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5.87KB ,
资源ID:38827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827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漫话马门溪龙与永川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漫话马门溪龙与永川龙.docx

1、漫话马门溪龙与永川龙漫话马门溪龙与永川龙Yuanzi16本文作者的话业内人士说,重庆是“建在龙背上的城市”。作为重庆人,当然对故乡的恐龙情有独钟。在这里,特编写主要介绍合川马门溪龙所属的马门溪龙以及永川龙的文章,以表达我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同时,很高兴建议重庆市及其有关区县高度重视从科技和文化的角度打好“恐龙牌”,以助推重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本文目录一、马门溪龙名称的由来二、马门溪龙的分类与物种演化三、马门溪龙的一般特征四、合川马门溪龙五、马门溪龙的新发现六、马门溪龙的尾锤是“大杀器”七、神州巴渝龙八、马门溪龙的天敌永川龙九、重庆出土的其它恐龙下面是正文一、马门溪龙名称的来历马门溪龙的

2、拉丁文学名为Mamenchisaurus。中国第一具马门溪龙化石发现于1952年。当时,在四川省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发现了一具保存不十分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按发现地马鸣溪将其命名为马鸣溪龙。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说话有些地方口音,在说“马鸣溪”的时候,别人误听为“马门溪”。于是,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马门溪龙便取代了马鸣溪龙。因此,马门溪龙原意是指在四川省宜宾马鸣溪渡口旁发现的一种蜥脚类恐龙。二、马门溪龙的分类与物种演化1、马门溪龙的分类在恐龙分类学上,马门溪龙属于蜥臀目蜥脚形亚目蜥脚下目马门溪龙科(峨嵋龙科?盘足龙科?)的一个属。马门溪龙属Mamenchisaur

3、us,由杨钟健教授于1954年建立。马门溪龙的分类还不确定,分歧较大。杨钟健教授和赵喜进建立了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并认为马门溪龙科类似梁龙科。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包括峨嵋龙与马门溪龙在内的峨嵋龙科(Omeisauridae)来取代马门溪龙科。还有人认为,马门溪龙因为其头骨类似盘足龙,所以应该属于盘足龙科。2、马门溪龙的种类马门溪龙种类众多。“马门溪龙属”有两个最著名的种。一个种是发现于重庆市合川区(原四川省合川县)和甘肃省永登县的合川马门溪龙;另一个种是发现于四川省宜宾的建设马门溪龙。此外,最著名的还有:新疆奇台马门溪龙亚洲第一龙(详见下文)、井研马门溪

4、龙,杨氏马门溪龙和中加马门溪龙(详见下文)等。原来,中国第一具马门溪龙化石是1952年在四川省宜宾的一个公路建设工地上发现的。杨钟健教授在1954年将其命名为马门溪龙。因为马门溪龙化石是在建设工地出土,并且当时全国正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所以将马门溪龙的“模式种”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恐龙。不过,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比合川马门溪龙更大的蜥脚类恐龙。(详见下文)井研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Jingyanebsis)体长26米。为了

5、给它腾地方,北京自然博物馆不得不把原来展出的合川马门溪龙和建设马门溪龙两种马门溪龙收起来。井研马门溪龙虽然不是最大的马门溪龙,但是它是装架起来的最大的马门溪龙。因为不够完整,所以新疆发现的中加马门溪龙并没有装架。井研马门溪龙生活在距今1.6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早期,出土于四川省井研县。另外,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的井研马门溪龙头骨已经被更换,是正确的盘足龙型头骨而不是原来认为的梁龙型头骨。它的牙齿是以较硬植物为食的勺状牙齿。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的发现很重要。196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钟健老先生健在的时候,研究因为风化等原因没有头骨的合川马门溪龙,曾经认为合

