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54.70KB ,
资源ID:37683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683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docx

1、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以来,其实还可以再往前追溯510年,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一直是个备受关注、多次写入政府文件的问题。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结构剧烈变动,往往发生显著的结构不平衡甚至严重失衡现象,因而人们在主观上特别渴望实现平衡的发展时期。所以,在现实的不平衡条件下追求合意的平衡,是整个工业化时期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不过,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之交的历史关头,经济失衡以至社会失衡的现象,以及对于克服严重不平衡、不协调现象的强烈愿望,尤为凸显,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全社会最重大的问题。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所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

2、式最重要内容之一的工业转型升级,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一 工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为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30多年加速工业化,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这30多年来,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血拼”的方式,不仅全面接受世界市场的竞争规则,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并且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从而实现了令世界惊叹甚至“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就。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我们享有了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饥不择食地沿着西方早期工业化技术路线和竞争方式推进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那种导致严重的不平衡和

3、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和损害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至全体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过程,而工业转型升级则是其关键。因为,中国目前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将处于工业化时代。实际上,全世界在总体上也将长期处于工业化时代。由西方工业化先行国家所“锁定”的工业生产技术路线的优点和缺陷,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生活方式,将继续向世界其他国家扩散。工业生产和工业社会的基因和“中轴原理”,仍然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机理的决定性力量,并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所谓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

4、心就是工业化技术路线的优化和运行体制机制的转变。到“十一五”时期末,中国工业化进程显著地达到了一个阶段性转折点,并面临着下一阶段新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而能否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时期,中国(除了很少数欠发达地区外)在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并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特别是,由于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这一时期,在许多总量指标上中国“轻而易举”地一跃而占据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以GDP计算的世界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大多数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等等。不仅如此,中

5、国经济的结构性质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完全是一个今非昔比的新时代。在工业化初期,中国具有许多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相同的现象:资金和外汇短缺、人口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无限供应、技术落后因而模仿空间巨大、基础设施和工业配套能力较弱等等;同时,中国也有一些自己的国情特点,例如,从计划经济过渡而来的短缺经济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宽容。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各行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了从轻型加工业的率先快速增长,到重化工业的更快增长。“十一五”时期,重工业加速增长的势头更加强劲,直到这一时期的最后一年2010年,轻工业增长13.6%,重工业增长16.5%。而且,重

6、工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将至少继续延续到“十二五”时期。总之,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工业结构的显著重型化和高度复杂化(如经济学家所说的“具有更大的迂回性”)。一般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都会表现为资金和外汇短缺现象的缓解,而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更突出地表现为资金供应和外汇储备的异常充裕。同时,由于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而日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模仿的差距空间显著收敛;大规模投资建设使得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工业生产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这一切都使中国工业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和技术素质上都越来越具有“成熟”特征。这种成熟特征甚至表现为,“产能过剩”成为突出并具有普遍性的结构现象

7、。而在工业品市场供需关系上则形成了绝大多数传统工业品市场日趋饱和的格局。如果说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那么,直到经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最终全面摆脱短缺经济特征,并实现了市场供需关系从短缺向供应全面过剩的转变。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到“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之交,我国工业在总体上进入了趋向成熟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国民经济达到中等收入阶段。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人民币(见图16-1);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甚至已经越来越接近美国,有专家1和国际组织(IMF)估计,到20152016年前后,中国的GDP将

8、超过美国;即使是较保守的预测,在1020年之内中国的GDP也一定会超过美国。即使是按现行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达4000美元;而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超过8000美元甚至更高。无论按何种计算方法,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在这一阶段,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劳动资源丰富,但也明显地出现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所具有的劳动供需特征。“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之交,中国劳动市场结构性转换的突出表现似乎有点“突如其来”和“出人意料”(例如,出现引人注目的“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其实,这正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表现。因为,同低收入阶段不同,中等收

9、入阶段的劳动者将越来越不再“饥不择食”地接受就业岗位和工作条件,而越来越会“挑挑拣拣”,甚至“挑肥拣瘦”。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显著增加了民工到工业企业就业的机会成本。于是,单方挑选和单方出价的劳动市场,逐渐转变为双方选择和双方协商的劳动市场。其市场信号反映就是:劳动工资水平的明显提升,不仅劳工自身,而且全社会对劳工权益的关注更高。图16-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总之,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60030亿元。进入这一新的工业化阶段,工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劳动工资状况、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促使工业

10、结构在向重化工业倾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制造业的更复杂部门以及产业链的更高环节转型升级。从这一角度观察,中国工业发展既有继续追赶发达工业国的内容,又越来越具有必须走向更加依赖自主创新道路的表现;既有继续完成工业化不可逾越阶段的历史过程的内容,又越来越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先者的表现。简言之,中国工业已经从幼稚时期,进入成年时期,转型升级是成长的必然,必须从工业化初期的工业结构体系向适应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结构体系转变。二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路线转换“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价格的不断上升,来自社会舆论和民众呼吁,而且也

