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7.50KB ,
资源ID:3760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60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关系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关系研究.docx

1、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关系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关系研究摘要:新媒体社交离不开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建立又离不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是新媒体社交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分析了两大新媒体平台:微信与微博,它们分别代表着新媒体时代的私人性社交与公共性社交,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有着先天的缺陷,完善新媒体社交体系仍任重而道远。关键词:新媒体;社交;微信;微博;社交风险The research about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new media eraAbstract: A new social media is insepa

2、rable from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platforms and not from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social media syste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nalysis two new media platform, micro channel and micro blog,they r

3、epresent a private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age of new media and social public,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also has a congenital defect,improve the social system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Keywords: New media;social;WeChat; micro-blog.一、导论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网

4、络,在这个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扩散的范围更广,个体之间的互动更加即时高效。新媒体技术催生一系列新媒体社交应用的出现,如微博、微信及其它社交软件等。它们改变了传统的社交关系,重新搭建了一个新的社交体系。在这个新的社交体系下,人们不需要以面对面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而是将社交场所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社交个体从聚集变为分散,呈现出线上紧密,线下分散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社交应用带来社交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交陷阱或新的社交尴尬,如网络社交圈里的广告,快速传播过程中不加筛选的带有明显错误倾向的偏激言论或其它舆论的肆意传播,直接对新媒体社交产生冲击,甚至瓦解社交网络中的某一部分,致使新媒体社交体系

5、出现不稳定。如何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新媒体社交应用,建立一个更加完善,更加稳固,更加安全的社交关系网络是当前厄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二、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社交应用概叙(一) 新媒体技术我们在谈论新媒体技术之前,有必要对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发展形态进行一番探究与梳理。“传媒技术是开展信息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是实施传播活动的物质条件”。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形成一定的行业规范,并长久以来占据着社会主要传播渠道的媒体。在过去,传统媒体掌握着绝对地话语权,它决定传播的内容,主导社会舆论方向,人们只能被动,无选择地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且无法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讨论。传统媒体的

6、信息传播就像早上或下午的阳光,所有受众被关在在一幢高耸的大楼里,每个人一个房间,一扇窗户,互相之间不能串门。受阳的一面透过厚厚的玻璃接受折射过的阳光,而另一面则完全无法接收到阳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阳光无法照耀整幢大楼以及大楼里的人们无法串门的问题。新媒体技术将“整幢大楼”改造成了一个透明体,大楼的所有地方都能够随时接受到阳光,大楼里的人也不再受墙壁之困。因此,新媒体技术是一项扫清信息传播障碍,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更加平衡,全面,及时高效的新技术,也让社交变得更加简单便捷。(二) 新媒体社交应用什么是新媒体社交应用?是本小结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新媒体大家都知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

7、在新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社交应用则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拥有新媒体功能和社交功能的用户终端软件。以微博为例:首先它具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功能。媒体部门或媒体人通过开通微博发布信息,更新重大事件。我们可以通过关注类似媒体部门的官方微博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并评论转发,实现互动。另外,新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它降低了媒体的门槛,过去的普通受众从信息传播的终端一跃变成信息的发布者,进入“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时代。任何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下载微博,最低成本的拥有一个自己的媒体,发布或接收信息。其次,它具有社交功能。新媒体即是可实现信息共享、互动、交流的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发布

8、与信息接收,新媒体之身就带有社交的基因。我们经常看到明星通过微博发送生日祝福,并对方,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交。(三) 新媒体微社交之微信与微博“微社交”原指“少数人在特定场所进行具体的社交活动,获取特定精准的社交效益”。从这句解释中可以提炼出3个关键词,分别是“少数人”、“特定”、“精准”。它是一种为了获得某种效益,短时间内在特定场所进行的社交活动,如咖啡吧里的一场读书会,朋友家的一次生日派对等等,它更加偏向于一场活动,将社交行为具体化,或者说“微社交”是广泛社交概念中的一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出现,特别是微信与微博的广泛使用,对于 “微社交”有了新的理解与定义,即将通过微信