6、川马门溪龙类似梁龙,所以给现在放置在原成都地质学院的合川马门溪龙原骨架标本一个梁龙的头。于是,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模型,也安上了梁龙的头。可是后来,在四川省荣县和井研县以及新疆,发现了马门溪龙类的头骨,特别是杨氏马门溪龙的发现,表明了马门溪龙的头类似于盘足龙。广元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guangyuanensis)是马门溪龙属的一个种。植食性,体长约10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晚期。化石发现于四川省广元县。3、马门溪龙的演化在蜥脚类恐龙演化史上,马门溪龙属于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1.5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

7、灭。三、马门溪龙的一般特征马门溪龙体长1630米,成体马门溪龙一般体长2224米。体重1040吨。食性为植食性。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距今1.51.4亿年前)。分布于中国和蒙古。马门溪龙是中国最著名,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蜥脚类恐龙,也是中国和整个东亚侏罗纪晚期提通阶(距今1.51.4亿年前)最大的恐龙和脖子最长的恐龙。在晚侏罗世,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细小、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的蛇头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有一个网球场那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它的脊

8、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马门溪龙的颈部特别长,有915米,相当于体长的一半。因此,马门溪龙是脖子最长的恐龙。长脖子让马门溪龙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吊桥,似乎可以用它的长脖子配合嘴巴吃到高处的树叶。但是,马门溪龙的颈椎骨长而细,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骨支撑着,因而颈部并不灵活,脖子较为僵硬,转动一下缓慢费劲,主要由头部与肩部的关节来弯曲,因此并不能抬高。马门溪龙不仅构成颈部的每节颈椎骨长,而且颈椎骨多达19个,是蜥脚类恐龙中颈椎骨最多的一种。马门溪龙的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其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

9、椎(35个)相对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的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马门溪龙的脚与大象的脚相似。跖骨呈垂直状;趾骨粗短,各趾骨的形状特殊;后肢的第1爪粗大,以四足行走。马门溪龙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夺雌马门溪龙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所有马门溪龙都是浅水栖息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深约

10、20米的湖泊中度过的。这些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借助水的浮力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鼻子和眼睛长在头顶,类似现代潜艇的潜望镜,只要头顶微露水面,既可进行呼吸,又可窥测周围水面的动静。能长期呆在水下,需要时再选择有利时机上岸,以避免凶残的肉食性恐龙的突然袭击。马门溪龙主要靠水中的藻类和富有营养的柔软植物生活,有时也可能捕食一些软体动物和小鱼。四、合川马门溪龙1、合川马门溪龙的一般特征合川马门溪龙(M. hochuanensis)的基本特征:体长:全长22米,复原长度24米,颈部长9米,脑袋长60厘米。体高:3.5米,将近4米。体重:26吨(骨骼化石重1765公斤)。食性:植食。生存时代:距今1.4亿年前

11、的侏罗纪晚期。发现时间、地点:1957年,原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迁往成都时间:1961年。合川马门溪龙的颈部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部的每一节颈椎长,而且颈椎数多达19个,是蜥脚类恐龙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其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 (35个)相对较少。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分离开。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

12、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窝很发育,故中央突起很高。趾骨短小,后肢的第1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其大腿骨之重,需要6个人抬;一只脚的趾骨,一个人都抱不动。这具如此巨大的恐龙性别是什么?如何死去的?虽然相距亿万年,但是有关专家根据其骨骼情况猜想:这只恐龙当时有一些健康问题,患有骨质增生;而且由于颈部太长,也患有相当于人类的“高血压”病。据专家说,它生活的四川盆地,当时气候较为温暖,曾经生长着大量的蕨类植物以及松柏类、银杏类等裸子植物。马门溪龙就成群结队地漫游在这绿色世界里,用钉状的小牙咀嚼蕨类植物为生。由于盆骨宽大,专家推测其为雌性。并且,专家推测,当时它生活在湖泊或者

