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93.13KB ,
资源ID:36881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88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日本对华投资与贸易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日本对华投资与贸易分析.docx

1、日本对华投资与贸易分析日本对华投资与贸易分析目录一、 日本对华投资概述二、 中日贸易概述三、 对华投资新动向四、 投资新动向的背景分析五、 投资重点地区、企业、行业分析六、 影响投资业绩的因素分析七、 结论与启示一、 本对华投资概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投资风险大大降低,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再加上中国有着世界上仅有的最大市场,劳动力价格低廉,有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等等,由此引发了跨国公司包括日本公司的对华投资热。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成为近年来两国经济合作中最活跃的领域。在对华援助方面,日本主要提供日

2、元贷款和无偿资金援助。从一九七九年至今,中国共利用了四批日元贷款,累计金额达二万六千六百亿日元,占外国政府向中国承诺贷款额的一半;项目数为一百七十一个,涉及能源、环保、交通等。从一九八一年至今,中国共接收日本无偿援助约一千二百亿日元,居外国向中国提供无偿援助的第一位;项目数为九十八个,涉及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日本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日本是中国吸引外资、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优势互补。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日本跨国公司更是大举进入中国,日本大跨国公司投资项目急剧增加,几乎涉足中国所有的开放领域。 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显示,

3、在1993年以来,日本企业在华投资项目猛增。到1997年9月,日本最大的20家工业公司除了特殊行业的烟草公司外,其余19家已经全部在华投资。世界排名最前列的6家日本综合商社,即三井、三菱、伊藤忠、住友、丸红和日商岩井,在华投资项目数一共达到770余个。其中伊藤忠商事投资项目最多,达到230个。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额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3年间有所下降,2000年以来又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项目数1602个,增长41.02%;合同金额36.02亿美元,增长44.71%;实际使用金额32.45亿美元,增长8.07%。截止2001年4月底,在中国的日本投资企业已有2万余家,合同国际资本

4、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实际使用日企资本金额290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国际资本金额排序,在所有来华投资的国家中,日本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二、 中日贸易概述中日经贸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左右,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领域。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日贸易额8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416亿美元,从日本进口415亿美元。(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0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突破800亿美元大关,达855.2亿美元,其中日本对华出口303.5亿美元,增长30.1%;日本从中国进口551.7亿美元,增长28.7%)。

5、2001年前四月,中日贸易额二百八十六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一成六。其中中方出口一百四十六点二亿美元,进口一百三十九点八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的主要是电器、机械、半导体等电子制品;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纺织品、机械类产品、食品。日本连续八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 (一)从对华出口商品看,家电产品、通讯器材、IT产品及零部件、小轿车、汽车零部件、纺织品、钢材、非矿等产品有较大增长,占对华出口总额的53.8%。 1、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超过8%,电信事业发展迅速,对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需求增大,日本电子、机电产品对华出口总额达8991亿日元,占出口总额的27.4%

6、,比上年增长32.8%。其中,通讯器材对华出口666亿日元,占2%,比上年增长85.4%;半导体及零部件为2600亿日元,占7.9%,同比增长39.5%。音响器材对华出口数量增长了227.5%;电视照相机增长了138.3%。这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也表明日本电子生产厂家调整生产战略,将电子生产工厂向中国转移,对生产用电子产品零部件的需求增加。在一般机械中,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装卸机械、金属加工机械、加热及制冷机械、建设用及矿山用机械连续下降。运输机械中汽车增长了40.2%,其中小轿车增长了70.3%,而大轿车和卡车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由于中国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材的

7、需求,2000年日本对华出口钢材金额增长了31.3%,金属及其制品整体增长了21.2%。非金属矿产品增长了49.7%,达653亿日元。 3、在化工品中,由于中国化学工业水平的提高,产品种类日趋齐全,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加,2000年日本对华出口塑料及有机化合物呈上升趋势,全年出口额达4301亿日元,增长25.8%。 (二)2000年中国对日出口5.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1.9%。除玉米、大豆、纸浆外,其余主要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对日出口主要大类产品是:纺织品、机械电子产品、食品、金属及其制品和矿物性燃料,上述产品的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74.9%。其中: 1、纺织品出口额为17999亿日元

