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99KB ,
资源ID:38218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218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福建省历史考试说明.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福建省历史考试说明.docx

1、高考福建省历史考试说明2009年高考福建省历史考试说明必修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手工业生产方式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

2、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书法 中国画 (3)文学成就诗经 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3、京剧的产生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意义(2)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对

4、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改良蒸汽机(4)电气技术的应用6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拜伦的唐璜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 凡高的向日葵(3)有代表性

5、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2)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4)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

6、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魏源的海国图志 (2)维新思想(3)新文化运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普遍干预经济 社会福利制度3第二次世界大

7、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现代艺术(1)毕加索的美术作品(2)影视艺

8、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 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一国两制”的理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9、运动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10、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居室建筑的变化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技术(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面向”方针 “科教兴国”战略选修部分(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欧洲的宗教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2民

11、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唐太宗(2)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华盛顿(2)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2009年福建高考历史能力测试标准说明(一)获取

12、和解读信息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测试意图的能力。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试题的信息具有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基本特点,因此,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该项考核目标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从中获取解答问题的相关信息。历史学科试题的材料

13、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例1】(2008高考海南历史卷)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C【说明】本题信息的呈现

14、方式为文字材料,通过引入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中国局势的评论,考查考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认识。准确作答的关键在于联系西安事变前国共两党处于内战对峙的时代背景,弄清材料中史沫特莱强调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并由此渐渐诞生“一个统一的中国”的基本含义,从而得出“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的结论。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该项考核目标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剔除无效、干扰、虚假、错误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掘、提炼、归纳有效信息。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

15、方法。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再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地整合。【例2】(2007高考海南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率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考察,与当地土著相遇。对此事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巴分别有自己的叙述。材料一 斯坦利的叙述:早8点左右,我们看到一个市场,附近停泊着许多独木舟。人们立即集合起来,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逼近。我们长时间保持自制。但最后他们因我们的镇静而鼓起勇气,当某个人因此高叫“穆提”(投)、他们一齐向我们投掷木矛时,我们才被

16、迫开枪,对他们予以回击,迫使他们惊惶逃窜下午2点,我们从两岸树木茂密的河道中驶出看到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停在河中央。那些船民发现我们后站起来,高声喊叫,把他们的号角吹得异常响在5分钟里,我们全力射击,无暇顾及别的事。但最后我们意识到敌人正在距我们约200码的地方重新组织力量。我们热血沸腾。这简直是杀戮的世界。我们第一次感到我们憎恶居住在这里的这些丑陋不堪的食尸鬼们。材料二 摩基姆巴的叙述:当我们听说那个白皮肤的人(指斯坦利)要来的时候,我们不禁惊奇地张开了嘴巴我们对自己说,这人的皮肤是白色的,一定是从河流王国来的,他是我们在水中淹死的弟兄们中的一个。一切生命都来自水中,在水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17、现在他要回到我们中间来,他要回家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宴会,我下令将去迎接我们的兄弟并陪伴他高高兴兴返回村庄但是我们靠近他的小舟时,听到喊声:“土匪!土匪!”火杖向我们喷射铁雨,我们一时惊呆了那天晚上我们回来时看到了可怕的东西:我们的弟兄死在血泊中,我们村遭到洗劫后被焚烧,水中飘满了死尸。那些强盗和杀人凶手消失了。现在请告诉我,那白人对我们公平吗?回答问题:(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人物、流血冲突;双方叙述一致。(2)若指出斯坦利的观点可信或酋长的观点可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

18、分。若指出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的说法可信,还需要其他材料证明可加分。【说明】本题通过提供两段“第一手”的历史原始材料,重点考查考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不仅要充分阅读理解两段具体材料的内容,而且要留意题干对两位当事人“英国探险家”和“非洲土著酋长”的身份提示,这是整理、判别材料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解读材料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时,考生需要判断识别哪些信息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哪些则是两位当事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表达各自的观点,通过对两则材料的对照、比较,找出它们对史实描述的共同点,最大限度地提炼、归纳出蕴涵在其间的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该项

19、能力目标要求考生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并从整体上把握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解决历史问题。 【例3】(2008高考海南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

20、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清)归玄恭:归庄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第一等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第二等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第三等要求:

21、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第四等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说明】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突出体现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的能力考核目标。作答时不能仅满足于从四条材料中提炼、获取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商人地位的相关信息,而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解读,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和差异的主要原因,作出总体性评价,得出规律性认识。(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

22、试题的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的知识储备。试题设置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相关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试题的特定要求加以运用。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关联、推导和借助等方法。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对应、分类、取舍和引申等方法。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该项考核目标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则属于主观认识的结果。考生需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辨别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主观的

23、历史解释。【例4】(2008高考广东历史卷)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答案】C【说明】本题考查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的兴起。“15世纪的意大利人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四个选项是对这一历史事实不同的历史解释。考生必须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知识对选项中不同的历史解释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该项考核目标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历史事实进而分析历

24、史结论。它考查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进一步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试题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等思维活动,是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体现。【例5】(2008高考全国文综卷)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答案】A【说

25、明】本题考查工业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试题通过材料创设了虚拟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世界在工业化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考生必须具备历次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相关知识储备,理解工业社会的到来不断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事实,进而通过知识迁移形成判断,得出古希腊人对1750年英国“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和再晚两个世纪就会“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的原因是“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是在充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调动和应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科学合理地予以说明;历

26、史观点因时代、因人物而异,考生只有掌握充分信息、应用科学观点和方法才能予以证明。【例6】(2008高考上海历史卷)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答案】D【说明】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通过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从“1958年9月4日”判断材料反映的时代;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亩产10261斤”等具有夸张特征的图文信息,判断出这场运动出现了“浮夸风”现象。选项提供的“急于求成,左倾浮夸”信息,是对图片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说明。【例7】(2008高考江苏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材

27、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

28、,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摘自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摘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回答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

29、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参考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说明】本题通过提供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变化的相关资料,考查考生运用正确史观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考生需论证“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的历史观点,由于所给材料并无可资论证的直接信息,考生需要调动和应用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予以论证。第(2)问属于驳论,考生应在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证明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一场争霸战争和侵略战争,以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第(3)、(4)问要求依据对试题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提取,并调动和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综合,来说明和证明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中日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变化情况。 (三)描述和阐释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