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22KB ,
资源ID:38824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824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学反思.docx

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四下)一、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一、小数的意义(一)(认识小数的意义)通过小数的现实模型和面积模型进一步认识小数,利用元角分的知识将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长度单位时出现了个别问题,比如:2.36米,学生不明白这里的3是分米还是厘米,原因是什么?我也没有细致地静下来去研究,只是通过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进行了分析,学生虽是能分开了,但自己总觉得这样有些牵强,有待今后深入地去研究。关于涂色的正方形方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很直观地认识,对于理解同一个数的不同形式非常地好,但这里的十进分数表示成小数我比较难于理解“为什么十分之一可以用0.1来表示”,

2、自己都很疑惑,这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2018.3.5二、小数的意义(二)(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将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成较大的度量单位(产生小数的背景),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单位换算”,而这样的单位换算是利用了直观地认识(通过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想的是加深创汇额一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看起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但我总感觉这节课有点难理解,尤其是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因为这们的单位换算用到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知识,涉及到进率,这也是我的困惑之处。比如:2米和0.36米合起来是2.36米,在学生看来,没有出现错误,但我觉得没有学习小数的加减法,能合并出来,什么原因?

3、而不是像教学用书上说得那么简单“这样2米的2写在整数部分”为什么写到整数部分?我都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其一。其二,学生对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也遇到了问题。特别是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时,不太容易理解,虽然在前面第一节课当中进行了相关学习,但还是感到有困难。2018.3.7三、小数的意义(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需要今后思考的:一是导入时如何导入会更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设置“障碍”,让其对所学习的内容有迫切地需求;二是自己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很大地提高,主要是因为在自己看来,小数的计数单位很简单,有前面两节的基础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实际教学中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脑子里回忆

4、着罗鸣亮老师教过的“小数的意义”特别精彩,而自己也想着那样做,但还是做不来,引时不会引,入时难以入,看来还得多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突变,还是在老路上徘徊,没有进步。2018.3.8四、比大小(小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因为有前面学习过整数的比较,有了基础,所以学习起来相对没有什么困难,自己也觉得比较轻松,但这轻松的背后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好像少了些什么东西:思维含量?问题设计?数学思想?拓展思维?细回忆课堂中的教学,自己的这种教学风格和现代的课堂理念是很难融入进去的,虽然也放开让学生去表达,但这样的表达机会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只是个别同学去

5、表达了,所以以后的教学一是要注重顾及到全体同学,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创建合适的小组,这个星期思考,进行学生的合理搭配,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也利于学生的表达和合作;二是时间的掌控上,自己不会合理利用时间,就是说时间的搭配上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做不到统筹兼备,合理规划,有些走到哪里算哪里,这在今后要慢慢调整过来,在预设时做到有个大概了解,对哪个地方需要多长时间要明确;三是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相对来说还是较少,看似给学生思考了,但还是时间不充足,大多数来不及思考,也可以说有的可能还没准备好思考,也没有去交流,所以成了少数同学表演的舞台,这在今后要注意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里去想像、猜想

6、、验证、归纳、应用,充分解放学生;四是问题的设计思维含量不高,无法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种牵着学生走的痕迹,而不是发自己学生的内心需求,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大,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5、拓展性没有展现出来,做不到承上启下,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为后面的学习注入动力,思维含量不高,这需要今后不断地学习,既要向名师学习又要学会去思考,形成自己地教学风格,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自己感觉到做的好的地方是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比如:数位顺序表、画图、小数的意义、数线、估一估、小数直观图等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

7、去思考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充分去想办法,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会更好。2018.3.12五、买菜(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基础,所以对于理解小数的竖式的计算方法并不难理解,所以在课的伊始,学生旐已经想到了用竖式计算,而且还能将计算的方法表达了出来,计算起来的正确率也没有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种现象背后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一是利用小数的直观图(也就是面积模型)来表示加减法时,有部分学生会感到很茫然,看不懂图的意思,更别说去画了,加法看起来还算是比较简单的,但遇到减法时的面积模型时,就又感到了困难,不知如何“减去”。看来这在今后的

8、教学中一定要将画图重视起来,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况且这样的画图和竖式对应起来就更容易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加深对竖式地理解。二是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驾驭计算这样的课堂有些力不从心。 尤其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也没有利用到小组合作,学生的思维打不开,更不用说有所创新的火花,这很大一部分源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时空地掌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今后所要引起注意的。三是对于小结的归纳,以后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学习和感悟去概括,而不是我去给总结出来,只有自己发自内心地总结出来的,才会理解起来更深刻,这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多多重视。2018.3.15六、