8、,同比增长20.7%。由于日本个人消费持续低迷,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引起日本纺织生产业者的不满,要求日本政府对华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2、机械、电子产品对日出口额为15534亿日元,占对日出口总额的26.1%,同比增长32.1%。由于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日本民间设备投资的增加,中国对日出口事务用机械和音响映像机器分别增长了68.4%和29%,占对日出口机电产品的36.2%。 3、98年日本农业欠收,紧急从中国进口蔬菜等农产品,以此为契机中国农产品进入了日本市场。2000年中国对日出口食品增长6.2%,达6351亿日元,占对日出口总额的10.6%。其中鱼类出口259

9、4亿日元,占食品出口总额的40.8%。尤其是对虾增势较大,同比增长57.4%。蔬菜在数量上增长了7.1%,但金额下降了2.9%。(我对日出口农产品应加大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的出口力度,应在扩展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4、日本经济的缓慢恢复,也增加了对金属和金属制品的需求,2000年中国对日钢材出口增长84.2%,达663亿日元,同比增长51.7%。 5、受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影响,中国对日出口原油数量下降2.8%,金额上升56.5%,达1179亿日元,占对日出口总额的1.9%。其中,石油制品金额增长了104.7%。 2001年受美国经济减速、日本经济低迷、世界石油价格高涨、人民币汇率坚挺、

10、2000年基数较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增幅较2000年减缓。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1-5月中国对日出口179.5亿美元,增长16.5%,而从日本进口172.7亿美元,增长11.7%,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由最初的矿产品、燃料、粮食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服装等为主,且商品档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贸易方式也由单纯的一般贸易方式发展到现在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补偿贸易和租赁贸易、转口贸易等多种方式。目前,三资企业对日出口已占中国出口额的50%以上,进口所占比重亦超过60%。2000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占其国内产量的五分之

11、一。 为进一步发展长期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2000年12月,两国1978年初成立的中日双方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根据中日两国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四原则和贸易协定的精神,在1995年双方签续的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友好协商,在取得各自政府的支持下,就中国向日本出口原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建设器材的长期贸易,作为中日两国贸易的一部分,签订了2001至2005年新的五年协议。双方还就研究将玉米作为新的商品纳入中日长期贸易协议的可能性签订了备忘录。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日本许多企业更加看好中国的市场,乘中国入世东风,再度抢滩中国市场。

12、 中国从1979年开始使用日元贷款,截止2001年3月,中国共利用了四批日元贷款,累计金额达26677亿日元,约占外国政府向中国承诺贷款额的50%。贷款涉及能源、环保、交通等约171个项目的建设,实际使用日元贷款17422亿日元。日本政府贷款等资金合作对中国加快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对此一直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带动了日本产品的对中国出口,而且有利于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双方贸易也产生了某些矛盾和摩擦,如2001年以来,日本单方面对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三种在日本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实施紧急设限,并以各种原因限制我部分

13、产品的进口等,背离了日方一贯主张的贸易自由化原则。这一措施严重损害了中国出口企业、生产者和农民、日本相关业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带来严重损害。中日贸易随着日本在华投资的增加而发展,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贸易”特点,而其主要贸易形式是加工贸易。2000年在中日贸易当中,三资企业进口比重占68.5,出口比重占56,实际上,日本国内企业和在华日资企业之间开展的贸易已占中日双边贸易的“半壁江山”。从统计看,近年中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是纺织和机电产品,而从(9298年)日本对华投资产业结构看,电气设备行业占18.7,机械行业占9.0,纺织行业占10.37。由此可见,中国对日出口的

14、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同时也与日本政府鼓励“开发进口”政策密不可分,是中日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必然结果。三、对华投资新动向(一)日本企业正在纷纷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目标是把中国作为国际生产基地;调整并加强在制造业的投资,产品涉及广泛领域。 日本在华投资已开工的一万多家企业,不仅在中国各地积极开展各种生产和销售活动,而且将产品大量返销到日本或出口到其他国家。2000年夏天,日本经济新闻对日本大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计划扩大海外生产。其中,的公司表示准备在中国扩大生产。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1月份对日本国内1000余家企业所作的最新的一项专门调查则显