13、河岸边,有可能是因失足而掉入湖水中死亡的。在它死后,有可能被其它小型哺乳类动物吃掉美味的头骨,因此才造成了其头骨缺失。所以,合川马门溪龙的头部为人工制作的替代品。2、恐龙迷案合川马门溪龙的头在中国古动物馆里,可以看到一头22米长的合川马门溪龙。它将自己超长的脖子从位于一楼地面以下的“龙池”,伸到了二楼的天花板上。尽管最近的古生物学研究表明,蜥脚类恐龙不能这么做,可是这还是一样壮观。合川马门溪龙的头,看上去同美国发现的梁龙一样。而在这个头的下面的一角,一个同盘足龙一样的头被放在一角。其实这个同盘足龙一样的头,才是合川马门溪龙应该具有的头。关于马门溪龙的头这件事情还需从1964年说起。中国古脊椎动

14、物学之父杨钟健老先生健在的时候,研究了这个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但是,因为风化等原因这个标本没有头骨。杨钟健老先生认为,合川马门溪龙类似梁龙,所以,给现在放置在成都理工大学的合川马门溪龙原标本,安上了一个梁龙的头。于是,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模型,也安上了梁龙的头。可是后来,在四川省的荣县和井研县以及新疆,发现了马门溪龙类的头骨,特别是杨氏马门溪龙的发现,表明了马门溪龙的头类似于盘足龙。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展厅,已经用体长26米的、更加壮观的井研马门溪龙作为展品,头骨也是正确的了。只有中国古动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模型,还安着梁龙的头,以见证中国古脊椎动物事业的发展,纪念杨钟健

15、老先生。3、合川马门溪龙的故事合川马门溪龙为何一直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内?据专家介绍,1957年,发掘人员发掘了一个多月之后,便把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装了40箱。在合川太和镇,租了一条木船运到重庆千厮门,最后又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重庆市博物馆,在食堂呆了3年时间。因为木箱遭到白蚁啃食,当时的老馆长朱鼎固没办法,就打算将其送给当时的成都地质学院。后来,合川马门溪龙成为成都理工大学校徽构图元素之一。1961年,成都地质学院收到这批恐龙化石之后,就派何信禄教授乘火车护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杨钟健教授进行鉴定。经过该所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研究、修复

16、与装架,光修复就用了将近半年时间,装架也用了1个多月。随后,又将化石骨架拆卸装箱运回成都地质学院,摆放在当时的地质矿产陈列室(现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供教学研究之用。“东方巨龙价值连城,没在重庆,太可惜了!”说到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离开重庆一事,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觉得非常可惜。1975年,曾经参与马门溪龙研究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来到重庆市博物馆问起了合川马门溪龙的情况。他得知其化石已被送往成都地质学院后,当时就火了。他说,这么珍贵的马门溪龙化石不被博物馆收藏,怎么送给一所大学,简直莫名其妙!原重庆博物馆馆长周世武回忆起此事,脸上满是遗憾的神情。4、“克隆”合川马门溪龙的故事合

17、川马门溪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这具高达22米的巨龙骨架在何处发现,又是如何来到了上海,其中曲折而有趣的故事,如今越来越鲜为人知了。深山“锁”龙亿万年,一朝现身天下惊1957年,原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农民在古楼山山腰上开山修路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具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恐龙化石。由于被深“锁”在距今1.4亿年前左右的紫红色岩层里,因而它那包括19个颈椎、12个腰椎、4个荐椎和35个尾椎的整个脊柱骨架相当完整,后肢和腰带也保存完好。借助甘肃省永登县海石湾同类恐龙化石标本,在对其缺少的前肢和头骨进行复原以后,一副体长22米、体高3.5米的巨型恐龙骨架完整地出世了。“如此巨大、完整

18、的巨龙化石被首次发现,震惊了世界。”作为当时参与挖掘和研究的科学小组成员之一,原上海自然博物馆谢万明研究员激动地说。被挖掘出来的这具恐龙化石被立即送往中国科学院,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亲自挂帅,成立科研小组进行鉴定研究,并把该恐龙化石定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合川是该恐龙的属地,马门溪龙为该恐龙的种名)。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为它题名“合川马门溪龙”。上海师傅巧手“克隆”,巨龙落户新家20世纪70年代初,合川马门溪龙骨架在客居北京10多年之后荣归故里,落户在原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内。当时,上海正在筹建古动物史展厅。有工作人员提出,是否也能让上海观众欣赏到巨龙

