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5.45KB ,
资源ID:36980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980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docx

1、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摘 要:首先,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阐述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学(包括课改)的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融合多元文化,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其次,本文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较为全面、深刻地探讨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主角与配角;个体与全体;美育与育人;生动与主动;创造与实践;综合与融合;考试与评价。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改革,教学策略正文: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小学

2、音乐教学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中国,以双基和唱歌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国家正式将器乐和音乐欣赏写入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没有摆脱以唱歌为主,以基本乐理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审美教育的方向。在教育目的上,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艺术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操作,甚至是训练学生应考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模仿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老师说了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接受的是认知性的、传承式的教学,以至于有些学生学了九年的音乐,在许

3、多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没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在20世纪末,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认为,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因为音乐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音乐教学必需体现学生的美感教育,特别是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是多向思维的能力手段之一,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以提高

4、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例如:课堂上经常用到的律动、游戏等活动,能使学生逐步提高对音乐美的感知、鉴赏及表现,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加强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但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音乐教育虽然不断受到重视,但也必须看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还是忽略了音乐教育,还是从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品德优良中差。在我校毕业几年的学生中,我发现在学校读书时经常受到老师批评教育的学生,见到老师都很热情,很有礼貌,而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反而见到老师视而不见,或者干脆避开,这就是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好坏的误差。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

5、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得使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但作为音乐教师在学校不重视的情况下,尽量搞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加强素质教育的活动,例如:班际合唱,它是一种集体审美活动,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素质教育,在合唱过声部协调、均衡,达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互相包容的集体主义精神,我每年搞一次班际合唱比赛,并要求班级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要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活动,以加强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

6、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各种功能的发挥。当前,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例如: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用专业教育的眼光和要求看待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问题;重视一节音乐公开课的质量,忽视平时的教学质量;重视音

7、乐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艺术比赛成绩,忽视艺术活动本身的育人目的;重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及音乐教育对德、智、体等各育的重要辅助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公开课、示课的“骨干”教师中,存在着抓少数“重点”音乐班的问题等。这些做法,与素质教育都是背道而驰的。尽管教师对音乐教学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应该说,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才真正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三、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改革则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

8、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融合多元文化,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那么,怎样能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本文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一)主角与配角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实现一个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从原来的主角转变成配角,学生则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角。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曾经存大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形式,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知识和文化的广阔天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必须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

9、是活动的主角,教师是活动的配角,即策划人和引导者。教师应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教学要提倡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采取围绕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容为单元的办法,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音乐材料,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逐渐培养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审美和情感涵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欣赏学生各自在的音乐兴趣和爱

10、好,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融洽的人际环境,真正把学习音乐的欢愉带给每位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上,教师都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而且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纪律的安静,一节课都是绷着脸,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好象啥也不清楚,啥也没记清,甚至连歌谱都没学会,更别说乐理知识的掌握,歌曲的分析处理。学生的参与和表现音乐了。据我所知,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每次上课都要做发声练习。教一首歌,先要进行节奏训练,视谱练唱,朗读歌词,边朗读边打节拍,边唱歌边打节奏,学生大多数在没有理解歌曲容的情况下,几乎都是机械的唱歌,没有感情的歌唱根本就谈不上对音乐的表现和鉴赏。有的教师一会

11、提出这要求,一会提出那要求。由于要求过多,学生常常顾此失彼,觉得枯燥无味,时间长了也慢慢的就不喜欢上音乐课了。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为什么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呢?也就是说这种教育是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但传统的教学都是重教学的结果怎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音乐中的愉悦问题。曾经听音乐主编吴斌说过:“老师在落实课堂教学时,就必须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中真正懂得音乐的美、音乐的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积极性和兴趣。”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前提,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去。现代教育观念在提倡以学

12、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提倡师生互动。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没有权威与强迫,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二)个体与全体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要把着眼点转向重视对“人”的培养,体现对“人”的教育上来。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一种学习的工具,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当前普通音乐教育中,明显存在着一个误区:尖子教育、英才教育,即只

13、重视个别优秀学生的艺术教育。一些老师往往偏爱个别音乐条件好、四肢灵巧的学生,有音乐专业技能的学生受宠,缺少音乐细胞的学生遭受冷落。在上级视察时,一些学校让艺术尖子学生独唱、独奏、作画等,甚至还给个别艺术尖子学生冠以小歌星、小舞星、小画家等称号,以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绩和水平。有的学校占必修课时间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灶、上声乐、钢琴课,把有限的必修课教学时间,放在辅导少数艺术苗子身上,艺术教育成了少数艺术尖子的成才园地。这种只重视个别学生发展的做法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重在提高每一个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和全面素质是相悖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音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涵的重要体现。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

14、体学生,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无论是音乐感觉良好具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学生,还是缺乏音乐细胞、音乐感知呆板的学生,音乐都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应该是人人均等的。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正是指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重视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竖笛进课堂的器乐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在潜能,又必须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竖笛

15、音色纯美,发音准确,表现力丰富,简单易学,深受学生的喜爱。为使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单旋律的曲子配成一首几声部的全奏曲,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乐器的技能和程度,自选声部。基础较好的孩子吹奏主、副旋律,其余的孩子吹奏和弦与低音。或者为乐曲配置节奏乐器,使全体学生都在参与每个孩子都为完成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当乐曲达到了声部和谐、节奏整齐时,孩子们无不为自己演奏的美妙乐曲所感染,为自己的努力结果而欢欣鼓舞。在这默契的合奏中,蕴藏着孩子们的自我精神与集体精神。这一教学形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与合作

