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50.78KB ,
资源ID:377136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713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导游基础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docx

1、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创造楚辞体,写有不朽诗篇离骚汉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赋和乐府成就巨大唐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今体诗(格律诗)和传奇(小说),成就辉煌。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元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曲和和杂剧,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等。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体裁的长篇小说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明朝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

2、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书P4全看、谥号 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成为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褒贬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谥号不独立使用,多与庙号结合,成为全称的组成部分。皇帝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书P9后面看看)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的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以确定他在皇族中的地位。汉代以后其标志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之后的嗣君称为宗,南北朝至唐朝,无帝不称宗。庙号始于

3、商代,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汉代以后“帝”字与谥号结合,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书P9页下面 看看)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后来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构成宇宙图式,用来说明自然社会乃至政治、伦常等生成、变化和更替基本原理. 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它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重要概念。卦形由阳爻“”,阴爻“-”组成,每卦三爻,共组成八卦,象征着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 乾卦象征天。 坤卦象征地。 震卦象征雷。 艮

4、卦象征山。 离卦象征火。 坎卦象征水。 兑卦象征泽。 巽卦象征风。 后世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命相之术,都用八卦和天干地支相配合,来测算人的吉凶祸福。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顺口溜 图示见书P14)四书五经:四书指儒家四部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四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五经指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三纲五常:“纲”的本意是网的总称,在这里引申为支配的权力;“常”即恒常不变的道理。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教条

5、,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的纲领性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六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商代都城安阳,战国时鲁国都城曲阜、赵都城邯郸、北魏都城大同、明代古城平遥,在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遗存的城市广州、上海、武汉、南昌、重庆、遵义、延安等,这些名城是我国历史的缩影,也是种或民族灿烂文化的橱窗,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P34下面、35、36全看吧。有历史名城的确立的意义,世界遗产的地点等)第三章 七大民俗文化圈: 1、东北民俗文化圈:包括黑、吉、辽、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大融合。 2、游牧民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

6、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 3、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圈:大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淮河,西抵青海湖东部,东至黄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特点是重乡土情谊。 4、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西至青藏高原东侧,东迄于海,具有发展突兀起伏的特点。 5、青藏民俗文化圈:主要是青海西藏一带,其特点是藏族风俗文化同藏传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6、云贵民俗文化圈:指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风俗文化千姿百态。 7、闽台民俗文化圈:包括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特点是保留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现象,是中国风俗文化的活标本。一、满族 (一)民族概况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清军1644年入关,统一

7、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和满文。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族入关后,渐用汉语、汉文。 (二)民俗1、服饰:男子前剃发后留辫,妇女头顶盘髻,不缠足。 满族历史上男女均穿长袍,又称作“旗袍”。男子喜欢在长袍外套“马褂”或“坎肩”。女子穿的旗袍。 2、饮食:满族人以面食为主,喜黏食,在饮食上向来有“汉菜满点”之说,意思是满族人十分讲究各种面食的制作,“萨其玛”是满族面点的代表品种。年节吃饺子,白肉血肠、酸菜炖粉条是其特色菜肴。3、民居: “口袋房,万字炕”。一般坐北朝南,门开在次东间,其结构形似口袋,进屋南、西、北三面为炕,即所谓的“万

8、字炕”。西炕略窄,不许住人,是满族人供奉祖先和神灵的神位。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为小辈人居住的地方。 4、礼仪节俗:满族人十分注重礼仪和规矩,“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对同居的长辈要“晨昏定省”;日常见面要请安或打千;隆重的场合,要遵照尊卑长幼的秩序行跪拜礼。 满族婚娶礼俗十分繁杂,它包括相看、合婚、放定和婚礼等程序。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满族的禁忌主要有: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能当主人面赶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是在当面侮辱他,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忌打喜鹊和乌鸦;忌在索罗杆(神杆)上拴牲口。二、蒙古族 (一)民族概况 主

9、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西北和东北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二)民俗 1、服饰:蒙古族的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部分。 2、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分奶制品“查干伊得”(意为“白食”)和用肉类为原料制成的“乌兰伊得”(意为“红食”)。羊肉传统的食用方法有全羊宴,最具特色的是烤全羊和手扒羊肉。在日常饮食中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炒米、茶和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3、民居:蒙古族牧区多为圆形穹隆顶蒙古包,农区则多为砖瓦平房。蒙古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多饰以穹隆顶。