15、示,约3成日本企业考虑来中国设厂,甚至打算将其主要生产基地全数迁往中国。在服装、电子部件等价格竞争愈激烈的行业,准备迁往中国的比例也愈高。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以高新技术为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例如日本企业在广州的投资中,在制造业的总投资占其在穗投资总额的近95%。近年新崛起的日本迅销公司“尤尼克罗”充分利用中国的成本竞争力优势,在中国的约100家加工厂委托加工“尤尼克罗”品牌服装。目前该公司在日本拥有500多家连锁店,销售的大部分商品都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深受日本消费者青睐,使“中国制造”服饰在日本服装市场形成品牌化;日本东芝公司2001年3月18日宣布,本月内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显像

16、管电视,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全部转移到中国,这以后所有东芝牌电视机上都将打有中国制造的印记。目前,东芝公司在华总投资额已达60亿元,拥有23家合资公司,员工近万人。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复印机、电梯等方面,几乎涉及东芝所有事业领域。日本其他电子企业都正在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电视机有索尼、松下电器、三洋电机和三菱;收音机有三洋电机和夏普;微波炉有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复印机有夏普和美能达;手机裸机有松下通信等。索尼从1998年起在上海生产纯平彩电,其中80返销日本。当地用于制造25英寸以上大屏幕纯平彩电生产线,具世界一流水平。三菱电机公司也于2001年夏季开始委托中国厂家生产彩电

17、,其中大部分产品返回日本市场。预计今后彩电、录像机等进口产品的“中国制造”比例将继续上升。日立披露“日立在华事业构想”。2001年10月22日,日立制作所社长庄山悦彦在北京饭店召开“日立在华发展战略发布会”,披露了“2005年度日立在华事业构想”。此构想将在近年来成长显著、今后市场潜力可观的中国市场付诸实施。构想预计,截至2005年度,日立在华的销售额将从现在的11.5亿美元(2000年度)增长到45亿美元,增长约4倍;现地生产将由目前的5.2亿美元(2000年度)扩大到40亿美元,增长约8倍;采购额将由目前的5.8亿美元(2000年度)扩大到37亿美元,增长约6倍多。本田把亚洲最大生产基地移

18、师中国。本田是世界最大汽车、摩托车制造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占据了全球一半的市场。本田已经把亚洲最大生产基地移师中国, 2002年预计将有12万辆不同款式的摩托车销往日本市场。据悉,这也将是日本首次从中国进口在中国生产的摩托车产品。本田还将利用其国际销售网络,将新公司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使新公司发展成全球性供应基地。目前,中国注册的摩托车厂家有近1000家,是世界第一摩托车生产国。但国内企业由于厂点分散,生产集中度低,造成价格战烽烟不断,致使一些大企业深受其累,缺乏在产品开发上的投入,总体水平不高。中国入世后,中国摩托车行业势将面临一次中外资本大重组。 丰田誓言将争做中国市场霸

19、主。当全世界的汽车生产商的目光都盯上“入世”后中国广阔的汽车市场时,世界第三大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社长张富士夫(Cho,Fujio)在2002年一月份专程到天津出席第九次中日经济讨论会时,语惊四座:“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将在2002年内推出一款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日本在内都没有生产和销售过的环保车型,将凭借这款最新的车型把在中国的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张富士夫说:丰田将遵循立足于现地生产的理念,立足长远开发中国轿车市场;今后几年的首要工作是在中国建立销售网;长远目标是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占10份额。” 使“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口号尽早成为现实。日本丰田

20、汽车公司2000年度名列全球第三大汽车公司。90年代初,它年产汽车已经超过了400万辆接近500万辆,产量占世界第二。2000年度它获利713亿日元,比前一财政年度增长15。丰田先后在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并将汽车研究发展中心建在当地,实施当地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的国际化战略。 松下从制造和销售扩展到研发领域松下电器产业公司2000年11月关闭了在美国肯特基州的电子微波炉工厂,而将生产集中到上海,预计2001年在上海的微波炉产量将比上年增加1倍,达190万台。从年代开始至今,松下在中国的投资额已达亿千万美元,拥有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人数约万名,成为在中国具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随着

