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8.79KB ,
资源ID:37965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965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docx

1、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重点N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157 10陕西 12上师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来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的大统一,首先要统一思想,针对汉初百家俱存,各执一说的状况,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第二,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国家人才辈出,国家应该积极地去培养人才兴办太学,培养专门学习儒术的治国人才,可使政治操纵教育大权,引领全国重视和学习儒家思想。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国家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通过选举将其真正有才者选出来,经过考核加以分别利用。这是董仲舒针对以前

2、任人唯亲的弊端提出的,要求“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意义: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和选拔国家所需的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三大文教政策后来又得到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N2科举制及影响 167 11江苏 12华东 华南 14上师一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选士制度,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

3、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趋向成熟。二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1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第二,提高了官吏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统一思想,维护稳定发展2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二,促进人民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3 使人才选拔较为公正客

4、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时务策与诗赋有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文官考试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的。消极作用在于: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在清末被淘汰。第一,国家只重视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成了科举制的附庸。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考官受贿和考生作弊现象严重;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许多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考场上。第三,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重权威轻创新,独立性弱,依

5、赖性强;形成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N3北宋三次兴学的特点和结果 174 10天津 13山东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令州县立学,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第三,振兴太学,将胡媛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四,编撰三经新

6、义作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第二,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扩建太学,营建太学之“外学”,作为太学的外舍。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这是对取士制度的重大改革。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的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北宋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前两次。这三次兴学是对北宋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N4简述书院教育的特点 178

7、 10 11西南 11杭师 13闽师 12华东书院具有以下教育特点:一 书院精神。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二 书院功能。书院重视藏书,重视培养人才,要求学生熟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三 书院组织。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者叫“山长”或“洞主”,也是主讲者,并对书院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概负责,不另设机构和人员。四 书院教学。首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其次,教学形式多样;再次,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最后,一些书院的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亲实践。五 学生学习。书院强调学生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六 书院制度。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

8、以确立。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顺序等方面用学规的形式加以阐明。七 师生关系。中国教育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尤为突出。八 发展倾向。自南宋起书院已经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到了明清,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成为科举的附庸。书院的历史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N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宗旨 177 论述 13 14华东朱熹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

9、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其内容是: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这些思想都在儒家经典中出现过,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

10、发展轨道。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N6朱子读书法的主要观点 181 10华中 13华中 14华南 浙江朱熹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其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首先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不要颠倒;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切实遵守;其三,强调扎扎实实,一步步前进,不可急于求成。2熟读深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 虚心涵泳。虚心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体会书中的意思,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涵泳

11、是指读书时反复咀嚼,细心玩味。4切记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见之于具体行动。5 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必须精神抖擞,反对松松垮垮。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是指读书时要端正态度,精神专注,“持志”即有坚定的志向,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其意义与影响: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的局限性在于所提倡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读书法主要强调怎样读书,但不重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N7论述洋务教育改革措施 191 论述 12浙江 13湖南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

12、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兴办洋务学堂和开创洋务留学教育。一 兴办洋务学堂兴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洋务学堂的类型包括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等。洋务学堂开办中最早,影响最大的是京师同文馆,而办得最有成效的是福建船政学堂。洋务学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洋务学堂的意义: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它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

13、教育的特征。它动摇和瓦解了旧的教育体系,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的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二 开创洋务留学教育洋务派先后启动了幼童留美和派遣留欧教育。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主要由容闳提出,选择聪慧的幼童,分四批去美国学习。留美幼童在国外不仅学习英语、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学习儒家经典。然而,由于诸多矛盾,这些幼童多数没有完成学业相继回国。派遣留欧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1877年李鸿章等奏请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赴英法德主要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留欧学生一共三批,均先后学成归国,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海军事业、外交、实业等其他领域均有建树,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实业人才。洋务派留学教育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

14、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一步,是引进西学较为彻底和开放的一个途径,除了培养人才,这批学生还有力回击了守旧派“终鲜实效”的预言,改变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推进之功不可磨灭。N8评价“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194 论述 14华南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与“中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

15、体,西学为用”。中学看重的是人的品行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西学是中学的补充。劝学篇是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论述2011年2012年 华南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2 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 及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4 “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

