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14KB ,
资源ID:37576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57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学反思完美版docx.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学反思完美版docx.docx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学反思完美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本课学习整十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1、积后面有2个0。2、积后面有1个0。3、都是用0 前面的数先口算相乘。针对以上简单梳理,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添“0”上,根据孩子们自己探究两个不 同的乘法以及自己发现添0的方法。再加上孩子们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有的孩子整十数乘两位数中的个位容易忘记乘,经过类似 反复练习,孩子们已经弄清楚积的后面到底有几个。并能正确的口算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 中,一方面要查找并纠正错误,并且将这部分知识

2、练习熟练,为后面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法进行巩固。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 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 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有的孩子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孩子用竖式的方 法。其中不少用竖式的孩子是直接写出得数而没有计算过程的,说明这些孩子还没能很好的 理解算理。此时,我请了几位孩子上台书写自己的方法,先请口算的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 再请笔算正确的孩子说他的计算过程,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3、观察表达,让学生们理解 笔算的计算过程。最后在比较台上错误的笔算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 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行3层计算。学生还未能 熟练掌握时,往往会出现运算第2层时把算乘几十当成算乘几,或者将因数弄混淆导致出错。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学生书写竖式时,我要求孩子们将算理一并书写在算式的旁边,便于 孩子记住自己该算哪一步,便于孩子们在思维混淆时能理清运算的顺序,在检查时便于发现 错误。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等形 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

4、望,在生动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 空间,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熟悉的现 实情境出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提出有 关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数学,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2. 注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教学中,没 有直接给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如何计算,再进行交流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5、地位。我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采用 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3.本节课的习题设计紧扣教学目标, 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体会到掌握新知的喜悦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几点上出错:1. 用第一个因数乘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时,个别学生还没理解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在上节课 讲解算理时,学生把理与法分开理解的,理是理,法是法,没有融合在一起理解。2. 虽然讲解时,进位问题做为重点处理,进位该写在哪里,写多大合适,什么时候加,都讲 的很清楚。但个别同学数字较大时还是忘记进位或进位算错。3. 个位与十位乘完后,应该是加起来,有些同学还是乘法。出现上面的问题,我觉得必须从

6、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上入手,给学生一个探索 的平台,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来提高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 讲解计算过程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2.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的提高。 这几天的课堂上,学习过新知后,请这些学生上黑板前板演,共同纠正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 题。3.将学生做题中的错例作为课堂练习题。4.请学生找出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说明错误 原因。4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末尾有0的乘法解答起来简单、有趣,根据0的个数的不同而进行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第3、5题中,学生乐于去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思路也比较活跃、开阔。联想十分到位,迁 移能力较好。

7、经过以前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归纳等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中有 个别同学的总结十分到位。乐于学是数学学习中比较难调动起来的,在枯燥的计算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反复的计算中 要翻些花样,上出新意,上活,让学生喜欢,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来就课堂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估计应该比上一节课要好,但 从作业的反馈上来看,计算的正确率着实令人担忧,数位的对齐,0的个数,个别学生仍比 较混淆。5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条件多于两个的解决问题,与其它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 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

8、更灵活,让 学生学习指导充分感知了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 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 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 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 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5 个乒乓球,有

9、6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 用分步列式解答。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 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6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反思本课的立足点和突破点在哪里? ”有趣的乘法算式”教材安排探究”两位数乘11”和”同头尾合 十”的计算规律。由于我班学生已探索过”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于是我对教材做了相应的 改编,从”两位数乘11的口算开始,把探索”同头尾合十”的计算规律作为主要探索活动,再放手 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探索”同尾头合十”的计算规律。考虑到这两个内容不管从算式特点还是 计算规律方

10、面都有相似性,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迁移过程有迹可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趣的乘法计算,是一个活动实践课。上活动实践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和学生理解力掌控 不够。在上之前就有点担心,怕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怕学生发现不了规律,比 如24乘11,53乘11;第二种,发现规律了,但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发现;第三种,学生的计 算熟练程度是不一样的,又想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观察思考,所以时间不够用。在实际教学中, 我设计一个导学案,先给学生算,再把有结果的算式排列好,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下一个算 式的结果,再验证一下。这样可以放手学生在课外完成,那在随后的课堂上,总结一下我们 的计算规律,这样可能更好

11、一些。第二单元千米和吨认识千米教学反思“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 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 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 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 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 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

12、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 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 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 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 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 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 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

13、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 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 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 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 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 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 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 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

14、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 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认识吨教学反思“吨”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然而引导 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产生真实的、深刻的感 受呢?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针对这些问题,课前 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将这节课的体验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初步体验,让学生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亲自感受25千克的重量,接 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 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

15、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从而发现大概是40名学生的 体重合起来是1吨,再让40名学生起立,并一起用力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的重量。这样 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 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分小组进行活动,进一步体验1吨。有了上个层次的经验,这个环节我只需要 提出活动要求,放手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独立开展。比如第一组研究的是10千克的 大米,先让他们搬一搬,再算一算,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个层次是通过图说说不同物体的重量与1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印象, 可以说一说多少头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

