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62.76KB ,
资源ID:37017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7017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慈云楼藏书志》.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慈云楼藏书志》.docx

1、慈云楼藏书志引言慈云楼藏书志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上海藏书家李筠嘉的藏书志,由当时的学者周中孚参与编订。由于慈云楼藏书志编成之后始终未曾刊行,只以写本形态存世,因此逐渐湮没不彰。倒是周中孚在慈云楼藏书志基础上撰成的郑堂读书记,于民国年间被刘承幹刻入吴兴丛书,并在目录学史上拥有“四库提要续编”的美称。在目前所见的文献资料中,一些藏书史、目录学研究著作(如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等)中有相关章节论及李筠嘉及其藏书志。而研究慈云楼藏书志最主要的成果,则是上世纪30年代周子美所撰写的慈云楼藏书志考。1932年,周子美以司职于吴兴刘氏嘉业堂之便,将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与郑堂

2、读书记稿本相校,认为二者实系一书,并发表了慈云楼藏书志考一文,为学界所瞩目。周子美在文中考察了李筠嘉的生平以及慈云楼藏书志的主要内容,举出了慈云楼藏书志与郑堂读书记的大量相似处,得出了慈云楼藏书志即郑堂读书记的结论。这一结论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以至后来的学者往往只在论及郑堂读书记时才对慈云楼藏书志偶有提及,而没能对其展开独立的研究。王欣夫对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补正、严佐之的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等著作中,也都将郑堂读书记与慈云楼藏书志一体视之,认为二者只是原本与副本的关系。另一方面,自90年代始,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郑堂读书记和慈云楼藏书志并非同一部书。李衍翎在其郑堂读书记与慈云楼藏书志一

3、文中便举了若干例证,认为慈云楼藏书志与郑堂读书记在收书数量与内容上还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但是,李衍翎文中的许多例证本身站不住脚,因此,他实际上并未对周子美的“一书说”提出有力的反驳。严佐之也在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中明确指出,反对者没能提出新的论据,而只是对“同一书”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不过,目前所见对于慈云楼藏书志的研究,基本上都没能跳出慈云楼藏书志考的框架,而且越来越执著于对怎样才算“同一书”的争论,而脱离了对慈云楼藏书志本身内容的考察。在研究方法上,也大多依靠二手文献或书目记载,落入陈陈相因的窠臼。其实,周子美在撰写慈云楼藏书志考一文时,由于资料的有限,关于慈云楼藏书志的编纂始末、流

4、传情况等还有不少问题未及考察,即便是慈云楼藏书志与郑堂读书记的关系,也只是较为片面地论证了二者的相同点。而且,李筠嘉的藏书志除了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慈云楼藏书志誊清稿本外,尚有一题名为古香阁藏书志的稿本。因此,对李氏藏书志不同稿本的研究,考察它们的异同、辨析其关系,不但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慈云楼藏书志的全貌,还能揭示出藏书志体例在探索中逐步完善的过程,进一步确立其在古典文献学上的地位,也可以对整个清代书志学的研究有所助益。本文拟通过对李筠嘉藏书志现存稿本二种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考察慈云楼藏书志源流,分析其主要内容及特点,对慈云楼藏书志与郑堂读书记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最终揭示慈云楼藏书志的文献

5、学意义与价值。第一章慈云楼藏书志之源流第一节 李筠嘉及其藏书李筠嘉,一名云階,字修林,号筍香,晚号近翁,上海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八月十六,卒于道光八年六月初九,年六十有三。例贡生,敕授徵士郎,候补光禄寺典簿加六级,例晋朝议大夫。其父李廷楷,字懋斋,号天表,国学生,貤赠儒林郎,布政使司理问,晋赠朝议大夫,光禄寺典簿加六级。其母毛氏为李廷楷之侧室。李筠嘉襁褓失怙,由寡母毛氏抚养成人。李氏家乘称李筠嘉天资聪颖,博习诗书,精校勘。他为人慷慨,“承修邑志,垫款二千余金;里中善举,辄解囊相助,弗少恡”。又常于别业“吾园”召集宾客,觞咏其中。李筠嘉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上海著名的藏书家。根据同治上海县志的记载

