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8.51KB ,
资源ID:36866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866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docx

1、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目 录写作提纲 3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三次采油技术 4二、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 5三、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 6(一)聚合物驱油技术 6(二)复合驱油技术 8(三)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制 81、石油磺酸盐 92、石油羧酸盐 93、改性木质素成酸盐 94、烷基苯磺酸盐 9四、中国的三次采油技术发展趋势 10五、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4写作提纲1、三次采油技术介绍。2、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现状。3、主要的三次采油技术:化学驱采油技术。1)聚合物驱油在采油中的应用。2)复合驱油在采油中的应用。3)新型化学驱油及新型驱油技术在不同岩石种类的底层中应用。4、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

2、,分析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采油行业中发展的趋势。内容摘要:三次采油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与二次采油相比,它借助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提高驱油的波及体积和效率。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的化学驱油在技术、规模、效果等方面均已走在世界前列。近30个矿场的表明,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10%,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5%-20%。1997年,中国聚合物驱增油量303104t,“九五”期间增油1500104t.中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和陆相生油,预测二次采油的平均采收率为34.2%,近百亿吨储量留在地下。这一条件为中国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巨大潜力。今后,中国的三次采油要在驱油机理、深化对油藏的认识、降低驱油剂

3、成本和用量、先期深度调剖、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等诸方面加强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关键词:三次采油 化学驱 复合驱 经济效益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一、三次采油技术石油是一种非再生的能源, 是发展石化工业的基础原料, 同时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石油采收率不仪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石油开采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次采油是依靠地层能量进行自喷开采, 产量约占蕴藏量的一。在地层能量释放以后用人工注水或注气的方法, 增补油藏能量, 维持地层压力, 使原油得到连续开采, 称之为二次采油, 其采收率约为巧一。当二次采油开展几十年后, 剩余油以不连续的

4、油块被圈捕在油藏砂岩孔隙中, 此时采出液中含水一卯, 有的甚至高达, 这时开采已没有经济效益。为此约有印一的原油只能依靠其它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开采, 这样的开采称之为三次采油, 国外亦称田祀甲技术。20世纪40年代以前, 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天然能量消耗开采, 一般采收率仅5%10%, 我们称为一次采油。它反映了早期的油田开发技术水平较低,使90% 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留在地下被废弃。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 达西定律应用于油田开发, 人们认识到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呈正比关系, 一次采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 从而提出了人工注水( 气) , 保持油层压力的二次采油方法, 使原油采收率提高到

5、30%40%。这是至今世界上各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 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但二次采油仍有60%70%的油剩留地下。为此,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采油采收率提高的原因, 从而提出了三次采油新方法。大量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 油层十分复杂,具有非均质性, 油、水、气多相流体在油层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注入水( 气) 不可能活塞式驱油, 不可能波及到全油层, 而且在多相渗流过程中, 受粘度差、毛细管力、粘滞力、界面张力等的影响, 各相流量将随驱油过程中各相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进一步扩大注入水( 气) 波及体积, 提高驱油效率, 才能大幅度提高采

6、收率。由此, 人们在非均质性的油层提出了多种三次采油方法, 一种是旨在提高注入水粘度、降低油水粘度差、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的聚合物驱; 第二种是旨在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注入水驱油效率的表面活性剂驱、碱驱、混相驱; 第三种是8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既可扩大波及体积又可提高驱油效率的复合驱。三次采油远不同于二次采油。二次采油是依靠人工补充油层能量的物理作用提高采收率, 而三次采油方法是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基础上, 又依靠注入大量新的驱油剂, 改变流体粘度、组分和相态, 具有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 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注入水波及范围, 而且使分散的、束缚在毛细管中的残余油重新聚集而被采出。因此, 三次采油要求更

7、精细地掌握分散原油在地下油层中的分布, 研究新的驱油剂与十分复杂的岩石矿物、流体的物理- 化学作用; 探索并掌握非牛顿流体多相渗流的基本规律。从而正确合理地进行油田开发部署- - 井网、井距、层系划分、注采关系、注采工艺、动态监测、相应的地面集输系统和净化处理等。总之,一整套技术都将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油田开发要建立在更广泛的多学科综合应用基础上, 从宏观和微观上更深化对地下流体渗流的认识, 深化对油田的认识。三次采油将把油田开发带入一个更高技术水平的新阶段。二、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根据对我国个主要油田的个注水开发区进行的调查, 目前产出液含水量达卯以上, 开展三次采油迫在眉睫

