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40KB ,
资源ID:39065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06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方剂学》学习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方剂学》学习指南.docx

1、方剂学学习指南学习指南绪言【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内容】 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内容】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目的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内容】 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 【目的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内容】

2、 1.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第二章 解表剂【目的要求】 1.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内容】 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白术、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

3、用的影响。 (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4)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 第三章 泻下剂【目的要求】 1.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2.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 【内容】 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4、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和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

5、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4)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第四章 和解剂【目的要求】 1.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2.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熟悉痛泻要方。 【内容】 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

6、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4)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证候。 第五章 清热剂【目的要求】 1.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 2.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竹叶石膏汤、六一散。 【

7、内容】 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泻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

8、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 (8)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既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

9、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9)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 (10)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之证属于气阴两伤者。 (11)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第六章 温里剂【目的要求】 1.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3.了解回阳救急汤。 【内容】 1.

10、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 (2)吴茱萸汤以吴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 (3)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 (4)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

11、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 (6)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 第七章 补益剂【目的要求】 1.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2.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内容】 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说明补气与补血、补阴与补阳的相互关系,结合脏腑生理特点说明补益脏腑的组方原则。 2.补气、

12、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的代表方剂。 (1)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组成,为补气健脾的基础方,以此加味而成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是临床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功用、主治。 (2)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方中参、芪、术、草配伍,补一身之气,佐以升麻、柴胡具升阳举陷之用。该方具有“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甘温除热”之功。为治疗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的代表方。 (3)生脉散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配伍,大有益气补阴之功,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主方,而且是气阴两伤的急救之剂。 (4)玉屏风散功专补气固表止汗,方以黄芪、白术配防风,使固表而不恋邪,祛邪而不

13、伤正。其与桂枝汤所治之“表虚自汗”应作区别。 (5)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将熟地易生地可用于血分虚热证,将白芍易赤芍可用于血瘀证。方中药量增损与药味加减,可化裁成治疗各种血分证的诸多方剂。 (6)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诸多滋补肾阴的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都是此方加味而成。 (7)肾气丸于大量补肾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是于阴中求阳,有“少火生气”之意,为后世补肾阳的代表方。 第八章 安神剂【目的要求】 1.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2.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酸枣

14、仁汤。 【内容】 1.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重镇安神、补养安神的代表方。 (1)朱砂安神丸以重镇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泻火的黄连,佐以滋阴养血的生地、当归,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证。 (2)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为君,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经阴亏血少,心悸、失眠之证。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 第九章 开窍剂【目的要求】 1.掌握安宫牛黄丸。 2.熟悉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苏合香丸。 3.了解紫雪、至宝丹。 【内容】 1.开窍剂的概念、适应

15、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凉开、温开的代表方。 (1)安宫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剂,主治热闭心包之证。紫雪、至宝丹亦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但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且安宫牛黄丸长于解毒豁痰,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 (2)苏合香丸集辛温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术、诃子补气收敛,防止香散耗气。 第十章 理气剂【目的要求】 1.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2.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橘皮竹茹汤。 3.了解良附丸。

16、 【内容】 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行气与降气的代表方。 (1)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的常用方,临证须随诸郁的主次而变更其君药与加味用之。 (2)半夏厚朴汤以半夏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梅核气的代表方。 (3)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成,功善疏肝解郁,为主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之常用方。 (4)枳实消痞丸以行气之枳实、厚朴与补气健脾之四君子汤配伍,具有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之功。方中佐以黄连与少量干姜,组成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 (5)厚朴温中汤以厚朴行气为君,配伍温中除湿之品,具有温中行气,燥

17、湿除满作用,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6)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在治疗上实的同时,又可助肾纳气,所以治“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热,外感风寒,肺失肃降之哮喘。 (7)旋覆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方以旋覆花为君,配伍半夏、生姜与少量代赭石,又佐以参、草,化痰降逆而不伤胃。 (8)橘皮竹茹汤以橘皮与竹茹为伍,理气清热和胃,加人参、甘草益气,共成益气清热和胃之剂,主治胃虚夹热,气逆呕吐之证。 第十一章

18、理血剂【目的要求】 1.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2.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槐花散。 【内容】 1.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活血化瘀、止血的代表方。 (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泻热,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代表方,大黄、桃仁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方中于寒凉破血之中少佐辛温之桂枝,以助通经活血,更可防止寒凉凝血之弊。 (2)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治胸中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入胸走两胁,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柴胡疏肝