6、,李筠嘉“所居邑治东有朱察卿慈云楼故宅,购书六千余种藏诸楼,有藏书目八卷”。龚自珍在上海李氏藏书志序中,对李筠嘉的藏书事业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上海李氏乃藏书至四千七百种,论议胪注至三十九万言。承平之风烈,与鄞范氏、歙汪氏、杭州吴氏、鲍氏相辉映于八九十年之间。”可惜,李筠嘉死后,其藏书便散落各处,乔重禧在輓故乡诸亲友诗八首之李筍香光禄筠嘉上海诗中即注云“君身后藏书已尽散”。目前已知其中有部分藏书为马笏斋所得,如孔氏祖庭广记、后梁春秋等。李筠嘉不仅藏书,还编辑、刻印了一些书籍。李氏家乘中便提到李筠嘉“集吾园名人题咏,刊春雪集六卷。并刊宝书堂集、水蜜桃谱、清閟阁集、松雪斋集、痘证宝筏等版,石刻明陆

7、文裕公瑞麦赋行世”。李筠嘉曾经将友人于吾园的诗咏辑为春雪集六卷诗余一卷,集中收录了洪亮吉、李廷敬、改琦等八十余人的诗作。乔重禧挽诗中“园编香雪诗人集”一句,所指便是此事。除春雪集外,嘉庆年间改琦下榻吾园时所绘红楼梦图咏一册,李筠嘉亦有辑咏之功。在李氏家乘中提到的李筠嘉所刻书籍中,宝书堂集、水蜜桃谱均为清代上海人禇华的著作。其中宝书堂集在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集部有所著录:宝书堂诗钞上海李氏慈云楼刊本国朝禇华撰。(华,字秋梦,号文洲,上海人。)文洲少为同乡曹畏垒所赏识,且走金陵以诗质于袁简斋,曾以雄才目之。盖文洲疏隽不修边幅,发而为诗,离奇恣肆,去古作者不远。宜宿老宗工见之,无不敛手相让也。年近五十

8、,纵酒落魄,无子而死。是集李筍香从其嗣孙庆林处钞得,乞姜孺山兆翀为之订定。存诗五百八十二首,并为之序以付梓焉。水蜜桃谱一卷则慈云楼藏书志、郑堂读书记均有收录:水蜜桃谱一卷 嘉庆丙子家刊本国朝禇华撰。(履贯见史部地理类。)吾邑水蜜桃以甘而多汁得名,其种或云自燕,或云自汴,然他邑种之,则变为常桃,惟吾邑种之,不失质味,岂非地土有使然欤?在前明时出顾氏露香园中,今则一邑多有,而余别业吾园所产者为最佳,次则游击署北与露香园接壤,下者产西门城濠,及诸处散种者。文洲创为是谱,凡二十三则,剖晰种类,体验生植,质而不俚,简而有法,堪追莆阳之荔枝谱云。余为付梓,陈云伯(文述)序之,蒋轩霞(超曾)为跋。痘证宝筏六

9、卷为清代上海人强健所撰,李筠嘉得其原稿而校梓之。古香阁藏书志中“痘证宝筏”一条对李筠嘉校刊该书的来龙去脉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痘证宝筏六卷 原稿定本国朝强健撰(健,初名行健,字顺之,号易窗,上海布衣)。医宗朱丹溪大旨以痘症诸书各抒所见,未可据依,惟以秦昌遇痘症折衷尚为尽善,因精加选择,旁及他家,参以己见,纂成是书。嘉庆乙丑,余得此书原稿,时因子女四人痘发,不觉有动于中,谓如获安痊,必将此书刊行。旋竟如愿。于丙寅冬校梓之。郑堂读书记对该书亦有记载。第二节 李氏藏书志二种及其流传一李氏藏书志稿本二种根据李氏家乘与上海县志记载,李筠嘉曾就其所藏书籍编纂过藏书志。龚自珍的定庵续稿中收有上海李氏藏书志序一篇

10、,就是为李筠嘉藏书志所作。李氏家乘称其“自著有慈云楼藏书志八十卷”,同治上海县志则称李筠嘉“所居邑治东有朱察卿慈云楼故宅,购书六千余种藏诸楼,有藏书目八卷”。民国李之鼎书目举要著录有慈云楼书目一条:慈云楼书目 李筠嘉原稿本。书藏武昌徐行可许,宜秋馆录有副本,计六十四册。此目仿四库提要,有顾千里跋尾、龚定庵序,乾隆六十年所编,只存经、史、子三目,阙集部目,大约尚未编成之稿本也。书目举要中所谓的慈云楼书目,其实就是如今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慈云楼藏书志。如果县志所说的“藏书目”即为书目举要中著录的慈云楼书目的话,那么县志中的“八卷”似应为“八十卷”之误。1古香阁藏书志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史部目录类著录