10、 4、婚俗:蒙古族的婚俗各地不一,蒙古族崇尚白色,所以在为女方家送聘礼时,多半是送白色的哈达或白色的马和羊。 5、文艺: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6、节事:蒙古族人民把春节称做“白节”。农历正月在蒙古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因为蒙古族人民崇尚白色,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 7、禁忌: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马鞭须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来客不坐西炕,西炕为供佛的神位;忌在火盆上烤脚、鞋、袜、裤子等;主人献茶时,客人要欠身双手去接;赠送礼品忌单数;出蒙古包后,要步行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车或上马;见到门前挂红布条等记号,表明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

11、要进入;禁止打骂守门的狗和猎犬,否则视为对主人的不礼貌。三、维吾尔族 (一)民族概况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其中,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亦有散居。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挖“坎儿井”,形成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经济。瓜果生产闻名全国。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葡萄沟就在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二)民俗 1、服饰: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为“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为“朵帕”。女子还喜爱耳环、手镯、项链。男女均喜穿皮靴。 2、饮食:维吾尔族饮食以面粉、

12、玉米、大米为主,喜食瓜果,爱喝奶茶日常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 3、民居: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喜好清洁,很重视沐浴,所以特别要求水源洁净,没有渠水可引的地方,几乎每户都在庭院打一口井,并严格保护水源,使其不受污染。 4、葬俗:维吾尔族穆斯林实行土葬、薄葬、速葬。人死后净身,然后用白布裹尸,用移尸匣抬到墓地入葬。 5、节俗:肉孜节(开斋节)、那吾鲁孜节(哈萨克语“辞旧迎新”之意)、古尔邦节等。 维吾尔族的禁忌有:大门忌向西开;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及自死的牲畜;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户外忌着短裤;室外活动时,男子必须戴帽子

13、,女子必须戴头巾或帽子;屋内就坐时,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探望病人时忌站在病人的头或脚的方向。四、朝鲜族 (一)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数最多。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二)民俗 1、服饰: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2、饮食:朝鲜族饮食独具特色。在朝鲜族的饮食中,誉满全国的是冷

14、面,闻名世界的是泡菜。喜吃狗肉、牛肉、鸡肉、海鱼及泡菜、辣椒酱等。传统风味食品有打糕、冷面、泡菜、大酱汤等。 3、民居:朝鲜族民居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门窗多为推拉式,往往门窗不分,都可作为出入之口;二是进门就是炕,所以家人或来客进门必须先脱鞋。 4、礼仪习俗:朝鲜族人民注重礼节,尤其是崇尚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朝鲜族婚礼举行两次,分别为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的主要节日有: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五大节日。此外,还有隆重的“回甲节”和“回婚节”。老人六十大寿时举办的筵席叫做“回甲节”。 老年夫妇要举行“回婚节”,这是为庆贺

15、老两口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 五、回族 (一)民族概况 聚集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此外,西北及中原一带省、区、市,回民的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回民聚居区。 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加工业,珠宝业、运输业、牛羊屠宰业都是其传统行业。 回族通用汉语、汉字。其文化则深受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传统文化的影响。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二)民俗 1、服饰:由于长期与汉族混居,回族人的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 2、饮食:回族的饮食以米、面为主,肉食上只吃牛、羊、骆驼肉和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风味小吃有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

16、等。回族人爱喝茶,著名的盖碗茶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及八宝茶。 3、民居:回族有绕寺而居的习惯。清真寺不仅是伊斯兰教从事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回族人从出生到结婚、去世都离不开清真寺,回族聚集的“回回营”。回族人的房屋结构和居室布置与汉族人并无不同,只是在店铺或房间门口有阿拉伯文字或新月等符号,颜色为蓝、白两色。 4、丧俗:回族实行土葬,讲究速葬、薄葬,丧事尽量从简。人死后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5、节事:回族的节日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又称圣忌节,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和去世)等。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许多生活禁忌与宗教信

