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3.08KB ,
资源ID:39242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242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经典阅读专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docx

1、文化经典阅读专题文化经典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注孳孳:同“孜孜”,勤勉。彀率:拉开弓的标准。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答:_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答:_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

2、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2分)(2)“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

3、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

4、学。”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注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著名的说客。张仪:纵横家。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5、(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答:_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答:_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特征。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6、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

7、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3分)答:_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3分)答:_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

8、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孔子说:“士有

9、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4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1)用原文词语填空。(4分)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 ”、“ ”的结果;为了避免

10、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 ”的态度。(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答:_答案:(1)(4分)敬忠孝弟孝慈(每处1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分)(2)(2分)为政以德(礼);正人先正己。(各1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11、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5(2012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注或:同“惑”,奇怪。介然:经常。(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_,_”,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_”。(用

12、原文回答)(3分)答案: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每格1分,不用原文回答不给分)(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_答案: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参考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6阅读下

13、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1)填空题(2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即“_,_。” (2)在孔子看来,颜回“舍之则藏”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

14、上述语段简要概括。(4分)答:_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4分)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5、)参考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16、。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注慊:快,痛快。正:预期。(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答:_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如

17、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答:_解析:第(1)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两处“馁”,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第(2)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考生答题时要完成两个思维过程,一是判断孟子的两句话表现了什么精神,二是根据上一题概括的“浩然正气”,判断这两句话的精神是否符合“浩然正气”的特点。答案:(1)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1分)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分)(2)第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

18、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1分)第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1分)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1分)(答“两句都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不给分;答“其中一句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最多给2分)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

19、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8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概括,不符合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B孔子认为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的态度,也在于别人的帮助。C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不

20、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D孟子认为君子如能践仁存礼,也就是一个懂得爱与敬的人。(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分)答:_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B项“也在于别人的帮助”显然不符合原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看法。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比较分析,有一定思维难度。题干中“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既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限制,考生筛选原文关键语句时,只能以“仁”和“礼”作为条件,其他无关“仁”“礼”的观点不能掺杂进来;同时,答题时,考生还要抓住“不同”的要求,只比较孔孟的区别,不能涉及相同点。孔子的“克

21、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达到“仁”的方法途径是“复礼”;而孟子的“以礼存心”则把“礼”作为“仁”的一部分。答案:(1)B (3分)(2)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1分)(或仁比礼重要。)孟子认为,“仁”和“礼”都是非常(同样)重要的。只有把“仁”和“礼”存在心里,才能成为君子。(1分)(语言表达准确1分)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

22、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文化经典阅读(二)(时间:40分钟满分:48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注运:转。 (1)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有哪些认识,请简要

23、概括。(2分)答:_(2)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_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齐宣王的话中“取”字反复出现,最能代表齐宣王的态度,结合下文中孟子的观点,即可推断出,“取”的意思应当是“占领国土”。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有“战争的目的与成败”两个点,考生可将“取”的意思按这两条标准进行分解。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水火”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然后再筛选出作者关于“水火”的观点。从全文看,“水火”应当是比喻“暴政”或“百姓的苦难”,作者关于“水火”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一是“(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避水火也”,二是“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24、(百姓)亦运而已矣”。将以上两层意思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是本题答案。答案:(1)齐宣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占领,占领就是胜利。(2分)(2)孟子以“水火”比喻暴政(苦难生活),说明战争是为了救民远离暴政(苦难生活),统治者只有广施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如果新的统治者再行暴政,百姓就会再次寻求推翻暴政的出路。(4分)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

25、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

26、,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注易:修治,耕种。田畴:已耕种的田地。(1)画线处的句子运用了_方法,阐明了_的道理。(3分)(2)以上语段阐述了孟子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看法,这与他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答:_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概括材料观点。前一空格既考查了孟子文章的特色,也是对后一问的重要提示,可以引导考生从寻找比喻本体的角度去寻求答案。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由第(1)题答案和第(2)题题干,可以推知,孟子在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民富则仁”,这一观点不可能与“以义治国”矛盾,如果能理解这一点,结合文本略加分析即可。答案:(1

27、)比喻(1分)粮食充足,百姓就会仁慈(2分)(2)不矛盾。(1分)孟子认为治理天下,是要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1分)孟子强调以义治国,并不是不讲利,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1分)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安排饮食,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

28、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注桴(f):小木筏;由:即仲由,孔子学生,字子路;贰过:重犯同一过失;舍之则藏: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1)子路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2分)答:_ (2)孔子为什么称赞颜渊“贤哉”,请简要分析。(4分)答:_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