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265.16KB ,
资源ID:390533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053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精品.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精品.docx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精品中国古代史 必修一(政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先秦时期的政权更迭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前475-前2

2、21 封建社会确立时期。2、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结合P5图)1起源:商代已有分封制,封侯、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西周始于武王时期。2目的:巩固和扩大西周的统治3分封对象:王族(鲁、燕、卫、晋、吴)、功臣(齐)、古代帝王的后代(宋、陈、杞、许、楚)4受封者的权利:世袭再分封、任免官吏、征派赋役、组建军队5受封者的义务: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6分封制的特点: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2)权利与义务相结合;3)家天下的宗族色彩7分封制的作用:1)积极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边远地区开发,形成了拱卫王室的政治格局

3、,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的整合与交流,有利于后世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消极影响:诸侯独立性强,为后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分封制遭到破坏。 8分封制的崩溃:1)表现:葵丘会盟,问鼎中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2)原因:王室衰微,诸侯做大;(主要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2)宗法制(结合P6图)1定义(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大小宗体系:嫡长子、嫡长孙有王位继承权,称

4、为大宗,次子、庶子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小宗是相对的。周王室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影响:1)对当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以后就会疏远,封国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控制的效果必然减弱。2)对后世: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式也有较大的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裙带作风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

5、展。(3)礼乐制度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2内容:“礼”指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音乐、舞蹈等于礼制相匹配的艺术方式和意识规范。3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发生。4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1)三者构成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2)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基础,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占卜)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中国古代中央集

6、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1)原因1)客观因素: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2)主观因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物质基础)3)个人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采取正确的统一策略。(2)统一者:秦王嬴政 都城:咸阳(3)统一进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丞相 : 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中央职能

7、部门)(2)三公九卿制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 : 负责全国军务,虚职评价:三公相互牵制、配合,从而集权于皇帝。(“三公”制的实质)。军政大事决策,先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郡县制(1)建立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中央管理地方) 基层有乡、里、亭等。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中央百官、郡守和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2

8、)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郡县制VS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选官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权力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便于皇帝统治、管理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和加强。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4有利于集中人、物、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三、从汉至清政治制

9、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推恩令1背景:汉朝初年,“无为而治”,汉承秦制,高祖刘邦沿用郡县制,同时把同姓子侄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地方做王,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封国势力膨胀,不利中央集权。2过程:汉景帝“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基本解决了王国危胁中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朝:节度使1节度使的设置: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实际上权力很大,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重文轻武、守内虚外1措施:军

10、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1)腹里: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2)地方: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边远地区: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4)权力: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2影响: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明朝:废

11、行省,设三司1内容:明初,废除行省,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合称“三司”。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内外朝制(中外朝制)1背景: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内朝”(中朝),由皇帝亲信担任主要官吏,如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2)唐朝:三省六部制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形成三省体制,至隋朝时逐渐形成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2内容: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皇帝 门

12、下省(审议机构):审批(核)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3特点:三省之间既独立平行又相互制约4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代基本沿袭。三省六部制度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北宋:二府三司制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2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中书门下(行政):宰相、参知政事(副相)皇帝 枢密院(军政):枢密使三司(财政):

13、三司使(计相),下设盐铁、度支、户部(4)元朝:中书省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胡惟庸专权擅政,激化相权与君权的矛盾。2)措施: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当朝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确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秦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宣告废除。3)影响:积极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消极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加强了君主专制独裁。2内阁的出现1)

14、原因:明太祖废丞相后,政务繁多,力不从心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无制约作用,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VS丞相: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4)特点: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6)清朝:军机处1过程:1)清初:仿明

15、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后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2特点:机构简单,效率高,保密性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4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使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祖

16、国疆域。2消极影响: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极易形成暴政;形成了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思想上: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推举官吏,郡国推举,举孝廉。选拔标准:注重品德(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注重门第弊端:出身贫寒有才能的人不能入仕为官;世家大族垄断政权,不利于中央集权。(3)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选拔标准:考试成绩(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作用:积极: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

17、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2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不是科举制本身问题,而是实行者问题。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四书五经”禁锢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公正(相对)单元框架:必修二(经济)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

18、国的农业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用石刀、石斧;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耒耜和石锄、石犁;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由于较贵重,很少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牵引,三人驾驭),后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同一方向翻土);西汉后期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隋唐时期:曲辕犁,安装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至此我国耕犁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磨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

19、耙技术(3)耕作制度1两汉时期: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4)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翻车(人力);唐朝时期,创制筒车(水力);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水力);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5)农耕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集体劳作2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2、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公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维系分封制的经济基础1表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2瓦解: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瓦解过程: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

20、为私田,井田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组成a.地主所有制: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土地国有制:均田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少量(自耕农) 弊端:土地兼并措施:抑制兼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内容: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鱼鳞图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均田制和鱼鳞图册只是政府在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真正阻止。封建土地私有制是

21、土地兼并的根源,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就会有土地兼并。(4)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3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转型。3、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基本模式(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2)形成原因:1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3)特点:1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男耕女织(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精耕细作(注意改进生产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 4自给自足(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4)弱点:1分散性(

22、一家一户)2封闭性(个体间很少有交往与合作)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5)影响:1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积极(早期):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3消极(晚期):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不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

23、产发展的因素,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4、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根本原因)(2)中国古代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经济改革)(3)政府的重视(如重农抑商、兴修水利)(4)人民的辛勤劳动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历史作用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出现最早官府专用、皇室使用不在市场流通(1)明中叶以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素称发达,世界领先;(2)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交流。民间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1)明中叶后部分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4、(2)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家庭消费、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1)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古代中国,占有相当的比重;(2)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3)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的发展。1、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2、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1)发展历程1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继续发展;3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4明中期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2)发达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征调最优秀的工匠,使用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主要成就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5、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南方)南北朝白瓷(北朝)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秘色瓷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商朝出现织机、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在长安设织室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苏州、杭州、南京为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3、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受到鼓励,得到发展2魏晋南北朝:受到摧残。3隋唐:恢复发展4两宋以后:在曲折中艰难发展5明中叶后:民营手

26、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重要成就1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2明中叶后:1)部分行业(纺织、制瓷、矿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3)出现以雇佣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a.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部门:丝织业和棉纺织业c.地区:江南地区d.方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e.地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f.发展缓慢的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

27、碍(根本)4、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西汉起:远销亚欧;“丝国”“丝绸之路”(2)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代: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4)清代: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2)官营、家庭、民营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5)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应的变化。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时期:商朝

28、人善于经商(商人)(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3)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艰难。(4)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1原因:政治统一、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放的对外政策2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飞钱出现(5)两宋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6)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7)明清时期:1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商业化加强2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3出现“商帮”,徽商、晋商4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5清朝时出现票号(晋商)2、市的变迁(北宋

29、为转折点)(1)北宋前: 1县治以上设市; 2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3有严格的时间限制;4官府直接管理贸易(市令或市长)。(2)北宋后: 1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2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3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4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3、城市的发展(1)汉至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著名商业中心。(2)隋唐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大都会,有“扬一益二”说法。(3)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北宋之前,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纯商业”的城镇开始出现。(4)明清时期: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大港。(5)明朝,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1朝贡贸易a.代表:郑和下西洋b.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