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爱国消息写作学复习资料消息写作学(沈爱国 著)第一章 消息写作流程概述1.1思维与信息:消息写作流程就是记者在新闻思维支配下的处理信息的过程。思维主宰着写作过程的始终。消息作品是新闻思维与信息的结合体。12消息写作流程轮廓:消息写作流程大致划分为五个重要环节:预备期(记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期);感知期(记者新闻思维的孕育早期,是记者感受并储存信息的阶段);内孕期(是思维发展渐趋成熟的阶段,是筛选素材、提炼主题、布局谋篇的时期,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理性飞跃);外化期(记者构思成形、投入写作的时期);反馈期(记者与受众的思维与实践双向转化的阶段)第二章 消息写作主体素质2.1主体的品质素质:强
2、烈的事业心;坚韧不拔的意志;真诚坦荡的胸怀;超乎寻常的胆略;2.2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深刻性;敏捷性;系统性。2.3主体的构思能力:新闻写作的构思,是指记者在掌握新闻事实素材的基础上,孕育作品的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信息作品的整体设想。构思的作用:连结采访和传达的纽带;设计消息作品的蓝图;不断协调写作心态。2.4主体的传达能力:消息写作的传达,是指记者运用语言符号及其形态构成,把记者构思时孕育在头脑中的内在形态,外化为可供受众接受的客观存在物精神产品,也即消息作品。传达行为要符合以下要求:可接受性;逻辑性;精细性。第三章 消息写作基本原则消息写作的
3、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可读性原则;指导性原则。3.1真实性原则:新闻为什么要真实:这是消息的特性所决定的;这是新闻媒介的信誉所系;真实是消息的力量所在。消息写作如何做到真实:选择事实要全面;运用事实要客观(一是准确地反映事实的客观实际,二是要通过事物本身说明问题,避免由记者自己抒发感情和议论);表达事实要准确(1、构成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词;2、引用的各种资料都必须准确无讹;3、消息中的环境、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心理活动、思想认识的描述也必须准确。)消息写作怎样防止失实:故意性失实,指作者往往出于某种不正当的动机和需要,故意捏
4、造事实,虚构情节,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非故意性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作者往往因为观念模糊,认识不清,选择角度不当,或者知识不足,表述不正确,粗心大意而造成事实有出入。常见的失实表现:面壁虚构,通篇捏造;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合理想象,夸大渲染;乱扭角度,牵强附会;知识贫乏,闹出笑话;粗心大意,酿成差错。避免失实的途径:“一知半解”的不写;消息要抢时间,但不能草率;“永远不相信自己的记忆”;正确交代因果关系;严禁“想当然”;不能浓缩时间和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借口传音”;批评报道力求“十拿十稳”;客观报道,少下结论;用形容词要吝啬;稿件写完后要审稿。3.2时效性原则:两层含义:迅速及时,简短明
5、了消息为什么要快和短:为了充分发挥消息的作用;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有利于在新闻竞争中获胜;消息怎样做到快:渠道通畅来源快;思维敏锐发现快;作风顽强抓住快;技巧熟练写作快;采用先进技术发稿快。消息怎样做到短:一事一报(通过一人一事,一个场面,抓住其中一个点,或一个片断,传达一种信息,反映一种情况和倾向);即时报道;精心选材;恰当结构;惜墨如金。3.3可读性原则:消息的可读性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愿意读,喜欢读,独得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国以鲁道夫弗莱西、罗伯特冈宁和亚瑟奎勒科奇为代表,成立了多家专门研究可读性的机构,并提出两个著名的公式:冈宁公式:它的标准是句子的形式
6、,即单句和复句等等。句子愈单纯,其可读性愈高;迷雾系数,指词汇的抽象与艰涩程度;迷雾系数愈高,其可读性愈低;人情味成分。消息中含有人情味成分愈多,其可读性愈高。德尔与崔尔公式:标准是句子的长短。句子愈短,其可读性愈高;词汇的难易。词汇愈容易,其可读性愈高。消息写作如何做到“可读”:抓生动内容(1、挖掘读者喜闻乐见的题材,满足多方面的兴趣;2、抓住新闻事件中有特点的细节,使消息富有情趣;)用活泼的形式(1、使用描写手法;2、借用修辞手段;3、巧妙安排结构;4、语言新鲜活泼)。3.4指导性原则:消息的指导性是指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广大读者指明
7、方向,树立榜样,提供经验,影响和促进他们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消息写作如何体现指导性:消息写作体现指导性,要正确引导舆论,坚持用党的政策主张引导群众,把党的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防止片面性,防止“刮风”;当社会舆论过分集中在某些“热点”问题时,要注意适当分流。写作时应增强以下几种观念: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辨证观念。第四章 消息写作语言特点消息语言的特点:具体、准确、简洁、通俗、生动。4.1具体:具体的标准指在一定量的语言符号中间,必须含有一定量的信息内涵。如何做到具体:用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和细节来取代抽象、笼统的概念;少用母概念,多用子概念。4.2准确:语言的