11、有古香阁藏书志一条:清李筠嘉藏,稿本,存二十九卷(一至二十二、二十五至二十六、三十四至三十六,又集部目二卷),共十八册,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古香阁之名在清代上海县志中未见记载,但在李筠嘉所辑的春雪集中,录有一首吴信中的诗作,题为七夕前二日访吾园主人下榻古香阁留连信宿出示春渚晓吟图赋此题赠兼以志别。可见,古香阁亦为李筠嘉室名之一。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古香阁藏书志稿本前十六册卷端题名“古香阁藏书志”,蓝格,每半叶九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白口,单蓝鱼尾。版心上写书名,中写卷目。卷端署“上海李筠嘉筍香甫编次”。首有嘉庆二十三年三月伍有庸序:古今载籍,浩如烟海,在上则藏之於国,在下则藏之於家,而年代更易,每多

12、散佚,如郑樵志略所载之目,至今存者已无什一,所赖好学之士,广为搜罗,善於收藏,精於校雠,斯能传之子孙而寿於金石。上海李筍香先生少而好古,家有藏书,犹复遐搜广购,不吝重价,积四十年,得五千余种,缣帙锦贉,以所居古香阁贮之,其中有宋椠,有钞本,有文渊阁著录,及仅著目者。至於海内志乘,无不悉备。凡古书奇书,及藏之名山秘书,索而聚之,皆手雠定,洵若叶少蕴逾十万卷,而今日之李书楼者也,淹博之后,义蕴贯通,简编虽繁,了如指掌。爰取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厘为书目,每种叙姓氏爵里,详义例奥旨,论而兼议,简而能该,使览者不俟披阅而识其大意。其每卷之首,恭列钦定诸书,尊王之义也。其在文渊阁校录之列者,参取提要之说,

13、不倍之义也。夫以汗牛充栋之编,即嗜学之笃,十年不窥户,亦不能竟其功。而乃撮为总目,使义类归掌握中,是以千万言统於一言,以数万卷约於数卷,校雠之精,为何如也。其视温公永叔,奚多让焉?若只云物聚所好,则浅之乎视筍香矣。仆待罪铁沙,数载相交,弗克遍读其书,幸观其藏书志,豁然於心目间,而筍香不以仆人固陋,属为序言。自惟恨不十年读书,方悔之不及,何敢谬赞一辞。惟羡筍香敏求不倦,由博及约,为后昆获良产,为后学作津梁。由斯以观,则藏於家者,不当与藏於国者并传也哉?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寎月愚弟伍有庸拜撰。古香阁藏书志底稿为工楷大字,上面多有行草小字涂改,改写的字迹与底稿字迹并非出于一人之手。此稿本经部存易、书

14、、诗、礼、春秋、总经、四书、乐、小学;史部存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史评、奏议、史钞、载记、职官、政书、时令、传记、地理、目录、金石;子部存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推步、算法、形家、艺术、谱录、杂家、小说、释家、道家;集部存楚辞、别集之汉、魏、晋、宋、齐、梁、周、陈、隋、唐(不全)。春秋类杂有孝经类之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天头注曰“另卷”;又有孝经述注一卷,注曰“另誊别卷”。但南图所藏稿本中,并未见有“孝经”卷。至于该稿本中最末二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称为“集部目二卷”。其实,无论是这二册的卷端题名,还是行格字迹,都明确地昭示了这就是慈云楼藏书志的集部二册。2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书目

15、举要著录之慈云楼藏书志原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此稿本现为六十五册,存经、史、子部。虽然标有卷目,但并未注明卷次。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为绿格,每半叶九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白口,单绿鱼尾。钤有“徐恕/读过”、“曾归徐/氏彊誃”、“武林叶氏藏书印”、“景葵所/得善本”、“合众图书/馆藏书印”朱文诸印。卷端题“上海李筠嘉筍香编次”。此稿为誊清稿本,有朱笔圈点,略有墨笔改动。首有嘉庆二十五年六月龚自珍李氏藏书志序:目录之学,始于刘向。嗣是而降,约分三支。一曰朝廷官簿,荀勖中经簿、宋崇文总目、馆阁书目类是也。一曰私家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类是也。一曰史家著录,则班史艺

