究组开发的二元驱动器。 图1. MIT S.Dubowsky研究组开发的二元驱动器二

6、元超冗余机器人则是由多个二元驱动的并联机器人模块串联而成,如图2所示为MIT S.Dubowsky研究组开发的以3-RRS并联机构为模块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16-20,在每个RRS分支运动链中有一个二元驱动器,这样动平台的工作空间由23个点组成,每个点上姿态是确定的,如图3所示16。由于单个二元机器人工作空间位姿有限,为了完成一定的操作任务,必须将多个二元机器人模块串联成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因此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是一个离散的点集,包含2n个点,n是驱动器数。如果不考虑驱动方式,纯粹从机构拓扑结构来看,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属于串并联机构,但却和同为串并联机构的变几何桁架机构有本质的区别。图2.

7、MIT S.Dubowsky研究组开发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图3. 3-RRS 二元并联机构的8个位姿和传统的连续驱动机器人系统相比,二元机器人系统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反馈控制、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高、低成本、轻质、高负载能力、更简单的计算机控制接口、鲁棒性强(部分驱动器失效后仍能完成操作);其缺点在于:离散的工作空间、运动学逆解运算量极大等1,20。总的来说,二元超冗余机器人从概念形成到研究展开不过仅仅十几年,在星际探索、医疗、精密操作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如MIT野外与空间机器人实验室的S.Dubowsky教授连续获得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先进概念计划的资助,正在研究二元超冗余机器人

8、在星际探索中的应用,如作为步行机的足以适应行星上复杂的地形,或作为机械臂等,如图4所示。目前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属于一项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国际上方兴未艾,国基本尚为空白,及时地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尽早取得理论和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占据此新兴领域的制高点。 图4. MIT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在星际探索中的应用 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JHU Chirikjian团队研究工作1,514Chirikjian等对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学,包括运动学正解8、运动学反解6,9,13,14、工作空间6,9、参数综合5,10-11和轨迹规划7等,其建造的实验系统的模块有两种

9、,一种是平面变几何珩架机构;一种是Stewart并联机构,并以气缸作为二元驱动器,结构较为粗笨。二元超冗余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相对简单,Lee和Chirikjian8提出一种基于齐次变换的运动学正解计算方法。对二元机器人系统,运动学反解是通过搜索二元机器人的位姿空间得到和期望姿态误差最小的末端操作手位姿。Chirikjian等提出了基于工作空间点密度的运动学反解算法6,9,13,14,这种方法将工作空间离散成一定数目的单元,然后对每个单元分别计算工作空间点密度。尽管该方法速度很快,但离散工作空间需要占用大量计算机存。为了避免存瓶颈的影响,Suthakorn和Chirikjian又提出只考虑工作空间

10、中心的改进算法12,但该算法的准确性严重依赖于机器人单元模块的形状和工作空间的位姿。文献5对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的工作空间和参数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献10使用欧氏群上的傅立叶变换对二元机器人进行尺度综合;文献11 通过离散运动群上的傅立叶变换来快速计算二元机器人的位姿和工作空间。 MIT Dubowsky 团队研究工作15-20Dubowsky在美国国家航天局先进概念研究所(NAS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Concepts)资助下,正在研究以星际探索为应用背景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Dubowsky等提出了二元机器人驱动智能装置BRAID(Binary Robotic

11、 Articulated Intelligent Device)的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15-20。BRAID实际上就是以多个采用嵌入式二元驱动器和柔性铰链的3自由度3-RPS并联机构为模块,串联构成面向不同任务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具有轻质、简单、鲁棒等优点。可用作步行机足,两台火星车之间的连接器、机械手等。文献15提出将二元驱动机器人用于空间探索,介绍了相关5项实验研究,其中一项即为BRAID;文献16则对基于BRAID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的结构设计、驱动器及控制、运动学等做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文献16中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运动学反解方法,由于二元机器人系统的本身