8、准确,就是在消息写作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事实、传达信息,不仅不能添枝加叶,就是措词不当也不行。如何做到准确:除要求记者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外,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应注意:使用含义确切、明晰的字词句,不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笼统的词语;慎用形容词;力求避免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等方面的错误;不能随意简略、滥用简称,不可生造词语。可以使用模糊语言的情况:概述过程、背景。概括新闻情节;使用模糊词反使新闻更清晰;用于泛指、代称,表达策略性内容;描述心理状态和个人感受时,因其内容的不可捉摸和外显性差,适合模糊处理。4.3简洁:简洁,就是能在读者在有限的语言符号内,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而获得尽可能多
9、的信息。如何做到简洁:写作时要意惟期多,字惟求少,字斟句酌;写作时要精心修改,反复推敲,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写作时要尽可能用短句子、短段落。4.4通俗:如何做到通俗:用字遣词造句,应雅俗共赏;处理好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语言,做好“翻译”工作;尽量采用群众口语中新鲜活泼的语言,但又不乱用方言土语。45生动:所谓生动,主要是指写得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读来动听,引人入胜。如果做到生动:多用动词;形象化处理。也即用白描(所谓白描,指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勾勒事物的主要特征,重在传神的写法)手法勾勒事物形象,再现场面,使新闻报道“镜头化”(所谓“镜头化”指在描写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要像电视或电影的
10、特写镜头一样,把他们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用修辞手段。所谓修辞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消息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对偶、夸张等等。1、比喻:俗称“打比方”,也即运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某些抽象的、生疏的事理,从而使要表现或说明的事物更清晰、生动、形象,使要讲的道理更明了,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A、明喻,即直接明显的比喻。结构方式“甲像乙”;B、隐喻,即暗中设喻,结构形式“甲是乙”,常用比喻词有是、算、叫、变成、成为等;C、借喻,即借别的事物打比方,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2、 对比,也称对照,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11、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第五章 流程一 提炼主题和选择角度5.1主题的提炼: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记者通过客观事实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也是写作过程须臾不可偏离的核心。消息主题的统帅作用表现在:统帅思想;统帅材料;统帅结构;统帅语言;统帅标题选择主题的原则:选政治上重要的;选为大众所注意的;选涉及最迫切的问题的提炼主题的要求:明确集中深刻提炼主题的方法:提炼主题的方法,就是要寻找“共鸣点”。共鸣点是指受众需要、新闻事物特异性以及时代背景三者经过撞击的火花闪亮之处。切合受众需要;把握事物特征(1、在横的方面作比较。将所报道的事物与周围同类或相近的事物作比价,从中看出此事
12、物与彼事物的不同,以及具体在哪一点上的不同,在哪一点上有新意;2、在纵向上作比较。将事物自身的现状与其历史相比较,从中看出它有了哪些发展,在哪一点上有发展。)融入时代背景。 5.2角度的选择:消息的角度指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在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角度的选择具体包含三层意思:选题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反映它。角度不同,体现的思想、反映的主题也有所不同;选材角度。对一个相同或相近的主题,可以选取不同的事实材料予以报道。表达角度。在许多同类题材、同类主题的消息中,记者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可以变换写作的角度。如何选择最佳角度:选择能切中要害的
13、角度;选择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选择有新意的角度。第六章 流程之二 标题的制作6.1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从报纸版面看新闻标题的作用: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作用;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表明编辑部的立场和倾向;活泼与美化版面的作用。从单篇新闻写作过程看标题的作用:概括消息内容,提示主题;评价新闻事实,点出意义;诱发阅读兴趣,“引人入文”。6.2标题的构成和种类:标题的构成:消息的标题由主题和辅题两部分组成。主题,也叫主标、正题、大标题,是标题中最受人注意的部分。它既是新闻主题思想、中心内容的主要表达,也是标题的核心和骨干。主题通常只有一行,但有时需要同时
