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42.79KB ,
资源ID:38177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177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遗传新整理资料47道题.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遗传新整理资料47道题.docx

1、遗传新整理资料47道题第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1、如何保证真核染色体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复制一次?答:真核细胞DNA复制的起始分两步进行,即复制基因的选择和复制起点的激活。复制基因的选择出现在G1期,基因组的每个复制基因位点均组装前复制复合物(pre-RC)。复制起点的激活出现在细胞进入S期以后,这一阶段将激活pre-RC,募集若干复制基因结合蛋和DNA聚合酶,并起始DNA解旋。复制基因的识别与DNA解旋、募集DNA聚合酶这两个阶段相分离可以确保每个染色体在每个细胞周期中仅复制一次。2、何谓基因簇、基因家族、假基因?假基因(pseudogene):是指与功能基因密切相关的DNA序列,但由于缺失、

2、插入和无义突变失去阅读框架而不能编码蛋白质产物。基因家族: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成为基因家族(gene family)。基因簇:基因家族的成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形式是不同的,其中一些基因家族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上的特殊区域上形成基因簇(gene cluster)第二章基因突变和损伤DNA的修复1、为什么说自发突变与环境无直接对应关系?简述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波动实验说明大肠杆菌抗噬菌突变不是由于接触环境后而产生的,而是在它们接触噬菌体以前,在某次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产生的。噬菌体仅作为筛选抗噬菌体突变的手段。 如果

3、细菌的抗性突变是由噬菌体诱发产生的,那么未经涂布和重新涂布的抗性菌落数应该接近或相同;如果抗性突变是在接触噬菌体以前产生的,则如在不经涂布的培养皿上他们形成一个菌落,在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就回出现更多的菌落。从涂布试验中看出,在重新涂布的培养皿上出现的抗性菌落比未经涂布的多,而且重新涂布培养时间越长,则两者的差别越大。说明大肠杆菌对T1噬菌体的抗性的产生与T1噬菌体无关。影印培养更能直接证明抗药性突变产生于药物接触前,与药物的存在无关。因此自发突变与环境无直接对应关系。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1)DNA分子内部运动碱基脱氨基作用互变异构效应:“T”和“G”可以酮式或烯醇式两种状态存在,酮式与“A

4、”配对,烯醇式与“G”配对。“C”和“A”则可以氨基或亚氨基两种状态存在,“C”的亚氨基与“A”配对。(2)DNA的环出效应与缺失 自发产生缺失的机制,可能与DNA在复制或修复中的差错有关,一条DNA链发生环状突起,当复制进行时环状突起区域不复制,这样环状突起区域在子代中就发生缺失。(3) 自身代谢产物:硫氢化合物、重氮丝氨酸、过氧化氢等(4)环境因素:各种短波辐射、高温、低浓度诱变物质等2、何谓适应突变?与随机突变的区别(新增)?适应突变:指微生物细胞群体在非致死的选择条件下,延长培养时间时处在不分裂或缓慢分裂的状态下,细胞发生的一种自发突变。区别:当F40细胞被涂布于以乳糖为惟一碳源的选择

5、平板延长培养时, Lac+回复子菌落可在涂平板后的几天内不断产生, 而在同一时期内, 未被选择的中性基因的突变频率没有增加, 这些回复子可归于两种来源, 即依赖于生长的发生在涂平板前的随机突变和不依赖于生长发生在选择平板上的非随机突变, 称后者为定向突变,其后被称之为适应突变(adaptive mutation). 3、回复突变产生的原因(新增)?一定条件下,羟胺处理突变体得到和未得到回复突变体各说明什么问题?原因:野生型基因可以通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同样突变型基因也可以通过突变成为野生型基因称为回复突变。回复突变产生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类真正的基因回复突变,即原突变位点的回复;第二类是由同