16、文志、隋书经籍志以下是也。三者体例不同,实相资为用,故不能以偏废。三者之中,体例又二。史家著录,惟载卷数。其它一则载卷数,一则条书旨。其最详者,则又胪注某抄本,某椠本,旁及行款印记题跋。兹事虽细,抑专家之业,至于是而始可谓备,则亦未易言矣。我朝右文之治,夐绝千古。纯皇帝开四库,建七阁。后海内之士,臻于斯路,承平日久,士夫风气渊雅。好事有力者,不姼声色之娱,好聚图籍,伙者甲其郡县,东南数行省,往往有之。予以嘉庆丙子侍任东海上,海上言文献旧家,皆推李氏。李君有园亭花竹,数召集文士,为文酒之乐。兹以所编藏书志囗卷属为序。予览之,书凡六千种,论议胪注凡囗万言,一以四库提要为宗法,折衷无遗憾。窃惟往者明

17、中叶以后,言藏庋者屈指十余家,岂无富于是秘于是者,兵燹风雨之余,梗概尚可见。惜明人学术芜陋,荆楛珠玉,杂然并陈。至于论议之际,罕所发明,予故不惟叹李君之勤,而又幸其遭际承平,涵泳于累朝右文之泽长也。或谓李君生稍晚,不遇纯庙开局时,献书于朝,遭逢睿奖,如鄞范氏、歙汪氏、吾杭吴氏、鲍氏。比不知我朝右文之盛,绳绳未有极。天下名山石壁日出其藏,番舶或往往携异书至,为乾隆四库诸臣所未见。尚书阮公抚吾浙时,岁进四库未录书十余种,共得百二十余种,是生稍晚未为不幸也。况李君甚好学,行将遍咨中原士大夫,博收而精辨之,吾知他日谈本朝目录之学者,必曰四库七阁,既为七略以来未有之盛。而在野诸家,如上海李氏,亦足以备上

18、都之副墨,而资考镜者也,顾不伟欤?是为序。嘉庆二十五年六月朔,仁和龚自珍。又有乙酉仲春顾千里手跋:承示大著,铺陈排比,富哉言乎,真可谓藏书读书两臻其善矣。走虽未窥全部,已不胜赞叹钦服。但悬计卷帙,未免过于重大,岂独观成非易,即将来之刊印,以及日后购藏、流行等类,恐皆较难。莫如变而通之,改从易简,避去向来书目式样,用赵明诚金石录例,先将六千部之目,每部下只用细字注时代、撰人及何本一行,分若干卷列于前;复将每书按语择其精华做成跋体,不必部部有跋,亦不必跋跋自始至末胪陈衍说,其无甚要紧及读者自知则置而勿论,亦分若干卷列于后。通为一书,约在百卷内,似于作者、观者两得其便,兼又可以径而寡失也。辱大雅不弃

19、,加以下问,故敢瞽言,尚望高明裁而教之。乙酉仲春,元和顾千里拜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慈云楼藏书志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事、目录、金石、史评;子部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道家、释家。而南京图书馆所藏二册则为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之汉魏六朝、唐(不全),其卷端亦题为“慈云楼藏书志”,下署“上海李筠嘉筍香编次”,行格、纸张均与上图所藏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一致。李之鼎在书目举要中以“阙集部目”而推断慈云楼藏书志为“大约尚未编成之稿本

20、”,这一推断如今看来已难以成立。二李氏藏书志的流传李筠嘉的藏书志,无论是古香阁藏书志还是慈云楼藏书志,编成之后都始终没有刊行,只以写本形态流传。现藏于南京图书馆的古香阁藏书志不全稿本,由于其中没有任何钤印,清代及民国年间各书目对此稿亦无记载,所以难以考察其递藏情况。慈云楼藏书志据李之鼎书目举要记载,除武昌徐行可所藏原稿本外,李之鼎宜秋馆尚录有一副本。根据原稿本上的钤印,可推断此稿继徐行可后,为叶景葵所藏,后归入合众图书馆(即上海图书馆的前身)。王欣夫于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补正中亦提到:“别有慈云楼藏书志全本清稿,由武昌徐氏归叶丈揆初。商务印书馆以刘刻重印,而据叶藏补逸,姑为全本,惜未用李氏原名。”