14、表达两个同等概念、意思或事实,或者一行题太长需要排成两行时,就叫“双行主题”。辅题:主要用来辅助主题,起到引导、补充、说明、解释主题的作用。辅题不能脱离主题而独立存在,一般字号较主题小。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两部分。1、引题,又称肩题、眉题或上辅题。位置在主题之前,是从属于主题的“先行官”。它或者用以交代背景和原因,或者用以说明主题的意义,或者以渲染、鼓动、含蓄、抒情、讽刺等手法,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文字要少于副题,宜简短,以一行为宜。因常用对联式,故称肩题或眉题。2、副题,又叫次题、子题或下辅题。位置在主题之后,常用来进一步说明、补充、解释主题,用的是次重要事实,或者需要强调的观点,使主题更
15、加完整。标题的种类:多行标题。即标题在三行或三行以上,一般引题、主题和副题齐全,表明消息内容较重要;双行标题。指引题主题兼用,和主题副题兼用,不包括双行主题。讲究虚实搭配。单行题。只有一条主题。6.3标题制作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标题生动的方法:可以大量使用比喻、对偶、对比、借代、排比、拟人、回文、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谚语、成语、古典诗词等。巧借诗词画“眼睛”;一字活全题;整齐错综显美感;对比之中出“精品”第七章 流程之三 “消息头”的写作7.1消息头的概念:消息头,一般是指消息开头那几个以不同字体或加括号区别于内文的字。它表明发布新闻的单位名称(或简称),交代发布新闻的地点和时间。通讯
16、社统称为“电头”,报社编发自己消息时标为“本报讯”,两者合称为“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导语的内容之一,也是一篇完整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7.2消息头的三个要素:一般包括单位名称、发布消息的地点和时间三要素。报纸消息头的规范写法应是“本报地月日电(或讯)”现在报纸新闻常采用“本报讯”的简化,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形:它是本报记者、通讯员、读者、特约作者提供的稿件,因而用“本报”二字;它是从报纸出版当地发来的稿件,因为在当地,往往将“地点”省略;它是外地作者通过信函邮寄或托人捎来的稿件,不用“电”而用“讯”;它虽是外地作者通过电讯渠道传递而来,但往往因搁置未及时刊登或内容本身时效不强,从而略去地点和
17、时间。又因本报电不常用,而习惯使用本报讯。7.3报纸采用通讯社新闻稿的电头处理方法:1950年1月12日新闻总署关于报纸采用新华社电讯的规定:各报对新华通讯社电讯得按照情况斟酌取舍,但采用时一律不得增改;各报因篇幅限制和读者需要不同,对新华社电讯中之普通新闻稿,可以节删,或改写为更通俗的文字。但节删后,不应再用新华社电讯名义,而应改用“本报讯”,并加“据新华社日电讯”字样。如因节删或改写而发生错误,应由节删或改写之报刊自行负责,并须更正。根据这一规定,报纸对新闻社稿有增添或改写,其消息头因为:本报讯 据新华社地月日电7.4目前常用消息头样式例举:本报讯:由本报记者、通讯员或与本报有关的人员采写
18、的新闻,也可由本报记者和其他新闻单位记者合作采写的新闻;本报地月日专电(电):本报记者从外地发往报纸出版地的电讯稿,往往内容较重要,时效性强;本报地月日航讯:本报记者从外地通过飞机航班带到报纸出版地的稿件;本报地专电(电):表明此稿地域性较强,由外地发回报纸出版地的电讯稿,但时效较差;本报地月日讯:本报记者在报纸出版地发出的稿件。主要强调时间,时效性强;新华社地月日电:指对新华社重要稿件按照原电头全文照登,一字不露,既不改动,也不删减和增添。稿件的政治责任等由新华社负责;若有差错,也由新华社负责发更正;据新华社地月日电:是对新华社普通新闻稿只作取舍、删减,不作增添和改写。文责仍由新华社负责;本
19、报讯 据新华社地月日电(消息):这是对新华社新闻稿作了增添,或改写成通俗的简明消息。文责由报纸负责;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电(消息):指报纸根据新闻社同一天或一段时间内多条新闻稿件综合改写的消息。文责由报纸负责;本报讯 据报道:指报纸将新华社电讯稿件和其他新闻来源综合编写的新闻,或者综合新华社以外的多个新闻来源而改写的新闻。文责报纸负责;本报讯 月日出版的报报道:指本报全文转载了某报的消息。也是一字不改,文责两家共担;本报讯 据月日报报道:指本报转载某报消息时作了删减和改写。文责两家共担;本报讯 综合各地来电:指本报将派驻和分布在各地的记者、通讯员发来的数篇稿子综合改写成一篇,内容往往为同一专题或
20、相似、可类比。本报记者述评:此为评述性新闻专用的消息头。新华社播发的述评新闻,其消息头为:新华社地月日电 记者述评;新华社今晨专电:此为新华社专供晚报、下午版的稿件。略去地点一项,表示新华总社根据外电作了编辑处理,原电拍发地点较繁杂,故略去。第八章 流程之四 导语的设计8.1导语的含义及职能: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引力的消息开头部分。导语的职能:概述新闻精华;吸引读者目光。8.2导语的产生和发展第一代导语的产生:导语的问世,是在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新闻中包含六个要素(5W1H)的第一段,就成了新闻导语的雏形。最初这样写消息的是纽约某报一个叫海