6、一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所导致的基因内抑制突变;第三类是由于基因不同位点发生的基因突变而抑制了原有突变基因的表达,这种情况又称作抑制基因突变。羟胺处理说明的问题:由于羟胺是诱发G:CA:T的专一性诱变剂,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突变体是 A:TG:C还是G:CA:T转换。如果用羟胺处理突变体后,产生回复转换突变体,说明原来突变是由A:TG:C转换;如果羟胺诱发突变体的结果不产生回复突变体,说明原突变的碱基是由G:CA:T的转换。这种鉴别常用于碱基类似物和亚硝酸等诱变剂诱发回复突变体的碱基转换。 4、何谓表型迟延?说明产生表型迟延的原因?表型迟延: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

7、型改变的现象。表型迟延有两种原因:分离性迟延和生理性迟延。 分离性迟延 经诱变处理后,细胞中的基因处于不纯的状态(野生型的基因和突变型的基因并存于同一细胞中),突变型基因由于属于隐性基因而暂时得不到表达,需经过复制、分离,在细胞中处于纯的状态(一细胞中只有突变型基因,没有野生型基因)时,其性状才得以表达。 生理性迟延 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时,还不一定出现突变表型,新的表型必须等到原有基因的产物稀释到某一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第三章 微生物育种(孔利整理)1. 什么是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如何选育?抗阻遏突变型是由于调节基因发生突变或操纵基因发生突变,使产生的阻遏蛋白不再能和代谢终产物结

8、合或者结合以后不能作用于已突变的操纵基因,因此尽管有很多终产物存在,细胞内仍然合成有关的酶去合成这些终产物。抗反馈突变型则是变构酶基因发生变化,使变构酶不再能和代谢终产物结合,使合成代谢中的这一酶(一般是第一个酶)仍具有催化活性,从而消除了反馈作用,使细胞能过量积累这一终产物。选育:诱变处理后,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这些突变株就包括了抗阻遏和抗反馈二种类型突变。结构类似物是指一些和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维生素等代谢产物结构相类似的物质。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即是那些在含有类似物的环境中,其生长不被抑制的菌株,细菌照样合成终产物。2. 微生物育种中,通过协助解除代谢反馈调控机制以达到大量积累

9、中间产物或某种终产物的目的,其育种途径有哪些?(新增)育种途径:切断或减弱代谢支路 切断或减弱合成Met 、Thr的分支途径选育营养缺陷型或渗漏突变株,由于渗漏缺陷型不合成过量的终产物,所以不会造成反馈抑制而影响中间代谢产物的积累。A、需要选用HomL(L,leakage)其意义在于实现优先合成的转换:可引起一种终产物的过量生成。由于高丝氨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但不完全丧失,使代谢流发生变化,使原来优先合成Hos方向转向合成Lys方向。而Thr和Met少量合成,生成的Thr的量不足以与Lys共同对AK酶起协同反馈抑制,就使Lys得以积累B、需要选用Hom-,其意义在于:解除了Hom的优先合成机制,阻

10、断了代谢向Met、Thr的方向进行,节省了原料,可以使Asp-半醛这个中间代谢产物全部转入Lys的生物合成上。在培养基中限量的供给Met 、Thr(或者Hom),对于AK酶活性的调节有着重要意义。因为AK酶是一个协同反馈抑制的变构酶,限制了其中某一个抑制物(Thr),则Lys的浓度再高,也不会影响到AK酶的活性,那么,代谢一直向着赖氨酸合成的方向进行,使得产物的合成畅通无阻。 3.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有哪些步骤?淘汰野生型菌株的方法?步骤:一般包括:诱发突变、淘汰野生型菌株、检出缺陷型、鉴别缺陷种类等4个步骤。 (一)营养缺陷型的诱发营养缺陷型的诱变方法和所用的诱变因子与普通诱变育种基

11、本相同,只是由于营养缺陷型属于单一基因突变,各种诱变剂的功能不同,有的不宜作为营养缺陷型诱变剂。如:电离辐射易引起染色体巨大损伤 。(二)淘汰野生型菌株。在诱变后的存活菌体中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数量很少,一般仅占存活菌体的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而野生型细胞却大量存在,因而要采取一些措施,尽量淘汰野生型细胞,使缺陷型菌株得以富集,以利于检出。常用的方法有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 (三)营养缺陷型的检出。诱变后的微生物群体,浓缩后野生型细胞和营养缺陷型细胞数量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终究还是个混合体,要设法把缺陷型从群体中分离检出(四)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通过营养缺陷型检出,仅仅了解突变体属于营养缺陷型菌株,