9、比身高(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节课在另外一个班级感觉顺畅多了,尤其是将小数直观图和竖式能很好地联系到一起,学生通过小数直观图和竖式相对应地进行理解,深刻领会到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还有相对比较满意的:一是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进行了适当地调整“提出用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这样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天马行空地提问,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干扰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这也为今后提供了借鉴:提出问题时尽量要细,而不要让别的因素干扰了,预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二是能放手让学生去动手计算,进而发现问题所在,在相信学生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放”的还是不大,好

10、在有了起步,从中能看出来,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和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迁移,将小数的加减法转化成整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看来今后还得在“放”上多下功夫,多让学生去表达、去思考、去动手,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分享,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让倾听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不足的地方是自己感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很欠缺,这源于自己思考的方式以及能力,需要自己多去学习、多去研究,静待花开需要的耐心和能力。2018.3.16七、歌手大赛(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所以学生理解走来也并不难,毕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也就是已有经验,但在两班的教学当中,我发现,其实运

11、算顺序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整数的类推出来,反而怎么去思考,方法上是比较难的,能去细心地去思考并有创意地想法的学生并不多,这里面与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估算意识。学生没有估算意识,这与我平时教学当中的渗透有关,也与平时不多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没有估算的意识,“真实地生活情境”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果带有挑战性的类似真实的情境,才会从内心给学生一个驱动,也才会有估算的冲动,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二是问题设计。没有真正让学生去提出问题来,同样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也比较随意,有种牵强附会地感觉,好像生搬硬套地出现了这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在

12、自己的长期“扼杀”、无视当中给忽略掉了,看来这在今后要多注意起来。三是语言艺术。语言既要精炼又要有幽默感,让学生在安全、和谐地环境当中学习,自己感觉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精炼上,“废话”太多,占用了很多时间,过渡性地语言也是运用不恰当,这在今后的备课当中一定要考虑好,而不是走到哪里是哪里。四是小组合作。尽快将小组组建起来,这样应该发挥小组的作用时就可以运用到,做到有用、及时、高效。五是留足时空。在学生思考时,给学生充足地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感觉自己为了赶进度,不会把握时间,给学生思考地时间,创新地生成性资源也才会迸发出来,这也是努力改进的地方。六是评价方式。今天做的好的一点是为有不同的想法的学生进行

13、了及时地评价,这样地掌声既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送给这些同学,学会了评价别人,同样也让受到掌声的同学得到鼓励,更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以后继续保持这种态势,这就是榜样地力量。总的来说,还是自己没有进行更多地研究,去深挖教材,多学习,踏实静下心来去教学。2018.3.20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图形分类(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 2018.3.24 二、相交与垂直 (认识相交与垂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 (垂直)、平行两种,相对于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比较困难,而相交的位置关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样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生活中的物体直观背景,进而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的关系,感受相交

14、的直线都与角有关。而在这部分我自己感觉给学生举的例子比较少,局限于教材中的例子,看来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对于两条直线相隔有一定的距离(不是平行),有部分学生刚开始判断起来比较困难,只是“看”到了不相交,没有想到说是将两条直线给延长,这样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终它们会相交,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一是学生只看到表面,没有想到将这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对直线的特点还是真正地理解了,二是我在想如果让孩子们先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线,看看这些两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会不会更好?会不会对于这样的两条线延长后肯定会相交更容易理解?相交中的特殊情况(成直角)时,体会“互相垂直”,进而引出垂线,学生

15、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但画的时候就有很大困难,先尝试让学生去画,在不标准的画法中进一步感受互相垂直的特征,通过小组中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形成正确画垂线的方法。想法:如果能用几何画板将两条线的位置关系用动态的演示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2017.9.27三、平移与平行(认识平行线)两条直线如果不相交,就平行,平行线是永远不相交的,这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让学生感受平行,通过平移的实例,直观形象地感知平移,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来,观察平移前后线段之间的方格数目都相同,这也正是平行线的重要特征:平行线间的宽度(距离)处处相同,这也是想通过方格数一样多说明两条线永不相交,从而帮

