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1.94KB ,
资源ID:37330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330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9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9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docx

1、9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桂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临床教研组教案 作者:陈捷 授课日期:2006年12月 02日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及护理授课专业护理专业课时安排2学时课次7、8节课题动物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教 学 目标 1、掌握疥疮的临床表现和治疗;2、掌握日光性皮肤病的病因,机制,3、了解其临床表现及防护。教学重点1、疥疮的临床表现和治疗;2、日光性皮肤病的病因和防护。教学难点1、疥疮的临床表现;2、日光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教学方法讲授、导学法、学生讨论法、演示、练习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实验准备教学过程动物性皮肤病疥疮: 0.8学时物理性皮肤病: 1.2学时参考书或新内容新进展1

2、、皮肤病学。2、皮肤病护理学。课后记本次课目的明确,教学方法得当,重点突出,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动 物 性 皮 肤 病第一节 虱病病原 虱属于吸虱目 ,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外永久性寄生昆虫。它的发育各期都不离开宿主。 寄生于人体的虱有两种,即人虱和耻阴虱 。一般认为人虱又分为两个亚种,即人头虱 和人体虱.头虱是人头部的一种寄生虫,它吸食人血,并能传播疾病。一只成年头虱体长约毫米左右,一只成年雌虱在个月内可产卵个,虫卵约需要一星期左右出壳,天即发育成熟。 生活史和习性 虱的发育和温度、湿度、亮度、毛的密度等关系十分密切。生活史中有卵、若虫和成虫三期 。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于交配后l2天开

3、始产卵,产卵分泌一种胶液,使卵粘着于被毛上。雌虫产卵后12天死亡。人虱和耻阴虱都寄生于人体。人头虱寄生在人头上长有头发的部分,产卵于发根,以耳后较多。人体虱主要生活在贴身衣裤上,以衣缝、皱褶、衣领和裤腰等处较多,产卵于衣裤的织物纤维上。耻阴虱寄生在体毛较粗、较稀之处,主要在阴部及肛门周围的毛上,其它部位以睫毛较多见,产卵于毛的基部。与疾病的关系 1叮刺虱吸血后,在叮刺部位可出现丘疹和瘀斑,产生剧痒,由于抓骚可继发感染。患者多有不洁性交史,初发症状常为阴部皮肤瘙痒,有虫爬感,遇热更甚。由于虱体紧附在皮肤和毛根上,肉眼不易察见,唯见红斑,丘疹、淡褐色苔藓样变等,严重者因抓搔引起脓疱、溃疡。寄生在睫

4、毛上的耻阴虱多见于婴幼儿,引起眼睑奇痒、睑缘充血等,阴虱病的确诊在于从患部找到虫体。2传播疾病主要由人虱,特别是人体虱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和虱传回归热。此外,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蚤传到人后,也能由人虱传播。防制原则 首先是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更衣、勤洗澡、勤换洗被褥和勤洗发等,以防生虱,预防阴虱更应讲究道德、洁身自好。 灭虱方法 分为物理的和药物的两类。对衣物最简便的方法是蒸煮、干热、熨烫等,不耐高温的衣物可用冷冻法。或采用药物灭虱,如使用敌敌畏乳剂喷酒、浸泡。对人头虱和耻阴虱可将毛发剪去,再加用药物,如使用灭虱灵、 50百部酊涂擦以杀灭耻阴虱。虱子是由于接触而被传染的,比如在一起居住或在

5、一起玩耍,就很容易被传染上。如果发现孩子有了头虱应及时杀灭,这不但可解除孩子的痛苦,并可以预防由虱子所传染的疾病如斑疹伤寒。对有头虱的男孩,最好说服他剃去头发,女孩子可将头发剪短后再行灭虱,剃剪下来的头发,用纸包好烧掉。灭虱子时家长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被传染,戴上帽子或用头巾把头发包好,并用橡皮筋扎紧袖口。 用毛巾将孩子的脖子围好,令其低头,下接一个脸盆,一手倾倒药液于头上,另一手揉搓使头发湿透,将流人脸盆内的药液再回洒到头发上,反复搓洗后,用毛巾或发帽把头发包好,10小时后打开,再用蘸热醋的纱布擦遍头发(热醋能溶化虱虮的胶样包层,使虱虮易于脱落)。用蓖子将头发仔细蓖过,不再发现虱子时,再为孩子洗