12、只有通过鉴别测定,才能确定菌株属于哪一类营养缺陷型(如氨基酸、维生素类、碱基类)或更具体的是缺陷哪一种营养因子(缺哪种氨基酸或哪种维生素)。所以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际上就是测定营养缺陷菌株所需的生长因子种类。 淘汰野生型方法:1.抗生素法:常用于细菌和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富集,前者用青霉素法,后者用制霉菌素法。2菌丝过滤法:真菌和放线菌等丝状菌的野生型孢子在基本培养基中能萌发长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萌发。3高温差别杀菌法:利用芽孢菌类的芽孢和营养体对热敏感性的差异,让诱变后的细菌形成芽孢,然后把处在芽孢阶段的细菌转移到基本培养液中,振荡培养一定时间,野生型芽孢萌发,而营养缺陷型芽孢

13、不能萌发。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 (疏雨 毕亮整理)黏性末端?末端冗余?黏性末端:双链DNA分子的两端,各有一条由12bp组成的完全互补的5单链突出序列,即为黏性末端。由黏性末端结合形成的双链区段称作cos位点(cohesive-end-site)。末端冗余:指T噬菌体 DNA分子的两端有极少数相同的核苷酸的重复。2. 重组测验的目的?其结果说明什么?通过T4噬菌体r突变型的杂交实验,即用两种突变噬菌体颗粒同时侵染大肠杆菌B菌株,让其后代在Ecoli K12上,确定是否为野生型。杂交后,在Ecoli K12 上有大量噬菌体,确定发生了基因重组。再根据K菌株上产生的噬菌斑的数量测出r突变位点间的

14、距离。通过对所有的r突变位点的距离测定,可以将r突变型基因的突变位点分为rA 和rB 两大类群。证明了基因的可分性,即基因内有大量的突变子和重组子。遗传物质的交换可以发生在基因间也可以发生在基因内部。3. 互补测验的原理及其遗传学分析?缺失作图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互补测验是确定突变的功能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不同的r突变型成对组合同时去感染大肠杆菌K()菌株。如果被双重感染的细菌中产生两种亲代基因型的子代噬菌体(也有少量重组型的噬菌体),那么就必然是一个突变型补偿了另一个突变型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两个突变型就称为彼此互补(complementation)。如果双重感染的细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那么

15、这两种突变型一定有一个相同功能受到损伤。遗传学分析:反式排列:用于互补测验中所用的两个突变型,如果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这种组合方式称为反式排列。顺式排列:如果两个突变同时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称为顺式排列。顺反子:将不同突变之间没有互补的功能区称为顺反子,顺反子就是一个功能水平上的基因。对于不同基因间的突变型在互补测验中,不论是顺式还是反式排列均表现出互补效应;但如果是属于同一基因的不同位点的突变,则顺式构型表现互补,反式构型则不能互补。缺失作图的原理:把待测突变型和一系列缺失突变型分别进行重组测验,凡是能重组的,点突变一定不在缺失区内;凡是不能重组的,点突变一定在缺失区内。缺失作图的方法1

16、将待测点突变(X)先与几个最大的缺失突变体分别杂交,从中找出最小不重组和最大可重组缺失突变;2 从最小不重组区(PB242)中减去与之重叠的最大重组区(A105)=点突变的位置(A5区内);3 将点突变与A5区内的几个缺失突变体分别杂交根据结果确定:点突变就在A5区内的c2区内。4. 噬菌体的溶源途径?溶菌途径?二者之间如何进行遗传调控?(1)溶源途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之后,可将其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成为细菌基因组的一部分,随染色体DNA 的复制而复制,这一过程称为溶源途径。溶菌途径:噬菌体DNA进入细胞后,利用寄主的酶和原料进行自身复制并形成噬菌体颗粒,最终使宿主裂解而死亡,这一过