9、、微博或其它社交APP进行的社交活动都划入新的“微社交”范围内。新媒体微社交(下简称“新微社交”)有以下几点变化:1、从交流方式上看,它更加自由,便捷,用户通过微社交软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社交活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从交流内容上看,用户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场景的局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各方面;3、从互动性来看,用户更加活跃,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4、从社交群体来看,不再受各种身份、地域、年龄的限制,可能因为某一兴趣爱好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上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社交关系网络。微信是由腾讯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即时聊天互动软件,截至2014年已经拥有超过6亿用

10、户使用,如今已成为人们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但是,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它的诸多功能如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等,构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社交空间,有着巨大的社交可能性。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本文特以“新浪微博”为例,研究微博在新媒体社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微博对新媒体社交体系的建立与改变。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用户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网页等终端发布、更新博文”。相比与微信,微博的新闻性更强,在媒体与社交两者的选择中,微信偏向社交,微博偏向媒体。因此,微信社交比较私人化,圈子固

11、定,微博社交比较大众化,社交圈广泛,两者都是新媒体微社交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大支柱。三、微信的社交特点分析(一)、 微信的社交创造性1、便捷创造更多可能社交分不同的阶段,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更有价值的社交对象,二是通过各种方法加深巩固已经存在的社交关系,两者往往交叉进行。微信的社交创造性体现在它为以上两个阶段的社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微信获取社交对象的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熟人介绍或直接面对面获取,这种方式与传统的社交方式非常像,如面对面扫一扫,帐号添加等等。而另一种则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通过新媒体社交软件才能实现的社交行为,即无需中间人介绍,直接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微信

12、里面目前有的功能如“附近的人”、“摇一摇”等为这种陌生人间的直接社交提供了可能,即创造性!图 1另外,微信让社交更加便捷,自由。如今,微信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基本已经取代了手机短信。微信相比较与短信有以下优势(单从交流层面):1、免费发送消息,不收取任何通信费;2、除了发送文字,还可以发送语音消息,以及微信不断开发的新表情,让交流更生动;3、微信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互相交流。这些优势使微信成为目前人们首选的交流工具,无论是单聊还是群聊,都最大程度保证交流的顺畅与生动,努力减小媒介本身带来的信息干扰。2、个人中心地位的突出越来越突出个性化的时代需要个性化的社交,社交个体的个性化正又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元的社

13、交体系。个人中心其实是社交软件中的的个人设置与选择中心,也是个人的信息管理中心,更是个人新媒体社交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中心。微信里的个人中心叫做“我”,突出“以我为主”的社交理念,“我”代表的是新媒体社交软件中的你自己,现实中的你正式通过这个“我”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社交活动,他是“世界上的另一个你”。用户自建立微信帐号起就在微信社交圈里正式诞生了,需要在个人中心里即微信的“我”里给自己取一个个性化的名字,设置自己的头像,性别,地区等等,拥有一个自己的二维码,二维码就是用户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的身份证,也是非常有用的社交名片,包含用户的基本信息且独一无二。图 2个人中心是个人社交体系的管理站,控制着新

14、媒体社交圈的扩散范围,保护个人隐私。因此,如何管理与控制好自己个人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如下图所示,微信中“我”“设置”“隐私”中有如下几大类,1、控制微信好友来源,如“加为朋友时需要验证”、“可通过手机号码搜索到我”、“通过QQ号搜索到我”等;2、控制个人社交范围,如“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图 3个人中心的管理与设置关乎着用户个人在新媒体社交体系中的个人形象与社交安全。用户在搭建自己的新媒体社交体系时首先要考虑以下几点:1个人社交形象 2 社交互动范围 3社交安全。即用户在设置个人中心的时候要维护好个人社交形象,确定好社交互动范围与社

15、交圈开放程度,并保证好社交的安全性,只要这样才能建一个稳定、和谐、安全的个人新媒体社交体系。(二)、微信朋友圈里的不同社交模式另外,微信朋友圈里的社交有着明确的圈子界定,即只有在微信里互为好友的人才能看到相互间对共同朋友的评论或点赞。如A是B的微信朋友,C也是B的微信朋友,当B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A与C都对B的这条状态进行评论,如果A与C互为微信朋友,那么他们俩个能看到对方的评论,否则看不到。因此微信朋友圈社交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交方式:1、 共同闭环式社交即abc3人只有互相微信朋友的时候才能就其中一人在朋友圈发布的某条状态进行互相讨论交流。这种社交与传统的面对面社交很像,我把这种社交关系定