19、。膈下逐瘀汤则配伍下行活血之品,专治腹中瘀血;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诸证。身痛逐瘀汤则配伍祛风湿,通经络之品,主治痹证而以瘀血阻络为主者。 (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的方剂,主治中风属于气虚血瘀之证。 (4)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药至胁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 (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滋阴之品配伍,组成温经活血、养血止血、调补阴阳之剂,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 (6)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主治产后瘀血腹

20、痛。因产后多虚,易于受寒,故方中少佐炮姜。 (7)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之桂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作用,主治妊娠宿有癥块而病漏下不止之证。 (8)十灰散与小蓟饮子皆为凉血止血之剂,十灰散以大队凉血止血药配以清降、收涩、化瘀之品,炒炭应用,其止血之力更强,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血热出血证。小蓟饮子与利水通淋,凉血化瘀之品,主治血淋、溺血。 (9)槐花散中以槐花清肠凉血为君,配伍荆芥穗以疏风,枳壳以宽肠,主治肠风、脏毒属血热之便血。 (10)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伍附子、白术、阿胶,组成温阳止血之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之大便下血。方中佐黄芩、生地,既能加强止血之功,又可防止燥

21、伤阴血和热药动血之弊。 第十二章 治风剂【目的要求】 1.掌握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2.熟悉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大秦艽汤、牵正散、消风散、天麻钩藤饮。 3.了解小活络丹。 【内容】 1.治风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风、内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2.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的代表方。 (1)川芎茶调散中一派上行疏风止头痛之品,为主治风邪头痛的代表方,用清茶调用,既能清利头目,又可以其苦凉之性以防止诸药之辛散太过。 (2)独活寄生汤是于搜风祛湿之中伍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用于邪伏正虚之久痹,本方邪正兼顾,有扶正驱邪

22、,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的特点。 (3)大秦艽汤中以祛风药配伍养血活血清热之品,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并有邪正兼顾,标本同治之义,主治风中经络。 (4)牵正散中为白附子与全蝎、僵蚕配伍,功能祛风化痰止痉,适用于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 (5)消风散以祛风药为主,配伍祛湿、养血、清热药,既有养血疏风之意,又有制其过燥伤津之弊,主治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之风疹、湿疹。 (6)羚角钩藤汤以羚羊角配伍钩藤,重在清热熄风;配以生地、白芍养阴柔筋,为治肝热生风之代表方。 (7)镇肝熄风汤重用怀牛膝、代赭石重镇潜阳,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伍以滋阴潜阳之品,以治其本。因方中一派镇潜之品,故少佐茵陈、麦芽、川楝

23、疏肝清热,以顺肝喜条达之性。 (8)天麻钩藤饮以平肝熄风药,配伍补养肝肾、清热活血之品,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 (9)大定风珠以大量滋阴之品配伍三甲,组成滋阴熄风之剂,主治热灼真阴,神倦瘛疭,有时时欲脱之势者。 第十三章 治燥剂【目的要求】 1.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 2.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玉液汤、增液汤。 【内容】 1.治燥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外燥、内燥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大法。 2.轻宣外燥,滋阴润燥的代表方。 (1)杏苏散是轻宣凉燥的代表方,方以苏叶、杏仁配伍止咳化痰药,主治凉燥伤肺的咳

24、嗽。凉燥即属小寒,故本方亦可用于风寒伤肺咳嗽。 (2)清燥救肺汤是轻宣温燥的代表方,方中以桑叶宣肺为君,伍以麦冬、石膏润肺清热,主治温燥伤肺的燥热咳嗽。 (3)麦门冬汤重用麦冬配伍半夏,组成润燥降逆之剂,用于肺阴虚,虚气上逆,亦可用于胃阴虚,虚气上逆之证。麦冬得半夏滋而不腻,半夏得大量麦冬则燥性去而降逆之性存,虽燥而不碍阴虚之本。 (4)养阴清肺汤以一派养阴清肺之品,辅以凉血散结之丹皮、贝母,少佐以疏散外邪之薄荷,组成滋养肺肾,凉血散结之剂,主治肺肾阴虚,复感疫毒所致之白喉。 (5)玉液汤重用生山药补脾益肾,生黄芪益气以布津,配伍知母滋肺润肾,主治脾肾两虚,气不化津之消渴。 第十四章 祛湿剂【

