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83.09KB ,
资源ID:39158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158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德阳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德阳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四川省德阳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四川省德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3选择题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内均无效。4非选择题作答:用合乎要求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内均无效。5选作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

2、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内均无效。第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解析】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

3、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D项错误。【答案】B2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A“民贵君轻”说 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 D“天人感应”说3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

4、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 【解析】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4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5、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解析】题干中并未对监察体系的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负责监军人员的变化,并未提到军事指挥系统,故B项错误;负责军事监军人员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势力削弱,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负责监军的人员由唐初的御史到唐玄宗时期转变为宦官,而这两类人物都属于中央权势集团的代表,故D项正确。【答案】D5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A变革政府职能 B维护市场稳定

6、C控制城市规模 D防止贫富分化【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职能的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中“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说明政府禁止外臣到京城购置房产,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持都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对城市规模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防止贫富分化,故D项错误。【答案】B6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行政效率 B改变三冗局面 C精

7、简司法机构 D根除官吏贪腐【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诉讼制度改革 【解析】题干中“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及百姓告状方面的改变,因而不能整个影响到三冗局面,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将原有的府吏裁剪掉,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并不能根除官吏贪腐,故D项错误。【答案】A7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 【解析】土司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

8、错误;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察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故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代初期的土地政策 【解析】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土地兼并加剧没有直接联系,故

9、A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农产品的商品化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原生态土地被人为破坏,从而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说明农民赋税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答案】C9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这体现了他()A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 B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C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 D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思想) 【解析】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并未体现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并未体现出致良知的

10、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因而其引用这句话不能说明其目的是灌输心学理论,故C项错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体现出了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10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这一观点表明汪氏()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 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 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维护君主权威 【解析】题干中汪氏认为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的谏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其不鼓励清代官员谏诤,故A项错误;汪氏认为谏官的行为不符合为

11、臣之道,说明其目的是要维护君主权威,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文字狱的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中汪氏的言论是对明代谏官持批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11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A对外政策的松动 B文化专制的加强C朝贡体制的破产 D天朝心态的延续【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朝贡体制 【解析】清代对外政策的松动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是中外关系,并未体现文化专制,故B项错误;中国朝贡体制的破产出现于鸦片战

12、争之后,故C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要求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都说明了天朝心态的延续,故D项正确。【答案】D12下图照片是1920年燕京大学学生俱乐部成员合影。该图能够反映()A学生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B英美控制中国高等教育C平等观念在教育上实践 D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倾向【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图片中的学生均穿着为中式长衫,马褂,故A项错误;题干中图片虽然出现外国国旗,但其并不能代表中国高等教育被英美控制,故B项错误;题干图片中的大学生中男女学生都有,说明此时的教育方面体现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故C项正确;题干中图片

13、中的学生并不能看出其是否为平民,故D项错误。【答案】C13轮船招商局章程中写道, “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体西用论 B有利于船舶业发展C蕴含了商战的思想 D抨击了官商的勾结【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 【解析】题干中并未表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船舶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体现出了商战的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说明其观点为为官者应该关注商情,故D项错误。【答案】C14赫德管理下

14、的中国海关按照英国模式运作,廉洁高效、税收累增。恭亲王奕感叹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这反映出()A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策 B海关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对话渠道C引进西方模式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的变化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海关是中外交往的对话渠道,故B项错误;题干中恭亲王奕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题干中恭亲王奕作为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代表,其观点说明了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5有学者认为,

15、“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根据题干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对人性的赞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国人道德观的颠覆,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故D项错误。【答案】A16下图内容摘编自1908年图画新闻。这反映了当时()A官府任意干涉社会生活 B社

16、会舆论关注男女问题C媒体报道比较客观公正 D传统观念影响司法判决【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官府任意干涉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虽然新闻报道中提到此事,但并不能说明社会舆论都在关注,故B项错误;题干中媒体报道并未对此事提出看法,故C项错误;题干中官府依据有伤风化的传统观念将一对青年男女收押,说明了传统思想影响司法判决,故D项正确。【答案】D17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 B工农武装割

17、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 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北伐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说明中国的革命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民族矛盾的上升,故C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发动农民群众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答案】B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

18、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 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教育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日本认为自己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美化自己的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种族主义,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中心论,故D项错误。【答案】B19读表1,为解决表格所示问题,中国政府()表1 19501953年粮食需求量和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粮食需求量100147228350粮食产量

19、100117128154(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A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B加速发展工业建设C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D实行全民公私合营【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解析】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中信息显示的是农业的问题,不是工业,故B项错误;1950年就开始全面推行了土地改革,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全民公私合营是工商业方面的政策,与粮食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0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

20、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B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C政府职能管理范围逐步缩小 D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说明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职能,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B21为了对抗国际奥委会,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新运

21、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外交形势逐渐改观 B打开了外交新局面C外交依然面临困境 D处于完全孤立境地【考点】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关系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新中国外交形式逐渐改观,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才打开新局面,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但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式依然面临困境,故C项正确;题干中中国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说明当时中国并未处于完全孤立境地,故D项错误。【答案】C22“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

22、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A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23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C既呆板而又有弹性 D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旨【考点】罗马法 【解析】题干中并未表现出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罗马法中关于

23、抗辩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对被告的公平,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表现出罗马法的呆板和弹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表现出对贵族利益的维护,故D项错误。【答案】B24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题干中“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体现除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主要研究人的,故A项正确;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功利的追求,故C项

24、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故D项错误。【答案】A 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48分,第25、26、27三个小题为考生必做题,第28、29题两个小题为考生选做题。)25(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

25、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

26、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中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历程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9分)(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教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6分)【考点】(1)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2)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一中“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到东晋南北朝

27、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 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等信息可知其历程为汉代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隋唐时期逐渐本土化,宋明时期三教合流;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一中“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 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的信息可知其影响为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2)第一小问相似,根据材料一中“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

28、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和材料二中“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的两句话可知其相似处为吸收儒家思想,借助传统儒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中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的相关信息可知其原因为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天主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文化冲突,罗马教廷传教策略的失误等。【答案】(1)历程: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隋唐时期逐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三教合流局面。(3分)影响:丰富

29、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或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答3点6分)(2)相似:通过吸收儒家思想,借助传统儒学在华传教。(2分)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天主教与儒学的文化冲突;罗马教廷传教策略的失误;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答3点给6分)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月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北京总商

30、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勿忘国耻”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材料二 表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时间活动1928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1929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1930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1935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1938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1940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4分)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