16、义为“闭环式”社交关系。图 42、多重单线社交。这种社交行为只能通过新媒体才能实现,即在同一时刻与不同的社交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交行为,且你的社交对象互不相识,在这个社交行为里以你为主导。图 53、多中心社交体系微信朋友圈是一个以用户自己为中心的社交圈,用户可以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放入朋友圈里,自己朋友圈里的其它人可以评论或点赞,社交行为即产生。从用户发出朋友圈状态到获得评论、点赞的过程,用户自己始终是这一社交行为里的主体、中心。不仅如此,每位用户在自己朋友圈里有诸多选择,具体体现在你可以选择发什么样的状态,可以选择重点关注或屏蔽哪些人的消息,可以对别人的评论进行回复也可以选择忽视等等,新媒体微

17、社交让个体有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图 6如图,这虽然是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多中心社交体系,但是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与他人的朋友圈产生交集,即共同社交圈。共同社交圈的存在为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三) 、从线下聚会到线上群聊有必要将微信里的群聊功能进行单独说明,群聊功能在许多APP社交软件里都有,特以微信为例作具体分析。不同于线下聚会,线上群聊有以下特点:(1) 组织容易。微信建立群聊只需将特定的微信好友拉近群聊即可,群聊里的其它人又能将自己好友圈里的相关好友拉入群聊,简单方便,无需大费周章的联络组织。(2)不受场地限制。线下聚会往往需要事先选好场地,如某酒店会客厅,咖啡馆等等。线

18、上群聊时你手上的移动终端就是你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场地。(3)可以长久存在,具有延续性。线下聚会有时间限制,不可能一个聚会持续很久,往往一天或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但是线上群聊可以长期存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4)类型多,功能性专一。线下聚会有很多种,如生日聚会,同学会等,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线上群聊相对于线下聚会,类型更多,功能性更强。人们因为某一爱好而加入某一群讨讨论组,参与人员可以来自全国各地。不可否认,线上群聊相比于线下聚会有着自己的优势,它是基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习惯与社交思维方式。随着思考的深入便会发现,新媒体社交主要在个人社交或小范围群体社

19、交上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在大型社交聚会上,它发挥的力量非常有限。 新媒体社交要想彻底改变传统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巨大的变革性的力量与技术上质的飞越,线下聚会仍是大型聚会的主流社交方式,目前线上群聊还无法完全实现线下聚会的全部功能。线下聚会人们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现场的气氛的烘托等是线上群聊难以企及的。新媒体社交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是努力营造线下聚会的现场感,远隔万里也能通过社交平台聚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对方的存在,甚至能够接触到对方。回望过去几百年来通信的发展历史,从书信到声音电话,再到视屏通话,每一步都让人难以置信。谈到线上群聊与线下聚会的关系,可以借用当前非常流行一种电子商务模式“O2O”来做分析

20、,“O2O”全称为“online to office”,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种整合营销体系。线下商家通过互联网寻找合适的客户并向他们出售自己的商品,购买者则通过互联网挑选自己满意的商品,在线上完成交易手续后,由商家从线下发货。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使出售与购物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再回到社交中,线下聚会与线上群聊是否也能像电子商务里的“O2O”一样实现完美的无缝对接呢?答案是肯定的。线上群聊与线下聚会相结合是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交模式,也是最理想的一种社交状态。人们在举报办聚会之前,会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组织聚会,通知邀请参加人员,商量讨论聚会地点、时间与聚会形式等,确定下来之后人们开始按照事先约

21、定好的聚会方案组织实施,进行线下聚会。聚会结束后,讨论群依然可以长期存在,参会人员可以交流聚会感受,实现不定时的长期有效互动,并且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循环周期以该讨论群群内成员的组织性质与组织目的而定。不同于“O2O”模式的电子商务,线上群聊与线下聚会的社交模式更像是“O2O2O”,即“Online to Office to Online”,从线上群聊到线下聚会再到线上群聊。当出现多次循环时,便是“O2O2O2O2O2O.”,看起来像一串珍珠项链,将这种两次及两次以上循环的社交模式称为“项链式”社交。四、 微博的社交特点分析(一)、 跟随式社交在微博里,用户之间的交流属于“关注与被关注”的一种

