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意象读后感读好书笔记范文城市意象读后感读好书笔记范文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根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根底上发感想。下面是给大家介绍的城市意象的读后感,欢送阅读。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
2、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单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防止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
3、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根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准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展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穿,将各局部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这是书中的语言,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
4、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五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首先道路是观察者移动的路线( 街道、运输线、运河等) 。对许多人而言, 道路是他们想象图象中的主要元素。人们游走在这些路网中, 游览这座城市, 同时将其它的环境元素加以, 建立起相互的关系, 形成人们心中的城市意向。当其它要素环绕周围时, 道路通常在人们意向当中处于支配地位。哪里的主要道路缺乏定义或者容易和其它的混淆时, 那里的整体意向就会不那么清晰。道路能成为城市意向中重要的特征是有某些原因的, 包括经常使用、专门使用的集中、特
5、有的空间特性、正面的特征、接近城市中专门的特征、视觉上显著, 或者在全部道路构造或地形学中它们位置的优越性。 其次边界是不同于道路的线性要素, 它既不用来使用, 也不被看做道路, 它通常用来形成区域中的边界或者连续中的线性隔断。它们是横向的参考,而非坐标轴。最强烈的边界是视觉上显著的, 外表上连续的并通常难以逾越的。边界是重要的组织特征,特别当它连接毫无特征的区域时, 就像水域城墙勾勒出了城市的轮廓一样。大多数城市拥有定义非常清晰的边界。伊斯坦布尔的意向, 举个例子来说,是被博斯普鲁斯海峡构成, 它同时为欧洲和亚洲交界城市形成边界。水构成了沿海城市或滨河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边界。 区域是城市中的
6、观察者“精神进入”的一个中型到大型的区域, 或者它有可识别的“连续性主题”自然特征, 这是根据肌理、空间、构造、细节、象征、用途、居民、维持费用、地形等得出的。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因素, 但并缺乏够创造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 一个区域仅仅被熟悉城市的人这么认为。创造一个更深刻的意向可能需要更多的线索。区域可能拥有生硬的、准确的分界限, 或者也可能是渐渐消失在周围地域的柔和的不确定的分界限。 节点是点性参考,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城市中战略性场所,它是人们行进中来去的强烈的焦距。节点可能是第一个穿插点, 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专有用途或自然特征的“主题性的集合”。当做出决定和提高注意力时, 穿插点和行进模式的
7、变化是的节点意义功能更加重大。然而当主导性的节点趋向于同时具有“集合”和“穿插”, 就具有双重的功能和自然意义, 譬如公共广场。然而非本质的、有特色的自然形态更能够使得节点记忆深刻。标识物是作为外部的点参照。一些诸如塔、尖顶、小山是远方的, 作为一个特色可以在远方的各个角度的小一点的环境中的顶部被看见。相对于它的背景来说, 有明显的外形和显著的空间位置的标识物, 能更容易的被识别, 对观察者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凯文林奇认为标志物的一个关键的自然特征是单一性,“环境中的一些唯一的难忘的外表”, 通过使它们能从很多地点可视或者与它们附近的要素创造比照度, 那些“显著性空间”能建立标识物元素。一个环
8、境是怎么用的也可能加深一个标识物的重要性, 譬如它的位置在于包括道路节点的穿插处。 这一系列要素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 所有的联合起来提供出整体的意向。区域由节点构成, 由边界定义, 被道路穿透以及布满了标识物?元素有规律的交迭并互相渗透。一批批的意向通常相互交迭并在一系列的层面上互相关联, 来反响地域的尺度。这样, 观察者 可以通过意向从街道层面到那些临近地段, 到城市以及更远, 就如身临现场一样。文中通过对意向特性的分析和总结,得出“随着联系的不断增加, 构造也就变得有了刚性, 各个局部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严密的联系, 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内部”的观点。这指出了城市开展的过程与几种开展形式。 一
9、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构造,只是尺度更宏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方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开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
10、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历研究。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提醒城市空间的本质。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比照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在书中的第一局部,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在本书的第三局部那么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局部。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
11、同样重要。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局部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
12、程。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构造和意义。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这就称为“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 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这就形成了“构造”。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齐出现的。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构造和识别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需要指出的是
13、并不是整齐有序的城市构造越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也不是越的城市越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同一标志的形象看法会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常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开展是很有明智的。在城市意象这本书的第三章,林奇主要分析的是与城市形象的形成有关的五个物质方面的因素。分别对每一种因素的定义及对城市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进展了详细的论述,并且以三个美国城市为例。林奇的结论是,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得 以构成的五个根本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这种意向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 味。“认知地图”就是这
14、样一种意向性行为依据五个根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甚至包括认识对象)都是人类主动地“构建”出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根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象”,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在谈及城市形象的变换问题时,林奇列举了人们画地图的五种不同方式。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识别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
15、间、构造、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在此我只能一个个解读书中所提及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
16、抽象,准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展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局部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根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
17、不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构造、城市意蕴。城市个性:城市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城市构造:城市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照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
18、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大多数观察者把意象中的元素归类成一种中间组织,也就是一种复合形式。其中,道路是主导因素,边界是线性因素,区域是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平安性、传递性。实用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平安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根本的现实使用平安保障。传递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在某一层面将自身意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个体。同时,通过三个例证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拥有各自在城市意象上的明显优劣之处外,同时也反映出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构造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
19、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未经加工的或是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快乐但十分显眼。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物质景观表达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让人又心兴又烦恼。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
20、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构造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构造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开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地方”、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模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好的城市意象的追求各有不同,
21、但是似乎人们对不另人满意的城市意象的特点大同小异。这些根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节点的不确定性
22、、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模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美,但在外表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
23、留下了一个宏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展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历,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准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展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穿,将各局部关联、组织
24、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根本功能,
25、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城市意象是一本在建筑学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以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城为例,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并且首次把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的设计,其作者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历,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 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识别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
26、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构造、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在此我只能一个个解读书中所提及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
27、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准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展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局部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根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
28、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构造、城市意蕴。城市个性:城市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城市构造:城市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29、。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照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大多数观察者把意象中的元素归类成一种中间组织,也就是一种复合形式。其中,道路是主导因素,边界是线性因素,区域是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平安性、传递性。实用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平安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根本的现实使用平安保障。传递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在某一层面将自身意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个体。 同时,通过三个例证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拥有各自在城市意象上的明显优劣之处外,同时也
30、反映出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构造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未经加工的或是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快乐但十分显眼。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物质景观表达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让人又心兴又烦恼。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
31、市意象的结论: “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构造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构造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开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 “地方”、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
32、、孤立、连续中断、模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好的城市意象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是似乎人们对不另人满意的城市意象的特点大同小异。这些根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意象是一本薄薄的书,一天便可以读完。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本城市规划的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城市漫步游记,就好似一个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老朋友,带你穿梭于美国上世纪中叶的城市之间,用极富磁性的烟熏嗓给你讲述城市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广场。 凯文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并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三座城市做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识别城市的风貌特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