8、。近十年来, 我国石油消费年均递增以上, 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 从而导致石油出口量不断下降, 进口量大幅增加, 于卯年重新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如果今后巧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 石油消费增长率约为, 而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能达到左右, 更多地利用国外石油资源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可避免。实践证明, 采用三次采油方法能提高采收率, 增加的可采储量相当于全国目前剩余储量的。若把这种潜力挖掘出来, 相当于我国的可采储量增加一倍以上。为此, 发展三次采油是我国石油开采的必经之路。自年以来, 三次采油技术已列人国家“ 七五” 、“ 八五” 、“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 既重

9、视了室内研究, 又安排了现场试验, 并在很多油田大规模实施, 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七五”期间, 主要研究中相微乳液聚合物驱油的可行性, 并将之应用于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 考察了各种因素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八五”期间完成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现场试验, 在经济和技术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同时, 平三元复合驱在大庆、胜利、辽河和新疆油田都开展了先导性现场试验, 其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卯年底, 提高采收率项目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个, 每年增加的产量达到, 基本抵消了每年自然递减的产量。研究表明洒三元复合驱不仅能通过提高流度比来提高波及体积, 而且可以通过两类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作

10、用显著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一类是由碱和原油中的酸性物质作用而成, 另一类是添加的表面活性剂。“ 九五”期间的任务是开发驱所需的廉价表面活性剂来更大程度地降低三次采油的费用。三元复合驱的组成在人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是注人段塞的主要组成, 由于不同的化学试剂组成的驱油剂,其作用有互补性和复配增效性, 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使用缓冲性碱免马和乌复配不仅使原油中石油酸转变为具有表面活性的石油皂, 而且也不会与地层岩石反应而消耗碱和破坏地层。若外加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皂之间有协同效应, 则不仅使原油和水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值, 而且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可小于, 使成本大大降低。在化学驱段塞

11、中直接注人聚合物可显著提高其粘度, 提高水油流度比, 大大增加波及系数。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在一起使用还可显著降低油砂对三者的吸附损失。三元复合驱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石油磺酸盐及其衍生物, 还有一些其它的表面活性剂如天然梭酸盐、石油梭酸盐、造纸黑液、木质素磺酸盐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也用于不同的油田中。寻找驱油体系配方的方法是比较复杂的, 它随着人们对驱油机理的认识的深人而不断地发展。介阮产和田苗提出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应达到一 一一月玩司等人用相态体积扫描方法, 认为当中相微乳液与剩余油相和剩余水相的界面张力相等时的驱油体系为最佳花等人根据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乳状液的颜色和乳化程度来决定其优劣。这些

12、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寻找配方的普遍方法, 但它们都具有费时、人力物力消耗大等缺点, 不足以揭示驱油体系配方的内在规律, 这就要求人们探索新的方法。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在试验安排上尽可能减少实验次数, 但能获得较全面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科学分析,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 得到明确的结论。这种方法经过人们长期实践, 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一)聚合物驱油技术1979 年, 原石油部将三次采油列为我国油田开发十大科学技术之一, 进行了技术调研, 并组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 揭开了我国三次采油高速发展的序幕。1

13、982 年, 对国外五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十余种三次采油方法筛选标准进行了综合分析, 对我国23 个主力油田进行了三次采油方法粗筛选。1984 年开始在大港、大庆、玉门等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油、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国际技术合作, 为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和掌握80 年代国际三次采油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七五( 19861990) 、“八五 ( 19911995) 期间, 三次采油技术连续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遵循“立足国情, 着眼三次采油转化为生产力, 加快快实现工业化应用步伐 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探明气源不足, 油田混相压力较高, 不具备广泛混相驱条件的国情, 确定化学驱油为我国三次采油的主攻技术。