17、程称为裂解循环或溶菌途径。(2)如果宿主细胞生长在丰富培养基上,噬菌体进入裂解循环;对数期以后的细菌和培养在缺乏碳源的培养基中的细菌为寄主时有利于溶源化。噬菌体进入裂解循环还是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形成溶源态,主要取决于CI蛋白和Cro蛋白的合成及其调控作用。c基因编码阻遏蛋白,它的突变使溶源性不能建立而进入裂解循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由于PL/OL和PR/OR上没有阻抑物cI的结合,所以细菌RNA聚合酶自PL和PR处开始转录并形成N蛋白和cro蛋白,转录终止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个启动子tL1和tR1;N蛋白发挥抗终止作用,使得转录越过左右两个终止子右向转录出复制基因O、P和调节基因Q、c;左向转录出

18、c、int、xis、gam基因;cII对于cI的产生是必需的,cII导致细菌的RNA聚合酶识别PRE启动子而向左转录,从而表达cI;cI蛋白产生之后,C蛋白结合OL1-OL2和OR1-OR2,阻止了聚合酶接近相应的启动子,从而关闭了PL和PR开始的早期转录作用,阻止N蛋白和cro的表达,C二聚体结合OR2促进RNA聚合酶结合PRM启动子,因此有激活自身转录的作用产生更多的cI。只要阻抑物cI含量充分,cI基因就能够继续表达,结果就造成OL和OR长期被阻抑,使原噬菌体维持溶源状态。 如果前早期基因表达翻译出的Cro蛋白与OR3结合,就会抑制了RNA聚合酶与PRM的结合。就能够停止从PRM处开始的

19、阻抑物C合成;所以Cro蛋白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阻止溶原维持回路的运转。Cro蛋白同时跟OR1或OR2,以及OL1或OL2结合,以下调基因表达。通过停止合成cII和cIII蛋白,导致从PRE停止合成阻抑物cI;此后Cro蛋白与OR2或OR1结合,阻止RNA聚合酶利用PR,并进而停止产生早期功能产物,包括Cro蛋白本身。由于cII蛋白不稳定,PRE的作用也被停止,因此,Cro蛋白的这两种作用完全阻断了阻抑物的合成。由Q蛋白激活晚期基因表达,这样噬菌体进入裂解途径。作为正调控物的c和c基因,其产物对C蛋白合成系统是必须的,C蛋白的合成是通过C蛋白激活和RNA聚合酶结合在PRE上的转录:PRE和PI启动

20、子在没有C时不能起始转录,C还可以启动Panti-Q的转录,阻碍Q基因的表达。C蛋白在体内极端不稳定,容易被降解,C的作用是保护C抗拒这种降解。缺少C时,C事实上总是没有活性。如果C有活性,经由PRE的阻遏蛋白的合成是有效的,结果,阻遏蛋白获得占据操纵基因的能力。如果C没有活性,阻遏蛋白的合成失败并且Cro 与操纵基因结合。因此, C蛋白在决定溶源与裂解途径之间起关键作用。5.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基因组特点?LTR功能?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1.病毒为球形,有包膜,表面有刺突,(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双体结构。3.病毒体含逆转录酶。4.具有gag、pol、env

21、三个结构基因。5.病毒增殖的突出特点是在复制病毒RNA时要通过DNA复制中间型,并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基因组特点:1 基因组RNA的长度为58kb;2 具有二倍体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在5端附近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双体结构;3 单体RNA为正链,相当于真核mRNA,并具有与其相似的5端帽子结构和3端的poly(A)尾巴;4 小分子RNA:大多数为tRNA,少数为rRNA。tRNA 3端含有与基因组RNA 5端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在反转录病毒复制过程中,tRNA 3端的这一序列可以作为基因组正链RNA反转录合成DNA的引物;5 5端和3端各有一段相同的、1080bp的、称之为R的正向重复