21、有学者因为周子美慈云楼藏书志考一文中提到徐行可曾携慈云楼藏书志原稿本造访嘉业堂,就认为徐行可将此稿本赠予了嘉业堂。但是,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中并没有嘉业堂的藏印,这就使得嘉业堂是否藏过慈云楼藏书志稿本成为了一个相当大的疑点。其实,周子美慈云楼藏书志考的原文是“辛未四月,武昌徐行可先生恕来寓书楼,携有珍籍甚多,上海李氏慈云楼藏书志稿,其一也。披览之余”,其中并没有说徐行可将稿本赠予嘉业堂。而且,如果慈云楼藏书志稿本果真曾藏于嘉业堂,王欣夫在补正藏书纪事诗时不可能不提及此事。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周子美在嘉业堂钞校本目录中对慈云楼藏书志的著录是:“慈云楼藏书志六十卷,清李筠嘉著。旧抄稿本

22、。四十六册。”这也就意味着,嘉业堂所藏的慈云楼藏书志并非原稿本,而只是一部抄本,其册数也与原稿本不符。机缘巧合的是,笔者从复旦大学吴格教授处得知一台湾商人藏有一慈云楼藏书志抄本,台湾陈仕华先生曾翻阅此本,记忆所及共有四十余册,并非全本,所缺卷几则未细查,解题间有朱墨改动。从陈先生复制的书影中可以看到,此抄本无栏格,每半叶九行二十二字,卷一缺,卷二内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朱方及“张/叔平”朱小方印。卷二末页题“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仁甫钞”(处三字为虫蛀所损,难以辨别)。无论是版本描述、册数,还是书中的藏印,都与周子美嘉业堂钞校本目录的著录基本符合,可见,曾藏于嘉业堂的慈云楼藏书志并非徐行可处

23、的原稿本,而是另一部抄本。可惜,周子美对该抄本的情况没有详细的说明,书影能够提供的信息又十分有限,使得我们无法再进一步考察该抄本的源流。至于宜秋馆抄录的慈云楼藏书志副本,除书目举要外,后世各种书目都没有记载,已无从考证它的下落。而李筠嘉后人李曾燿在春雪集跋中曾云,“慈云楼书目昔年虽有人携来示售,以索价过昂,无力购置为憾”,由于资料有限,如今亦难考证此慈云楼书目之版本。第三节 古香阁藏书志与慈云楼藏书志之比较古香阁藏书志与慈云楼藏书志所著录的书籍中,有相当多的书籍是两者兼收的。关于古香阁和慈云楼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李筠嘉所藏之水蜜桃谱一书的版本著录中找到线索。水蜜桃谱一书的版本,古香阁藏书志著录作

24、“古香阁刊本”,慈云楼藏书志著录作“嘉庆丙子家刊本”,而周中孚之郑堂读书记著录作“慈云楼刊本”。这就意味着,“古香阁”与“慈云楼”名虽异而实同。也就是说,古香阁藏书志与慈云楼藏书志的编纂范畴是一致的,而非二者各有所指。那么,同为李筠嘉藏书之志的古香阁藏书志与慈云楼藏书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单从二者的序跋情况,便可大致判断出古香阁藏书志应当早于慈云楼藏书志。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具体书籍著录的差异中,发现慈云楼藏书志与古香阁藏书志之间的传承关系,现归纳如下:一类别归属不同两部藏书志于藏书的类目归属多有不同,古香阁藏书志就藏书所属类别,亦多有批注调整。如春秋列国诸臣传三十卷,宋王当撰。此书古香阁藏

25、书志原入经部春秋类,然其天头批曰:“改入史部传记。”慈云楼藏书志即入史部传记类,与批注相吻合。又如参谱一卷,国朝黄叔灿撰,古志原入子部医家类,然天头批:“改入谱录。”慈志即入子部谱录类。二排列次序不同古香阁藏书志往往对所收书籍之排序有所调整,皆批注于天头。如古香阁藏书志集部别集之汉魏六朝类中,陶渊明文集十卷上注“陶渊明文集后添陶靖节诗注”;又陶靖节诗集四卷附录一卷上注“陶靖节诗集后添陶诗汇评”。而慈云楼藏书志此类陶渊明别集的排序,果然完全遵循了批注的调整意见。现以集部别集之汉魏六朝类为例,将两部藏书志所收书籍分别依原稿次序列表如下:古香阁藏书志慈云楼藏书志No.书名及卷数编撰者批注书名及卷数编

