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33KB ,
资源ID:37997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997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村庄异地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议书.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村庄异地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议书.docx

1、村庄异地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议书村庄异地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议书 异地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议书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县#乡#村#异地搬迁安置点项目2.建设地点:#县#乡#村龙力上头(距离乡政府驻地约6公里)3.项目建设单位:#县#乡人民政府4.项目法人代表: 5.项目主管单位:#县人民政府6.项目性质:新建7.建设规模内容:新建34间宅基地,34户居民房以及水、电、路灯、道路等附属基础设施等。8.建设期限:2016年至2017年9.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563多万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11万元,农户自筹452万元。(二)移民村基本情况#乡位于#瑶族自治县

2、的南端,地处河池、百色、南宁三市交界处。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4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东面与马山县交界,西、南面与平果县毗邻,东、北面与贡川乡接壤。辖区有10个村民委,128个自然屯,202个村民小组,5144户,总人口23991人,分别居住着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乡有耕地面积15173亩,其中水田5313亩,旱地10439亩,农作物以种植大米、玉米为主,间种、套种黄豆、红薯等杂粮。境内地形主要以灰岩峰从洼地为主,土坡为辅。全乡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2014年底全乡贫困人口1249户5079人,占总人口的21.6。 #村位于#乡北面,距乡府8.2公里,属大石山区村

3、。全村有18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472户居民,人口2166人,其中:贫困人口150户606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8。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58亩,其中水田108亩,旱地1250亩,人均耕地0.64亩。#屯位于#村东部,距离村部约2.5公里,全屯住户28户,人口118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目前,该屯是全村唯一未通屯级公路的自然屯,与村部的垂直落差达200米,通往外界的道路为一条崎岖山路,坡徒路窄,群众运送生产生活用品及物资仍然依靠人扛马驮,不但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日常出行,同时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该屯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土壤贫瘠,生产潜力有限,群

4、众种地收入低,就地扶贫起效难。 二、项目建设背景#乡#村#屯有34户124人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屯内山脚下。该屯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屯内农户基本上居住在年久失修的破旧瓦房。由于该屯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土壤贫瘠,生产潜力有限,群众种地收入低。虽然政府对该屯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受自然环境所限,只能暂时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摆脱贫困。实施异地搬迁工程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易地扶贫工作和生态恢复建设密切地结合起来,对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民群众居

5、住环境的改善,缓解了因过度垦荒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的矛盾,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迁出地、迁入地群众倍感党和政府政策的温暖,更加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通过整体搬迁到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依托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发展种养业、开展加工运输等方式谋求发展。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一)必要性1.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破坏生态资源。需搬迁农户大都居住在石山地区,由于道路、交通的问题,农户的取暖方式仍旧是薪柴,为了日常生活和冬季取暖,采伐当地的树林,致使树林大面积的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2.落后的耕作方式,加重了水土流失。需搬迁农户

6、居住在高山边远地区,受交通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居住地大多是山地,耕地大于25的坡耕地还很多,传统的毁林烧荒种地的耕作方式普通存在,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一遇雨季,形成山洪,雨水带走大量的表土,造成水土流失。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威胁。需搬迁农户住处地域山势险要,加之深山区人为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危石隐患多。4.国家实施生态公益林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生态建设得到了加强,局部植被恢复初见成效,但长远预期不容乐观。经过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初见成效,国家退耕还林的粮食和资金的补助分别为5-8年,5年、8年以后林木见效不

7、太明显,农民得不到较高经济效益,就极有可能出现复耕现象。综上所述,实施异地搬迁是维护生态平衡,降低治理成本的需要,更是改善群众生存环境、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首先,实施生态移民,使群众迁出深山地区,可以有效减少滥垦乱伐,使自然植被自我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水土、林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大大降低治理成本,同时,杜绝高山零星户野外用火造成的森林火灾,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群众的人身安全,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其二,实施移民搬迁,可以消除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减少地质灾害对群众的威胁,降低防治的费用和支出。其三,移民搬迁主要是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这些地区水、电、路、