12、固有的“0/1”特性,遗传算法在运动学反解中很有应用潜力,但目前研究尚未深入。文献15,16中的实验装置都采用了记忆合金二元驱动器。文献17,18研究了使用介质聚合物二元驱动器的BRAID的运动学,驱动器优化等。文献19研究了模块化可重构的BRAID及电磁二元驱动器的设计。文献20则是对以前工作的阶段性介绍。 其他研究工作21-23Zanganeh和J. Angeles提出基于样条曲线的运动学反解方法21;Kim等提出基于连续变量优化方法的运动学反解方法22。此外、我国学者马培荪等研制了离散驱动的6自由度蛇形柔性臂,并对运动学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23,但其模块使用的并非并联机构。纵观以上研究,目

13、前国外的相关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逆解、工作空间等方面,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业已证明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适合作为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模块 15-20,然而,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系统中许多机构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甚至无人涉足,现分别评述如下:(1) 缺乏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构型综合和优选研究机构构型是决定机构性能的根本因素,作为二元超冗余机器人模块单元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构型综合已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机构学家黄真24、廷力25、高峰26、方跃法27等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但目前构型综合的首要目标是综合出连续运动并联机构,而将瞬时运动并联机构作为型综

14、合的副产品剔除掉。一般认为,瞬时运动并联机构仅能用于某些微操作任务。目前在国际并联机器人学界和工业界,对瞬时运动并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少之又少,远远滞后于连续运动并联机构。选准瞬时运动并联机构适宜的应用场合,尽早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将很有希望在这一基本空白的领域取得自主创新。瞬时并联机构在发生连续运动后,动平台的自由度数目或性质将发生变化。在连续驱动下,瞬时并联机构有无穷多个位形的自由度需要判定;而在二元驱动条件下,瞬时并联机构只有2n个位形(n为单个模块中二元驱动器数, 3n5),在每个位形下机构的自由度都可以通过螺旋理论确定,为瞬时并联机构的应用扫请了最大的障碍,因此,本项申请

15、提出将瞬时并联机构作为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模块。不但开辟了瞬时并联机构的全新应用领域,也将丰富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构型。对二元超冗余机器人来说,目前只是简单地选取一种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RRS,然后将数个相同并联模块串联来构成整个系统。尚未有人系统地研究何种并联构型适合用作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模块、根据何种判据选取合适的模块、以及用模块构建系统的方式等。因此,在并联机构构型综合理论基础之上研究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构型综合方法和拓扑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2) 缺乏二元超冗余机器人运动敏感性研究;运动敏感性是指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和运动特性受制造误差、装配间隙以及杆件弹性变形的影响程度。

16、运动敏感性强,或者说运动鲁棒性差的并联机构,极易受制造误差和间隙影响,在锁住所有驱动器后动平台仍能发生连续自运动。例如Park等28发现,Tsai提出的3-UPU移动并联机构对轴承和轴的制造误差和装配间隙引起的小位移扭转极为敏感(extremely sensitive)。目前,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敏感性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二元机器人工作时,二元驱动器要分别在两个极限位置锁定并切换,对应于两个稳定的离散状态0或1。如果作为二元超冗余机器人模块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敏感性差,在二元驱动器的0或1状态下,二元机器人容易发生自运动,导致失控。可见,并联模块的运动敏感性对二元超冗余机器人能否正常工

17、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缺乏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动力学特性研究;对于并联机构已有多种动力学建模方法3934,如:Lagrange方法,Newton-Euler方法,影响系数方法,Kane方法,螺旋理论和基于群/代数的建模方法等。由于运用的力学原理和数学工具不同,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但总的来说,这些方法建立的动力学方程都十分复杂,求解困难。如何合理地简化并联机构动力学模型、寻求高效算法、对建立并联机构的动态优化设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高精度和轻质是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两大优点,然而轻质运动构件的引入使得并联模块和整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柔性。在进行高速、大载荷操作时,系统运动具有大围刚性位移和局部弹性

18、变形强耦合的特点,此外,二元驱动器的柔性对系统的动态性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传统刚性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描述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严重影响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当前,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和方法研究已经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构件和驱动器柔性的影响使得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弹性振动对系统的稳定和精度的负面影响加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对并联机构的振动特性的研究还相当有限35。对于连续驱动的并联机构,每个位姿下并联机构等同于一个空间结构,由于工作空间有无数个位姿,这就难以使用有限元法分析系统所有位姿处的结构动态特性。而二元超冗余机

