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87KB ,
资源ID:37086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086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论当涂境内的吴语.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论当涂境内的吴语.docx

1、浅论当涂境内的吴语浅论当涂境内的吴语论文关键词:当涂方言 形成 外在条件 共时分布 历时演变 吴语特点论文摘要:不少研究吴语的学者往往对吴语的西部边界认识不清,尽管有的学者认识到吴语还有远远的深入到安徽南部的一支,并将它命名为吴语宣州话,但是好像没能引起方言学界广泛的注意,有的人在研究西部吴语时只把自己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江苏溧水、高淳一带,殊不知越过江苏省界往西,与溧水、高淳毗邻的当涂其实才是吴语真正的西限。笔者是当涂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当涂方言,最初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几次方言年会上交流过,并且专门为当涂县志写过方言篇,但由于交流范围窄,没能引起广泛重视。去年在方言学会苏州年会提交了

2、一篇论文当涂方言的分区,对当涂方言的共时分布作了简要的阐述。本文拟就当涂方言的历时演变展开讨论,但由于时间仓促和手头材料有限,讨论仍然还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琐碎的想法,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兴趣。一、当涂方言形成的外在条件不少研究吴语的学者往往对吴语的西部边界认识不清,尽管有的学者认识到吴语还有远远的深入到安徽南部的一支,并将它命名为吴语宣州话,但是好像没能引起方言学界广泛的注意,有的人在研究西部吴语时只把自己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江苏溧水、高淳一带,殊不知越过江苏省界往西,与溧水、高淳毗邻的当涂其实才是吴语真正的西限。笔者是当涂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当涂方言,最初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几次方言年

3、会上交流过,并且专门为当涂县志写过方言篇,但由于交流范围窄,没能引起广泛重视。去年在方言学会苏州年会提交了一篇论文当涂方言的分区,对当涂方言的共时分布作了简要的阐述。本文拟就当涂方言的历时演变展开讨论,但由于时间仓促和手头材料有限,讨论仍然还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琐碎的想法,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兴趣。为了便于弄清当涂方言形成的原因,有必要先简要介绍一下当涂县的基本情况。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与江苏省的交界处,即长江流出安徽省界处的东岸,介于东经11821381185244与北纬311726313605之间。南连吴语宣州话区的芜湖市、芜湖县、宣州市,北接江淮官话区的马鞍山市,由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

4、的江宁县、溧水县、高淳县毗邻,西面是长江,隔江与本省的和县相望。全县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59万。辖31个乡镇,县政府驻城关镇。由于长江在当涂境内作南北流向,当涂也就处于长江下游的东岸,即古代所谓“江左”、“江东”,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就在与当涂隔江相对的和县。当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栖居的地方,他的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吟咏的就是当涂境内的东梁山、采石矶。当涂县境东北部和中部为丘陵地带,其余大部分为河渠纵横、地势低平的圩区,山青水秀,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当涂县历史悠久。古属扬州地,是典型的“吴头楚尾”, 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和楚国的属地。秦灭楚之后在此置丹阳县,先后隶属于会稽郡、

5、鄣郡。西汉时丹阳县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丹阳国,国除后隶属于丹阳郡,直至隋时。东晋时在丹阳县分置于湖县,隋又在此侨置当涂县,并废除原丹阳县,当涂县从此取代丹阳县,一直相沿至今。当涂县隋代属蒋州,唐代先后属宣州、升州,五代属江宁府,宋属太平州,元属太平路,明清属太平府,民国初属芜湖道。建国后当涂县曾先后属芜湖地区和宣城地区。20世纪50年代析当涂所属的几个乡镇建立马鞍山市,80年代析当涂的大桥乡归芜湖市,同时将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由于当涂县处于南京市上游,古代又曾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控长江之要津,扼金陵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战役。春秋时吴楚之战多次

6、在当涂境内发生战事,东晋以及南朝数次战乱也都以当涂为争夺要地。以后隋伐陈,宋伐南唐,南宋虞允文败金主完颜亮,明将花云战陈友谅,诸战事均发生在当涂境内,近现代战争一些重要的战役也多次在当涂境内发生激战。可以说,当涂的地理位置使之注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成为自古以来人口迁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二、当涂方言的共时分布在当涂方言的分区一文中,笔者把当涂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沿江、官圩、薛津、博望、湖阳5个区,为方便起见,本文将这5个小区合并为3个大区,即将薛津区并入官圩区,将博望区和湖阳区合并为滨湖区。这样,沿江区包括城关在内的濒临长江的6个乡镇,官圩区的范围最大,包括大官圩的全部以及周边地区总共22