16、助学生构建互相平行。在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面图形中找互相平行的线段,学生凭直觉是不难完成的,关键是在如何说明所找的每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它们与图形的平移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相互平行”,而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不管上纵线或横线都是互相平行的直线,而斜着的线是不容易画出来的,但可喜的是我放开了手,让学生去观察、去画、去想象,学生们又创造地画出了斜着的平行线,让我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想到了画方格的对角线,这也是正是对正方形的特征的延伸和拓展。本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的讲解不尽如人意,一是自己没有去深入地学习有关知识,环节不是衔接地很到位,比较随意了;二是比如有平面图形中去打互相平

17、行的线段太草率,没有细致地去让学生找出后多去说说为什么是互相平行的理由,而这正是学生理解平行的重点,只有真正明白平行的原因,才会对平行理解地更深入,抓住问题的本质。 2017.9.28四、旋转与角(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也了解了锐角、直角和钝角。本节课是进一步认识角,对角的概念的一次拓展。本节课伊始,我采用了教材上的建议,利用了“活动角”但没有制作,而是利用了几何画板的随机动态功能,由静到动,通过旋转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旋转,出现发好多角,让学生再次体会角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一个端点旋转形成的平面图形,而且在旋转的同时还可以让

18、学生说说这时构造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角,依次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对这三种角有了再认识。如果继续旋转下去还是不是角?引起学生的猜想和兴趣,当角的一边旋转在另一边的延长线上时(两边成一条直线),让学生说这是不是角,好多同学理解这个“角”比较有困难,不认为这是一个角,和他们心目中出现的“尖尖的顶点”有矛盾冲突,好像这时没有了顶点,所以也没有了“角”,这时我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角(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是角),通过交流发现这样的图形是角,因为它具备了角的特点,这个地方学生明白了,对角的认识有了突破。有的学生事先看了教材,所以知道了这样的角叫“平角”,我及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叫平角?有什么道理 ? 继续

19、旋转下去(大于180度小于360度),还是角吗?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知道这时还是角,但不清楚是什么角,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叫“优角”,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这得感谢这两年的学习,这在我以前是根本没考虑过的,对于这样的角适可而止,没有过多地解释,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份旺盛地精力。当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重合到另一边上时,这样的图形还叫角吗?这时学生有了前面对平角的认识,对这个“周角”能做到去分析、推理,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对于这五种角的大小,让学生根据旋转过程去联想,结合各个角的特征明确各个角的大小,以及直角 、平角和周角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角的

20、符号表示时带有箭头,是从旋转的角度来思考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静态的图看作平角和周角,以后的学习中,箭头可以省略。对于在生活中寻找平角和周角,必须先找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只有找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平角和周角就不难找到,比如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时钟,这样进一步感受它们,对角有了很好地拓展。如果能拿几何画板将时钟做出来,让生看到这些角的存在,会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几何画板的极大兴趣来。2017.9.30五、角的度量(一)(认识平角和周角)当我看到教材一开始利用滑梯的素材来引入时,想到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节课以及他出的那本书“我就是数学”,里面就有这个内容,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素材,当时看华老师讲

21、的那个视频还有看书的时候,我还在想“为什么华老师能想到这样一个素材”。学生都喜欢玩滑梯,这也是最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三种滑梯的不同呈现,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从中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确:角的大小决定滑梯的坡度,影响下滑速度,从学生喜欢的角度说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而要判断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但提到“三个滑梯的角度有多大呢?”时,学生是说不上来的,因为通过直观观察只能看到谁大谁小,但具体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差距,那如何测量呢?教材中举了学生用到了刻度尺去度量,也不清楚是自己不会引导还是学生就根本想不到,所以这部分知识我是让学生能过看课件中淘气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去说说是如

22、何进行测量的,每一步是要做什么,进一步对度量角的单位激起欲望欲望。下一个环节有了疏漏,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因为学生想不到,更准确地说是自己没有引导,那就是用小角来度量大角,寻找度量标准的活动,也正是有这样的原因,所以才能引发出1角的意义,现在再次看教学用书才明白这样的引导的重要性,当时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可能让生回忆梳理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时,是以什么长度(1厘米)为标准的,看铅笔的长包含了几个1厘米,然后用标准长度去测量;还有测量课桌面的大小时,就是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为标准,看课桌面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用标准的面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相信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的经验和感觉会被激发出来,也