16、泥、多少头猪的重量是1吨。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不会推算 多少个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10岁的孩子,“吨” 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所求问题想起1教学反思节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感受体会总结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 1结合实物图呈现了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价格,要求学生依据图中的信息 以及“小明和爸爸带了 300元”这个已知条件,求“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 多少元?这个问题。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我顺应学生思维分四步引导学生

17、分析和解决 问题。第一步,根据具体问题产生“从问题想起”的需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最 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启发他们在交流中明确:购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不同,剩下 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应该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价格最低的运动鞋。从所求问题想起2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关键, 看着数量关系说说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完整地说一说。 第三步,鼓励学生依据上述解题思路各自列式解答,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题中数量关 系的理解。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明确

18、从问题出 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艮K先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哪个不知道,确 定先算什么,感受策略的价值。接下来的“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说说根据问题要先算什么? 是怎么想的?学会运用从问题想起的解决策略。之后回顾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根据要 求的问题,找出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了,哪个还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 揭题。最后就是从问题想起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练习中注意不断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 到数量关系,看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从所求问题想起1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

19、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 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 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3X5+20) 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 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 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 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

20、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 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第2个问题: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 50元, 应找回多少元? 50-18X2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 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2盒水彩笔的钱数,从 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 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

21、,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 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X20与32+3-20、56-7X8与 567X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 结构。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 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 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 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

22、往造成学生 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 挥每一道题的作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 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 主。教学例题时,首先我出示挂图以情景导入,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 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 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

2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 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 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 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不足点: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 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 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

24、而我由于时间的伦促,对“想想做做”第六题解答实际问题的题目 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 解的程度,作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 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嗦,导致学 生更是云里雾里。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 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

25、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 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 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 顺序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现实问题。例题通过 实际问题引出要用小括号的情景。通过对情境图的分析,先分步列式,然后用综合算式表示, 当出现50-20:5”和“(50-20) :5”这样两个算式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解决例题中问 题应该先算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要先算减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怎么办?只有在 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

26、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 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和含有小括号的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发现学生对于“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理解的较 好,基本都能理解。 本节课是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在计算时运算顺序比较熟练,但 是在实际计算时学生仍有比较严重的计算错误,避免这样的错误一是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 算验算的习惯,二是加强口算、笔算的能力 算24点教学反思算24点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它是孩子利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学习 活动。教学中由浅入

27、深,从三张牌开始,再到四张牌。一方面让孩子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出 来,另一方面提倡孩子探索多种方法。在练习中发现孩子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孩子父母曾教过他,所以速度非常快,有的一无所知, 无从下手,为此,我让会的孩子介绍他们的诀窍。同时再老师给孩子一点技巧:(1)利用口 诀三八二十四和四六二十四,如看到牌中有4、6、3、8把这张牌放到一边,利用剩下的3 张牌算出它的配对好朋友。(2)我们经常还会用15加9。(3) 12乘2。(4)连加。(5) 30 减6等等。整个课堂气氛是可以的,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感觉到还有一些孩子还缺 少策略和方法。看来还是需要多练习的,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

28、能力和反应 能力。于是要求孩子回家后和家长再一起练习。第五单元年、月、日1认识年月日教学反思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出年、月、日。轻松自然,并紧接着感受年月日 时较长的时间单位。2、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 不是一张白纸。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 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 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3、 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相信 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

29、生去发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节课 里,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选择的(如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规律是学生通过合作交 流探索出来的(如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 建了知识,而且是在交流、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也培 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平年和闰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之后,让学生 了解平年、闰年有关的知识;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年、闰 年后,

30、我出示1997年到2012年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发现平年、 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的发现还是挺多的:比如三个平年之后是一 个闰年;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等等,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还有学生能说到发现是闰年的年份 都是双数。于是我乘机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既然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那么如果是单数的年 份呢?二是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得出结论:年份是单数的一 定是平年。这个结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只要看到年份是单数,就无需再用后面的除 以4看有没有余数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大大节省了判断的时间,也降低了难度。对于“所 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

31、这一个问题学生能给予否定的判断,但说不清道理了,所以还是 沿用了教材的方法,告知公历年份必须是4的倍数的才是闰年,并结合底注,揭示:公历年 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一、 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生活中有许多24计时法的实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我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联 播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新闻联播在什么时侯播出,从而引出晚上7时与19时这两种不同 的计时方法。并对两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二、 借助钟面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我利用钟面让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内圈数 与外圈数的关系,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初步理解24时

32、计时法。接着,我从0时开始拨表,让学生借助钟面,用不同的计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会用两种计时法表示时刻。三、 运用生活元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前面学生借助钟面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已经深刻的认识,这时运用学生 作息时间表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转换这两种计时法,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时积极 引导学生交流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转换的规律,突破转换这一教学难点。4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先独立探索,估算时间。发现问题:这两个时刻的计时法不一样,怎 么办呢?生:用统一的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时40分就是14时40分。估算:17时一 14时=3小时或18时一5时=3小时。(二) 经过的准确时间师:演示拨钟面:14时40分15时40分16时40分17时40分17时45 分,生口算:3小时5分。(三) 看图理解,时刻与时间的区别还有什么方法表示经过的时间?生画图:学生口算:17时45分一14时40分=3小时5分,用到达时刻一出发时刻=经过时间。 课上到这里似乎已经很好的贯彻教参上的要求,我们开始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