11、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抱怨。实际上,中国工业发展自身也要求向着更节约和更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更重视环境价值和更快地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的方向转型升级。“十一五”规划的一个约束性指标是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确定这一目标表明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五年来,尽管作出了很大努力,个别地区甚至采用了“拉闸断电”的不适当行政手段,但“十一五”期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仍然未能圆满完成(与规划目标相比还差不足1个百分点,即19.1%)。这表明,节能环保不仅是企业决策问题、政府决心和管制强度问题,更是一个工业技术路线转换过程。而工业技术路线转换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工业技术路线的转

12、换,不仅需要新技术的突破,而且必须付出很大的成本和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以汽车为例,汽车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技术路线的典型产业。由于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丰富、安全和经济,以消耗石油(汽油或者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是汽车制造的技术路线的核心。于是,围绕这一工业技术路线,汽车工业不仅形成庞大的汽车制造业,而且形成了采油、炼油、输油、加油等庞大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网络(加油站、公路、桥梁等)。现在,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除了最大限度地生产节油型汽车之外,还要研制生产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意味着汽车生产技术路线的重大转换。为此,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经历怎样的过程呢?在考察一家在新能源汽车研制方面

13、具有相当优势的制造企业时我们看到:生产一辆石油燃料的汽车出厂价不足10万元人民币,即使是相当漂亮的SUV型汽车价格也仅在10万15万元之间。而一种投入城市出租汽车市场的双动力(电动和汽油动力)车,售价高达30万元。为推广这种汽车,尽管中央财政补贴6万元,省财政补贴6万元,客户也得支出18万元,大大高于相同等级的汽油或柴油动力车的价格。可见,为了实现技术路线的转换,不仅生产企业要付出极大努力,政府(实际上是广大纳税人)和使用者也必须承担很大的代价。只有当技术进一步成熟,在政府和购车者及消费者持续付出代价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从而逐步降低售价;同时,建立起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充电、蓄电

14、),才能真正实现汽车生产的技术路线转换。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迁。当前,整个世界仍然处于化石能源时代的巅峰时期,化石能源的经济优势仍然非常强大。其实,在我们上述例子中,汽油车转为双电力(或混合电力),还只是以电力部分替代燃油,而作为二次能源的电力,其一次能源仍然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煤。所以,即使双动力或混合动力发动机替代了燃油动力发动机,汽车工业技术路线转换也只是完成了一半。可见,尽管向以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技术路线创新正在上路,但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目的地还很遥远。要更大程度实现工业技术路线的动力转换,就得实现一次能源结构的转换,即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这一过程将取决于更具决定性的

15、技术进步。例如,太阳能技术目前只能达到15%17%的转化率,风能的更大利用仍然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核能利用在我国短期内难以达到较高比重,而且,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对核电站的安全再次提出疑虑和更高要求。中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在当前和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期间煤炭消费的比重并没有下降,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也无明显提高(见表16-1)。这些都表明,我国仍然处于化石能源时代的巅峰时期。确保化石能源的供应安全、节能和化石能源的清洁化,是现阶段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表16-1 200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年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

16、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200115040668.321.82.47.5200215943168.022.32.47.3200318379269.821.22.56.5200421345669.521.32.56.7200523599770.819.82.66.8200625867671.119.32.96.7200728050871.118.83.36.8200829144870.318.33.77.7200930664770.417.93.97.8201032473968.918.74.38.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7、。2010年的数据根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估算。|Excel下载表16-1 200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当然,尽管工业技术路线转换是一个相当艰难并且必须付出很大代价的过程,但这毕竟是一个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条件越来越严酷的现实挑战而必须完成的过程。人类没有别的选择!在当前,除了探索资源替代的新出路之外,更为现实的是,还要作出极大的努力实现从以资源比较优势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路线,向更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工业技术路线转换。在这方面,各工业部门都有很大的技术创新空间。例如,原为高耗水、高耗电的钢铁工业生产技术变为节水、节电的钢铁工业生产技术,不仅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18、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可以全面推广采用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及能源节约技术有了显著提高。201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90.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5.0立方米,下降9.6%(“十一五”时期,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6.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从“十一五”时期看,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都在持续下降(见表16-2、图16-2)。而且,其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工业是最大的商品能源消费部门,“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6%(显著高于全国单位GDP能耗的下降幅度),

19、对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作出了很大贡献(见表16-3、图16-3)。这表明,尽管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但我国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正在显著提高,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表16-2 2001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年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GDP(亿元)万元GDP能耗20011504061096551.37162920120021594311203331.32491502720031837921358231.35317287920042134561598781.33511802720052359971849371.27609402120062586762163141.1958356832

20、0072805082658101.05529513620082914483140450.92804534420093066473409030.89951393820103250003979830.81661779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0年的数据根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Excel下载表16-2 2001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图16-2 2001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的变化表16-3 20012010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万元)200

21、192346.68435812.1189665222002102181.18474312.1543121592003119626.63549462.1771672192004143244.0162652102.1966572032005158058.37772312.0465664052006175136.642913111.918023482007190167.29491105351.7204260632008209302.151302601.6068029332009218639.3111352401.6166763612010249114.9181600301.556676361资料来源

