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9.36KB ,
资源ID:38289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289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LI0907.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LI0907.docx

1、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LI0907第7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学习目标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4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

2、,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

3、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三、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心身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且各因素之间又互相联系

4、和影响。目前认为,在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联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心身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1生理因素 又称生物躯体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害、遗传和老化、营养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和变态反应,以及性别、年龄、血型等。心身医学理论认为,生理因素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是心身疾病的物质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对生理变化的调节,最终导致或加重躯体疾病。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致个体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心身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

5、 在社会中,人们对信息刺激会做出认知和主观评价,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可导致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则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后者若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造成个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近代的研究资料也证实: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具有明显影响。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的个体,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发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此外,个体不适应的份值观念,也会导致强烈负性情绪体验和不良行为方式的产生,进而诱发心身疾病。3社会文化因素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传统

6、的影响、规范或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种族、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方式、职业、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在这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会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冲突,继而影响机体的生理状态,严重且持久的影响则可能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由此引发心身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尽相同。我国曾以7000多名40岁以上人群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脑力劳动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5.45%,体力劳

7、动者仅为1.72%。众多调查资料也显示,居住环境拥挤、敌对氛围、低收入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吸烟、职业性致癌因子、压力等因素与癌症发病高度相关。这些结果都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心身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总之,以上3方面的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经过心理、生理中介机制而导致某些器官和组织疾病的发生。、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当前,心身疾病的研究并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互为补充。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等许多方面,尽管已经取得进展,但很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如下方面:1

8、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人大脑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人大脑皮质并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形成抽象观念。此过程在中介因素,诸如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观念、社会支持、应对类型和资源等综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认知评价是关键,人格特征是核心。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传入信息通过联合区与边缘系统的联络,转化为调节内脏活动的信号及情绪,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传达随意运动的信号。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应急相关系统并引起生理反应即下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的整体变化。4心身疾病的发生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个体的薄弱环节,机体适应应激,需求的能量储备过度使用就会耗竭,在强烈、持久的心

9、理社会刺激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心身疾病。未来心身疾病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神经免疫学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将帮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研究心理、情绪与疾病的通路。五、心身疾病分类 心身疾病不是一组独立的疾病单元,它已经包含在有关躯体疾病或其他疾病分类体系之中,迄今尚未有国际公认的心身疾病分类方法,所以对其范围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心身疾病分类包括美国精神病学分类法(DSM分类系统)、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法(ICD分类系统),以及日本精神身体医学会分类法。 1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二尖瓣脱垂症、雷诺病、心绞痛、心脏性偏头

10、痛、情绪性心律失常、神经性低血压等; 2消化系统 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过敏性结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3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4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甲亢、单纯性肥胖、心因性多饮多尿多汗症、甲减、艾迪生病等; 5神经系统 偏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眩晕症、紧张性头痛、脑血管功能障碍、面肌痉挛等; 6生殖系统 功能性不孕不育、无菌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等; 7内科其他心身障碍 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过敏性紫癜、胃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等; 8妇产科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经前期紧张

11、、心因性不孕、乳腺增生、原发性痛经、产后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 9儿科 哮喘、儿童溃疡病、儿童肥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遗尿、心因性发热、心因性呼吸困难、肠道功能紊乱、夜惊、口吃等; 10骨伤及外科 骨科外科疼痛、肋软骨炎、骨质疏松、肩手综合征、胆道系统疾病、术后肠粘连、术后精神障碍等; 11皮肤科 神径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瘙痒症、多汗症、斑秃、湿疹等; 12眼科 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眼睑下垂等;13耳鼻喉科 梅尼埃病、慢性鼻窦炎、突发性耳聋、咽部异物感等;14口腔科 口腔黏膜溃疡、心因性牙痛、颞颌关节炎、牙周炎等;15其他 如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重型精神病所表现出的心身障碍

12、;职业中毒性心身障碍;与生活相关的心身疾病等。我们必须明白,即使是同一种“心身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其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范围广、种类多,每一种心身疾病都有它自身的诊断要点。同时,心身疾病都有各自的器质性改变。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的诊断: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我们首先需要通过病史、体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排除单纯的躯体疾病。1躯体检查躯体诊断的方法已见于诊断学,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病人可能有许多躯体症状,面没有相应器官的组织损害。这些躯体症状可能是病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或者说是“心理一植物神经症

13、候群”。医生应想到这些可能。2心理检查心理检查的目的是了解该疾病的心身关系及其程度,以便在疾病的防治中采取必要的心理学干预措施。 对疑有心身疾病的病例,在采集临床病史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的认知评价模式等资料,分析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并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或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心理检查所涉及的方面有:病人的人格;病人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事件)。所选取心理测验着重于病人的情绪障碍。还