17、仰有着直接关系。回族禁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阿訇念经宰杀或自死的牲畜,不吃动物的血;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吞枣,一定要掰做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忌在人前袒胸露臂;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物件,不许牲畜在供人饮用的水井或泉眼饮水;忌说杀字,只说宰鸡宰牛;给客人端茶、盛饭必须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客人必须用双手来接,否则是很不礼貌的。 五、藏族 (一)民族概况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的130多万人口中,藏族人口约占95%。 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有自己的语

18、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 (二)民俗 1、服饰:藏族农区男子多穿长袖圆领、右开襟束带的氆氇长袍。妇女春穿长袍,夏秋着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的衬衣,前系氆氇围裙。 2、饮食: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常食用的食品还有酥油、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喜欢饮用青稞酒。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 3、民居:藏族的住房大都是两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底层用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二层为活动的主要场所。牧民住在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里。 4、礼仪: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以白色为主,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5、丧俗:藏族的丧葬方式主要是天葬。塔葬仅限于达赖

19、、班禅及少数大活佛;火葬限于活佛;水葬用于夭折的幼童;土葬用于患传染病死者和凶死者。 6、节事:藏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 “雪顿节”在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又名藏戏节。 “望果节”在每年秋收以前,它是藏族人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藏族的禁忌有:忌讳捕杀野生动物;不吃驴、马、骡肉,忌食飞禽及鱼虾等水生动物;忌讳在寺庙内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及动手抚摸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在寺院附近砍伐树木、大声喧哗;忌单手接递物品;进入房间后,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饮食用的碗和茶具忌扣着放置;妇女生育时,忌外人进入;忌讳别人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夸奖。 六、彝族 (一)民族概况

20、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荞麦、水稻等经济作物,部分地区兼营牧业。 (二)民俗 1、服饰: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编辫,称“天菩萨”;裹青蓝布头帕,前方扎“英雄结”;以无须为美,左耳戴大耳珠,珠下缀丝线流苏。女子包黑色头帕,中、青年女子头覆绣花瓦式方帕,压以发辫;喜戴耳环,在领口别银排花。此外,大、小凉山气候寒冷,男女外出时都要穿羊毛披风,彝族人称其为“察尔瓦”。 2、饮食:彝族以杂粮面、大米为主食,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特色。常用各种肉类作成“坨坨肉”。

21、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面糊酸菜肉、锅巴油粉等。 3、民居:凉山地区彝族人民的住房大都是土木结构。 “瓦板屋”。有的住房的一端构筑高耸的碉楼,成为彝族传统建筑的象征。 4、节事: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3天。 彝族的禁忌有:忌在家中吹口哨和大声喧哗;彝族人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或跨越,不许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角架;男子头顶蓄有一蓬头发,这是人最高贵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触摸;宰杀家禽、家畜时,忌外人在场;忌外人骑马进彝寨,到寨门的竹篱笆前必须先下马;彝族人常以酒待客,若主人敬酒不喝,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彝族人忌讳客人将食品带走。 七、白

22、族 (一)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还有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大多数白族人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工具。 白族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荞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是大理著名特产。 此外,大理地区盛产大理石及珍贵木材。 白族信仰佛教,佛教寺院遍布各地,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妙香左国”的称号。也有部分白族人信仰道教。 白族有着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二)民俗 1、

23、服饰:白族崇尚白色,常着白色衣服。已婚者绾髻,未婚者垂辫或盘辫于顶,一般都佩戴银饰。 2、饮食:白族的主食是大米饭、包谷饭及粑粑、汤圆、米线等各种米面蒸制食品。白族人大多喜饮酒、饮茶,尤其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的两次茶。 3、民居:白族的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独立的、封闭的、颇像汉地四合院的“三房一照壁”式的民居。 4、礼仪:白族人待客热情,有客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款待。 5、婚俗:白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

24、结婚,但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6、节事: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三月街不仅是白族,同时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盛会。另外白族还有火把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的禁忌有: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能安排在上午;正月初一不能到别家串门;火把节的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八、纳西族 (一)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 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画是少见绘画艺术珍品。东巴音乐、东巴舞是纳西族艺术宝库中精品。 纳西族地区宜农宜林宜牧。纳