21、雷德的新闻记者。伴随着这种写作格式的出现、按事实重要性先后排列的新闻结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新闻结构,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一段,次要的事实放在第二段,再次要的事实放在第三段就是说新闻事实的排列不是按照过去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事实之间的轻重顺序。因此,第一代导语是与“倒金字塔”写作形式相依相伴而产生的。第一代导语从产生到直至走向成熟,与美联社出色的新闻工作密不可分。美联社前身称“港口新闻联合社”,1848年成立,1892年改称“美国新闻联合社”,它被西方许多新闻学者首推为导语的先驱。综上所述,首先改革消息写作结构,发明消息导语,变编年体写法为“倒金字塔”写法的,是美国。且导
22、语中必须包含“5W1H”。因此,第一代导语,又称为“美国式导语”、“六要素导语”。第二代导语的演变:主张不必硬性规定把5W和1H这六个新闻要素统统塞进导语中去,而应该根据每则消息的特点,从六要素中挑选一二个最重要的、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导语,其余的要素可以放到后面各个段落分别叙述。这样做既可以真正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也可以避免导语与主体在内容上的重复。这种强调突出新闻事实中的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被称为“第二代”导语。它的要点是:开门见山,争取以最少的新闻要素报告最新的信息。新闻写作方法的改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新闻传播
23、对报纸新闻的传统写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新闻写作方法的变革提出了要求;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新闻写作方法的变革。第三代导语:第三代导语在继承第二代导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二代导语的核心是突出部分要素,这这一点上,第三代导语一脉相承。两则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第三代导语的出现,与新闻界同业竞争的加剧密切相关。为使自己的报道具有个性,为使自己的导语别出心裁,记者们在表现手法上大做文章。人们见到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大多角度迥然不同,风格殊然有异。消息的导语也是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在长期的关于导语的设计技巧和质量的竞争中,记者的学识素养、个人性
24、格以及喜剧感、悲剧感、诙谐感、幽默感等都对导语构思、导语结构、导语风格产生了直接影响,个性化的导语花样百出,比比皆是。这一类导语被称为“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8.3导语中“要素的审慎衡量”:导语需要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何事要素:是新闻的核心。何时要素:在导语中,很少能成为重点,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有特定的意义时,才必然突出处理。当何时要素比较陈旧时的处理办法:1、在导语中回避合时要素,移到主体中去,让何事要素或其他要素在导语中唱主角;2、如果要在导语中安置何时要素,就应努力寻找其“最近点”,以确保新闻的时新性。何人要素:如果这个人为大家所熟悉。具有特别重要的显著性,或者较之发生的事
25、更为重要,设计导语时必须以“何人”居先。何地要素:何地要素虽不可缺,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下列情况中,何地要素在导语中要突出处理:1、由何地要素引导的消息;2、报道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地点,往往为读者所关心;3、强调新闻的接近性;何因要素。极少成为导语中重要要素,当原因比结果更引人注目时,需要突出;如何要素:往往是指一条新闻的发展过程或情节的展开或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一般放在主体中展开。84时间要素“最近点”原理的应用:所谓“最近点”,包括两方面内容:导语中安排的何时要素,通常都应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点”,而不是事件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整段时间;“最近”,即导所选择的那一个时间“点”,应
26、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如何寻找“最近点”: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故的发生时间就是最近点);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当报道的新闻事件已经时过境迁,记者要努力从新闻事件的发展中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挖掘明天的新闻依据(需要记者跳过“今天”的局限,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往新闻事件的背后看,到事件的未来状态中去寻找最近点,实质上也就是写成预告式新闻);披露消息来源(新闻依据,即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的根据,通常称之为“新闻由头”。记者发稿时,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其实早已结束,但在“今天”才刚刚被披露。通过这一消息来源的披露,导语的何时要素便找到了最近点,而这一披露也即成了新闻的由头)。8.
