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5.01KB ,
资源ID:38153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153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docx

1、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2014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考点:第一模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型:高考一轮复习 课题:第四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三语文复习 第(共)8课时 【使用说明】认真阅读本学案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学习目标】1、了解考点,理解考纲。2、掌握高考常考句式的理解和用法。 3、既能够判定其句式,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4、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高考常考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要求能既够推断其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学习难点】(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5)固定句式

2、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16课时。其中讲读课10节,练习课4节,讲评课2节。来源:学科网ZXXK 一、【考纲总览】文言文阅读 2011年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包括: (1)识记 (A级)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级)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级)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E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

3、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主要具备B级和C级两种能力。 二、【本讲考纲】 2011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三、【考纲解读】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能力层级:B级(识记)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句式属于语法范畴。 (2)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1)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4、)、省略句和文言文固定结构。 (2)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非常灵活,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词性,有的词还会在特定语境下临时活用。活用形式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四、【考情分析】 1、考查重点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文固定结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2、纵观近几年来的文言句式的考查,虽然目前直接考查本考点的命题较少,但本考点却更多的以隐蔽的形式渗透到其他题型当中

5、,特别是分值日益增长的文言文翻译题中。各地高考题中,在很多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要求里,就直接指明了本考点为采分点。因此,本考点仍然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点之一。 3、题型:本考点的特点是运用性极强,单独设题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近年全国和各省市高考题中,只有北京、浙江、重庆、广东等在文言文考查中单独设置了本考点试题。但是只要读文言文,就不可能不碰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无论如何,高考都无法回避这个考点。 五、【真题体验】(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6、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

7、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

8、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

9、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

10、时故也。(4分) 16B 17A 18C 19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7分)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六、知识梳理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

1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

12、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此

13、世所以不传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用动词为表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人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6.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来源:学&科&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

14、飞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8.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

15、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暴见于王。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慈父见背 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

16、,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 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恐为操所先。 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其印为予从所得。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者,皆且为所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兵

17、不克,执至白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帝感其诚 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感斯人言。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是时屈原既疏。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 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 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

18、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省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疾)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余)无从致书以观,

1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余)弗之怠。(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 )奔,( 吴人)食而从之。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对话省 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请见。其乡人曰:

2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刿)乃入见。(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岁)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信服),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吾)虽不能察,必以情。(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 4.自称省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登泰山记 (二)省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

21、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军中无以

22、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三)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不得见(太后)久矣。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

23、之)较。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投(之)以骨。 君与(之)俱来。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齐使以(之)为奇,窃载与(之)之齐。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尉剑挺,广起,夺(之 )而杀尉。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四)省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

24、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林尽(于)水源。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赐之(以)彘肩。 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成妻纳钱(于)案上。 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 激昂(于 )大义,蹈死不顾。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 死

25、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五)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宾语前置(宾语置于

26、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

27、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 感叹句;旧诗词押韵。 (二)、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

28、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 ,阳光离去

29、后 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君亡之不恤,而臣是忧。 (忧臣)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唯利是图。 (唯图利) 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

30、、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