6、头,如仍有头虱,须重复用药液杀灭数次。防治 准备中药百步草30克浸泡在50酒精或60白酒300毫升内,48小时后用其浸泡液,或用百步草30克加水400毫升,煎煮半小时过滤后使用。 第二节 疥 疮一、 病因和传播途径: 疥螨又称疥虫,分为人型疥螨和动物疥螨。疥虫大小约0.2mm0.4mm,雌虫较大,雄虫较小。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表面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在其内产卵。卵经3日4日后孵成幼虫。从卵到成虫约需15日左右。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日3日。本病以和疥疮患者同铺睡觉而被传染最多。疥螨在皮肤角质层内掘凿隧道引起的机械性刺激、疥螨分泌的毒液及排泄物刺激皮肤引起的变态反应以及雌疥螨滞留在皮肤角质层内引起异

7、物反应均可导致皮肤剧烈瘙痒。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如身体接触、握手等)传染,接触被污染的被褥、衣物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二、临床表现:1. 疥螨常侵犯皮肤薄嫩部位,皮疹为小米粒大丘疹或丘疱疹,多见于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腰部、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处。2. 成人头、面、掌跖等处不易受累,但婴幼儿例外。3. 有时可见隧道。4. 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豌豆大小的结节,为疥螨引起的异物反应。5. 自觉剧痒,尤以夜间为甚。6. 可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甚至发展为肾炎等。 7. “挪威疥疮”:表现为大量鳞屑、结痂、红皮病或疣状斑块传染性极强。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8、 根据接触传染史,好发部位,夜间剧痒等不难诊断。若找到疥螨即可确诊。应与痒疹、皮肤瘙痒症、虱病、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等鉴别。四、预防和治疗: 1. 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晒被褥; 2. 污染物品应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暴晒以杀灭疥螨。3. 患者应及时隔离,家庭内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4.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辅以镇静止痒药睡前内服。5.并发化脓性感染时,应同时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6.外用药物有1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5%)、 25%苯甲酸苄酯乳剂、 1% -666霜等。应用方法: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搽药,自颈以下,遍搽全身,12次/日,连续34日为一疗程。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更

9、衣,以保持药效。五、护理(1)注意个人卫生,对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要用开水烫洗灭虫,如不能烫洗者,一定要放置于阳光下曝晒1周以上再用。(2)出差住店要勤洗澡,注意换床单。(3)对疥疮的护理首先要及时清洁,尤其对可能被污染的衣服、被褥、生活用品要彻底消毒;其次,要避免过度的搔抓,要及时剪指甲,以防通过搔抓感染脓疥,擦药、洗澡及换衣服都要及时。如一种药物疗效不理想,要及时向医生说明。第三节 螨皮炎螨皮炎 是因螨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蜕皮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螨的种类有几十万种之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引起本病的有寄生于植物的蒲螨、沙螨、鼠螨、粉螨等。蒲螨常栖在谷物,其头部针

10、头刺器叮咬谷类收割者皮肤时可引起皮炎,故又称谷痒症;沙螨能分泌含消化酶的唾液消化浅表皮肤,吸收营养,叮咬皮肤时也可引起皮炎,并可通过唾液使人感染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回归热、弓形虫病等;禽螨、鼠螨在春秋繁殖高峰期会离开宿主,叮咬人类引起皮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皮肤对螨分泌物的过敏反应有关。【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夏秋温暖潮湿季节。开始多累及接触部位或暴露部位,可逐渐累及全身,但仍以颈、躯干为主。皮损为叮咬部位的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丘疹、瘀斑,有时可见大疱,皮损中央可见针尖大小的“咬痕”,自觉奇痒,常伴有抓痕和血痂。几天后皮损可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少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