27、5导语常见的类型及其写作要领:直叙型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将新闻事实的梗概、关键、精华、结果或主旨,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写出来。特点是择其精粹,高度浓缩。其生命力在于能用最少的字数、最快的速度和最直接的方式,使读者获知新闻信息。因此,它是现阶段用得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写作要领:抓住特点;突出要点;控制字数,句式简单,段落简短。描写型导语:是一种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而达到一目了然效果的导语样式。描写,使导语具有现场感,比较生动、活泼和具体形象,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比喻型导语:是在设计过程中借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段,增强导语的形象性和接近性,使导语部分文才斐然,妙趣横生。拟人型导语:导语中用拟
28、人的手法,即把物当作有感情有生命的人来表达,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让它具有人的声情笑貌,可以增强新闻事物的形象感,给读者以生动活泼的感觉。可分两类:1、把无生物当作人来写;2、把有生物当作人来写;虚拟型导语:这类导语在交代具体的新闻事实之前,先作某种设定,以“假如”、“如果”开篇。一般来说,这种“假设”与大多数的读者,都有某种关联。正是与读者在心理上的种种关联,拉近了新闻事实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关注。引典型导语:设计导语时,引用一些古诗和词赋中的佳句,或一些传奇故事、典故、奇闻佚事,可使导语的意境悠远,文才飞扬,大大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结论型导语:采用的写作手法实际上大量使用直接叙述,
29、但因为其内容出示的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或科学的新见解,这个结论或见解恰恰又是新闻中的“闪光点”。导语抓住了最有吸引力的闪光点,直截了当向读者交代,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议论型导语:从议论入手或把叙事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评论的导语,就是实践中较多使用议论型导语,也称评论型导语。设计议论型导语可用两种方法:先叙述事实,再进行议论;或者先作评论,再写出评论的根据即新闻事实。议论型导语有助于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练和升华新闻主题,从而唤起受众的充分注意,但消息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悬念型导语:这类导语的特点是,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在导语中来个提示或
30、暗示,先不直说或不全部讲明,在读者脑中悬个疑团,诱导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对比型导语:在导语中,用今与昔、正与误、美与丑等两方面的事实情况,进行两相对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陪衬,形成强烈反差,更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通常可作纵横两方面对比。11、引语型导语:在导语中恰当地使用引语,以补充陈述新闻事实,提示、阐明事件的意义以及其影响,这样的导语说服力强,比较客观、可信、能触动读者的认同感。设计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新闻人物或相关人物的精彩的、或有针对性的、或有代表性的和权威性的谈话,使之构成导语。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导语增色,二是加强导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三是刺激读者兴趣,四是使新
31、闻个性化。需注意:1、引语必须真实,忠实原义,决不能断章取义、随意篡改和歪曲;2、不可太长,应凝练而精彩;3、把最精彩的话放在导语的最前头,再交代其他要素;4、对于“说”字的表述要灵活多样。12、“你”导语: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导语类型,在国内出现也就近十年的时间。西方新闻界称其为“第二人称导语”。还有一类你导语应弃之不用。就是用拟人手法,将一个无生物用你来替代。第九章 流程之五 主体的展开“主体”一词译自英文BODY,原意是身体、躯体、躯干。消息主体,顾名思义,是消息的躯干,也即消息的主要部分或主要内容。9.1主体的任务:注释和补充。注释导语。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补充导语。使导语中没有提到的其他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事实得以补充,以保证消息的完整性。9.2主体展开的结构:以事实的重要程度为顺序展开:就是把重要、新鲜的事实安排在主体的最前面,次重要的东西放在稍后段落里,最次要的放到最后,依次形成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最主要的特征:按照各个新闻事实之间重要性的递减来组织新闻,最重要的事实在导语中。紧承导语的主体也按事实重要性的递减来展开。益处:便于记者赶截稿时间;便于编辑制作标题和删减稿件;便于读者阅读。按时间顺序展开:即消息主体按事物的自然发展、时间先后来安排材料。这种结构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