19、的风采。经过多方协商后,馆内两位手艺高超的制模师傅,接受了去成都“克隆”合川马门溪龙的任务。“复制这条恐龙整整用了1年多的时间。先用石膏把化石整个包裹起来,干后把石膏剖开,取出化石,再用石膏把中间填满。大的化石得用好几个帮手才行。”谢万明回忆起来如数家珍。上海师傅手艺确实精湛,恐龙被复制得惟妙惟肖,一般人难辨真伪。消息传出,中科院连夜登门商量,上海师傅又替北京也复制了两条。就这样,合川马门溪龙有了三个“克隆”之身。“可惜,文革中毁掉了一条。另一条在中科院,主要用于研究。”谢万明补充道。1972年5月1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古动物史展厅正式开放。当天就接待了1万多名观众。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络绎

20、不绝的观众始终把大恐龙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中国大恐龙,世界巡展出风头1985年新加坡、1989年日本横滨、1991至1992年意大利、1997年菲律宾随着一次次世界巡展,来自龙的故乡的巨龙得到了世界人们的喜爱。谢万明老先生,曾经带队参加了在日本横滨举办的世博会。当时,中国大恐龙和苏联卫星是那届世博会组委会唯一指定的两项参展内容。由于日本本土并没有恐龙,所以当合川马门溪龙在当地展出时,人们扶老携幼从各地赶来,争睹“龙颜”,场面非常热烈、壮观。“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几乎拖着妈妈天天来看;一个星期下来,布展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个喜欢龙的孩子。撤展前的一天,小男孩特地送来了一幅有他个头般大小的龙字书法

21、作品,表示感谢。”日本人民对中国恐龙的热情,成了谢老永恒而又甜美的回忆。“由于恐龙长期在国外展出,国内的观众还吃过醋呢!”谢老还回忆起一件趣事。1991年,合川马门溪龙应邀到意大利罗马等四城市巡展两年。在此期间,上海的一些中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多次参观,始终没见到他们最喜爱的大恐龙。学生们担心恐龙“不会有什么事吧!”于是,他们联名向市政府写信反映情况,使恐龙提前结束任务返沪和观众见面。5、合川马门溪龙赴渝展出2010年03月28日,亚洲保存最完整、当时体形最大的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住了近半个世纪后,由专家首次将骨骼化石拆架、装箱,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重庆探亲。这一“国宝”级恐

22、龙化石,将在重庆科技馆展出到今年6月。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里,合川马门溪龙的脖子立起来可以达到9米长,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李奎介绍,合川马门溪龙从头顶到尾尖将近23米长,由300多块骨骼组成,光颈部就有身长的一半,是目前世上发现的颈部最长的恐龙。它被发现时颈椎一个也不少,是当时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尽管合川马门溪龙名扬海外,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曾经邀请它出国展览,但是每次出国展出的都只是由石膏做成的复制品。让它回到重庆,也是希望它的家乡人民能亲眼看到。在重庆展览完后,它将回到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新馆,并不会再出门展出。这是它第一次出门,也是它最后一次

23、出门。陪伴合川马门溪龙首次来重庆展出的,还有另一只“恐龙宝宝”。这只名叫鹦鹉嘴龙的恐龙小宝宝,仰着头趴在石头上,长度仅有20厘米。它往前探着头,看上去像是在等待妈妈来喂食,很惹人怜爱。据专家介绍,这个小宝宝估计只有几个月大。鹦鹉嘴龙成年也只有1米多长,在婴儿期就更小了。它被发现于辽宁省。当时,考古专家发现一块石头有些异常,于是一边轻轻地敲,一边剥开,发现其中竟然藏了一只小恐龙。据专家说,保存如此完整、形态如此生动的恐龙宝宝化石,可谓世间罕见。据悉,此次“聆听恐龙的呼唤重庆科技馆大型恐龙主题展”,共推出31具恐龙化石骨架、10条仿真恐龙和90多件恐龙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作为重庆自然博物馆