7、个乡镇,滨湖区濒临石臼湖,包括3乡镇。当涂方言的3个区中,沿江区是江淮官话,其中江心乡和西河乡人口分别是来自长江以北和县和无为县的移民,口音基本上还是原籍话。黄山乡和银塘镇与马鞍山市毗连,口音接近马鞍山市郊区话。沿江区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语音上的其他特点也一如江淮官话洪巢片:声调有5个,有入声,入声韵收?尾。声母中古见系二等开口字声母有文白读,文读是t组声母,白读是k组声母;韵母中元音韵尾大多脱落,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鼻音韵尾大多演变为鼻化韵;古山摄一等桓韵和二等山删韵唇音字韵母今音有别;普通话前后鼻音韵母无对立。沿江区以外的2个区都是吴语区,其共同特点是:古

8、全浊声母今自成一类,一般读作清喉擦成分的擦音,如“到”“道”。这一类音发音时口腔内的摩擦很弱,类似无擦通音,这是吴语宣州话的共同特征,笔者在石台广阳话的h类声母中有具体描述。古并奉母今读hv,定母今读hr,从邪澄崇船禅母依今音洪细分别读作hz / h和h,群匣母依今音洪细分别读作h和h。滨湖区位于石臼湖沿岸,东邻江苏溧水,南接江苏高淳。从语音上看,本区共同点即入声分阴阳;古日母字有文白读,白读声母是n,例如“揉”,文读音z,白读音ni;韵母鼻化音不明显,有时变成纯口音韵母,如博望“官”ko / ko、“关”kue / kue,湖阳“班”pie、“关”tye、“权”h。官圩区地处沿江区和滨湖区之

9、间,区域范围较大,方言受官话和吴语的双重影响,情况比较复杂。从词汇上看与沿江区相近,两个区语言交流没有多大困难,但在语音上往往具有滨湖区的一些特点。三、当涂方言的历时演变从周边方言分布来看,当涂县西面和北面与江淮官话区接壤,东面和南面是吴语区毗邻,当涂县就处在官话和吴语的交会点上。从县内方言分布上看,县境以东北-西南划线,可分为三个方言带,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东南濒石臼湖一带是吴语宣州话,中间则是一条宽阔的官话吴语夹杂的过渡带。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着。本县的土着方言是应当是吴语宣州话,江淮官话是由北方移植过来的。当涂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自古以来人口迁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可以说,历

10、史上只要有移民渡江,当涂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冲击,当涂方言的复杂性与历史上民族的融合和人口的迁徙不无关系。据文献记载,当涂境内较大的人口迁徙不下六次,每次人口迁徙的结果都可以从方言上寻找到当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古代最初居住在当涂县境内的应是古越人。从古今当涂的一些地名来看,有不少属于古代吴越民族的语言残留,如现在的县城“姑孰”,大官圩南部的“乌溪”,还有与当涂紧邻的现今的“芜湖”,历史上的“鸠兹”、“于湖”,这些地名都具有冠首字,应当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据史记记载,周夷王时楚国熊绎之玄孙熊渠曾兴兵伐扬粤,并将此地封给自己的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后来因害怕周厉王的讨伐,又去王号而称麋侯。据今人蒙文

11、通考证,越章王的国都丹阳就在今当涂境内,疑即现在的丹阳镇。执疵后来做了楚王,即熊延。不过越人后来又夺回了这块土地,越绝书载越有麋王,当即故楚麋侯所居之地后入于越,越以封其子弟,沿其旧名称麋王。楚怀王时,楚国又乘越国内讧灭掉了麋王之国,楚考烈王时将它封给了春申君黄歇。秦灭楚后,楚人大多流亡到江东。秦始皇一开始在江东建立了会稽郡,在当涂境内置丹阳县。同时为了控制越人,又徙越人于皖南一带,置鄣郡,丹阳县也就改属鄣郡了。汉武帝将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是仍其旧名也。据上可知,当涂境内先后反复为越人楚人之地,吴越同族,古越语是一种为楚人所不通的语言,有越人歌为证。因此在先秦,处于“吴头楚尾”的当涂显然为越楚两

12、个民族的杂居之地,越人是土着,楚人是外来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肯定是存在着的。当涂境内的越人一直到三国孙权时还存在,当时被称为“山越”。可以说,在汉末以前,当涂方言虽然经历了楚语的冲击,但基本上还是以古越语为主,楚语在当涂遗留下来的现今只有一个地名“丹阳”。汉末离乱及三国纷争中,北方人口有相当规模的南向流动。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当涂现今的县城姑孰镇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始建的。这次人口迁徙给江东这一古越人居住地带来了北方的汉语,而且由于东吴政权在江东统治时间较长,江东开发也较快,使得江东人口汉化的程度也较大,江淮之间的汉语与当