11、、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蛋白尿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谷痒症 又称“大麦痒”、“稻草痒”、“荨麻疹样螨皮炎”、“杂货商皮炎”等,系由接触螨类引起。 诊断要点:1.多发生在夏秋温暖潮湿季节。2.先于身体接触部位或露出部位,以后侵及衣服被覆部位,皮疹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丘疹性荨麻疹样损害,以及不规则形水肿性红斑,中央有时可见虫咬的瘀点。3.伴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严重时皮疹可遍及全身,继发感染而发生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个别患者可发生哮喘、结合膜充血。4.病程1周左右可消退,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点。治疗要点:1.注意居住房屋和仓库的干燥通风,必要时可喷撒消毒杀虫剂。工作后要洗澡更

12、衣。2.皮肤上涂5%7%萘酚软膏、10%硫黄软膏、苯甲酸苄脂乳剂、1%六氯苯霜等,不仅有防止病原体侵袭的作用,且可杀灭螨虫。3. 皮疹处可用1%2% 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5%樟脑酒精、20%蛇床子酒精等。4.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 皮疹广泛或瘙痒较甚的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螨皮炎 夏季是螨虫活动猖獗的时候,螨皮炎也最令人讨厌。主要表现在皮肤上出现绿豆至豌豆大小的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以背及四肢居多。这些部位在睡眠时与沾有螨虫的床单、竹席接触时间较长,故而容易患病。处置措施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勤晒被褥床垫,经常洗竹席。已患螨皮炎的患者可以外搽复发炉甘石洗剂,病情较严重时也可酌情使用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

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若在接触物上找到螨虫即可确诊。本病需与疥疮、水痘等进行鉴别。【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居室、仓库、货柜和谷物的通风干燥,必要时置于日光下暴晒,发现螨虫应及时喷洒消毒杀虫剂,接触农作物时注意个人防护。可外用12薄荷、酚炉甘石洗剂或5樟脑乙醇,皮损广泛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内服抗组胺药;继发感染时应抗感染治疗。第四节 毛虫皮炎毛虫皮炎 是指由于毛虫的毒毛刺伤皮肤后由毒毛释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炎性反应。在国内,常见的致病毛虫有桑毛虫、松毛虫及刺毛虫。【病因和发病机制】 毛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于松树的松毛虫、寄生于桑树和果树的

14、桑毛虫、寄生于茶树的茶毛虫和寄生于树林、草地的刺毛虫。每只毛虫身体表面都有几万至数百万根毒毛或刺毛,其中央为空心管道,内有含激肽、脂酶及其他肽类物质的毒液,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蟊素。当毒毛接触并刺伤皮肤时便释放出毒液,引起刺激性皮炎,皮肤接触被毒毛或毒液污染的物品时也可引起皮炎改变。【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干燥、大风季节可流行,桑树、松树、及各种果树园毛虫较多,野外活动和树下乘凉的人群易患此病。颈、肩、上胸和四肢屈侧为常见受累部位。接触毒毛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后,首先在接触部位出现剧痒,继而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水肿性红斑、风团、斑丘疹、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有时可见一针尖大小、深红色或黑色

15、点,皮损可数个至数百个不等;晚间瘙痒更为严重。一般全身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为1周,如反复接触毒毛或搔抓则使病程延长。若毒毛进入眼内或附着于眼睑因揉搓而进入眼内,则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导致失明。部分患者可累及骨和关节,多以单个手足小关节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一般37天后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者可形成关节畸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季节、好发人群和临床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若用透明胶带反复粘取皮损处并放置于显微镜下查到毒毛即可确诊。合并关节表现者应与风湿、类风湿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炎进行鉴别。【预防和治疗】 积极消灭成蛾及其幼虫

16、并加强个人防护,野外作业应穿长袖衣裤并扎好裤腿和袖口,必要时应戴帽子、口罩和风镜。 一、消灭桑毛虫,加强个人防护。 二、用胶布反复粘贴,彻底除净毒毛。 三、炉甘石洗剂。 四、抗组组胺药。接触毒毛或其污染物后立即用碱性溶液擦洗,或用透明胶带、胶布反复粘取皮损部位的毒毛,避免热水烫洗。局部可外用1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对松毛虫引起的关节炎可给予抗炎、镇痛治疗。第五节 隐翅虫皮炎隐翅虫皮炎 是由于皮肤接触隐翅虫毒液引起的皮肤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人体皮肤接触隐翅虫的毒液而引起的一种毒性皮炎。隐翅虫是一种黑色小飞虫,因其虫翅藏匿于腹下不以察觉