14、首先将机理清楚、技术较简单、成本较低的聚合物驱作为重点。严格遵循科学试验程序不超越, 实施步伐必须加快的原则, 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 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基本掌握, 并完善配套了十大技术。即注水后期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聚合物筛选及评价技术; 合理井网井距优化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 注入井完井、分注和测试技术; 聚合物驱防窜技术; 聚合物配制、注入工艺和注入设备国产化; 采出液处理及应用技术; 高温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方案设计和矿场实施应用技术。使聚合物驱先导性和工业性矿场试验均取得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0%以上的好效果。至今大庆油田已经在25 个区块进行了工业化应用, 从已完成聚合物驱全过程的

15、工业化聚合物驱区块看, 平均含水下降幅度达到了24.8 个百分点, 其中北二区西部东块含水下降幅度达到了35.2 个百分点; 受效高峰时的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到了40t , 与注聚前相比, 日产油增加了30t 以上。聚合物驱与水驱相比, 大幅度地减少了注水量, 提高了注水利用率。25 个工业化区块总计少注水1.93108m3 , 按每方清水3.5 元计算, 可节约费用6.76108元。根据喇南一区和北一断西工业性试验区资料统计, 聚驱吨油耗水比水驱减少21.8m3, 相当于吨油成本降低30.52元, 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区块已累积产油4992.43104t , 相当于节约成本15.24108元

16、, 仅以上两项, 聚合物工业化区块已节约成本22108元, 平均每年节约费用3.14108元。预计到25个区块聚驱全部结束后, 将节约费用51.6108元。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的年产量已经占到全油田总年产量的22.6%。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日趋成熟、各项配套技术措施的日益完善以及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加大, 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高产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二)复合驱油技术在“七五”攻关掌握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基础上, “八五”期间按系统工程组织了科技攻关, 开展了复合驱油机理、多种化学剂间相容性和协同性、驱油剂和油田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复合驱数值模拟软件研制、合理注采

17、关系和动态监测、注采工艺及采出液净化处理等技术的研究。期间, 人们主要开发研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本磺酸盐为主的表面活性剂、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萘磺酸盐等多种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大庆油田采用抚顺洗化厂的重烷基苯成功研制了驱油用重烷基苯磺酸盐, 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并应用到杏二中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 目前已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 大庆油田正在开展原料组分相对单一的烷基苯磺酸盐精细化合成研究, 初步评价结果已显示出良好的界面活性和驱油效果。此种新型的、组分相对单一的烷基苯磺酸盐如能成功工业化生产应用, 势必很大程度地解决多组分、宽分布

18、表活剂体系所带来的活性剂自身色谱分离问题, 进一步提高该类表活剂的驱油效能。自行设计了不同油区、不同类型的五个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方案和实施方案。1993 年在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小井距试验区试验成功。 在采出程度54%(超出水驱预测最终采收率属油田枯竭)条件下,又提高采收率13.4%,使总采收率达到67%。目前,三元复合驱虽然已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 但是其较高的化学剂成本和地面设备投资是限制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降低复合驱成本是工业化应用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多年的三元复合驱实验表明使用强碱会带来管线结垢、地层伤害以及产出液破乳难等问题, 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应是碱的

19、适应范围应由强碱到弱碱, 进而由弱碱到低碱, 最终达到无碱; 并且还应提高表面活性剂性能, 增强其耐温抗盐能力, 减少复合驱中化学剂用量,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三)新型化学驱油剂的研制化学驱油剂费用是影响化学驱油经济效益的关键, 也是当今世界三次采油难以工业化推广的重要原因。“八五 期间, “三次采油新技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第三个重要内容, 就是开展国产驱油剂的研究。从立足国产、降低化学剂用量和采用廉价原料三个方面入手, 开展了多种表面活性剂的研制。1、石油磺酸盐石油磺酸盐作为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优势在于可就地取材利用本地原料合成, 工艺流程简单, 成熟, 易操作, 成本低, 有良好

20、的界面张力性能。但由于石油磺酸盐原料组成复杂导致生产工艺参数难以确定, 磺化过程中副产物量大使得产品性能不稳定, 净化工艺繁杂。1991 年由大庆油田研究院研制出的PSD- 2 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可与强碱或弱碱在一定范围内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2005 年大庆炼化公司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先后应用反序脱蜡油和糠醛抽出油混合配成芳烃含量达40% 的原料油做为磺化原料, 合成石油磺酸盐小试产品能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目前已完成中试放大。2、石油羧酸盐羧酸盐包括石油羧酸盐和天然羧酸盐。90 年代初期, 黄宏度等人参照美国宾州大学的做法, 开展由烷烃汽相氧化法直接制备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石

