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52KB ,
资源ID:39262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262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docx

1、最新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split 劈开 split splittell 告诉 told toldspend 花费 spent spentspread 传播 spread spreadshow 显露 showed showed / shownwear 穿着 wore wornundergo 经受 underwent undergonecome 来 came comeleave 离开 left leftwin 获胜 won won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复习范围第一章 第一节 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 一

2、、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自然观: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第2章 第二节 一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 一、二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3章 第一节 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 如何对待归纳法?第四节 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第4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2017)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2014)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3. 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4.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5.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6. 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7.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8. 演绎法的缺陷是什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9. 归纳法的含义以及休谟、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10.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1. 科学仪器的作用。12.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迁13. 科学技术与人类

4、的发展。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1页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3. 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4.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5.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216. 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317. 技术的本质特征。32-338.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37-399.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39-4210. 演绎法的缺陷是什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4511. 归纳法的含义以及休谟、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4512.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58-6113. 科学仪器的作用。60-6114.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迁66-6

5、915.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发展。71-72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产生 (1)新兴科学的哺育;(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主要观点(1) 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2) 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 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6、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 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 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 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

7、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特征(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局限性*静止、片面、孤立、绝对。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割裂了

8、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科学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前提:(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

9、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电磁理论。1865 年,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中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5)化学:尿素的人工合

10、成理论。1828 年韦勒用氰酸与氨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线。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律的变化,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联系起来。真谛* 坚持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精神。坚持从演化、和整体联系的角度理解自然。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开放的自然观。主要特征* 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 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组

11、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1)组分与结构间的关系。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2)环境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3)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 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通过结构直接决定和支配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

12、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4)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4.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 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的可以量度的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2)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由

13、部分构成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或非加和性原理。5.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和他们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通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讲:(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 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人类必须自觉地用伦理对自己改造自然的行为加以约束,把影响

14、自然的行为限制在既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亦有利于维护其他物种的生物权利范围内。(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 还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多样性证明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人类应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自然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价值准则。特征(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元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人与其他生

15、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平等的。(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利益高于部分利益, 从长远来看, 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16、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课本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有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

17、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6. 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课本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过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科学的见解。(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18 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科学属于知识范畴, 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

18、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5)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

19、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6)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的累积性是指一切有限的科学成就都存在于整个科学事业之中,成为整合科学理论中的一部分。(7)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科学是构成人类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8)科学还是一种文化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A、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B、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

20、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C、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7.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发展模式(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性主要指科学进化的形式:在原有的科学框架下的理论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则指“科学革命”的形式:科学理论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大量出现的新兴学科属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3)在总体趋

21、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而创新则是科学的灵魂,也是继承的必然趋势与目的。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静怡不完善科学理论。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研究是通过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

22、,科学进步则是先前的理论归并到后一个范围更广、概括性更强的理论中,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理论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和增加。(2)波普尔的证伪模式。证伪模式是在反对归纳主义递进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不是知识数量的缓慢递进,而是不断被证伪,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变革过程。(3)库恩的范式理论。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库恩反对归纳主义递进模式和证伪模式,他认为科学发展应该是按照“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模式进行的。(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拉卡托斯的纲领模式可以概括为“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退化阶

23、段新的进化研究纲领否证、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进化阶段.”。任何科学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体系。(5)劳丹的科学进步模式。劳丹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获得具有较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论。科学进步就体现在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能解决更多的问题。(6)带头学科更替和科学重心转移模式。前苏联科学家凯德洛夫提出带头学科更替模式。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各门学科的发展总是不平等的,在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需要,总有一门或一组学科能率先、较好地解释自然,作为主导的学科带头向前发展。(7)夏皮尔的“域”理论。“域”(domain)或信息域(domainofi

24、nformation)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D夏皮尔用来说明科学合理性和科学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科学研究自17世纪起就采用与古代及中世纪“整体方法”完全不同的方法,即“将特定的题材孤立起来考察”的“化整为零”的方法。这种特定的、被孤立的研究题材或专题就是“域”,域具有时代性。(8)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科学研究活动中不存在任何超越具体问题、具体对象的普遍规则,任何普遍的规则在科学的历史上都曾被、也应该被突破。8. 演绎法的缺陷是什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方法。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必然推理,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必然为真。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25、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解决;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不可替代的两个方面。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 又从一般到特殊的往复过程。归纳和演绎各有自己的认识功能,它们互相补充,共同完成认识的全过程。首先,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获得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在人类的认识中,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归纳推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经验定律、经验公式都是靠归纳方法获得的。其次,演绎是归纳的指导,演绎得出的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归纳的事实来源。归纳过程渗透演绎,归纳过程的分析要依赖演绎。归纳的结果要靠

26、演绎去证明, 没有演绎, 归纳所产生的结论就得不到可靠的证明9. 归纳法的含义以及休谟、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休谟提出的归纳法观点,即无论支持结论的例证的数量和种类有多少, 都不可能证明该结论必然成立,它最多只能获得相对的确证和满意度。因此,通过归纳而获得的结论未必是可靠的, 在运用该结论时必须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因为在归纳推理中,存在着两个逻辑的怀疑主义论证:一是从实际观

27、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潜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 二是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2)归纳推理的有限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例如根据归纳法在实践中的成功去证明归纳,这就要用到归纳推理,因此导致无穷倒退或循环论证。(3)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而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哲学家波普尔是否定归纳法的,理由很简单,这就是足够数量的单称断定,不能代表全称断定。足够数量的具体的现象不能代表抽象的规律。用系统科学的话来讲就是元素的总和不能代表系统整体。波普尔则既反对古典归纳派对归纳法的推崇,又反对现代经验论对归纳法的辩护。他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全称命题不能

28、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因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以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必然重复;(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所以归纳法不时科学的方法,它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 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 波普尔的上述论述如用以批判归纳主义是正确的,也击中了归纳主义的要害,即归纳主义不能保证逻辑的必然性,离开了演绎法,单纯的归纳法确实不能

29、给人以普遍性知识,但他用以否定归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归纳法是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不能因为归纳法本身的局限性而彻底否认归纳发法,正确 的途径应是考虑如何弥补归纳法的局限性。10.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没有观察、实验就没有近现代自然科学。同时,观察与实验也离不开理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1)理论是实验的指导。科学实验是人们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 事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一定的假说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2)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机械反映, 而是受观察者背景理论的影响

30、和支配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或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纯粹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课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在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11. 科学仪器的作用。(1)科学仪器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仪器帮助人们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增强

31、了认识能力, 使过去观察不到的现象显示出来了, 过去分辨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了, 人的认识因而进入了新的领域。比如,天文观测中, 过去人们只能凭肉眼观察, 伽利略制造了第一家天文望远镜以后,人们发现了月球上的山和谷,木星的四个卫星以及有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系等。(2)科学仪器帮助人们改进认识能力,是感性认识更加客观化、精细化、准确化。人的感觉往往要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达到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认识。人的感觉往往是粗糙的,结果只能是定性的,运用科学仪器进行测量则能获得精确的定量的知识。(3)计算机等科学仪器使得观察和实验更加智能化。电子计算机具有逻辑判断、信息存储、高速精确计算、自动运行等功能,可以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它的应用引起了观察、实验方法革命性的变革。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观察、实验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2.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迁。(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科技革命的发生,极大的提升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增强了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依赖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每个国家都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所有制关系的新特点、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