22、跟随模式,且跟谁与拒绝跟随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当用户关注了某人或某一官方帐号时,即可自动接收到其发布的消息,用户自身也可被他人关注,关注与被关注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后文将这会对这两种模式做具体分析。图 7跟随机制示意图(二)、 单向关注与双向关注单向关注指单方面关注,即A关注B,B没有关注A,A能接收到B在微博里发布的消息,但B不会接收到A发布的消息;双向关注指A关注B,B关注A,双方能接收到互相在微博发布的消息。单向关注与双向关注是微博社交最基本的两种社交模式,为说明微博社交中这两种社交模式所占的比例与各自的特点,特从新浪微博中随机抽取180名用户进行统计分析。抽取的用户类型分为三种

23、:普通用户、认证黄V(粉丝超10万)、认证蓝V(粉丝超10万)。统计结果分列如下:微博用户样本关注情况统计表(注:表中数字经四舍五入)用户类型平均关注人数平均被关注人数平均互相关注人数普通用户 300 100 50认证蓝V 400 80万 300认证黄V 400 300万 380图表 1根据上表,可以计算出普通用户的双向关注比例为50/300,约17%;认证蓝V的双向关注比例为300/400,约75%;认证黄V的双向关注比例为380/400,约95%。因此,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是:普通用户的双向关注比例低,以单向关注为主;认证蓝V与认证黄V的双向关注比例较高,以双向关注为主,值得说明的是,认证黄V

24、基本上是双向关注,微博女王姚晨的双向关注比例接近百分之一百。虽然微博用户群体中,普通用户占据绝大多数,但是就影响力来看,普通用户远远不及认证用户。用户单向关注比例越高,微博影响力越弱,在微博社交中处于被动地位;双向关注比例高的用户微博影响力大,在微博社交中处于主导地位。当我们从社交的角度去看微博用户的时候,粉丝数不能完全说明社交的互动性与有效性,双向关注比例是衡量微博社交程度重要数据,单向关注不能完全体现社交的本质特征,我特将单向关注称为“弱社交”,这种模式的社交效益非常有限,将双向关注称为“强社交”,这种社交模式往往能达到理想的社交效果。(三)、 微博的私人与公共性并存社交分为私人社交与公共

25、社交,私人社交如家庭聚会,朋友小聚等;公共社交如参加婚礼,慈善晚宴等。私人社交与公共社交的划分标准大致为社交人数,社交场合,社交行为影响力等,那么新媒体平台里的社交如何划分私人社交与公共社交呢?其实,新媒体社交是私人社交与公共社交的共同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用户即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私人交往又可以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发表观点,将社交变成一种公共行为。 为了进一步说明微博社交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关系,特结合一条知名微博做具体分析。2015年的4月7日,刘翔本人通过新浪微博发布了一条关于退役声明的长微博 我的跑道!我的栏!。对于阅读这篇微博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一篇特殊的新闻,是一个引发讨论的

26、公共性事件。对于刘翔本人来说,这是他与社会大众,与新闻媒体的一次公共社交,也是与亲朋好友,与关心他的人之间的一次私人社交。截至2015年4月9日14点,刘翔的这条微博转发超17万次,评论数超11万条,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高居热门微博前几位,从这几个数据来看,这已经是一次通过新媒体进行的公共社交。从社交效益来看,刘翔的这次公共社交是成功的。刘翔的这条微博已获点赞30万余次,微博评论里几乎都是对刘翔过去辉煌成就的怀念与对他未来生活的祝福。这又是一次成功的私人社交。微博里的私人社交实质上包含在了公共社交之中,微博名人的公共形象本身就代表作着其个人形象,刘翔的私人朋友等也已经融入到了公共群体之中,

27、公共社交与私人社交几乎是同时并存,共同进行的。私人社交与公共社交的并存性对于普通用户是否同样如此呢?只要用户有过转发、评论过公共性较强的名人微博,那么就已经参与到公共性社交之中。名人微博相当于一个热闹的公共社交场所,只要是有微博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关注或搜索的方式进入,参与到公共社交之中,社交门槛降低。与此同时,普通用户收到的社交效益则是微乎其微的,更多的是通过参与微博公共社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普通用户转发的名人微博获得了自己微博关注者的转发或评论,则是一次公共性社交与私人性社交并存的社交过程。但是不同于认证大V、名人,普通用户发布的私人微博,如发布一条关于自己心情的微博,则不具备公共性,只具有