21、油羧酸盐。“九五期间, 他们又研究出液相氧化法并进行了中试生产。天然羧酸盐就是将油脂下脚料水解、改性和皂化制得的。李干佐等研究出了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天然羧酸盐SDC- 1 和SDC - 2。据报道, 该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高, 有较强的抗二价阳离子能力、价格便宜而且来源丰富,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改性木质素成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由于其表面活性差, 因此主要用作牺牲剂或助表面活性剂。它和石油磺酸盐复配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复配体系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要求,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中试产品。4、烷基苯磺酸盐大庆油田所开展的五个以进口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 有四个是使用美国SCI

22、 公司的ORS 系列产品。这些国外进口的表面活性剂虽然性能优良, 但价格昂贵, 因而研制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国产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0 年大庆油田研究院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碱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各项性能决定于其组成结构, 进一步深入开展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从本质上揭示活性剂结构与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关系,并据此进行分子设计以获得界面活性更为高效、对原油的适应性更为宽泛的表面活性剂, 同时, 准确地阐述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也可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 从而为复合驱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四、中国的三次采油技术发展趋势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

23、积盆地, 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受气候和河流频繁摆动的影响, 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 泥质含量高, 泥砂交错分布, 油藏非均质性远高于主要为海相沉积的国外油田; 陆相盆地生油母质为陆生生物,原油含蜡高、粘度高。这种陆相沉积环境和生油条件, 加大了油田开发难度。理论和现场试验均说明, 三次采油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但从总体上说, 世界三次采油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至今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其主要原因, 一是三次采油机理复杂, 涉及多学科、多专业;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投入高和风险大。根据我国三次采油矿场试验粗略的经济评估,一般聚合物驱每吨原油成本比水驱增加200

24、300元, 复合物驱将增加300500 元左右, 每个企业受经济效益制约, 都有一个可承受的原油成本极限。因此, 以提高三次采油经济效益为中心, 进一步发展三次采油技术,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三次采油工业化的应用。我国CO2、天然气探明资源不足, 大多数油藏混相压力高, 不具备混相驱条件。因此, 我国三次采油主要发展化学驱。大庆在好油层进行化学驱油( 尤其是聚合物驱油),已取得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的好效果, 差油层投入化学驱油, 技术和经济效果都将发生变化。进一步开发新技术,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仍将是三次采油工业化推广应用的重大课题。1996年大庆开始在萨北、喇南, 在注聚合物前进行了深度调

25、剖井组试验, 后来的聚合物驱增产原油高于其他井组, 聚合物产出浓度大幅度降低。这项新技术的应用, 将会使大庆化学驱油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推广规模更大。胜利油田化学驱油地质条件远比大庆复杂, 孤岛、孤东油田, 地下原油粘度高达60mPas以上, 油层温度6580, 长期注水开发, 使特高渗透疏松砂岩已形成错综复杂的大孔道, 再加上地处淡水缺乏地区, 这些不利因素, 直接影响三次采油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为此给三次采油的应用提出了一批需要攻克的新课题。如以搞清水窜大孔道分布为中心的油藏精细描述新方法; 针对特大孔道的封堵和深度调剖新技术; 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提高粘度新技术; 以及抗温、抗盐

26、、廉价的聚合物研制等。这些技术的突破, 将会大大降低化学剂用量和提高驱油效率, 从而为三次采油应用创造更广阔的工业化应用条件。我国还有些更为复杂的油田, 有经济条件更为困难的老油田, 应根据企业的条件, 地处的环境, 因地制宜地发展三次采油技术, 如区块整体深度调剖技术, 有气源地区注气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二十世纪末,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全国各大油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局面, 改制与重组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另外, 我国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这使国外的许多大石油公司可以进人中国参与竞争, 同时我国的石油公司也可以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因此可以说, 中国

