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轮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措施气象灾害(一)台风(热带气旋、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飓风)1、台风的形成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B、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的地区),2、时间:夏秋季节3、影响:不利: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狂风会掀翻巨轮、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暴雨会导致河口决堤、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山区还会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的可能性;风暴潮会破坏海堤,淹没岛屿;有利: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降温降水)。4、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台风预警监测系统;修建防灾工程,提高抗灾性能;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应急措施。(二)旱灾我国发生围最广、频次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形成原因:(1)(来水少)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降水少的天气系统控制);(2)(去水多)气温高,蒸发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量大;(3)水污染严重。2、我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西南(四季均可发生旱灾)和江淮地区(伏旱)。1)华北春旱:(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加速蒸发;(2)人为原因: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人口密集;水资源浪费。3、思考干旱和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呢?4、旱灾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 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
3、收 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引发的次生灾害:森林火灾,蝗灾5、防御措施: 建立干旱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提高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农业;防治水污染;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农业防御干旱的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抗旱品种,合理灌溉,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三)、寒潮(天气系统:冷高压(源地),冷锋)1、概念:是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过程。2、多发
4、季节与地区:多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盆地、一带寒潮影响较小)。 3、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4、寒潮的危害 大风、降温、大雪、冻雨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破坏牧场和基础设施 (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在牧区形成白灾)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 大雪、冻雨
5、使交通、通信、和建筑受到很大影响(电力、交通、通信中断,供水困难、压倒房屋、食物供应紧)。寒潮有利方面:(1)减少病虫害(2)带来雨雪,缓解旱情(3)带来风力资源(4)减轻酸雨危害5、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 农作物、牲畜的防寒防风工作。 建立应急机制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6、防寒措施:培养耐寒作物良种,种植耐寒作物 调整种植制度采取保暖措施(浇水、燃烧秸秆)(四)沙尘暴 (冷锋天气影响,锋前暖空气干燥)1、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小;春季大风日数多;地面多沙质沉积物;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破坏植被2、时间分布:冬春季,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期(
6、原因)3、空间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我国沙尘暴的沙源分布:主要分布在的巴丹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周围。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4、沙尘暴的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导致土地沙化,使荒漠化面积扩大,加剧气候进一步干旱,从而使风蚀作用加强,土地沙化更加严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环境的恶化) 农牧业减产、生命财产损失破 坏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影响交通安全5、利处:促进降水,形成土壤,减弱酸雨,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6、措施: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如: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
7、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发菜等。)(五)、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华北地区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春旱严重;冬季风的通道;接近沙源地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 是主要农业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地质灾害(一)地震1、直接灾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瘟疫(由震后
8、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3.地震灾情:(1)影响因素:烈度、发生时间、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2)灾情的变化趋势:在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原因是: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资产密度增大,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4.地震预防:(1)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建立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防灾应急预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御设施) 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二)
9、滑坡、泥石流1.滑坡诱因:地震、人类活动使岩石松动或暴雨时间分布特点:一年四季有,春季冰雪消融和多雨季节多发自然因素:地形:山区陡坡地质:(地震多)断层发育多断裂构造(岩层的倾斜方向与山坡一致),岩层不稳定(雨水下渗使)深层岩层松软或(地震、人类活动使)岩石松动(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诱因)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因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大型工程破坏山体2、泥石流诱因:暴雨或春季冰雪消融时间分布特点:多雨季节或春季冰雪消融时自然因素:地形:山区陡坡深谷地质:(多地震或风化作用强)山坡岩石破碎,多松散物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或春季气温回升快冰雪融水多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因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大型工程破坏山体人
10、类活动堆放大量碎屑物质3、滑坡、泥石流的危害:破坏城镇村庄、农田、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4、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动力性质和地表物质组合不同): 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5、防治滑坡泥石流的措施:非工程措施:(1增强人们对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2)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 (3)迁出高危险区。工程措施:(1)实施护坡工程,疏排水工程,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水文灾害(一)洪涝-来水多(快),去水少(慢) (也可以归为气象灾害)1、形成原因(注意区别洪涝与洪灾的原因,洪灾要分析受灾体状况)(1)气候(天气)条