25、目的要求】 1.掌握平胃散、霍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完带汤。 2.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猪苓汤、萆薢分清饮。 【内容】 1.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的代表方。 (1)平胃散以苍术为君配伍厚朴,重在燥湿行气,为治疗湿邪困脾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广泛用于湿阻气机之证。 (2)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君药,配以解表、化湿、和中之品,组成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之方,主治内伤湿滞,外感风寒之吐泻,为夏日常用之方。对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者,亦可加减用之。 (3)茵陈蒿

26、汤是治湿热黄疸之主方,方中以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配以山栀、大黄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二便出。 (4)八正散集诸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主治湿热下注之淋。方中用大黄意在泄热。 (5)三仁汤是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方剂。方中以三仁配伍,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利三焦湿邪。佐以厚朴与半夏合用,清利之中寓以温化,有气化则湿化之用。 (6)甘露消毒丹以滑石、茵陈与菖蒲、藿香、连翘等药配伍,组成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湿解毒之剂,主治湿温时疫属湿热并重之证。 (7)连朴饮中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配伍芦根止呕,组成清热利湿,理气和胃之剂,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者。 (8)当归拈痛汤以四苓配伍羌活、苦参等

27、药,组成清热利湿与发散风湿并用之剂,主治风湿热痹湿邪偏重之证。 (9)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淡渗利水之剂,五苓散重用泽泻,少佐桂枝,组成化气利水之方。桂枝入膀胱经可温阳化气,化气以行水,若服后取汗,亦可解表,猪苓汤猪苓、泽泻、茯苓用量相等,佐以滑石则清热利水,阿胶则养阴,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 (10)防己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己配伍,既益气固表,又祛风行水,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主治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者。 (11)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白术,一派脾胃药,组成温中阳,化水饮之方剂,其主治重在中焦。与五苓散相比,虽均用苓、桂温阳化饮,但五苓散重用泽泻,则主治偏于下焦。 (12)真武汤与实脾散

28、,皆以附子为君药,配以温阳利水之茯苓、白术,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两虚,水气内停之证。真武汤中又佐以白芍,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缓急、止腹痛。实脾散去白芍加干姜与行气之品,主治阳虚水肿而见有脘腹胀满之证。 (13)萆薢分清饮以萆薢为君药,配伍菖蒲、益智仁,组成利湿化浊,温暖下元之剂,主治下焦虚寒所致的淋浊,医学心悟之萆薢分清饮则以萆薢配伍菖蒲、黄柏、车前子等,而主治湿热淋浊。 (14)完带汤重用白术、山药补脾益肾祛湿,伍以白芍、柴胡之柔肝,组成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之方,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第十五章 祛痰剂【目的要求】 1.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2.熟悉

29、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贝母瓜蒌散。 3.了解苓甘五味姜辛汤。 【内容】 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的代表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之主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 (3)清气化痰丸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 (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

30、,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特点,主治痰热互结的小结胸病。 (5)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 第十六章 消食剂【目的要求】 1.掌握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健脾丸。 2.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木香槟榔丸。 【内容】 1.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消食化滞、健脾消食的代表方。 (1)保和丸以山楂为君药,配以神曲、半夏,组成消食散结的方剂,主治一切食积。方中佐以连翘,取其散结以消食滞,清热以除食积所生之热。 (2)枳实导滞丸与木香槟榔丸均为消下并用,消食导滞之剂,枳实导滞丸以大黄攻积泻热为君,配伍行气利湿之品,适用于湿热食积内阻肠胃之轻证;木香槟榔丸以诸多行气药配伍攻下药,其攻破之力较强,主治湿热食积之重证。 (3)健脾丸以四君子汤与山楂、神曲、麦芽配伍,组成消补兼施之剂,主治脾虚停食之证。 第十七章 驱虫剂【目的要求】 1.掌握乌梅丸。 2.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化虫丸、布袋丸。 【内容】 1.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意事项。 2.驱虫剂的代表方。 乌梅丸以乌梅为君,取其酸能安蛔,配以川椒、细辛,取其辛能伏蛔,加入附子、干姜、桂枝、黄连、黄柏寒热并用,主治寒热错杂之蛔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