13、地的古越语相融汇,这大概就是现今吴语的雏形了。丹阳县紧邻东吴都城建业南面,其语言无疑也是早期吴语了。历史上的地名“牛渚”应当是早期吴语的见证。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应当始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这一战乱导致西晋沦亡。由于当时荆、豫二州淮河以北的南阳郡、汝南郡等地相继沦入胡人之手,这些地方的流民是最早踏入当涂境内的外籍人口。东晋初建,在晋元帝、晋成帝时,北方沦陷区的豪族携其妻子邑人,纷纷避乱南渡,于江东傍江物产丰美处侨居,仍以原籍郡县称呼其新居之地,后遂形成一大批侨置郡县。当涂为津渡要地,西临大江,东届茅山,北毗秣陵,南至中江,地域辽阔,水土尤宜,又离东晋都城建业不远,因此一时间当涂境内涌入了北方各地

14、大量侨民,其中以湖北、淮北之民为多。当时沿江地区和南部尚为水泽之地,只有西北横山一带地势较高以及濒临丹阳湖一带有围垦的圩田,因此在当涂境内侨置的郡县多集中于此,计有豫州之当涂县、荆州江夏郡之新市县、南阳郡之博望县和湖阳县等。东晋建国之初侨置的郡县,大都在后来的几次“土断”中裁撤。博望、新市、湖阳等侨置县也在其列。作为县制是撤销了,但作为邑名则保留了下来。现在当涂东南沿丹阳湖、石臼湖一带尚有博望镇、新市乡、湖阳乡,这些乡镇名称应当就是当年的那些侨置郡县的孑遗。今当涂境内的博望镇有一历史悠久的铁作副业,其技术当系由南阳士民携来,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有工官、铁官”,寰宇通志也谓“南阳、内乡、汝

15、州,并出铁,俱有冶。” 这也是当时人口迁徙的一个间接的佐证。这些迁徙而来的北方士民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方言,当地的早期吴语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当时的士人以讲“洛下音”为荣,现今的吴语大概在这一时期经过早期吴语与中原音融合而最终定型了。到了唐代,尤其是从安史之乱开始,中间经历黄巢起义,一直到五代十国,北方中原地区战乱不已,许多北方士民纷纷到江南避祸。史载“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时荐绅先生,多游寓于江南”,真是“避地衣冠尽向南”。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就一直定居在当涂,最后死于当涂,当涂青山脚下至今有李白墓。然而最大的移民浪潮还是北宋覆亡宋室南渡之时,这次人口南迁始于靖康元

16、年(1126年),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1279年)。由于宋室南渡最初定都于建康,当涂为京畿要地,流民大多流入此地。当时的官员为了安置这些流民,曾大规模围垦开荒,当涂境内的大官圩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由于当涂境内围垦造田的土地较多,当涂再一次成为这些流民留居的首选之地。据笔者了解到的当涂大官圩内一些大姓的家谱记载,他们来当涂定居大多始于这一时期。有学者认为,当涂一带至此已经变为官话区了,这一论断值得商榷,因为直至现今,当涂境内大部分地区仍然说吴语,可见当时的移民并未将自己的方言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而是经过语言的融合,使之改造成为一种官话特点较多的特殊的吴语宣州话了。最近的一次移民在晚清时期的太平

17、天国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当涂作为外辅乃重要战场。当时战事持续11年之久,经过太平军与湘军拉锯式的争夺战,兵燹、灾荒与疾疫继作,当涂境内人口锐减。战乱平定之后,当涂并未像皖南宣城、广德、郎溪一样成为大规模的成批的河南、皖西移民的移居地,而是仅有一些零散的、与军队有关联的外籍人定居当涂。光绪年间,外籍人口迁入垦荒,江北和县、无为县的农民流入较多,现今江心乡、西河乡的人口即为此次移民的后裔,方言仍保留原籍的特点,与县内的官话明显有区别。此外,当涂水域面积较多,渔民多来自下江扬州地区,搞运输的船民多来自本省桐城地区。此次移民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其移民留居地多为沿江一带新围垦的圩区,这就导致了现

