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间佛教语录人间佛教语录篇一:经典佛家语录经典佛家语录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
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16、问佛如何让人
3、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经典佛家语录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11、佛曰:忘记并不
5、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6、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24、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25、佛曰:
7、刹那便是永恒26、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27、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28、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29、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30、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31.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8、”32、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33、轮回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34、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35、妙谛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篇二:佛家语录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很近佛家关于善良的名言: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很近不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
9、己;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农夫的哲理】有一个农夫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荣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籽,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它农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他说:我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风吹着花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的种籽,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米质量。因此,我很乐意其它农友都播种同一优良品种。他的话看似简单却深富哲理,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须先让别人得到。【保证有效的秘方】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如果你想要得到冠军的品种,就要给别人冠军的种籽。你
10、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为他人多做点好事。【己所欲,施于人】凡你想给予自己的经验,就给予别人;想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别想太多功和利,用最本真的慈悲心去看待终生、善待每一位前世的父母,只问自心,莫问得失,你自然会获得最通透的安乐。施人与善,广种福田,施人与恶,报应连连。都是自己种下的,当然,也是自
11、己收获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如果你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你也会接收到许多的批评;如果你总是摆一张臭脸,没错,别人也不会给你好脸色。所有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套句诗人奥登的话:“人受恶意之作弄,必作恶以回报。”如果你陷害别人,哪天你也会遭人陷害。同样的道理,当你带给别人欢乐,你就会得到欢乐;带给别人祝福,你就会得到别人的祝福;如果你经常赞美别人,不久你也会听到有人在赞美你,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的。你让他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你也将自己经历;你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我想许多人一定听过,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关于一位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的故事
12、。老人的耳力已经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见,颤抖的双手经常把饭菜洒得满地,碗也常打破,儿子夫妇俩感到非常厌烦,给老爸爸一付木制碗筷,把他赶到厨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有一天,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用刀片削木头,他好奇的问孩子要做什么。结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准备将来要用的木碗、木筷。”从此以后,年老的父亲又回到餐桌上吃饭,家人也都非常孝顺他。我们需要做的是:1、感恩给你机会的人;2、感恩给你智慧的人;3、感恩一路上陪伴你的人。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辈子的,有些事要用一辈子去懂。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更近。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
13、最讲一个“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行,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施善。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和为贵,所以才要和睦
14、、和善、和平;忍为高,所以才需忍让、忍耐、隐忍。忍,有时要让,有时要耐,有时要隐。所以,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韧”。福临心享,祸至神伤;祈福避祸,人自安康。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千眼,意在观世,千手,意在济世;人间福音,无过如此。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无私者才是慧觉。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者觉。人生悟道,在聪明的台阶上只能仰视,只能在智慧的峰顶才会鸟瞰。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修养,要知羞而学,知错而改,知耻而思。修形养性和施善积德,既要点滴做起更要日积月累。赶路要趁早,修身重
15、戒律,养性贵有恒。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生命有限,爱心无限;无限的爱可以把有限的爱延长。爱无所求,被爱无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一已之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众生之爱,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爱可以扩展,爱可以延伸故大爱可以无过;爱要铭刻爱要珍藏故真爱永恒。一已之光只是一点明亮,只有点亮大众之光,才会燃成一片光明。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己;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首先是被别人需
16、要,然后是被别人赏识,最后才是被别人赞誉。人生难得解脱,难求洒脱;解脱只是自救,洒脱才是自在。无论教化,还是感化,最终的效果当是心灵的灵魂的净化。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树立起来,人的声望更要用毕生的德行来养护。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恶性,往往认贼作父;善心,则可以化敌为友。心如水,而性则可能是盐、是糖、是茶、是咖啡这样,心境不同时,心性也会异样。则是人性的慧根。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人贵三得: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佛性篇三:人间佛教之代表人物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
17、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太虚大师(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张,本名淦森。法名唯心。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十六岁出家。太虚法师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极力排除后代佛教宗派法派的影响。他说:“吾不为一宗一派之徒裔”,主张力行菩萨道,直学佛陀,以佛陀为导师。太虚法师追寻原始佛教的本来面目,破除将佛陀神灵化的迷信而崇拜佛
18、陀人格教化,体现了对佛教原创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蒙思潮一致的思想内涵。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1957年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改为佛光出版社。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碑。论及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强调,不抛弃世俗之物,无须遁入空门,修道不必有形式也不必执着计较,“人成则佛成,良知为佛陀。不一不异,生命十种,各有生命习惯,不要统一,各有本分。”说到人要不要成佛的问题时,星云大师斩钉截铁表示:“不要成佛,我自己都不要成佛!成佛做什么?有菩萨心肠,帮助人,服务社会,比成佛要好!”经典语录最巧合的太虚和星云两位当代佛教的大师,年龄相差三十八岁,而且缘悭一面,却有七个共同点:一、大陆佛教重建阶段代表巨赞法师二、经受严峻考验阶段的代表人物正果法师三、大陆佛教恢复发展阶段的旗手赵朴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