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03KB ,
资源ID:38098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8098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重点.docx

1、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重点2022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重点主观题重点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精神力量+反作用+相互交融+综合国力)(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文化素养,反对文

2、化霸权主义。(5)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6)文化兴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

3、化遗产的地位、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5.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

4、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其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6.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7.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

5、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8.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6、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9.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0.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政治

7、决定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为什么要重视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对经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3.科技在文化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科技促进

8、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批量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14.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正确方向+主体+内容形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

9、新、革故鼎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6.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以世界优秀文化

10、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17.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18.文字和汉字的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

11、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19.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0.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

12、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2.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

13、、梦想精神。23.如何理解爱国主义(1)地位:民族精神的核心(2)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3)特点: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4)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5)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2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地位、作用:(4精1魂1任务3要求)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

14、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4精1魂)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2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主心骨+传承+对外来+立足实践+弘扬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发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肩负起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4扬者和建设者。26.面对多样化的文化,怎样在文

15、化生活中选择?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御腐朽文化。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27.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5)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

16、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含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地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4)措施、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17、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

18、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9.文化自信地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要性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含义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表现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30.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1)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19、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能够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2)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1.通过关键词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回答什么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20、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2)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3)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民族、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作用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

21、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特点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望;既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体现时代精神。作用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

22、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使社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3.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1)为什么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制高点,坚持理想信念能够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2)怎样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

23、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

24、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34.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细节知识点考点1: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2)文化是人类社

25、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精神力量,不能说是“物质力量”,但是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可以滞后或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5)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6)文化需要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26、来实现的。(7)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不能用“决定”-词。(8)区分潜移默化和“ 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强调的是“不知不觉的、无形的非强制的”,但不意味着人接受文化的影响是完全被动的,人可以主动接受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熏陶。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久性和深远性,文化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作为人的素养的核心,这种影响往往是终生的。(9)“丰富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的判断:丰富精神世界侧重优秀文化对人的“三观”的影响,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塑造等,强调的是“内化于心”。增强精神力量侧重优秀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震撼力,强

27、调的是“外化于行”考点2: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1)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这些关键词不能混用。(2)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世界性的关系:二者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首先”有民族性,然后才是其世界性,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原则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态度”和“原则”不能混淆。(4)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成为文

28、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新传媒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做题时“途径”和“手段”不能混淆。考点3: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1)传统文化内容中的细节要注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传统文艺指”古代文学、戏曲和绘面”等;传统思想指“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强调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强调“民族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

29、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5)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不能说文化创新源于创作者的“灵感”。同时,文化创新又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7)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不能说“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8)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一个推出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但不能说文化“趋同”。(9)

30、区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其一是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即“维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二是对待外来文化问题,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0)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根本途径和源泉是社会实践,要区分清楚,(11)“历史虚无主义与“守旧主义”针对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共同点是制裂传统和当代的关系,“民族皮主义与”封用主义”针对的是对外来文化的问题,对裂的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考点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区分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汉字和史书典籍是渊远流长的

31、重要“见证”。博大精深是从横向、从文化的内涵上突出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2)区分“文字”和“汉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书写的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是“中华文明”。(3)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文化的形成,但不能说由地理环境“决定”。(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的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5)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气质,“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