23、是顺理成章地事,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学生方面去考虑,多研究教学用书。当学生用1去度量2时,会出现2比2个1还大一点,这大一点究竟是多少?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比1更小的角作度量单位,就可能有效地提高度量的精确程度,感受极限思想,为产生1角作准备。2017.10.10六、角的度量(二)(量角和画角)本节课主要是认识量角器,在此基础上找角、量角和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量角器地结构,尤其是两条零刻度线和内圈和外圈刻度(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往往学生不清楚什么时候去读内圈还是外圈,这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就表现出了这一点,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举先几个例子,让学生去操作:量角,看看是

24、如何读,在练习当中明确:根据角的开口方向没同,选择地零刻度线也不同,从而根据零刻度线来确实读内圈还是外圈,只有这样对比,学生才会真正去量角。量角器之所以可以量角,根本原因是量角器上有角,通过在量角器上找到指出的角,为量角和画角做了准备,不管是量角还是画角,一定要明确角的顶点、起始边、零刻度线、另一条边、如何看刻度数等,这都是度量角和画角所需要的,不过事先我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不急于规范学生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从中去进行对比、体会,逐步培养学生细心、反思的良好习惯。多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只要是自己的语言能说清楚,这是最好地理解,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017.10.12三、乘法一、卫星运行时间(三位

25、数乘两位数)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目的是想通过迁移类推的能力作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上来,是在学生积累了乘法计算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计算方法。教材是选用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所需要的时间来展开教学的,而我改了常态,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先出示了114这个数据,让学生根据这个数据猜想与什么有关,引出了114电话查询服务台、北京市114电话电话挂号业务以及教材中的材料,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114,我觉得这样的引入比单独的一种材料的引入会更好些,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用较大数目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6、时,往往可以先对结果进行估计,这样可以把握精确计算结果的合理范围或数量级(几位数、最高位上的数值),这样在学生计算出准确结果后,可以对照自己的估算结果,看看估算值和精确值之间的误差,进而提升自己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这样的环节尽量让学生去说并表达自己这样估算的理由。接下来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法的算法与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质上就是如何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转化思想,提升学生的类推能力。而在学生多角度地探索出方法后,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横式、表格和竖式的计算方法算理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这样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

27、对竖式的理解,虽然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但重点还是理解和掌握竖式的算理和方法,同时也隐含了第四单元将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为今后的学习进行了拓展和延伸。2017.10.17一(二)试一试(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中间有0或末尾是0的乘法,一个是发展竖式计算的经验,另一个是遇到有0的时候如何处理,怎样计算更简简捷合理,使计算看起来更简便。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重点是看错误出现在哪个地方,一定要探讨清楚错在了哪里,在比较和辨析中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关于简便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去交流,然后分享不同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简便写法。特别是两位数乘三位数时的两种计算方法,学生从计算

28、过程中体会到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去乘,乘三位数需要乘三次,而乘两位数只需乘两次,计算时少算了一步,减少了计算中的错误,特别是大数的乘法,多算错误机率相对来说会大一些,再有这样计算比较麻烦,相反乘两位数时计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些,不太容易出现错误,这也为今后的第四单元乘法交换律埋下伏笔。当三位数中间有0时,学生最容易出现中间一步全是0的情况,这时要引导学生和省略步骤时进行对比,看看能否省略,为什么可以这样?通过这些对比,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收写竖式时,将位数多的放在上面比较简便。对于末尾有0的乘法,可让学生将两种不同的竖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互相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将0让出来不参与

29、数字运算时的处理办法,从而体会到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让有的学生也体会到,得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有个别学生还是没有这样的感觉,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2017.10.19二、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本节课是对较大数量进行估计,想的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与方法(以小估大),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去观察情境图,体育场观众爆满,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头像点子图,要估计能容纳多少名观众,相当于估计这个点子图一共有多少个点,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想到用乘法,大体上用了两种不同的估计策略,启发学生多角度去进行估计,先让学

30、生去猜,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鼓励他们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运而生。在明确了“以小估大”的策略后,探索一个看台有多少人,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想到先分一分,再画一画或数一数,用乘法来解决,而这其中还运用到了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取整,通过交流选择过程合理、计算方便的估计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这里用精确计算没有必要,体现估算的价值。注意在最后要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合理、更简便,关键是看计算过程是否简单,是否更接近实际的结果。多给学生一点时空,说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从而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2017.10.24三、神奇的计算工具(认识计算器)2017.10.四、有趣的算式(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017.1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