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9.52KB ,
资源ID:37782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78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改革方向.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改革方向.docx

1、教育改革方向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实现邓小平临终倡导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中国现代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否则中国人将“自掘坟墓“,最终葬送了我们的未来。面对现在农村教育的困境,“两基”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总数依然很大,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科技文盲”和“思想文盲”等现代文盲将越来越多。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落后,这是全社会主体思想意识上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家长或一些人以及人才需求方、教育机构、政府机构等方面的原因。从1980年至2002年底,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却只有15万人。面对现实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参差不齐,高端人才严重匮乏,

2、甚至出现高级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这无疑是令国人尴尬而痛心的现实,这和中国教育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应全面看待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历史文化的根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因素;中国教育机构内部因素和教育系统外部政治环境因素;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问题和现行制度政策的因素等。一、教育改革的方向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应试教育弊端作些分析。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把少数“精英”从大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分数),评价手段单一(考试),一切教育活动(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教学过程等)都围着考试转,这必将使整个教育畸形发展。总结起来,应试教育弊端主要

3、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内容片面化。由于考试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考什么,学什么,没有列入选拔性考试的科目被称为“副科”,学不学无关紧要,受到严重忽视。其中大部分课程被“正科”强占,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安排这些科目。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选择。另处,现行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性教育缺失,必修和选修课程总共才十余门,不能适应社会多样性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片面化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片面化。2、教学方式模式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在下面正襟危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呆板的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就像工厂里标准化零件生产一样,它使得老师和学生都成了机器,老师成为知识的传输

4、机,学生则成了容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关系严重错位,违背学生主体性原则,严重损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发挥。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的最终结果是“造就”了千篇一律的学生。3、教育对象个别化。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少数考试优秀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则被忽视,有些还被歧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给那些“尖子生”发额外资料,给他们耐心地辅导,而对一般学生的提问则爱理不理,蜻蜒点水式讲过;可以看到有些老师对所谓差生的无理辱骂。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它导致学生心理严重异化,使学生陷入发展误区,变得极端起来。4、师生关系严重错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成为不可冒犯的权

5、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育过程实际上成了老师征服学生的过程,完全违背了教育目的。老师根本不去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及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去了解学生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学生往往感到自己被镇压和禁锢,师生关系变得对立起来。因此,中国教师大部分只会教书,不懂育人。事实证明,师生关系融浊是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恶化,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5、学生个性和创造力遭到磨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特别是繁重的工作使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残酷摧残。学生在教师、家长多重压力下,不得不在书山题海中傲游,总有做不完的作业。每天十多节课,课后还有许多作业,很多学生不得不苦战到深夜一两点钟,周末、假期

6、还要补课。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大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更严重的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泯灭了青少年学生应有的活力和天性,丧失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使成千上万的学生不得不为之苦苦奋战,进行大量的无昧的复习,筋疲力尽,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想就在这种残酷的训练中渐渐被磨杀了。这种无视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磨杀人的创造力是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和最大危害,也是中国现行教育失败的根源。我们的儿童被文明同化的同时也被平庸同化了,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应试教育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更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其实质是科举文化的

7、延续和残余。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自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中国思想界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开头提到的三种现象也可以在以上几种弊端中找到原因。实践已经深刻地表明,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然而应试教育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从教育体制和理念上将其根本废除,才能恢复教育之活力,才能将教育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中来。 二、素质教育理论基点 任何社会改革都需要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没有理论的指导,改革是盲目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决定了改革的成效。中国教育改来改去还是陷入应试教育泥潭难以自拔,没有取得良好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这里的“正确”

8、是指既先进又符合我国实际)。在五六十年代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要是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智育和精英教育。到了“文革”时期,因为和苏联决裂,教育没了理论指导,陷入混乱状态。具体的表现是大搞平均主义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单地理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面向群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改革开放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受市场经济和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开始受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主要是倾向于科学主义。到了现在是盲目倾倒于西方教育,提出什么“与国际接轨”(实际上就是要教育全盘西化),鼓吹教育产业化,精英主义复活,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甚至与社会主义教育原理完全背离(如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