22、序列;R内侧,5端有一个 80100bp的U5顺序(unique to the 5 end)及一个tRNA引物结合位点PBS, 3端有一个1701250bp的U3顺序;6 含3个结构基因:gag-po1-env。LTR功能:LTR对前病毒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以及整合后的转录均起着重要作用。5-LTR含有转录起始信号,使整个基因组转录成一个全长的RNA分子;而3-LTR则含有一个使病毒RNA转录本多聚腺苷酸化的信号。LTR序列事实上是一种完整的调节区,含有反转录病毒 DNA基因组表达活性所需要的全部调节元件。6. 什么是polyprotein?请举例说明?Polyprotein(多蛋白):一

23、些蛋白质在合成之初是含有一系列头尾相连的蛋白质的长多肽链,多肽链的水解将裂解释放出各种可能具有完全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被称为多蛋白。例如:Gag或Gag-Po1和Env两者的产生是多蛋白(polyprotein),它能被蛋白水解酶切成单个的各种蛋白,存在于成熟的的病毒中,这种蛋白酶的活性是由病毒的各种形式编码的。它可能是gag或po1的一部分,有时又可以一个独立的附加读第五章 细菌基因重组及遗传分析 (梦莎 田帅整理)1什么是转化、感受态、接合作用、转导、缺陷噬菌体、杂基因子?转化:指受体细胞在特定生理条件下吸收外源DNA分子或片段,并能表达外源DNA性状的过程。感受态:指受体菌细胞最

24、容易接受外源DNA并使之不被DNA酶降解的生理状态,是处于刚停止DNA合成、而蛋白质合成继续活跃进行时的状态。接合作用:指细菌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而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和基因重组的过程,又称细菌杂交,由结合质粒(或叫自主转移质粒,性质粒)介导。转导: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DNA转移到受体菌内的现象。缺陷噬菌体:一定情况下,介导局限性转导的噬菌体在脱离宿主染色体时,会发生错误切离而带有部分宿主染色体,这样形成的染色体成为缺陷噬菌体。例如原噬菌体位于K12菌株染色体上半乳糖利用基因(gal)和生物素合成基因(bio)之间。当原噬菌体脱离染色体而成为游离噬菌体,约有10-6个原噬菌体发生错误切离

25、而形成缺陷噬菌体。这种缺陷噬菌体要么带有gal基因,称为dgal或dg,要么带有bio基因,称为dbio或db。 杂基因子:局限性转导发生后,局限性转导噬菌体将携带有供体基因的DNA分子注入受体细胞,以附加体的形式游离于受体细胞染色体外所形成的杂合二倍体称作杂基因子。2 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与真核生物基因重组有何不同?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有转化,结合和转导三种。真核生物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例如,减数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同源序列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单体之间的基因重组。而细菌的基因重组不经过有性世代,基因重组时交换的遗传因子往往是部分遗传物质或少数基因。3 HfrF-杂

26、交过程?(新增), 中断杂交实验的原理?(1)HfrF-杂交过程:F质粒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上,随着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使得细菌基因的重组频率增加4倍以上,因此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菌株也称高频重组菌株,即Hfr菌株;F质粒介导的基因转移成为F转导或F性导。F性导有两种形式:供体染色体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HfrF-杂交);供体的一个或少数基因转移(FF-杂交)。HfrF-杂交与F+F-杂交有着相同的过程:细胞间接触-胞质桥形成-在oriT造成一个缺口,起始转移-转移时,供体DNA开始复制-转移片段与受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同源重组而整合-形成一个Hfr和一个F-。注意:aF质粒在Hfr细胞中已和染

27、色体结合成一个复制子,所以F质粒在接合时能带动染色体DNA进入受体。b. 由于F质粒可以整合到大肠杆菌的几个不同部位,转移时,F因子的oriT和小部分F DNA先进入受体,然后是染色体DNA,最后才是剩下的大部分F因子的DNA。c. 由于转移过程中常因外界干扰或细胞自身的活动而中途停止,因此让全部的Hfr DNA进入受体相当困难。所以在HfrF-杂交中,杂交结果仍是Hfr细胞和F-细胞。(2)中断杂交:就是将两个菌株(例如Hfr a+ strsF- a- strr)在培养液中进行通风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把菌液放入组织捣碎器里搅拌以中断杂交,经过稀释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鉴定它们的