27、的石油企业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发展形式, 同时也将拥有更多的商业机遇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而且进口额将逐年大幅增加。海湾地区的石油质量优良, 而且价格也比较低廉,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地区。而依靠三次采油技术开采出的石油, 成本高, 油质差, 后处理工序复杂、费用高。况且三次采油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 还很不成熟, 有许多值得我们深人研究和探讨的东西。这就对三次采油技术提出了挑战。但是, 从长远发展来看, 继续对三次采油技术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毋庸质疑的。许多发达国家长期依赖进口石油, 但他们从来没有忽略过对三次采油的实验室研究。我国的石油绝大部分还是自己

28、开采的, 因而更不能减少对三次采油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 我国发展三次采油技术绝不能盲目, 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 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 我们应按照以下方向发展三次采油技术:1、三次采油是我国提高石油产量的迫切的战略性的任务, 每一项三次采油苯术都应以中国实际地质模型和原料为基础, 而不能直接采用国外技术。2、发展三次采油技术应遵守实验室研究先导性试验扩大的示范试验商业应用这一规律。同时注意探索最佳的试验方法, 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好的效果。3、三元复合驱油效率高, 成本低,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有两项工作必须开展一是从驱油机理上进一步深人研究, 二是

29、要研制开发廉价高效表面活性剂, 降低成本, 为石油的大规模工业化三次开采奠定基础。利用天然产物或工业废料开发研制应用于三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剂应成为今后降低三次采油成本的主攻方向。4、相态和界面张力试验及室内模拟驱油试验为筛选八三元复合驱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对决定驱油配方的指标和参数应该进一步研究确定。总之, 三次采油技术在二十一世纪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开发它。我们相信, 三次采油技术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低渗与低压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处处伴随着长庆油田。安塞油田是低渗低压油田,靖安油田也是,西峰油田巨大储量当中,绝大部分是特低渗的低油藏,然后是姬塬,又一个低渗低压油田。低

30、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这类油藏的开发问题。油藏的压力系数是指油层的压力与等深水柱压力的比值。通常情况下,新井的压力系数都大于1,也只有在压力系数大于1时,油井才会有自然产能。但在长庆油田,这个系数通常都小于1。 注水和超前注水是油田开发中一项常用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增加地层压力,形象地说就是为了把油“挤”出来。一般情况下,注水开发是指在油藏自然压力衰竭时,常在二次采油中实施的一项技术措施。超前注水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注水井在采油井投产之前投注,且要求地层压力达到一定水平,并建立了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的一种注采方式。由于鄂尔多斯三叠系特低渗透岩性地层油藏低渗低压,几乎所有的开发井在没有措施之

31、前,都没有自然产能。由于压力系数低,油藏开发中,一般都需要通过注水形成一个较大的启动压力,但由于大多数油藏裂缝发育,油层的压力敏感性又比较强,如果注水压力过大,又会导致油层过早水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水技术成了长庆人挥之不去的烦恼。如何掌握注入速度,如何平衡地层压力和注水压力,成为突破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关键技术。经过长期的探索,长庆油田利用渗流力学理论,结合油藏特点,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一套超前注水的注入速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水压力等技术政策,形成了特低渗油藏的超前注水开发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为长庆提高低渗油田单井产量、减缓递减的法宝,在油田开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特低渗

32、透储量的可动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对鄂尔多斯三叠系地质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孔隙结构的特征主要是平均孔道半径很小,且非均质程度较大、孔道大小各不相同,即各种孔道需要不同的启动压力,原油渗流符合非达西渗流特征。采用超前注水,在超前的时间内,只注不采,提高了地层压力,当油井投产时,可以建立较高的启动压力,当超前时间达到某一值后,便建立了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同时,超前注水有利于提高油相相对渗透率。根据对安塞油田岩芯的水驱油试验,当水驱油压力提高时,油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同一渗透率条件下,油相的启动压力梯度较高,因此,提高压力梯度,可使部分原不参与流动的油开始流动,致使油相相对渗透率上升。再次,超前注水还能避免因压力下降造成的原油性质变差。采用超前注水,可以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提高油相相对渗透率,并避免因压力下降造成的原油性质变差,从而提高单井产量。储层内的压力传递,是通过岩层中微小孔隙内的流体进行的,大量实际岩心室内实验表明,随着孔隙压力的降低,渗透率呈下降趋势;当孔隙压力升高,渗透率又会呈上升趋势。在长庆的超前注水技术中,注重均衡的地层压力作用,使注入水在地层中均匀推进,首先沿渗流阻力小的较高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