17、而得名。头黑色,胸桔黄色,有足三对,全身被履短毛,这种昆虫在全国各地都有,尤其炎热潮湿的南方多见。它白天栖居潮湿的草地等阴暗处,昼伏夜出,多喜向有灯光处飞行,特别是日光灯,因此其致病多在人们睡眠中发生。尤其是在炎热季节下雨后的夜晚,它爬行到人体表面,此时它并不叮咬人体,但是在人体上爬行时,会从关节腔中分泌出体液(富含隐翅虫素),当虫体被拍击或压碎,其体液和生殖器内的的强酸性毒液隐翅虫素沾染皮肤,引起皮肤损害,24小时后便会引起隐翅虫皮炎,皮损多发生在外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四肢,并且男青年多见(打赤膊),隐翅虫在每年的八、九、十月出没,它爬行速度很快,也能飞行,尤其是阴雨或湿热的天气或栖息地受

18、到骚扰时,(如除草、整地、践踏草地、砍树、摇晃树木)它的活动会更加剧烈,甚至会倾巢而出。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pH 12)灼伤皮肤,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损害。二、好发部位:头、面、颈、四肢及胸背等外露部位。也可发生于会阴部。 三、皮疹特点: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小丘疹、水疱或脓疱,常呈条状排列。自身接种的皮疹常呈抓痕状,可有糜烂及渗出,疱液到正常皮肤即可发疹。 四、皮疹特点:灼痛、瘙痒。 五、全身症状:一般无,可发热。【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早期皮疹为条索状、带状、和片状水肿性红班,其上有密集排列的小丘疹或脓疱

19、或烫伤样水泡,不是烫伤,胜似烫伤。严重者有糜烂、渗出,这时患者之手指若沾到毒液,再去触碰皮肤,会引起广泛的病灶。患者自觉灼痛或微痒。严重者可出现剧痛及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多发生于面、颈、四肢和躯干等暴露部位。典型皮损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出现糜烂、结痂、坏死,侵犯眼睑时肿胀明显;自觉灼热、灼痛或瘙痒。严重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约1周,愈后局部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季节及典型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若发现隐翅虫,则可确诊。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脓皮病等进行鉴别。

20、【预防和治疗】一防止隐翅虫侵入:最好不要打赤膊,睡眠时要挂蚊帐,熄灭室内灯光,如发现虫子落在皮肤上,不要用手去捏或拍击,可用口吹去或将虫子拨落在地,用脚踩死。二发现了隐翅虫皮炎后要尽早用肥皂水冲洗;隐翅虫皮炎皮损不会溃烂至真皮,如果不发生感染,710天会自动痊愈结痂,一般不会留下瘢痕。三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 即止痛、预防感染。现介绍几种治疗方法: 1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碳酸氢钠、10氨水湿敷;也可以涂炉甘石洗剂涂擦每日23次。红斑性损害可外用去炎松霜、皮炎平、艾洛松等。 2湿润烧伤膏擦皮损处,每日23次。 3紫金锭调冷开水外涂,每日23次。 4六神丸调冷开水涂,每日23次。 5云南白药

21、调醋外擦,每日23次。 6绿药膏外擦,每日23次。7.蛇药片68片加醋10ml调成糊状局部外用。 8皮损广泛、全身症状重者,可用抗组织胺药和抗菌素以及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 第六节 虫咬伤和虫螫伤本组疾病多为蚊、蠓、蜂、蝎等咬螫引起。【病因】 蚊有刺吸型口器,雌蚊吸血时以口刺器刺入皮肤吸血同时分泌唾液,后者所含的抗凝物质防止血液凝固并可使局部皮肤过敏。蠓比蚊小,呈黑褐色,夏秋季节最常见,成群飞舞于草丛、树林及农舍附近。常见螫人的蜂类有蜜蜂、胡蜂、蚁蜂、细腰蜂和丸蜂等,蜂尾均有毒刺与体内的毒腺相通,蜂螫人时毒刺刺入皮肤并将毒汁注入皮肤内,多数蜂毒汁为酸性,主要成分为蚁酸、盐酸、正磷酸,而胡蜂毒汁为