25、西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大米、玉米、土豆等。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丽江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民俗 1、服饰:纳西族男子多穿汉式服装,老年人穿无领长衫,外加青色领褂。女子基本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 、饮食: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宁蒗的纳西族还喜食青稞。 3、民居:纳西族丽江地区的住房多为土木瓦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 4、婚俗:各地不同。丽江地区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 5、节事:纳西族的节日有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其中,三朵节是纳西族具有民族特色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禁忌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

26、,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进屋后不能靠神位坐,最好坐在灶下方或周围;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忌触动大门两旁的石头“门神”;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九、傣族 (一)民族概况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等县。 傣族有自己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 傣族普遍信奉上座部佛教。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民族,耕作技术较为精细。 (二)民俗 1、服饰:傣族妇女爱穿各种浅色或白色的紧身内衣,傣族男子上身是大襟或对襟小袖衫,下身穿长裤,他们习惯赤脚

27、,一年四季不穿鞋袜,无论行走或劳动都是赤脚。 2、饮食: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味及烘烤水产品。嗜酒,喜嚼槟榔。 3、民居:“依树积木”的“干栏式”住宅是傣族有上千年历史的典型建筑。此种住宅,易修建,也极易腐毁,每年雨季后,需重新修补。 4、婚俗:傣族青年婚前交往自由。 5、节事: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又称“浴佛节”,关门节在农历的芒种日,意即繁忙的耕耘农作开始了,开门节在农历冬至日,此时丰收的稻谷堆进谷仓, 傣族的主要禁忌有: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

28、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进佛寺要脱鞋;忌妇女在佛寺任意走动;忌讳摸小和尚的头和佛像、戈矛、旗幡等佛家圣物。第四章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宗教,经典属于藏语,故称藏语佛教。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当地苯教称为黑教。咒术性、尊崇喇嘛、活佛转世思想、宗教与政治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特色。佛教教义四谛(苦 集 灭 道 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谛是真理的意思)1、苦谛:四苦、五苦、八苦、九苦、108种烦恼。 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2、集谛:对痛苦与烦恼产生原因的分析,大体概括为五阴聚合说、

29、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五阴聚合说:色、受、想、行、识。“诸法无我”“诸行无 常”。十二因缘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身业、口业、意业。业报轮回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一类专与天神战斗的恶魔)、牲畜道、地狱道、饿鬼道六道轮回。3、灭谛: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轮回。4、道谛:即解脱之路,通往涅槃之路。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佛教供奉的对象1.三身佛 佛教天台宗有“佛具三身”的说法。佛具三身,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三身佛的中尊为“法身佛”,梵音名为毗卢遮那,它是佛教真理凝聚而成的佛身,象征佛法真理无处不在。左或右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是在法身的基础上,经

30、过艰苦修习而获得的佛果之身,显示佛的智慧。右或左尊为“应身佛”,名释迦牟尼,是佛为教化众生、随缘显现的各种化身。2.三时佛 又称竖三世佛,指世界轮回流转,相继存在的三尊佛。中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左尊为过去世佛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佛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每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称为“一劫”。三世佛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一、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1.全真道 亦称全真教或全真派。它是金代(1167年)兴起于北方最大的道教宗派,创始人为陕西咸阳人王重阳。全真教在基本教义方面,主张三教合一,以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般若心经为主要经典。在修行方面,全真道注重内丹修炼,

31、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身养性为正道。在教规方面,全真道有比较严格的教规,道士出家须住宫观,不蓄妻室。全真道还建立了丛林制度,各地全真派道士云游至全真十方丛林时,均可栖息学道。王重阳死后,他的7个弟子分别开创了7个支派,其中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势力最大。 2.正一道 亦称正一教或正一派,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张陵第四代弟子张盛迁居江西龙虎山后,尊张陵为“正一天师”。元成宗于大德八年(1304年)授江西龙虎山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三山符箓指龙虎山、閤皂山和茅山等以符箓为主的道教宗派。从此,天师道正式改名为正一道。正一道的形成其实是江南道教的统一。 正一道是集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