9、。而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发展到了极至,教育功利主义越来越突出,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恶性竞争空前激烈。诚然,国外那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地借签,但是中国教育至始至终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或是倾向这个,或是追随那个,结果是我们在质量上和特色上都丧失了。这些教育理论舶来品大都不能适应中国实际,因此很难指导实践。这就是“素质教育”难以施行的一个原因。可以说,中国这几十年来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教育学,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1)素质教育的界定及其价值观。素质教育是什么?许多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但是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必须而且只能把它界定

10、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除此之外,其他的定义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首先,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不照搬他国模式。其次,素质教育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教育,遵守社会主义教育原理,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最后,素质教育是初级阶段的教育,必须符合初级阶段的国情。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原理和初级阶段国情的教育。教育性质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反映教育性质。对三者的认识则构成了基本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与应式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是功利主义。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是典型表观。“择优”是教育的作用,“仕”是教育的目的。“书中自有千钟粟

11、,书中自有黄金屋”更是把应试教育赤裸裸的功利性表露无遗。在当前则是“为上大学而上学”、“为谋生而当学生”。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实质上是特权阶层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就是要通过教育成为“人上人”。应试教育把教育变成了个人功利的附庸,变成了个体争夺社会地位的前沿阵地,从而根本否认了教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上应有的责任和重大意义。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功利性仍然存在。虽然教育得到了很大普及,但是优质教育资原仍被特权阶级垄断。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性质、目的和指导原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剥削社会的教育是奴役人,那么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解放人和发展人;如果说剥削社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等级性,那么社会主义

12、教育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公益性和公平性。社会主义教育应根除功利主义因素,应成为大众的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教育原理之一。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个体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按能力和努力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教育应成为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途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要花大力气通过体制改革和教育宣传才能根除。通过有力的体制改革和教育宣传,把中国的人情关系社会改造成能力型社会,改善文化环境,实现国民思想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政治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这样,国民才能真正树立起正

13、确的教育价值观。 (2)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我国学者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应有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三个基本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十多年来我国学者提出过许多教育理论和设想,但这些思想还是零碎的,有些是继承全面发展原则,主观色彩浓重;有些仍是西方模式的翻版,不适用于中国。为使教育改革不偏离中心,确实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我认为,教育改革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立场,不能搞等级教育,不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人为分离,不能照搬资本主义

14、教育模式。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改革不得不考虑人口众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国情,不得不考虑我国经济、文化高度不平衡的现实。尽管改造社会的作用要求教育有一定的瞻前性,但这种瞻前性也必须基于国情。背离社会主义教育原理的教育改革是反动的,违反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需求的教育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尽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其规律性的东西是永恒的,可以通用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我们必须遵守。不仅是教育学专业内的规律,还包括人的认识和发展规律。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了的并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验,我们都应当积极借鉴。教育

15、改革还要顾及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只有遵守教育基本规律,教育才能发挥应有效用。应试教育之所以要改革,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是有别于成人的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不同学生及同一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只有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应当作为根本指导原则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3)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笼络人心,要从平民中选出一些人才来协助贵族统治,但数量稍多就会威胁贵族的统治地位,因此通过教育选拔出来的平民人才是极少的。中国的科举

16、制度便是典型的万里挑一的精英主义人才培养模式。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械化生产客观上要求工人掌握生产技术、生产原理,才能自如地操纵机器,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才符合资本家的要求。这就必需接受教育。资产阶级也为了缓和阶段矛盾,提出了教育民主化原则。另一方面,应殖民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垄断资本家希望有具有全求战略眼光和多方面知识的政治领袖充当殖民扩张的先锋和经济全球化中利益的代言人。同时垄断资本家还要求有一大批高级科学家来发展科学技术,以维护其全球利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因此精英主义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颇为流行。剥削阶级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分层培养 ,即按照不同的阶级

17、、等级出身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人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文革”时期,我们曾简单地把大众教育理解成平均主义,实行工农优先;而现在由于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精英主义从大学漫延到中小学。平均主义培养不出高层次人才,精英主义又导到严重的教育不公。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素质教育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马克思和思格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实现,并且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人掌握生产技术、生产原理,要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此时工人的学习已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满足资本家要求,而是工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主义集体利益的要求。此外,在知识经济