21、因特网的普及,在中国将会出现数字电视等与网络相关的巨大市场。(二)投资规模趋向大型化,效益普遍良好投资额急剧放大。80年代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多数属于试验性项目,因此单项投资额度不大,有的仅有1.2万美元。近年来日本跨国公司在华单个项目投资额平均超过1000万美元,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越来越多。日本企业在广州的投资项目规模较大,平均投资额超过1526万美元。而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项目有31个,占其总项目数的26%。日本京瓷、富士通、欧姆龙等公司也都计划扩大对华合作。日本是世界汽车生产强国,而中国汽车工业相对落后。近两年来,日本丰田、日产、本田等各大汽车生产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22、纷纷加大在中国投资、建厂,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及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 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经营情况普遍良好,成功率高。例如广州本田、日立电梯、松下电子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三)加强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建材、汽车等领域的竞争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是领导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而汽车、建材则是未来中国亟待发展的领域,都具有高竞争性和高收益性,均已成为日本企业投资的重点。例如在2000年中国彩电业几乎全面亏损的同时,东芝却在这个时候全面进入中国。在国内彩电销售停滞时,外国彩电占中国市场的份额却从过去的10左右扩张到目前的30以上,其中东芝彩电销售量跃居市场第一。东芝普通型彩电2000

23、年增长了3,而内投影电视增长了50。在国内彩电厂家大打价格战的时候,东芝技术含量更高的数字电视机在中国的卖价却不菲。日本三井公司已开始参与上海90万吨乙烯项目漕泾化工区的建设。(四)兼并、重组式投资方式增多迄今为止,大多数在华投资企业都是外商或者外商与中国伙伴新建的企业,或者说多数是“绿地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由于经历征地、建厂房、安装设备全过程,因此周期长。又由于信息化时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速度加快,周期长带来了风险大的问题。一些外商纷纷探索国外流行的收购兼并的方式在华投资。受日本国内母公司兼并迭起的影响,其在华投资企业的重组式扩张和合并也将增加。同时从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等出发,

24、日资企业间、日资也开始大量增加了兼并、重组式的对外扩张。例如:2001年3月,由中、日、港三方合资的东洋电机(中山)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由东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控股。再如:2001年10月29日,在中国家电市场沉寂已久的湖南中意电器集团公司与东洋电机(中山)有限公司宣布结成“新经济战略联盟”。 东洋电机由此接盘中意空调,取代了原来的外资公司:意大利的伊莱克斯公司。 再如:2001年9月25日,本田以中外合作企业天津本田摩托有限公司为存续公司,中国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其全部经营摩托车的子公司入股该存续公司。重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9956.5万美元,其中日本本田持有50的股份,新大洲持有4

25、7.33的股份,天津摩托集团持有2.67的股份,中日双方股权比例各为50。新公司在天津注册,现下设海南、上海、天津等3个分公司以及销售公司和研发中心。新公司生产的产品将使用“本田”和“新大洲”两个商标。公司初步计划,到2003年,年产量达到135万台,年产值61亿元人民币。又如:直到2000年6月,丰田汽车公司才与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个轿车生产点“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但是到目前为止才一年半时间,丰田已在中国建立了30多家合资工厂;丰田收购了大发公司,把天津汽车的技术源头掌握在自己手中;迅速提供了先进的8A发动机,使天津夏利获得了新的市场生命力,以致在夏利产品广告中

26、告诉用户:发动机决定汽车的价值。2001年底,丰田的中型客车柯斯达已在四川下线;在天津的轿车项目也将于2003年底如期建成,年生产能力达万辆。(五)投资的系统化程度加强随着投资规模扩大,普遍加强系统开发研究能力,甚至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使在华投资项目纵向一体化(既投资最终产品,也投资零部件生产、售后服务和技术开发)和横向一体化(既投资制造业,也投资服务业;核心业务领先,其他业务跟进)趋势同时加强。同时纷纷在中国设立投资性控股公司,使在华企业从作为母公司的依附,转变成一个集生产、经营、开发等功能于一身的独立实体。在此之前,日本公司的投资大多是单个的、分散,其投资的项目缺乏联系,不能形成一个系