14、可以采用适当手段评估心理应激源、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评估结果有助于对病人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内容,评价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和好转中的作用。(二)心身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方面,诊断心身疾病时必须首先排除以下诊断。1. 一些本身包括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如转换型障碍,其躯体症状是由于心理冲突所致。2. 躯体化障碍这种躯体症状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3. 疑病症患者对自己的健康过度关注。4. 经常与精神障碍相关联的躯体主诉如在情绪恶劣障碍中,患者常有肌肉无力、虚弱、疲劳等。5. 与物质滥用障碍有关的躯体不适如与吸烟有关的咳嗽。七、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15、果,所以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长时间刺激才会引起心身疾病,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及早做起。 具体的预防工作包括:对心理素质具有明显弱点的人,应用心理行为技术予以指导矫正;对那些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或消除心理刺激;对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如高血压遗传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先兆征象(如临界高血压)的人群,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病人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身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另一

16、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综合的生理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术前必理指导;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病入,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以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

17、项工作。 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努力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消除应激源。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努力矫正由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具体方法如下:(一)个体层面 个体康复在心身障碍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康复主要是指提高个体认知能力。1制定个性化康复教育方案 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文化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时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个性化康复指导,使其了解治疗方法、预后、自护方法等,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2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辨别能力,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 3培

18、养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在一定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以及个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个体康复应依据社会文化背景特点,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目的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4保持良好的情绪 有目的地培养个人心理防御机制,提高个体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应激条件刺激下,减弱或消除紧张、不安和痛苦等负性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5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调整心理和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做到人与社会和谐;有目的地丰富个人生活经历,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认知评价模式,提升个人社会容忍度。(二)心身层面 鉴于心理因素在心身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心

19、身两个层面加强心身障碍的治疗与康复已得到高度重视。 1心理治疗 根据患者自身及疾病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调整其情绪,减轻过度心理紧张引起的生理异常。 2身体治疗 身体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药物治疗,目前认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同时,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对调节心身障碍或情绪活动非常重要。国内外研究已证实,引发心身障碍的主要情绪障碍是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负性情绪水平过高或持续过久时,选用某些改善情绪的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控制过度的心理生理反应,对于促进疾病康复具有显著的疗效。(三)社会层面每个人无论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如何

20、,都有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应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心理社会因素的不良刺激,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促进心身障碍早日康复。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松弛训练、支持疗法、环境控制、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心理康复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

21、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一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治疗措施不能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上,近些年来开始的心理治疗可以消除心理一社会刺激的因素,改善情绪状态。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协助降低血压,减少药物用量及靶器官损害,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包括调节情绪,减少工作和生活应激,矫正不健康行为,注意培养健全的人格等。(一)发病原因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一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情绪因素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

22、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愤怒情绪如果被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2.环境因素 世界上不是所有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都相同,也不是所有人的血压都随着年龄而升高。有人提出,差别的比例归因于文化不同和所受到的压力不同。血压较低的人群多半过着较少“心理紧张”的生活,保持着稳定的传统的社会生活,如农村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比城市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要低。当语言、文化、经济、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甚至气候、居住、工作等环境

23、发生变化时,紧张、不安全感、再适应困难都会促进高血压的发生。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那些持续性的心理一社会紧张刺激,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上有一定的意义。 3. 人格特征关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特征是有争论的,日本石川中认为高血压患者具有被压抑的敌意,攻击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焦虑乃至抑郁。高血压是多型性的。换言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并非是特异的,可以发生在各种个性特征的人,但经常焦虑和易于发生心理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对事物敏感、性情急躁、不安全感、长期压抑自己的愤怒与敌意。另有资料显示高血压病与A型行为模式有关。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

24、焦虑、易冲动、求全责备、主观好强的A型性格特点,而临床对高血压病的观察也表明: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二)原发性高血压病病患者的心理反应1. 脑衰弱综合征高血压病初期,有部分患者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部不适,跳动,情绪易激惹,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噩梦及易惊醒。患者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能力受影响,工作不能持久。2. 焦虑恐惧抑郁状态患者过分注意自己的病情,或对病症发作感到恐惧、忧虑甚至产生死亡恐怖和疑病观念。在高血压病中期阶段伴随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可呈明显发作性的焦虑和忧郁,亦可伴兴奋、烦躁和不安。3. 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