18、时代,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要具备多方面素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是应然要求。全面发展也是我国一贯提倡的教育原则,我们也向来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还过于的简单化。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全面发展不是面面发展,而是全面的基础的发展。自然人要“进化”为社会人必需通过教育获得人类基本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这是适应社会,获得生存的基本要求。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类文化遗产是如此广博,全面发展只能是全面的基础的发展。全面的基础的发展要求德育要强调核心价值观,教学要强调基础知识,突出核心课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术。特别是基础教育要注重全面的基础的发展,这是一个

19、“树人”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当前要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注重体育、艺术多方面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劳动者在特定领域中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只强调全面的基础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要让国民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都有所创造,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有所突破。“有所突破”就是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科技、政治方面的高层人次人才,让相当一部分学子在自己的领域里掌握高深理论和尖端技术;“有所突破”就是要

20、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充满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所突破”就是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发挥。“有所突破”的教育是不满足于现实的教育,是发展的教育,是要求个体改造社会的教育。这是一个“树才”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高级阶段。“有所突破”表明素质教育是追求卓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强调“有所突破”,强调高深学问的研究和突破。大学只有强调“有所突破”才能建设成世界一流。因此,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发展中有所突破。全面发展是有所突破的基础,有所突破是全面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有所突破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中有所突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

21、全面的人和专门的才的结合体,培养成合格公民和创造性劳动者的结合体。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成西方的通识教育,把有所突破理解成精英教育,它们是有本质不同的;也不能理解为基础教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是有所突破,必须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的人才培养 模式贯彻于教育政策和具体教学之中。素质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不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推行它。这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必须找到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必须走以体制改革带动观念更新的道路育评价体制改革 教育评价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指南针,对整个学校教育具有根本的导向性。教育评价问题不解决,我们就连“一个学校是不是好学校?

22、”、“一个怎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一个学生是否有了进步?”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能正确解答,教育改革必将陷入盲目状态。所以教育评价体制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是教育其他方面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因而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部位和突破口。为解决教育评价问题,要讨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是对教育本质作出的科学概括。使个体社会化是教育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文化传递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教育的基本作用。不管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提高都是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完成。传递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与文化具

23、有天然的襟带联系,教育是文化传递的最重要形式,文化则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对教育作出的要求。教育不仅作为文化传递的载体,还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封建社会的教育为贵族统治服务,宗教教育为宗教集团利益服务,法西斯教育为法西斯侵扩张服务。服务性是教育的功能属性。教育之所以能评价,并且评价对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正是由它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属性决定的。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具有专门性的特点,其服务性更加显著,因此教育评价对学校教育有根本的导向性。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为个体和社会,其作用在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发发展。既然教育是一项服务事业,那么其质量的好坏只有其服务对象才能作出

24、客观评价。正如餐馆服务的好坏只有顾客才有权评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社会。而这里的“社会”指政府(国家)、家长、用人单位。既然教育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那么教育评价主体也不应是单一的。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只有政府有权通过考试进行评价,政府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评价者,而其他教育服务对象如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根本无权评价,这是不合理的。单一的评价主体只能从单一的角度评价教育,教育只是满足了一方面的利益和要求。这种教育评价的片面化是导致教育教学严重片面化的根源。应当让所有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都有机会参加教育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使教育服务满足各方面利益和要求,才能使教育评价全面、客观、合理,从而

25、更好地引导教育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构建政府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自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育评价体制是合理的做法。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教育的服务性与教育产业化理论是根本不同的。教育产业化论者把学校教育当成私有商品,强调学校教育满足个体需求。而实际上教育服务主要的是公共产品,应最大限度地体观公益性,满足集体需求。此外,国家不仅是教育的主要承办者,也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政府评价(亦即国家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最主要、最重要部分。政府评价往往是一种结果评价。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参与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是教育的“局中人”,有权对学校教育发表意见。初中以上的学生已经形成比较全