27、统。通过设立控股公司,构建了日本公司在中国的最高层次公司。这个公司担负起了投资和再投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产品销售、人员培训、信息提供和资金融通等多项重要服务功能,能够将在中国的项目协调为统一的系统,便于通过电脑联网进行购料、生产、销售最低成本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丰田在天津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其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松下电器公司2001年2月日宣布,松下电器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正式成立。此次成立的研发公司初期投入为万美元,人员名,至年投入金额及人员数量将分别达到亿美元

28、和人。作为松下电器在全球的研发基地之一,主要从事下一代数字网络技术包括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的研究开发。此举表明松下电器在中国从依靠制造业和销售发展到了包括研究开发在内的综合领域。松下认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市场高潮将在三年后到来,为此在第三代产品的研发上已投入了约折合100亿人民币。松下进入全球及中国通讯市场的前三名,目标是2003年松下通讯产品中国市场及全球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2005年占有率达到15%。(六)强烈要求进入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一些日商要求中国开放服务业领域,使其能够进入银行、保险、电信、物流、批发、零售、外贸以及专业咨询领域。目前中国也已经进行了这些领域开放的试点工作。 四

29、、投资新动向的背景分析(一) 日本国内因素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企业在日本经营困难,发展前景不看好是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将日本经济推入长期萧条之中。为刺激经济回升,日本政府从1992年8月起连续10次推出以减税和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后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财政危机空前恶化,目前日本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另方面,日本银行从1991年7月起连续10年下调官定利率至0.35%和0.25%,目前日本的官定利率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日本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使2001年以来,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恶化。据日本

30、银行2001年6月发布的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资料,2001年度日本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减少0.5%,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更将减少1.1%;其经营利润将减少0.9%,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更将减少6.4%;其设备投资将减少5.9%,其中非制造业企业更将减少8.0%。企业经营收益下降,迫使企业裁员和降低工资,以致近年日本工薪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呈下降之势。(二)到中国投资的比较效益较高,前途广阔中国投资市场的吸引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且即将加入WTO,其广阔的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已无庸质疑。近来,中国政府为迎接入世,修改调整了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放宽对国际资本的限制,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日

31、商对今后对华投资更充满信心。2001年版日本贸易振兴会海外投资白书也显示,今后5年中国是日本企业首选的投资国,其中一般机械、机电、化学和汽车行业的投资增加将很明显。大量日本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主要原因是投资成本和比较效益差别巨大。例如:同为海滨城市的日本横滨与中国上海相比,房地产价格高出6倍,通讯费高出2倍,电费高出1倍,劳动力价格更是高出612倍;在急剧扩大的数码相机市场,尽管技术优势全在日本,富士相机仍然把其在苏州工厂的生产能力从1999年的15万台提高到2000年的50万台,因为使用日本制塑料外壳一个需1500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6.75元),相同质量在中国生产只需500日元

32、;又如:目前本田在中国生产的引擎等重要零部件的质量已达到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价格却至少比日本国产摩托车便宜3至4成,因此本田公司决定所需生产材料及零部件全部在中国当地采购。有日本投资者就坦白地讲:到中国投资有三利:一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企业渡过难关的生存能力;二是中国除劳动力便宜外,劳动力素质、技术力量均不错,且有地理上距日本很近的优势;三是中国的东方文化有与日本文化相近的优势。”日本财政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内,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减少了36,在东南亚的投资也减少了一半。日本对东南亚电子业投资效益的下降,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及国内政治稳定,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使日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成倍增长,并使中国成为日本在亚洲投资的首选目标。日本企业打入大有发展前途的巨大的中国市场来抢占“滩涂阵地”。这表明中国“入世”后,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据日中投资促进机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