24、镇馆之宝的上游永川龙、南岸永川龙、李氏蜀龙、天府峨眉龙、江北重庆龙、甘氏四川龙等。此外,还有重庆主城的大石坝恐龙,现命名为“神州巴渝龙”。它体长18米,高3.5米,生存时代为距今1.5亿年前。2004年3月22日,重庆前卫仪表厂的退休女工胡玉秀,从枯水期的嘉陵江边走到河床中部时,忽然看到几块奇怪的“石头”保留着动物尸骨的形状。胡玉秀立即打电话向市自然博物馆报告了她的发现。当天下午,自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仁宣和市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的一位同事来到现场踏勘,并赶在涨水前将这条龙化石发掘了出来。重庆科技馆馆长郭定平说,这次合川马门溪龙应邀到重庆科技馆展出,是自1961年装架,并在原成都地质学院度过了4

25、9个年头之后,第一次卸下展架,也是首次回归故里。这也算圆了一代科考工作者多年的梦,让重庆人民实现了一个多年的夙愿。五、马门溪龙的新发现1、新疆奇台马门溪龙亚洲第一龙2006年8月23日,科学家们确认在新疆奇台县恐龙沟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发掘出来的那具巨型恐龙化石为马门溪龙,测量其体长达35米,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龙”。这具蜥脚类植食性恐龙化石,与1987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都是马门溪龙。它体长35米,比中加马门溪龙长5米。令人惊讶的是,这条恐龙仅脖子就长达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2、中加马门溪龙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队,在距离新疆奇台县恐龙沟马门溪龙化石发掘场100多米的山上,

26、也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其中,有一具不够完整的蜥脚类植食性恐龙化石。根据其颈肋长1.5米推断,它体长约30米、体高约10米、体重约50吨。当时,这条恐龙被确定为亚洲第一大恐龙。为了纪念中加合作考察队科学家成功的合作,研究者将其定名为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它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附近发现的。现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六、马门溪龙的尾锤是“大杀器”马门溪龙被称为“亚洲第一龙”,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长达9米的颈部。但是,马门溪龙最为神秘的地方,却是它尾部末端的构造。前段时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青年学者邢立达,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彭光

27、照、研究部主任叶勇与副主任舒纯康发文宣称,他们利用有限元分析手段研究了马门溪龙的尾锤,首次确定了该骨骼的定向,并探讨了其功能。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2009年12月份的地质学报上。1、工程分析,尾锤归位关于马门溪龙尾部末端构造的争议由来已久。彭光照说,1995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在自贡市汇东新区挖掘出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马门溪龙骨架。在这具恐龙化石的尾巴末端存在一个冠状尾锤。但是,由于该尾锤并没有直接连接到该骨骼标本的尾椎序列上,因而尾锤的前后定位出现了争议。另一种质疑的声音还指出,该尾锤究竟是在尾部末端,还是仅仅处在尾椎的中间某个位置?如果是在最末端,那么它就可以用来当作大锤打击敌人;如果是长在中间

28、,那么就很难说是干什么用的了。尤海鲁研究员介绍说,2007年,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帮助下,他与邢立达尝试用新方法来解决这个争议。这个新方法就是有限元分析。有限元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技术,它能够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个力学过程。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学者将此方法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国内则开展得很晚。此次对马门溪龙尾锤的研究,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利用该方法来分析恐龙化石。舒纯康说:“我们使用了非接触式机构光三维扫描仪对化石进行扫描,这样既保护了化石,又取得了精确的数据。”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的邢立达,介绍了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利用获得的尾锤三维数据,我们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尾锤进行了模态分析与