26、面的、相对稳定的世界观,能够对自己在校受益程度和学校环境作出基本的评价。学生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集中反映了教师教育方法的运用和校园环境建设,能够弥补政府评价的不足。学生评价能够考查师生关系。事实表明,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教育才有可能发生作用,如果师生关系恶化甚至对立起来,那么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学生评价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要求学校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我认为,学生评价是使学校教育向人文主义方向发展的有效保证。另外,学生参与教育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有效遏制教育腐败。也许会有人担心,引

27、入学生评价会使某些教师刻意讨好学生,不敢对学生错误作出适当的批评与惩罚,甚至忽视文化知识教学。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一来不能适应政府评价要求,家长会提出异议,大部分学生也是不同意的。政府评价是结果评价,学生评价是过程评价,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组成教育评价的主体部分。社会评价考查的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情况。社会评价主要是家长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前者可确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后者可确保学校教育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社会评价保证了学校教育不脱离社会实际,始终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学校自评是学校向外界提供本校相关资料,以便政府、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有更全面的认识,作出合理的评价。社会评价和

28、学校自评是政府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必要补充,是教育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而言之,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体制应当是政府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学校自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育评价体制。以下分别论述其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1)政府评价。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中,不仅政府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而且政府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也是单一的。评价内容只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道德水平被忽视。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选拔性考试。政府应从现代化建设需求出发,对学校教育进行多方面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考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和环境(卫生状态、安全状况、硬件

29、设施等)以及学校行政管理。政府评价方式也要实现多样化,除了用统一考试考查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外,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其它能力的考察。当前,政府评价体制改革的中心议题是高考改革。高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具有考查学生中学学业水平和向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双重功能。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这种选才机制和评价机制曾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国情,确实为我国教育发展特别是在人才选拔和保证教育公平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种片面的选 才机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严重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变得越来越突出。高考本身是现行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而它又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使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和分数进行,陷

30、入应试教育恶性循环之中。科举文化残余的大量存在使高考淡化或超出了本来的职能,变成个体争夺社会地位的最有力工具,从而使高考竞争空前激烈,高考话题一直成为社会敏感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学在高考体制引导下,为满足各方面和自身利益,大搞恶性竞争,千方百计提高升学率;大学难以招到优秀人才,教育质量下降,招生不能自主,办不出特色来。高考制度以及在它引导下的学校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大学教育质量,进而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可以说,高考制度是使整个教育体系向应式教育方向靠拢的根本因素。因此,高考改革是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

31、身的作用。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全面而谨慎。科举文化残余是高考改革的最大障碍,也是我们历次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等到这种落后的思想文化慢慢消失再去改革高考,必须先改革高考体制才能带动观念更新。高考是教育两个阶段的结合点,高考改革要反映高校和中学两个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因此,教育部提出高考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助于”原则: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我国学者对高考改革也曾提出过多种设想和方案,但终因多种原因未能施行。现在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适合国情的改革方案,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改革措施。 1、缓解高考压力。由于高考成为个体争夺社会地位的最有力工具,

32、高考竞争异常激烈,高考职能过多,负担过重,集中了太多的利益矛盾,使改革困难重重。因此需要为高考减压,恢复其本来的职能,消除其多余的负担。首先,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论,使国民逐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为高考改革提供相对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改革用人机制。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要在党委的监督下公开聘用人才,不仅要参考其学历程度,通过笔试考查其专业知识水平,还要通过面试和试用等手段考查其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用人监督体制和负责制,提高党委的监督职能。通过用人机制改革,将有力推动民众的观念更新,为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兴建一大批职业高中,使一部分学生受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后直接走向

33、社会,适应基层工作需要(将在下文中详述)。这样将大大减少应考人数,缓解招生考试压力,从而为高考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2、改革招生制度。招生制度改革要体现共性要求和个性要求,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满足高校选择和学生选择双向自由,这是我国学者的一致意见。不同的高校对考生基础文化知识有共性要求,而且全国统一考试具有公平、高效、优质、权威、具有可比性的优点,特别是在保证教育公平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国统一考试不可废除。另一方面,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考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有不同要求,招生标准多样化,单一的统一考试标准不能满足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因此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势在必行。国家统一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