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80KB ,
资源ID:37741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741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docx

1、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

3、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6)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

4、殊性。(7)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

5、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

6、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二)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从法律角度看,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自然人,他们与教育者是平等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

7、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形成了教育中三对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

8、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扩展功能是影响社会

9、发展。(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

10、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奴隶、封建)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状态的教育存在于原始社会中,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新生一代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的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就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也是极为有限的,其形式实际上是融合于各种活动之中。总体来说,原始社

11、会的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工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独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

12、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主要国家的教育情况古代中国的教育:(1)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序(奴隶主贵族教育)、校(平民、奴隶教育);商代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2)西周: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国学、乡学;基本学科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百家争鸣。(4)两汉: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九品中正制。(6)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

13、学,弘文馆、崇文馆)。(7)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程朱理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宋代书院盛行;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类(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古代埃及的教育:以法为教、“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14、,教育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七艺三科四学(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三)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新大陆的发现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

15、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1880年实行510岁儿童的义务教育,1891年完全实行初等免费教育。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和提供保证。(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呈现一些全新的特征: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

16、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上半叶,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上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

17、教育的一体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他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的代表作。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教育是贯穿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这些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和形式。所以,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

18、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全民教育特别重视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把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的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

19、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4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具体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现代化教育是多元发展的,即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使办学体制和专业结构等呈现多样化发展,为人们提

20、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教育,以满足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多种需要。教育多元化的特征有: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人们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研究人的认知、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探讨最佳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将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正迅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基于因特网网络环境的教学和教学模式逐渐兴起。6教育全球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

21、政治格局的调整,要求教育培养国际通用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旨在培养能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7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8教育具有科学性。同历史以经验指导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则注重科学指导,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教

22、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2.教育学研究的价值:(1)宏观角度: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微观角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4)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3.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许多

23、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方法多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韩愈的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等。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论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别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培养目标: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论

24、教育内容。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最后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然而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早几十年。2)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持“性善论”,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上,孟子提出一种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

25、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3)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在先秦诸子中,旬子是最强调尊师的。其尊师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的角度强调尊师。4)墨家的教育思想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实用技术

26、的学习。论教育作用。墨子坚信教育对建立理想社会有重要作用,认为教育是有功于天下的事业。他提出了“人性素丝说”,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论强力而行: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论教育内容。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墨子及其弟子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即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对于获得知识,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前两种来源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5)道家的教育思想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教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

27、的教育。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提倡“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6)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论教育的功能。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论教育制度与

28、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然后道尊”的思想,这是一种传统教师观。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29、。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

30、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31、,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让人变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念的世界。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学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代表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