22、碱性,含有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磷脂酶A、透明酯酸酶、神经毒等物质。蝎尾部最后一节是锐利的弯钩即刺螫器,与腹部毒腺相通。螫人时将强酸性毒液注入皮肤内。毒液中含神经性毒素、溶血毒素、抗凝素等,可引起皮炎或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表现】 1蚊、蠓叮咬 表现因人而异,有的人只出现针尖至针帽大小的红斑疹或瘀点,毫无自觉症状;有的则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自觉瘙痒。婴幼儿面部、手背或阴茎等部位被蚊虫叮咬后常出现血管性水肿。2蜂螫伤 螫伤后立即有刺痛和灼痒感,很快局部出现红肿,中央有一瘀点,可出现水疱、大疱,眼周或口唇被螫则出现高度水肿。严重者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

23、、烦躁等全身症状或抽搐、肺水肿、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螫伤后714天可发生血清病样迟发超敏反应,出现发热、荨麻疹、关节痛等表现,毒蜂螫伤者还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和肝损害等。3蝎螫伤 螫伤后局部即刻产生剧烈疼痛,并出现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水疱或瘀斑、坏死,甚至引起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这是溶血性毒素所致。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流泪、流涎、心悸、嗜睡、大汗淋漓、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精神错乱、甚至呼吸麻痹导致死亡,这是神经性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引起。幼儿如被野生蝎螫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环境卫生,消除蚊虫孳生地、蝎栖居地,必要时喷洒杀虫剂;外出

24、时皮肤上可外用驱蚊药,野外林区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护工作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蚊虫叮咬可外用1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樟脑搽剂,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蜂螫伤后应首先检查是否有毒刺残留在皮肤内,若有则用镊子拔出,再用吸引器将毒汁吸出,随后局部外用10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胡蜂螫伤后应用弱酸性溶液外敷,再酌情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出现肌肉痉挛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2550葡萄糖液20ml内,缓慢静注,可静脉补液以促进毒物排泄,同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蝎螫伤后应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螫部位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并尽量将毒汁吸出,用肥皂水、稀氨水或1:500

25、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以中和酸性毒汁;疼痛难忍时可取1盐酸吐根碱水溶液3ml,加2利多卡因在螫伤部位的近心端及伤口周围作皮下注射,可迅速止痛消肿;全身症状明显时可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并及时抢救。物理性皮肤病 概念:是由物理性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放射线及机械性压力和摩擦超过一定限度或机体本身敏感性增加引起的皮肤病。常见疾病有日光性皮肤病、痱子、冻疮、鸡眼、胼胝、褶烂等。 光性皮肤病概念:日光照射于人体可引起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性变化,甚至激发皮肤的癌前期病变及诱发皮肤癌。日光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日晒伤;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等。 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光谱:(1)短波紫外线(

26、180nm280nm)(2)中波紫外线(280nm320nm)(3)长波紫外线(320nm400nm)(4)可见光(400nm760nm(5)红外线(760nm1800nm)UVB可达到表皮的基底层,引起表皮细胞变性坏死。UVA可深达真皮,引起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性,造成光老化。护理经常适当地使皮肤接受日晒,能促进黑色素的形成,从而加强对紫外线的防御能力。曝晒前15分钟在露出皮肤部位上涂布遮光剂,如5%对氨基苯甲酸酒精、5%二氧化钛乳剂。此外,最好避免光照射最强的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在户外活动。已发生日晒伤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激素类制剂.日晒伤一、 概念:日光曝晒后皮肤接受超过耐受量