18、今当涂境内出现了一个官话区沿江区,这是外来方言对当涂话的最后的一次侵蚀,而这种官话也明显具有一些当地吴语的残留,这主要表现在个别词汇上。当涂境内移民较多除了历史的因素而外,主要还是由于这里安置移民的外部条件较好,即滩涂较多便于垦殖,移民很容易找到寄居之地。据当涂县志记载,先秦时,当涂境内大部分地区还被长江和丹阳湖淹没,且古中江由此沟通吴楚,汉书.地理志载:“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只有西北地区有陆地,这就是西周时楚国越章王定都丹阳之地。两汉至三国时期滩涂淤积加剧,长江浅滩淤积成陆地,丹阳湖由于中江淤塞泥沙沉积,围垦造田。史载三国吴黄武元年(222)筑姑孰城,可见当时沿江一带已有移民长期居住

19、。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丹阳都尉筑丹阳湖田作浦里塘,这是关于大官圩围垦的最早的记载,这些垦区无疑给后来的永嘉移民提供了绝好的移居地。不过永嘉后侨置的郡县仍集中于薛丹博一带高地,说明当初围垦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丹阳湖围垦的鼎盛期为唐宋时期,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当涂知县率众筑长堤将54个小圩联并为大官圩,这与外来移民加剧不无关系。现今的江心乡至少在清初就已从长江中浮出水面,史载清同治四年(1865)始筑江心洲大圩。现今的西河乡一带是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由路西湖、青山湖围垦而成。对丹阳湖的围垦是从民国十八年(1929)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完成的,1971年在丹阳

20、湖围筑南、北圩标志着这个大湖最终从地图上永远消失了。所有的这些围垦,一直给外来移民提供着理想的留居之所,这也是造成现在当涂境内方言复杂的根本原因。四、当涂境内吴语的特点当涂境内的吴语是当涂的土着方言,官话是外来的,而且形成时间不会太长,这是基本事实。然而当涂境内的吴语尽管具有吴语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地缘上毗邻官话区,历史上有多次受到北方话的侵袭,也就使得吴语的味道大打折扣。如果纯粹从听感上看,除东部滨湖区外,当涂的大部分说吴语的人与官话区的人交流没有多少障碍,反之与地道的吴语区的人交往却会感到语言上的不通。原因何在?一般认为,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声母方面的差异障碍系数最小,这主要是因为声母的数量

21、不太多,而且各方言在声母方面的变化相对来得少一些,比方说平翘舌不分,鼻边音不分,分的人听起来只是觉得有点别扭,对交流并无多大妨碍。声调方面的差异问题稍为大一点,但一般只是觉得听起来有点“怪”,也不至于听不懂,如北方话各方言之间的声调方面的差异并不会造成交流时太大的障碍。真正对交流构成重大障碍的应当是韵母,尤其是韵母的数量多,各方言在韵母方面的变化来得大一些,而且变化的规律不易掌握,这就导致了听感上出现了“盲点”,听的人就会听不懂。当涂方言的三个区就有这种情况。自西向东,从方言的地理分布上就可以看出官话方言向吴语逐渐侵蚀的历史演变的轨迹。当涂方言最西边是沿江区,属于典型的江淮官话,最东边是滨湖区

22、,属于味道最足的吴语,处于中间地带的官圩区从心理上来说比较认同于西部的沿江区,而对滨湖区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异现象。官圩区在全县31个乡镇中占了22个,无疑是当涂的代表性方言,因此讨论当涂境内的方言应当以官圩区的方言为基础。官圩区的东部滨湖区只有3个乡镇,而且这些乡镇自身封闭型较强,及地方观念重,历来与县内其他地方交流不多,外地人进入往往会遭到排斥,加上这一地区比较闭塞,官圩区的人只会觉得他们比自己更“土”,从来不会在语言文化上受它们影响。而西部的沿江区,虽然也只有6个乡镇,但城关是县城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官圩区的人在心理上有往沿江区趋同的意向,因此官圩区在语言上有被沿江区同化

23、的迹象。先从语音上来看。官圩区与沿江区除了声母方面的古全浊声母今音不同而外,韵母和声调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与滨湖区除了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今音基本相同而外,其他方面差异较大,如滨湖区韵母方面鼻辅音韵尾的弱化或脱落,主要元音高位化,声调方面上去入三声分阴阳等等。再从词汇上看。官圩区与沿江区一致性较强,而与滨湖区不同点较多。如“外祖父”“外祖母”,官圩区都说成“家爷爷”“家奶奶”,“丈夫”都说成“老板”,与沿江区一致;而不像滨湖区那样说成“家公”“家婆”“老公”;“昨天”说成“昨家”、“昨朝”而不像滨湖区那样说成“上家”、“上日”。此外,从文化上看,如听民间小戏,官圩区与沿江区一样都喜欢听江北

