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8.37KB ,
资源ID:39053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053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基本原理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基本原理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

1、马克思基本原理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

2、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

3、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 B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 ABD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 AC )A.唯物史观 B.

4、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 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 BCD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判

5、断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

6、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9. 19世纪40-60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 )A.唯物论 B.世界观 C.辩证法 D.方法论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7、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运动 B. 规律 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唯物辩证法的实

8、质和核心是( A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辩证思维方法7.发展的实质是( D )A.前进的运动 B.上升的运动 C.曲折上升的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A. 斗争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和同一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9、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 C )A.矛盾 B.变化 C.规律 D.奥秘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 B )A. 创造性 B. 目的性和计划性 C.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

10、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D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C )A .认识 B. 意识能动性 C. 实践 D. 主体选择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

1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D )A.运动 B.静止 C.时间和空间 D.客观实在性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0.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1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AB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BC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13、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试验 D.意识活动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 ABCD )A .条件性 B. 客观性 C. 普遍性 D.多样性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治疗疾病。这表明( AC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CD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CD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

14、上新奇的事物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ABCD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 A.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B.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D. 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 A

15、BCD )A. 就事论事 B. 因材施教 C. 对症下药 D. 量体裁衣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正确的有( CD )A. 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 B. 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 ABCD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

16、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BCD )A.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三、判断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2、唯物

17、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

18、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 )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原理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第一,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最集中的表现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原理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

19、、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实践是两者统一的基础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原理三:联系的定义及特点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方法论意义: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四: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质变第一,新事物与

20、环境的关系,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1)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2)保留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3)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原理五:矛盾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及其作用1、同一性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2、斗争性含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3、同一性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4、斗争性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

21、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量变第二,矛盾的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质变5、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原理六:矛盾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区别:矛盾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个体,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2)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有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原理七:矛盾

22、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方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转化。3、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

23、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24、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A实践 B

25、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D)A绝对精神 B人的意识C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26、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2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B)A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D真理和价值的关系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ABCD)A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B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两者是两个认识阶段,二者的区分是绝对的 D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8、6.真理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无条件性7.价值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9.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12.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13

29、.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ABD)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C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A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B改造世界是为了认识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三、判断题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

30、能力。3.实践依赖于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4.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6.有用就是真理。7.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9.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10.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原理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