28、基因型中断杂交的原理:Hfr细菌与F-质粒的影响下,染色体是按一定方向和均匀速度逐渐进入F-细菌中。由于DNA转移从oriT起始,F质粒的主要部分应该在最后进入受体,但HfrF-杂交后,F-并不转变成F+,这说明大部分F因子并未进入受体,而接合对DNA转移完成前就断开了。这给人们启示,如果人为地中断正在进行基因转移的杂交对,然后测定受体菌里遗传标记重组率,就能知道基因连锁情况。4 oriC、oriV、oriT、tra、rep、inc、pac分别代表什么?oriC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上的复制起点oriV质粒自主复制区,是双向复制的起点。oriT位于质粒的转移区(tra)上,是转移的起始位点。t

29、ra 大肠杆菌质粒转移区,长度33kb,由23个基因组成,构成了一个tra操纵子。转移是从oriT位点开始的。Rep编码一组与F质粒复制相关的蛋白质。Inc基因产物使细胞具有不相容性Pac 噬菌体包装位点5 试述普遍转导的机制及其在遗性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什么不是所有噬菌体都能进行转导? 普遍性转导机制:在噬菌体感染的末期,细菌染色体被断裂成许多小片段。在形成噬菌体颗粒时,少数噬菌体将细菌的DNA误认作是它们自己的DNA而包被在蛋白外壳内,形成转导噬菌体。携带供体基因的噬菌体侵染受体菌时,便将供体基因注入到受体菌中。供体细菌染色体DNA,则与受体细胞 内的染色体DNA发生同源重组。整合到受体菌的

30、染色体上,形成一个稳定的转导子(transductant)。应用:(1)共转导:普遍性转导的重要应用之一是通过测定共转导的频率进行基因定位,所谓共转导(cotransduction)是指两个处在一个转导片段上的基因一起整合进受体染色体中。(2)三点杂交法:共转导被广泛应用于大肠杆菌的基因定位中。(3)基于P1噬菌体构建载体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包括许多温和噬菌体和一些烈性噬菌体,但并不是所有噬菌体都能进行普遍性转导。噬菌体能否进行普遍性转导与噬菌体对宿主DNA的降解机制和噬菌体对DNA的包装机制有关。如果宿主DNA被噬菌体完全降解,则不能进行有效的包装。另外,噬菌体包装位点(packaging si

31、te,简称pac位点)的特异性不能太高,否则也不能将宿主 DNA包被在噬菌体内。第六章 质粒(龙龙整理)1. 质粒复制的方式及其复制起点(ori)区的功能?质粒的复制主要是通过型复制和滚环复制两种方式之一进行的,其中以型复制为主。在型复制中,有单向复制和双向复制两种类型。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多数质粒是以型方式复制,R1、R100等是单向复制,F、R6k等是双向复制类型。在革兰氏阳性细菌中大多数质粒是以滚环方式复制。复制起点(ori)区的功能 : (1)复制起点是一段特定的DNA序列,长约几百碱基对,在其相关的调控元件中含有由质粒或宿主染色体编码的、参与DNA合成起始调控因子的结合位点。(2)在大多

32、数质粒中,与复制有关的蛋白质基因位于它们的作用位点ori序列附近,因此ori位点周围的小范围DNA是质粒复制所必需的。(3)如果质粒DNA的大部分区域被去掉,而只保留质粒的ori序列,而且质粒是环状的,则质粒仍然能进行复制。 (4)将ori区克隆到一个不能自主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上并引入到原核细胞后,该重组DNA具有自主复制能力。(5)ori区域常决定了质粒的许多特性,如质粒的寄主范围和质粒的拷贝数。 2. 什么是质粒的不相容性?产生原因?质粒不相容性: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质粒,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常不能稳定地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经过若干代的培养,只含有同一种质粒的细胞越来越多,而含有两种质粒的细胞相对减少。这种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