11、件(气候特征)-雨量大且集中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夏季风强弱不一,降水变率大;降水异常多天气系统:降水的天气系统(锋面,锋面气旋,气旋,台风等)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连续的暴雨(2)河流条件:(1)河网密集,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2)河道弯曲或淤积,或扇形水系入海河道少,排水不畅。(3)春季和初冬有凌汛 ,造成河水泛滥。(3)地形条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积水(涝渍)(山区: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易引起山洪)(4)人为原因上游滥伐森林、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植树造林),排洪能力下降;中游围湖造田和湖泊淤积使湖泊萎缩,蓄洪能力降低(退耕还湖,修建水库),加剧洪灾
12、。(洪水的形成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也可以形成洪水。)2、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1)上游(山区):(原则:调蓄洪水)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兴建水库(2)中游:(原则:分洪、蓄洪)修水库(退耕还湖,疏浚湖泊),提高蓄洪能力 修建分洪区;(3)下游(平原):(原则:泄洪、束水):加固大堤,疏通河道;开挖新河;(4)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涝渍的防御措施)非工程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报系统;(2)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3)严禁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4)制定防灾应急预案(5)实行防洪
13、保险(6)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3、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的环节:防洪准备(更重要);洪水应急;洪水中的救助。(二)风暴潮(受向岸风影响)1、概念:风暴潮是由海洋强风引起的浪涌海岸现象。2、分布、类型:热带、亚热带:台风风暴;温带:温带气旋(选修5 P42)成因3、危害: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4、减灾对策 (1)加强风暴潮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2)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1、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a阴影表示哪种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分析形成该气象灾害的共同原因。(2)阐释图b发生的地理现象
14、及原因。2、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是(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3、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全国各地均可能发生干旱,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总损失的50%左右。下图为我国1951-1991年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我国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 , , 。中国干旱灾害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图中A、B、C三地什么季节旱情最严重
15、?并分析其成因。4、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1)甲为我国 能源丰富区;乙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 )。A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C热量条件差异大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 ,发生在 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盆地、等地的原因。5、读“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
16、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是长江水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6、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7、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7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
17、均发生的次数。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江源地区位于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分布特征。(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9、“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
18、柑橘遭受冻害。左图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右图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1)(3)题。(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A甲 B乙 C丙 D丁(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橘,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图9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A. 24米 B40米 C6米 D60米(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橘?1、(1)洪涝 降水多且集中,排水
19、不畅 (2)小流量、高水位 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2、(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B地地处陆,气候干燥,降水稀水(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加强植树造林;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3、华北平原、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冬夏季风的推移速度和强弱影响A地春旱最严重,春季时随着气温回升,蒸发加强,而A地仍受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旱情严重,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不利。B地干旱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时B地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C地干旱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时C地降水少,而C地纬度较
20、低,气温偏高,蒸发较强,易发生干旱。4、(1)太阳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2)AB(3)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4)寒潮 春、秋 、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寒潮影响较小。盆地、远离有冬季风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盆地、一带就很少受寒潮影响。5、(1)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士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2)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
21、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 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6、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解析 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从区域的天气条件、地质条件及地形特点三个角度来分析。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故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震的发生会加剧和诱发次生灾害;材料显示该地区地震后出现多次降雨,会引发地质灾害。7、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原因: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22、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解析 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6月的地质灾害次数最多,其次是8月、5月、7月、9月等。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8、 (1)年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解析 第(1)题,结合图回答三江源冰雹年分布特征,注意其发生最多的月份。第(2)题,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可从受灾体方面回答,由材料可知主要是种植业比重的增加。9、(1)D(2)A(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解析 第(1)题,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应该是气温最高的地方,由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知丁地气温最高,位于c、d之间,而其他三地的气温均小于d,故D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是11,而柑橘受冻害的最低临界值是9,根据逆温垂直递减率计算,相对高度至少要超过20米,故A项正确。第(3)题,柑橘种植在气温较高的地方,故阳坡、坡中部等地适合种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