25、脑病时的精神症状(1)意识障碍常突然发作,以夜间为多,发作前数天可有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朦胧,谵妄或精神错乱状态,还伴有恐怖性的幻觉或片段的妄想,甚至自伤、伤人、兴奋、冲动、言语不连贯、定向力丧失等。意识障碍的程度时深时浅是本病的特点,有时可与周围环境保持部分联系,发作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恢复后可有遗忘。(2)假性脑肿瘤样综合征发生在高血压病晚期,主要由于脑血管器质性改变而渐现意识混沌,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无兴趣,表情呆板、思维贫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颅血压增高征象。(3)幻觉妄想综合征多见焦虑、紧张、恐惧后出现幻听、被害

26、妄想及疑病观念。幻觉及妄想的内容常相互联系,但妄想缺乏系统化。(三)原发性高血压病病患者的心理康复1.提高应对能力稳定情绪要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找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提高其应对心理一社会应激源的能力,有条件的应隔离紧张刺激,缓解心理压力。2.配合心理治疗近年来,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上主张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行为矫正疗法等心理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心理治疗贵在长期坚持。(1)松弛疗法松弛疗法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比较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尽管各种松弛训练的含义和模式各不相同,但以下几种是共同的训练特点,松弛疗法是对神经、肌肉达到放松的过程,包括排除杂念、

27、全身放松、深慢呼吸等,松弛疗法需要病人反复长期的训练,掌握了全身主动放松时的体验,逐渐做到很容易地再现这种心身状态,结果,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另外,有研究发现,使用音乐松弛训练,能使高血压患者产生即时降压效应,下降幅度有显著统计意义。一般认为,对于有高血压倾向的人,松弛训练则可作为一种预防手段。松弛疗法用于临界型高血压和不稳定性高血压效果最好,可以代替药物使用;对严重高血压,松弛疗法也可与药物一起使用,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和不良反应,松弛疗法一般每周训练1次,每次1520分钟,并要求患者回家后按训练程序继续练习,每天2次。(2)生物反馈疗法近年来,生物反馈

28、应用于高血压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种治疗高血压的方法较早的报道者是米勒(Miller,1972年)。目前,我国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生物反馈的方法多为肌电生物反馈。这种训综的直接目的不是使血压下降,而是使全身放松,间接地达到降压的目的。此方法是利用生物反馈学习原理使个体更容易学会放松反应,因此被称为反馈辅助的放松训练。 1984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将生物反馈疗法推荐为轻、中度高血压治疗的首选方法,为中、重度高血压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生物反馈疗法多与松弛训练结合使用。(3)行为矫正疗法行为矫正疗法治疗高血压,应首选那些因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健康而致病的患者。如高盐饮食、

29、少动和高热量食物、肥胖、酗酒等。可选用条件操作法,当病人行为和生活习惯改变时,给以奖赏,予以强化,使病人逐步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消除症状,以收降压之效。(4)其他 如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音乐疗法及相关治疗,对高血压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1)运动疗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对轻度高血压患者可选用运动疗法,其中耐力训练和有氧训练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训练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降压、减肥和减少心脏并发症的作用。重度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一定降压药物后仍可结合进行低度的运动训练,但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运动量。2)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对持续存在焦虑和抑郁

30、的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抗抑郁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和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3)对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也要积极对症治疗。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康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鉴于其病因的多元化,单纯用遗传、高血压、高血脂等生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当今有相当学者的研究表明吸烟、活动过少、心理社会压力、不良情绪以及A型行为等心理社会因素,同样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A型性格行为者:勤奋努力、争强好胜、苛求自己与他人、易激惹、

31、人际关系紧张、常有过度敌意,其发生CHD的人数3倍于B型行为者。(1)发病原因1. 心理应激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应激在冠脉痉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情绪应激促发冠脉痉挛时,可以引起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研究表明心理一社会紧张刺激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职业的变化、恋爱挫折、婚姻不幸福、亲人的死亡等均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鲁塞克(Russek)和佐曼(zohman)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调查发现,患者的工作、饮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100名健康人的主要差异是紧张的生活体验,91%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前,都曾经从事负担过重、长时期的紧张工作。 2. 行为类

32、型弗雷德曼(Friedman)等把人的行为特征分为A.B两型。A型行为的表现特点是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具竞争性、努力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追感和敌对倾向等特征;相反,表现为心地坦荡、不争强好胜、从容不迫地做事者属B型行为类型。1978年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宣布确认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具有A型行为者常伴有交感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引起高血压和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后果。现认为A型行为对冠心病康复不利的主要成分为:敌意和抑制性愤怒。 3. 行为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以及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往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行为学习的结果。例如,一定的经济条件、饮食习惯、文化背景易造成肥胖;特定的工作条件和技术的进步常造成运动的缺乏等。行为危险因素则又进一步通过机体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