16、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三)美育与育人在音乐教学的诸多功能中,美育功能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功能。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教师应注意到,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都应得到提高,教师应按照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发挥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特殊功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如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创造、情感);漠视音

17、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培养音乐家”。奥尔夫也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人的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促进人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的田野一课的合唱教学中,我们应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涵,为学生创设感受这首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学习环境。

18、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室中布置一个情景画面 “布满了鲜花绿草田野”的画面,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出巨幅田野画面。照明灯上布置一些深浅不一的绿色彩条,使教室光线适度、柔和。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从电视片祖国各地中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段:巍巍的群山,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湖水,无边无垠的稻田,雄鹰展翅高飞,林中的山羊、野鹿 歌曲的形象有静、有动,在这音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的情感为之感动。他们身临其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着田野、山川、河流之美妙,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优美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力的钢琴伴奏等,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与感染作用,使他们准确地捕

19、捉到歌曲的艺术形象,并把自己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融汇到那柔美和谐的发音中。那起伏的歌声,描绘出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田野的形象,也表达出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赞美的思想感情。(四)生动与主动生动与主动,是音乐教学的一对翅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生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容: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音乐教学方法的生动化、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主动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20、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也就不会产生美好体验。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创造,才会成为可能。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五)创造与实践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

21、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国也曾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由于在教育目的、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大许多问题,收效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一进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音乐则是创造的结果。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二是个体感受的创造性。同一作品,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效果,音乐没有唯一答案,这就是创造性。三是音乐能激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表演风格。可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

22、造精神、意识和能力。如在“即兴创造”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即兴创编与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即兴编音乐故事,演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等。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是应不留痕迹的,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流淌”的。有些教学流程的进行是靠教师的谈话、表情、伴奏来引领的,新课程理念中强调“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 ,这种教师与学生间为创造音乐的美好意境而共同努力的默契交流正是培养学生理解、交流、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的高境界。创新,是人的特性,是人的天赋潜能。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动作, 形成了某个角度对已有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情绪体验的回忆、联想与表达。建立了音乐与主体经验的潜在联系。把创造的种子播入了儿童的幼小心田

23、。这正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学生的创造与表现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 正是这些幼稚、简单、并不完美的创造结果体现了他们可贵的探索精神,在创造与表现过程中使学生自然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得以发展。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并不需具备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情感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如果学生自发、直觉的创造活动受到很多教条、规矩的压力和限制,就会压抑和摧残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成长也必然受到影响。他们在人格的发展上会变得习惯模仿、从众,只愿意跟随生活中的常规模式,不善于适应新的变化,习惯于依赖他人、缺少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强调音乐的创造性,还要重视音乐艺术的实

24、践性。创造性与实践性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兴奋剂,能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与文化课相同的静态教学模式,学生正襟危坐,老师台上讲授。音乐教学的理性化、学术化、静态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提倡将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愉快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如在“创作实践”方面,要求学生(低年级

25、)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手势记录声音或音乐。(六)综合与融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倡多种艺术的综合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其实质是提倡开放式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多种艺术、多种学科、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的广度和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提倡以下综合原则:1、把感受、鉴赏、创造、音乐文化等在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容充分结

26、合起来进行教学。2、多种艺术综合。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感性材料不同而已。把音乐与舞蹈、影视、戏剧、美术等在的其他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金色的秋天一课,应选择与秋天有关的音乐、摄影、舞蹈、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音乐知识,应当利用与主题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为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主题,促使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3、多种环境的综合。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环境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4、艺术与非艺术结合。把音乐课程与语文、历

27、史等在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类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起来,等等。融合,即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指在音乐教学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对人的熏与感染,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七)考试与评价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

28、考核方式一直采用单纯的分数制,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考试分数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建立一套整体的、相互的、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要点如下:1、重视过程评价。评价容是整体的、全程的。将评价机制渗透在教材的各个单元和全书中,有助于学生直接、有效、愉快地参与评价活动。不仅注意终结性评价,同时也重视过程性评价。2、评价对象是相互的。例如,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以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容及学生主动参与的状况。 3、评价方式是动态的。例如,通过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对每学期的音乐活动加以记录,不仅可以增进

29、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通过逐年积累、对比,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具有音乐特色的达标制度。可尝试将原来的百分制改为达标制度或等级分制。既要改变以往的对音乐课的放任自流的轻视现象,又要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论,同时还要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四、结束语可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各种策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实践告诉我们: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拥有新的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否则,“穿新鞋、走老路”,依然会悖于音乐教育的真

30、谛、限制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主体经验的联系,突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综合性, 更要注意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满足他们精神与情感上的需求。我们相信,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一枝鲜艳花朵。参考文献:(著作)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教育1999年第一版,第198-199页。(论文)柳斌: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第01期,第27-29页。 (著作)郭声健:艺术教育论,教育1999年第一版,

31、第234-235页。(论文) 素萍: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高师教育2005年第3期,第88-89页。(论文)冀伟鸿: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构想,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年第9期,第12页。(论文)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2-32页。(论文)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12页。(论文)春华: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第114-115页。(论文)周燕菊:试谈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势,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第62-66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