24、的庐剧,当地人称之为“倒倒子戏”,而不像滨湖区以前一般听的都是江苏的锡剧。赶集时,官圩区的人一般都上县城或临近官话区的口岸,而不是像滨湖区大多前往吴语区。滨湖区的博望是着名的“刃具之乡”,从事铁工和锡工的工匠比较多,过去在当地工匠中通行一种“黑话”,笔者在当涂博望地区铁业社群行话初探一文中有具体阐述。湖阳民风较朴野,以前盛传当地女子赤膊乘凉,上个世纪70年代为抗旱曾征调湖阳民工来县城修筑堤坝,那些男性民工在公共场合就脱光衣服跳下河洗浴,以致县城的人像遇到怪物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当涂县境内的吴语内部的一致性还是有的。官圩区除西南少数几个乡镇外,区内大部分乡镇果摄字与遇摄字合流,假摄三等字韵母今音a

25、,与滨湖区一致。但是就这两个区的特点来看,官圩区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有个别字音发音比较特殊,如“茂”音“妹”mei,“梯”音“推”tei,“蛆”音“欺”ti,“虹”白读音“呛”ta。二是濒临丹阳湖的大陇、新丰两地“女”口语音读成“米”mi,与其他地方不同。滨湖区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博望将别处的ei 韵混同于古流摄韵母,如“雷”读音同“楼”l,“推”读音同“偷”t。二是本区古微母字今白读音声母有读成m的,例如湖阳“晚”mie,“望”m;博望“蚊”mn。三是湖阳将“鱼”、“女”、“米”、“二”都读n,“五”读,将“男的”、“红的”的“的”说成“佬”l。四是博望“我”、“你”都说成入声ni,“我”

26、是阴入55调,“你”是阳入21调。这些显然都是有异于别处的吴语的地方特征。当涂县境内的吴语对本县的官话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与其说是后加的,还不如说是先前留存的。这主要表现在个别词汇的读音上和语法上。从词汇上看,沿江区把时间词“今天”、“明天”说成“今朝”、“明朝”,“今”读作kn,“明”读作mn,这与其他两个吴语区是一致的;指示代词“这”“那”,沿江区说成k212、k53,声韵相同而声调有别,近指“这”都是上声,远指“那”都是去声,这也与其他两个吴语区一致。在语法上,沿江区与其他两个吴语区一样,量词有三叠式;“回家”一般说成“家去 / 来”,“去”读作k;“是不是”“去不去”一般说成“格是”“格

27、去”,“格”也可以说成“克”k、“阿”a、“还”xa。随着建国以后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展开以及学校对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重视,官话对吴语的侵蚀明显加快。笔者在调查临近沿江区的藏汉、太白、龙山桥几个吴语乡镇的方言时,发现古全浊声母字在年轻一代口中已经与其祖辈父辈口音不一致了,如年轻人一般把它们读成清音,而老年人还仍然保留着不混。还有就是同一个乡镇,城镇上的口音与农村人的口音也有差别,如官圩区的丹阳、黄池,这两处地处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城镇人的口音已经听不出有浊音了,而农村人却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普及,再加上乡镇人口的自由流动,吴语的纯粹性再一次受到威胁。一是个别字的普

28、通话读音被直接地移植过来,以致造成个别字音出现不合规律的例外,如“谷”,古通摄入声屋韵字,当涂方言读ku,但是当地人在说起着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时候,这个“谷”字却读成ku,上声,音同“古”。再如现在很新潮的说法“酷”,本地人都读成ku,音同“库”,其实“酷”字是古通摄入声沃韵字,当涂话按规律应当读作ku。二是在引用北方话语汇时将不合本地话说法的词也移用过来,如当涂人从来不用“说”这个词,“说”的意思当涂人用“讲”,但是当涂人口中有“说走就走”这个说法,说这话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个“说”就是“讲”。再如当涂有俗谚云:“学个羊儿风,省得过渡钱”,“羊儿风”即“癫痫”,俗称“羊角风”,但是“羊儿”当涂从

29、来不说,当涂话没有儿尾词,按照当涂话,“羊儿”应当叫“羊子”,子尾。三是直接用北方话词汇替换本地话词汇,如用“厕所”代替了“茅缸”、“茅斯”,用“垃圾”取代了“落索子”。可以预见,当涂境内吴语的西限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向东退缩,不过,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官话在县境之内完全取代吴语应当是不可能的。当涂境内方言的复杂性主要是移民造成的,方言之间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五、附.当涂方言地图当涂方言地图之一 当涂方言地图之二 当涂方言地图之三 当涂方言地图之四 当涂方言地图之五 当涂方言地图之六 当涂方言地图之七 当涂方言地图之八 当涂方言地图之九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一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二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三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四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五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六 当涂方言地图之十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