27、的UVB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二、 病因:超过耐受量的UVB达到表皮基底层时,造成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坏死,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和激肽等导致真皮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继之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加速。三、 临床表现:多见于春夏季节。于日晒后26小时出现皮损,至24小时后达到高峰。日晒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甚至出现水疱、大疱及糜烂,伴有瘙痒、灼痛。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恶心等。轻者红斑、水肿,12日后逐渐消退,遗留脱屑及色素沉着,重者恢复约需1周。 四、临床诊断:1.有强烈日光曝晒史。2.数小时后日晒部位出现境界清晰红斑、水肿、水疱等,伴瘙痒、灼痛,严重者伴全身症状。五、临

28、床处理原则:1.注意防护,避免日晒。2.局部可外用洗剂或溶液湿敷。3.严重者可系统应用适量糖皮质激素。护理1、你可以用化妆水将化妆棉完全沾湿,放在冰箱冷藏室约10分钟后取出,轻轻拍于脸部发红,发烫的部位;对于鼻尖、额头与双颊等容易脱皮的地方,更可以用冰凉的化妆棉敷上10几分钟,让冰凉的化妆水安抚肌肤,并迅速补充表皮流失的水分。2、至于肩膀、背部及胸部这些面积大的地方,你可以用纱布沾满饱和的生理盐水或清水,置于冷藏室待冰凉后,敷于刺痛部位,约20分钟后取下,可以消除灼热感并且恢复精神。多形性日光疹一、概念:是一种日光诱发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二、 病因:本病可能是对光照后诱发的光产物的一种细胞

29、免疫反应。遗传、内分泌、年龄等也起一定作用。三、 临床表现:常在春季初次受到较强日晒后,曝晒部位出现红斑、丘疱疹、风团、糜烂、结痂、水疱、苔藓样变等多形性皮疹。常以某一类型皮疹为主,如红斑型、痒疹型、湿疹型等。皮损好发于面部、颈部、胸前V形区、前臂伸侧等暴光部位。四、临床诊断:1.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春夏发病,秋冬缓解,反复发作。2.暴露部位发生多形性皮疹,与日晒有关,常以某一类型为主。五、临床处理原则:1.注意防护,避免日晒。2.抗过敏如激素和抗组胺药。3.降低机体对UV的敏感性如氯喹、NAA。4.外用药物护理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但要避免强烈日晒。小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逐渐增强光照量,可逐步提

30、高机体对光线照射的耐受能力。外出时注意遮光或搽防光剂,如510%对氨基苯甲酸酊剂或乳剂、5%二氧化钛霜等。痱子一、概念:又称汗疹,是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引起的丘疹、水疱性皮肤病。二、病因:炎热潮湿的环境下,汗液分泌增加,但不易蒸发,致使表皮汗管口角质浸渍肿胀,引起汗孔堵塞,滞留的汗液在内压升高时在不同水平上使汗管发生扩张及破裂,继而外溢,刺激周围组织发生丘疹、水疱等炎症。同时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增多,产生毒素加重炎症。三、临床表现:依据汗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白痱 ,又称晶形粟粒疹。汗液在角质层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而引起,皮损为针尖大小透明水疱,壁薄易破,无红晕,常成批出现

31、,多于1日2日内吸收,好发于颈、躯干部,常见于高热、体质虚弱、长期卧床、大量出汗的患者。2.红痱 又称红色粟粒疹。汗液在表皮螺旋形的汗管处溢出,皮损为针帽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常成批对称出现,伴有轻度烧灼感及刺痒,好发于颈胸背、腰围、肘窝、腋窝、乳房下及婴幼儿头面及臀部。少数可继发毛囊炎等。3.脓痱 ,又称脓疱性粟粒疹。多由红痱发展而来,为针头大浅脓疱或脓性丘疱疹。细菌培养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好发于皮肤皱襞处,小儿头颈部也常见。4.深在性痱子 ,又称深部粟粒疹。阻塞的汗管在真皮与表皮交界处破裂,表皮汗管常被反复发作的红痱破坏使汗液阻塞在真皮内而发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疱疹,因全身汗腺导管堵塞可致出汗不畅或无汗。当皮损累及头面部时,可出现中暑症状。五、临床处理原则:1.保持清洁干燥。住处或工作场所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