16、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5 中体西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N9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 197 论述 14上师 陕西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光绪皇帝批准后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来分设中西总教习,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师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对大学堂做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内容有:第一,性质: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

17、政机关。第二,办学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课程设置:西学比重高于中学。第四,封建等级性非常浓厚。京师大学堂的意义:1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清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建立,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2京师大学堂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上的新起点。3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发挥了过渡性作用。二 书院改办学堂光绪帝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三 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此

18、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帝再次下诏设经济特科,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等专门科目,以选拔维新人才。并宣布以后的取士以“实学实政”为主,不以楷法优劣为取舍标准,科举考试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即使百日维新失败后,恢复了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但经此改革之后,人们开始向往富有生机的新式教育,科举应试人数锐减。N10蔡元培“五育并举”方针 205 11东北12南京14浙江 华中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族主义教育家。他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

19、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文章还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军国民教育: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此主张是针对中国现实,有寓兵于民,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教育发挥改善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能力作用。这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他认为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与资产阶级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主张尊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将二者结合起来,培养国民的道德感。世界观教育:这是蔡元培所

20、独创的并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指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利用美感教育去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力提倡美感教育,甚至有“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N11蔡元培关于北师大学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206 11 13北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官僚习气严重,校政腐败、制度混乱的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抱

21、定宗旨,改变校风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教学热心的教员。采取“学诣”第一原则,聘请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重视建设北大图书馆,丰富藏书,使之成为全国高校首屈一指的图书馆。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倡导成立各种学会和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正常的兴趣。二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蔡元培声明,在学术上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是他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样大学

22、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一原则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北大教师队伍呈现出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三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行政会议。第三,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第五,成立各科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新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

23、学校的蓬勃发展。四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偏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把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第二,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强调文理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同时废科设系,设系主任。第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北大改革的影响:北大的改革不仅是自身面貌的变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中的一个里程碑。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24、N12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207 简答题 13华南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阐明教育独立基本观点,成为教育独立思潮的重要篇章,后来形成教育独立思潮。蔡元培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与支持者。其主要内容有:1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挪用;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3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局的变动而变化。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不必依存某种信仰或观念。教育独立思想的意义:在当时国家衰落的国情下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有合理性。但是这种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

25、独立于政治,这是蔡元培对当时政治状况下的无奈反抗。这反映了他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能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N13 1922年“新学制”的内容、特点、意义 214 11福建 13杭师1922年,民国再次修改学制,仿照美国建立了六三三学制,也叫1922年新学制和壬戌学制。一 新学制的内容第一,新学制不订教育宗旨,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新学制的标准为: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实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七项标准是新学制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民国之后的教

26、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纵向看,小学6年,中学分初中、高中各3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第三,学制还有四项附则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对于精神或身体有缺陷者,应是以相当之特种教育;为青年个性发展,采用选科制;对年长失学者,给予补习教育。二 新学制的特点第一,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在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第一次依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第二,初等教育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

27、是改制的核心。延长中学年限,改善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关系;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收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第四,高等教育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门教育和科学研究。第五,增强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第六,师范教育方面,程度提高设置灵活,设师范大学,并设教育科。三 新学制的评价:学制的优点体现在学制的特点中。学制的缺点:在移植美国综合中学学制上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实际,因而实行中困难重重,收效甚微。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是中国近代

28、学制改革由日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规律,从而成为我国近代以来最主要也最稳定的学制模式。N1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华中13华南14四川12上师14北师受启发于裴斯泰洛奇,并直接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 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

29、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和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不断进步。二 社会即学校第一,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 教学做合一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传

30、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开来,长不出科学的种子。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的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相应地对课程教材也提出改造意见: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他把生活教育的方针总结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其教育理论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

31、的教育理论。N15陈鹤琴“活教育”体系12山西13陕西河南12南京13华中陈鹤琴是我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30年代末,他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的问题,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活教育”思想体系由活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构成。一 “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赋予它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现代中国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二 “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反对传统的将书本看做唯一教育资料的做法,明确提出大自然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但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活教育”课程追求完整的儿童生活,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特点的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体系“五指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三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