19、器人的工作空间由有限个位姿组成,以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水平,完全可以通过有限元法计算出每个位姿处系统的固有频率、响应、振型、阻尼和刚度等参数,全面掌握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而为结构动态优化设计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基于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属于并联机器人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在空间探索、医疗、微操作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本项申请瞄准这一前沿领域中机构学研究的若干空白之处,以螺旋理论、群、代数为工具,研究基于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二元超冗余机器人的构型综合和优选、运动敏感性和动力学特性分析的相关理论与实验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对丰富并联机器人机构学基础理论,推动二元超冗余机器人应用关键技术研

20、究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Chirikjian G S. A binary paradigm for robotic manipulator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4: 306330692. Erdmann M A., Mason M T. Exploration of sensor-less manipulation. IEEE J. Rob. Autom, 1988, 4:. 3693793. Anderson V V, Horn R C. Tensor-

21、arm manipulator design. ASME Trans, 1967, 67: 1274. Goldberg K. Orienting polygonal parts without sensors. Compos. Struct., 1992, Special Robotics Issue.5. Chirikjian G S. Kinematic synthesis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 manipulators with binary actuator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1995, 11(7): 573

22、5806. EbertUphoff I., Chirikjian G S. Efficient workspace generation for binary manipulators with many actuators.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 1995, 12(6): 3834007. Lees D S., Chirikjian G S.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to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Binary Manipulator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

23、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Minneapolis, 1996: 274927548. Lees D S., Chirikjian G 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computing the forward kinematics of binary manipulato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1996: 101210179. Chirikjian G S., EbertUp

24、hoff I. Numerical convolution on the Euclidean group with applications to workspace generation. IEEE Trans.Robot. Autom.1998, 14(1): 12313610. Kyatkin A B., Chirijian G S. Synthesis of binary manipulators using the fourier transform on the eucidean group.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1999, 1(21): 9

25、1411. Kyatkin A B., Chirijian G S. Computation of robot configuration and workspaces via the fourier transform on the discrete-motion group.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1999, 18(6):60161512. Suthakorn J, Chirikjian G S. A new inverse kinematics algorithm for binary manipulators w

26、ith many actuators. Adv. Robot., 2001, 15(2): 22524413. Wang Y F., Chirikjian G S. The comparison of two workspace density-driven inverse kiematics methods for hyper-redundant manipulators, In: Proc. ASME Des. Eng. Tech. Conf., Montreal, Canada, 2002: 563568.14. Wang Y F., Chirikjian G S. Workspace

27、generation of hyper-redundant manipulators as a diffusion process on SE(N). IEEE Trans. Robot. Autom., 2004, 20(3): 39940815. Lichter M D., Sujan VA., Dubowsky S.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of a new design paradigm in space robotic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xperim

28、ental Robotics, 2000: 21922816. Sujan V A., Lichter M, Dubowsky S. Lightweight hyper-redundant binary elements for planetary exploration robo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 Italy, 2001: 1273127817. Wingert A., Lichter M., Dubow

29、sky S., and Hafez, M. Hyper-Redundant Robot Manipulators Actuated by Optimized Binary Dielectric Polymers. Proceedings of the SPIE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Symposium 2002, San Diego, CA, Vol. 4695, March 2002.18. Wingert A., Lichter M., Dubowsky S. On the kinematics of parallel mechanisms with

30、 bi-stable polymer actuato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Robot Kinematics, Barcelona, Spain, 2002: 303310 19. Hafez M., Lichter M D., Dubowsky S. Optimized binary modular reconfigurable robotic devices.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2003, 8(1): 18-2520. Sujan VA., Dubowsky S. Design of a lightweight hyper-redundant deployable binary manipulator.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04, 126(1): 2939 21. Zanganeh K R., Angeles J. The inverse kinematics of hyper-redundant manipulators using splines. In: Proc. IE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