8、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存条件恶劣,当地群众就医、就学、行路困难,信息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二)可行性1.国家、省对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作的高度重视。迁出地多是高山、深山区域,土地贫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础设施难度大,人畜饮水困难,人口素质差、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经济基础薄弱,尽管多年来投入资金扶持,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严重制约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由此,国家、省通过进一步总结,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和诣发展的有力措施。2.具备异地搬迁的

9、条件。#异地搬迁安置点地处#村龙力屯,南与龙力村屯小组相邻,北通砂路直达#街上,交通极为便利,水、电、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制约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将迎刃而解。安置点的土地处于隶属于#屯,非常适合土地整合利用,也便于群众劳作种养,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项目建成后,将稳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 3.群众搬迁要求迫切、积极性高。他们祖祖辈辈受交通不便、饮水困难、贫困落后之苦,搬出来且实现脱贫致富是他们长期梦寐以求的愿望,因而对移民搬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渴望。 4.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可以集中发展支柱产业,集中搞项目建设,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贫成果,降低扶贫成本,提高

10、扶贫效益。 四、经济发展思路 结合#乡实际,搬迁户入住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其经济发展。(一)积极协调耕地,解决基本口粮田。(二)发展特色产业种养业,增加经济收入。(三)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四)依托区位优势,从事加工、销售、运输业。(五)积极促进劳动力合理支配和转移。第二章 设计依据、原则一、设计依据1.国家发改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的实施意见计投资(2001)2543号文件。2.省、市、县关于易地异地搬迁规划、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二、设计原则、指导方针及搬迁对象的选择1.设计原则参照国家有关方面的规范,首先是遵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实

11、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合理确定规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能源,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第三,推广节能技术,力求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第四,贯彻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遵照国家易地扶贫有关规定:(1)坚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方能安排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则;(2)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3)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原则,紧密结合城镇化、旅游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4)坚持群众自愿参与、自力更生;(5)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6)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7)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集中选点;(8)坚持统一设计、统一

12、质量标准;(9)坚持统一竣工、统一验收。 2.指导方针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协调、讲求实效。 3.搬迁对象的选择: 扶贫搬迁对象为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地位重要、“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农户。具体条件为: (1)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 (2)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极差,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 (3)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愿意通过易地搬迁进行安置的农户;(4)有较强劳动能力,能够从事第二、三产业,外出务工致富的农村家庭;(5)属于易地扶贫搬迁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农村家庭; (6)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后面

13、临新的生存危机的;(7)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易地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村容靓丽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创意超前新颖、设计科学合理、便于实施操作”的原则,进行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筑标准,建设砖混结构平房,抗震要达到里氏8.0级。同时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保证水、电、路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注重住房的生态环保,做到住房100年不落后。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群

14、众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帮助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点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贫困群众实现移民搬迁,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群众的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三、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2.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就近搬迁的原则。根据资金筹措能力,确定移民规模和范围要科学合理,注重方案的经济性、可操作性。要统一编制搬迁规划,移民新村要做到布局合理、思路超前。规划搬迁和安置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事

15、业发展相结合。3.坚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移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的地方,避免迁入易涝、易旱等不利于长期生存发展的地区,力争一次安置到位,避免二次搬迁。4.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移民搬迁涉及多项工程建设,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农资金用于移民村的产业发展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而保证移民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一、建设规模 此次异地安置点建设大约需土地7亩。建设规模内容:新建28间宅基地,28户居民房,以及路灯、水、电、道路等附属基础设施等。二、公共

16、用地 住房及道路等公共设施用地按人均40/人计算,共需 7亩,计划安置28户118人。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 464万元,全部为建筑工程投资。结合当前的市场价格和施工费用,对投资估算如下:1.28户居民房建设,需投入357.8万元;2.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106.2万元。二、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 464万元,项目资金筹措按照“国家拿一点、地方配一点、移民筹一点”的模式。提高移民户自筹资金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将配套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资金筹措方案如下: 1.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国家补助:9000元/人118人= 106.2万元,占总投资22.9