29、载荷工况分析。分析结果支持尾锤前端为固定端,连接着尾椎序列;后端为自由端,作为尾巴的最末端。这有助于理清尾锤定向的争议。”马门溪龙沉重的的体重,7米长的大尾巴,在高速挥动之下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研究还表明,尾锤的左右摆动比上下摆动更加有效。马门溪龙利用尾锤攻击敌人时,很可能是采用左右扇面摆动,并扭动一定角度,利用尾锤中段顶部来打击对方。邢立达等人还进一步确定了尾锤最佳击打部位,应该是位于尾锤中段顶部。该处最大击打载荷约相当于46千克的力。邢立达补充说:“这个力相当于一个女性体重的重量。这是尾锤骨骼本身所能承受的力,而并非指尾锤能发出的最大力道。马门溪龙利用尾锤对天敌的攻击所发出的力,加上了体重

30、、尾椎序列的灵活性等等因素,所发出的力应该更大一些。此前,我们研究的永川龙肩胛骨骨折,就很有可能是被马门溪龙类的尾锤所击断的,因为尾锤与肩胛骨处于大致的水平位置。”不过,参与研究的叶勇也推测,从马门溪龙尾锤连接方式、神经孔增大的特征来看,尾锤作为防御武器的功能还是有限的,更大的可能是同时作为感觉感官,可以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2、尾锤利器,甲龙最强在恐龙中,尾锤的构造过去主要在甲龙类里发现较多。甲龙的著名的尾锤是由几块甲板与最末7节尾椎骨愈合而形成的。由于连接尾锤的厚肌腱是部分骨质化的,因而也在化石中保存了下来。这些厚肌腱不易弯曲,可以将力量提供给尾巴。探索频道的全新系列

31、片恐龙大冲撞中介绍说,甲龙是地球生命史上最完备的防御者,它的尾椎的最后几节融合成一个大锤子,有45千克重,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有35度的移动范围,打击速度达到77千米/小时,打击力可以达到19504千克。为了防止自己被打碎,骨锤的外面包裹着软组织,打在对手身上会造成严重的内伤。蜥脚类恐龙的尾锤相对不太出名。蜥脚类恐龙是目前已知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巨大的动物。由于它们体型庞大,因此很少发现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根据彭光照介绍,1954年,中国古脊椎学的缔造者杨钟健院士在建立马门溪龙一属时,由于化石材料保存较差,没有记述该龙尾部的形态。到1984年,学者在自贡大山铺恐龙遗址中发现了另一种蜥脚类恐龙蜀龙的完

32、整尾部。大家惊奇地发现,蜀龙具有尾锤构造,该尾锤由最末几个尾椎相互愈合、膨大成纺锤状。这是古生物学者首次在蜥脚类恐龙中发现尾锤结构。尾锤的发现不但提高了恐龙在兵器爱好者中的人气,而且也给古生物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线索。蜥脚类恐龙巨大的身躯,让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半水生动物。但是,尾锤在水中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尾锤的存在让现在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蜥脚类恐龙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地球上确实有长度超过20米的庞然大物在陆地上行走过!3、鞭打求爱,梁龙出彩脖子最长的恐龙是马门溪龙,那么尾巴最长的是哪一位呢?答案是北美晚侏罗纪的梁龙。它的尾巴长度几乎达到身体长度的3倍。梁龙的尾巴由80节脊骨所组成,差不多是一些早期蜥脚类恐龙尾椎骨数目的两倍(如蜀龙只有43节),也比同期的大鼻龙类要多(如圆顶龙只有53节)。有研究称,梁龙尾巴的用途可能包括防卫和制造声响。另外,梁龙的尾巴也用作颈部的平衡。这条尾巴如此之长,为了能够支撑它,梁龙的尾巴的中央部分生有双叉型的人字骨,可以用来支撑脊椎,或在尾巴压在地面时,避免血管受压破损。最有趣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