26、撰者1董胶西集一卷汉董仲舒董仲舒集一卷汉董仲舒2扬子云集六卷汉扬雄扬子云集六卷汉扬雄3郑司农集一卷汉郑玄郑司农集一卷汉郑玄4蔡中郎集六卷汉蔡邕蔡中郎集六卷汉蔡邕5孔少府集一卷汉孔融诸葛丞相集四卷国朝朱璘6诸葛丞相集一卷汉诸葛亮并入后一种曹子健集十卷魏曹植7诸葛丞相集四卷国朝朱璘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8王侍中集一卷汉王粲删陆士衡集十卷晋陆机9曹子健集十卷魏曹植陆士龙集十卷晋陆云10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支遁集二卷晋释支遁11阮步兵集一卷魏阮籍删陶渊明文集十卷晋陶潜12张茂先集一卷晋张华删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宋汤汉13陆士衡集十卷晋陆机陶靖节集注十卷明何孟春14陆士龙集十卷晋陆云陶靖节诗集四卷附录一卷国朝蒋

27、薰15支遁集二卷晋释支遁陶诗汇评四卷东坡和陶合笺四卷国朝温汝能16陶渊明文集十卷晋陶潜陶渊明文集后添陶靖节诗注鲍明远集十卷宋鲍照17陶靖节诗集四卷附录一卷国朝蒋薰陶靖节诗集后添陶诗汇评谢宣城诗集五卷齐谢朓18颜光禄集一卷宋颜延之删醴陵集十卷梁江淹19谢康乐集四卷宋谢灵运删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逊20谢法曹集一卷宋谢惠连删陶贞白集二卷梁陶宏景21鲍明远集十卷宋鲍照庾子山全集笺注十卷周庾信22谢宣城诗集五卷齐谢朓庾子山集注释十六卷国朝倪璠23梁昭明集一卷梁昭明太子删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附备考一卷陈徐陵24梁简文帝集二卷梁简文帝删籁记一卷隋陈叔齐25梁元帝集一卷梁元帝删。梁元帝集后添陶隐居集26江文通集二卷梁

28、江淹27何记室集一卷梁何逊28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周庾信29徐孝穆集笺注六卷陈徐陵30薛司隶集一卷隋薛道衡删31陶诗汇评四卷东坡和陶合笺四卷国朝温汝能此书添陶靖节诗集后32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宋汤汉此书添陶渊明文集后由上表可知,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中著录书籍的次序与增删情况,都与古香阁藏书志的批注相符,是慈云楼藏书志改自古香阁藏书志的又一例证。三取舍标准改变古香阁藏书志史部传记类有封长白山记一卷,天头批:“只一千字不必入志。”又子部医家有子午经一卷,天头亦批:“节本不志。”上述二书慈云楼藏书志均没有收录,可见其编订的一个重要取舍标准,就是不收录节本。而慈云楼藏书志删去古香阁藏书志所录节本,正是依照此标准

29、,由最初的广收博录,逐渐演变为有选择性地著录。这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李筠嘉之藏书志由雏形走向成熟的过程。四版本选择不同由于李筠嘉所藏多为普通书,故经常会有同一书有多种版本的情况。在比对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部藏书志往往对同一种书的版本著录有异,而这些变化又并非漫无根据。大体而言,在一书藏有多种版本时,定稿者往往遵循了择善而录的标准。如江淹别集,古香阁藏书志最初著录为“江醴陵集二卷,百三名家集本”,后改为“江文通集二卷,二十名家集本”,又旁注曰:“有原刻本醴陵集十卷”。到慈云楼藏书志时,便已著录作“醴陵集十卷,歙江氏刊本”。这显然是由于原刻的价值要高于后刻之丛书本。再以苏轼之易传九卷为例。古香阁藏书志初稿作:苏氏易传九卷 津逮秘书本宋苏轼撰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嘉祐丁酉进士,历官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提举常州玉局观。谥文忠。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实三苏氏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大体近於王弼,然辅嗣惟畅元风,东坡多切人事,实不相同。而文辞博辨,足资启发。朱子驳其十余条,未足为全书病也。焦竑、闵齐伋亦有刊本。而此本讹舛不可悉数。国朝张海鹏依焦本校正刊入学津讨原。古香阁藏书志改稿作:苏氏易传九卷 学津讨原本宋苏轼撰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历官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后提举常州玉局观。谥文忠。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