28、私人社交性质。微博名人发布的任何微博都具有私人性与公共性社交并存的特点,如2015年4月4日邓超发布一条微博“我后悔了”便引得超过11万转发,8万评论。而普通用户只有在参与转发或评论名人微博的时候才具备私人性与公共性并存的社交特性,否则只具备私人社交性质。五、新媒体社交风险(一)信息暴露微信为我们的社交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有比以往更多的途径去认识新的社交对象,同时,我们也承担着社交机会中蕴含的社交风险。微信作为新媒体社交社交平台,它有着所有社交软件应有的社交特点与社交优势,微信同样有着一般社交软件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风险,如何发挥它的社交优势的同时避免掉进社交陷阱了,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防范风

29、险就得先了解有哪些风险,然后再考虑如何避免这些风险。微信的社交风险与社交优势是并存的,互相包含其中,或者说正是有了这些优势才有的这些风险。“附近的人”是微信中获取社交对象的方式之一,能够将附近符合交友条件的社交对象显示在手机页面上,接着从其中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添加为微信好友,建立新媒体社交关系。这是一种便捷的添加好友的途径,但是蕴含着不小的风险。其一,在搜索附近的人的时候,你的位置信息会保存在社交媒体平台一段时间,你在选择添加他人的同时,你自己也在被别人选择添加。虽然被他人添加需要自己的同意,但是真正的风险并不在是否接收来自附近的人的添加好友请求,而在于位置信息的暴露。因为,即时你不添加他人为好

30、友,别人依然可以了解到你的个人信息与目前所处的位置,因此发生的恶性事件在新闻中也频频出现。微信中“摇一摇”功能与“附近的人”类似,都是与陌生人直接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存在风险也是一样的。为了防止这种社交方式带来的风险与安全隐患,用户应当提高社交警惕。首先,不要随意将自己的位置信息暴露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其次,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包括不主动随意添加陌生人与不轻易同意陌生人的添加请求;最后,完善自己的隐私设置,将自己对外暴露的信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微信隐私设置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是否“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为了提高微信社交的安全性与个人隐私的保护,建议将这一选项设置为“否”,将个人

31、信息暴露程度降至最低。除了用户自身提高社交安全意识之外,微信服务提供商应当进一步提高微信的社交安全性,更加细化微信的隐私设置内容,并加强微信社交平台的风险管理与平台监管。为用户提供一个自由、便捷、安全、放心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二) 舆论陷阱相比于微信,微博社交公共性更强,微信是客厅,微博则是广场。微信的主要社交风险是个人信息的暴露带来的安全隐患,微博的社交风险在于庞乱复杂的舆论场带来的错误舆论导向与虚假消息的肆意传播扩散,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舆论陷进实际上是一种流言的肆意扩散,“个人的欲望、集体的无意识暗示和社会的不安感交织成了流言的温床”。舆论陷进往往就掩藏在舒适的“温床”之中,不知不觉陷入

32、其中。关于什么是舆论,诸多专家作者都对其有过定义,本文将舆论归纳概括为: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热点话题所持有的共同意见,具体分三个部分,社会公众、热点事件、共同意见。要弄清微博舆论环境需逐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这里的社会公众主要指接受权威媒体或微博大V发布信息的广大受众,他们拥有转发、评论的权利。虽然微博让人人都有成为记者的可能,但事实情况是,微博依然受权威媒体、媒体从业人员、知名度较高的社会成员所掌控,一般社会大众仍然只是将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信息工具,而不是信息发布工具。因此,微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公众在新闻生产渠道上的终端地位。唯一改变的是,微博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热情与关注度,造成了全民都是媒体的假象。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拥有自媒体的社会公众他可以发布新闻,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但他是不可能影响社会舆论的,他的观点或意见在微博生态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那些拥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的微博大V或媒体官方微博往往被认为是公共舆论与意见领袖,他们发布或转发任何的一条新闻、评论都会被成千上万的转载,传播,对他的跟随着即微博“粉丝”造成较大的影响。社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