17、%; 2.投入28个危房改造指标共53.76万元,占总投资11.6 %; 3.移民自筹资金304.04万元,占总投资的65.5 %。第六章 施工组织设计一、加强组织#乡党委、政府对易地扶贫安置工作十分重视,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发改局等相关部门关于实施移民的工作要求,结合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移民安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接县内相应的部门及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开好村组及群众会,稳定移民群众思想,使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2.负责组织村组群众集资投劳、投工、投料,保证群众自筹资金(含投劳抵资)及时足额到位。3.负责移

18、民户宅基地的落实,并明确土地权属和四抵界限清楚。4.负责移民搬迁后子女入学的落实。5.负责移民新村群众一切善后工作和遗留问题。6.负责承担移民工程的实施工作。二、做好审查审批工作1.由搬迁农户提出申请,由迁出地所在村组审核,向乡政府提出搬迁农户建议名单,乡政府组织扶贫办、计生办、派出所等部门筛选、审核,初步确定迁出对象名单,并将初选的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公示无异议的搬迁对象,填写搬迁农户申请审批表,乡相关部门及村民委员会盖章,上报至县发改、扶贫等部门,最终确定搬迁对象。2.加强宣传。组织干部深入村组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大会、搬迁农户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做到家喻

19、户晓,使迁出、迁入地村组及群众积极支持和配合搬迁工作,所有搬迁对象要积极投入到搬迁工作当中;充分利用赶圩日,通过街日广播、宣传标语等大力宣传移民搬迁政策。第七章 效益分析一、项目建成的意义1.项目全部建成后,共建成移民安置房28栋,安置移民28户118人。将使移民搬迁户实现有房住、有饭吃、能上学、能就医、能致富的易地扶贫开发目标。2.有助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迁出地农民整体上文化层次不高,其原因在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特别是搬迁地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无法接受教育。主要是由于居住地的偏远分散与集中办学的矛盾无法调和,致使政府的教育投入和社会的捐资办学不可能从根本解决他们就学难的问题

20、。解决迁出地农民就学难、教育难、看病难等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3.促进搬迁贫困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安置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将改变长期封闭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逐步接触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信息,从此改变多年的陈旧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通过劳务合作,经商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生活能力,从而增强致富能力。 4.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集中安置,按集镇建设规划,容易形成农业连片综合开发带和新兴小城镇带。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庭院经济示范区的方向迈进,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

21、富裕的希望和奋斗的方向。 二、生态效益#村#屯 28户 118人全部搬迁后,可对搬迁户迁出耕作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可使迁出地林地大幅度的增加,缓解人口与水土林草资源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减少水土流失,将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达到生态保护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三、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通过对迁入人口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种、养殖业及第三产业,致富门路将进一步拓宽,搬迁户的收入将得到稳步提高,实现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一省”(省投资)、“二快”(建设速度快、农户搬迁快)、“三稳定”(搬迁农户居住稳定、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稳定)的目标。同时,对迁入区实施交通

22、、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后,使迁入区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实现原地农民和迁入户共同受益、共享扶贫成果及发展条件带来的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第八章 项目实施的保证措施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农村居民,可享受以下移民优惠政策。一、政策扶持措施 1.政府要对拟搬迁的移民户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规范管理,移民搬迁户一经确定后,要对搬迁户原居住房屋进行拆除;在国家二轮土地承包期内,搬迁户原有的土地经营权、收益权保持不变。2.政府按照移民培训意向,采取菜单式培训,分门别类设置培训专业,在移民搬迁后对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农民全部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能。3.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及时为移民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企业安排移民

23、务工岗位及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农家乐、运输等,发展壮大第二、三产业。4.发展、土地、规划、建设等部门负责移民工程土地的征用、审批、规划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和水电路讯污等配套建设工作。5.供电局负责移民工程供电管网配套建设。6.民政、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转移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7.教育部门统筹解决移民户子女的入学、转学和就学,保证移民户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二、施工管理措施为了保证工程实施管理科学,移民安置点项目实施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明确工程标准、质量和施工时间等,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统一结算,项目建成后,移交所属政府统一管理。第九章 项目建议结论异地搬迁工程是一条符合新区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路子,是改善边远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治本之策,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的有关政策,项目建设对拉动内需,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项目建设符合本地区的行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通过项目建设,对扩大乡镇建设规模,繁荣农村经济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项目建成后,安置点将成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