22、:2002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0。2009年数据根据我国高耗能行业能耗约占工业能耗80%(新华网)中关于“2009年,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的结论计算。2010年数据根据辉煌“十一五”:节能减排攻坚初战告捷一文中关于“2010年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9年下降6%左右”的预测结论计算。|Excel下载表16-3 20012010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图16-3 20012010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的变化可以预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的转型升级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通过创新而实现工业技术路线的转换将成为更

23、多工业企业的努力方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增长,中国工业已经积累起了巨大的实力和能力,特别是,工业企业技术素质的显著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使得在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技术路线向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换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开发新能源投资最大的国家。在这方面,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速度可能再次超过人们的预期,就像中国工业以超人预期的速度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及中国经济以超人预期的速度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一样。总之,资源约束尽管对中国工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也可以成为促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而不会成为阻止中国工业继续快速增长的不可逾

24、越的障碍。三 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艰难变革工业历来具有革命性转变的特点,即在连续发展一定时间后发生突变,在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上,整个工业技术性质特征和工业结构随即发生巨大变化,史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包括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和工业化发生过程中的工业)技术发展到巅峰时期,新的工业技术全面采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那么,我们当前是否处于又一次新的产业变革的历史时期呢?更尖锐的问题是,工业发展到今天,是否还有前途?中国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或者工业制造环节将成为“夕阳产业”而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国家,走向“去工业化”的方向吗?

25、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就是这样认为的,即当建立了发达的工业体系,产业体系的发展就会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而后工业化时期就是具有工业逐渐萎缩、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大部分的特征。但是,这些发达国家也始终有一种忧虑,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萎缩是否会导致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衰弱(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再工业化”和“重振制造业”的呼声再次强烈,并且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战略意向。它们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对此,中国工业发展面临必须科学判断和作出重大战略抉择问题:中国工业已经发展到一些工业部门成为“夕阳产业”的阶段了吗?当建立了庞大而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后,下一步的方向是放弃工业(去工业化

26、)还是继续发展新兴工业?所有的统计数据和可以观察到的经济现象都表明,就全国而言,目前,中国工业没有成为“夕阳产业”,从最传统的工业部门到先进制造业的各个部门,所有的工业部门在中国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0%;纺织业增长11.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4%,其中汽车制造增长24.8%,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增长25.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7%。六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13.5%,其中,

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9.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几乎所有工业行业的增长率都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0.3%的增长率。这表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即使不提高也不会显著下降(当然,由于服务业的价格上涨较快,所以在以现价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可能上升)。当然,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和要素价格上升等原因,有些地区可能已经没有一般加工制造业的扩张空间,必须“腾笼换鸟”。但是,这些制

28、造业正是其他地区极为需要和欢迎的产业。例如,作为代工企业的富士康,在深圳地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却受到中西部地区的极大欢迎。可见,现在谈论中国的“夕阳产业”,制造业向其他国家大规模转移,还为时过早。所以,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决不在于“放弃”,而在于“强化”。向更加发达的工业体系发展,使各工业部门(包括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工业体系变革的迫切要务。放弃工业意味着放弃技术创新的产业载体和工业技术路线极点延伸的前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也不应放弃工业作为),所以,当传统工业发展到发达水平,市场需求扩张空间有限,特别是当经济增长缺乏新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

29、成为尤其重要的任务。这实际上是各个发达国家也正在面临的难题。当工业扩张到较大规模、工业制造成为高度发达的产业时,必然进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但即使那样,作为一个大国,也不能走上“去制造业”的道路,制造业是一个大国永远不能消亡也不该衰落的产业,否则,将失去技术创新的载体,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失去竞争力。所以,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绝不是放弃传统工业而另搞一个标新立异的产业体系。在现阶段,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要在基本完成初期工业化之后,建立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所要求的更先进和发达的产业体系,其中,传统工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很大的技术升级空间。我们看到,在“十一五”期间,人们所说的传统工业特别是

30、传统重化工业增长强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必须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当然,如前所述,中国工业化的技术路线也必须适时转换。总之,“十二五”时期相对于“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既有连续性,也有非连续性。连续性主要体现为工业化将继续快速推进,各工业部门将实现全面技术升级,非连续性则主要表现为将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并寻求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工业技术路线优化。所以,所谓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体现新型工业化性质的产业体系。首先,实施资源战略的重大调整。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即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

31、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一方面,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的基础上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快新能源开发,逐步推进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土地和矿物资源战略。更有效和有节制地发挥“土地是财富之母”作用,做到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集约开发、兼顾各方、合理利用。同时,更科学和合理地开发利用战略性矿物资源,使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长期稳固的物质资源基础。发展海洋经济,为工业化拓展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资源条件。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其次,形成更加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和优化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结构。加强制造业的集约化、清洁化和精致化程度,并且形成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有效竞争、分工和合作的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建立发达制造业的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