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586.17KB ,
资源ID:36827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827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附解析759852.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附解析759852.docx

1、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附解析759852专题 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归纳总结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3、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

2、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4、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5.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本专题主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十月革命的过程、特点、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是本主题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

3、机成熟。 【特别提醒】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要与巴黎公社革命作比较,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

4、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月革命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世界现代史开端。【误区警示】概括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时,首先应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形势下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策的许多

5、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特别提醒】属高考重点,涉及机率非常高,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苏维埃政府需要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其国情道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在高考中往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柔合出题。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集中表现在农业、工业、商品贸易流通和分配制度几个方面。在农业方面

6、:前者实施余粮收集制,后者实施固定的粮食税;在工业方面:前者把大、中、小工业全部收归国有,后者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同时,把中、小工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交给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贸易方面:前者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食物配给制。后者允许商品流通;在分配制度方面前者实行强制劳动,强调不劳动者不得食。后者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工资级别制。【特别提醒】掌握两种政策的内容时,通过对比,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作用,加深理解。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

7、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特别提醒】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经常都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各种经济体制相互借鉴。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和理解。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由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危机从经济、政治、民族、对外关系方面表现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他的改革首先从经济方面着手,

8、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进而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 “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改革实质上是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结果导致各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特别提醒】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既有成功,也会有失误。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崭新、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且俄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却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学生疑惑甚至很难

9、理解。俄国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理解。客观方面: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它又是最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不堪重负,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主观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有了自己政党的领导,“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正确的武装起义方针,为革命胜利奠定主观条件。【特别提醒】高考中既考查客观条件,也考查主观条件,但学生往往忽视主观方面的因素。八、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难点的关键在于理解苏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怎样体现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问题。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

10、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告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特别提醒】高考中考查此内容时往往会把它同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柔合,中外历史的比较是高考中较常见的题型。如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目的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内容相联系。九、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它是在国内战争爆发,面临着严峻的国际

11、国内形势,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巩固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临时性的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征。它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取得战争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超越了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危机结束的情况下,政策的许多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误区警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探索,但不是正确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意借鉴,吸取教训。从而也说明任何方针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符合具体的

12、国情。十、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探究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俄国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

13、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十一、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的功绩: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它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干部终身制,个人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

14、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带来深刻影响。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十二、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主要是缺乏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说是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改变了指导思想和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社会动乱、苏联的解体。对于苏联的

15、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还有根本原因、外部原因、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提醒】任何一次改革,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做深入的剖析。同时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若不从国情出发,改革注定不会成功。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例1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咨询答案1990(%)1997(%) 2004(%)2006(%)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是一场灾祸12161410难

16、以回答21161313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依然怀有大国情结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 B C D解析观察图表可看出两个特征:一是调查内容实际有正面认识、负面认识和难以回答三部分;二是正面认识比重不断增加。据此排除;图表没有体现;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反映了对当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怀念,故正确。故答案为B项。答案B【变式探究】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

17、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考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

18、权【答案】C【解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考点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19、。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美苏正值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科技领域难以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变式探究】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

20、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 【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

21、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考点定位

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

23、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1(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 (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

24、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实行工业国有化,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做法,B项错误;“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出现,D项错误。答案C1(2015江苏单科, 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

25、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美苏正值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科技领域难以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 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

26、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1(2014年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表2咨询答案1990(%)1997(%)2004(%)2006(%)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是一场灾祸12161410难以回答21161313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27、A B C D【答案】B【解析】几年以来进行的“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的调查,说明俄罗斯人仍在反思十月革命,故正确;从四项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予以十月革命肯定,而否定的观点或难以回答的比重在下降,说明俄罗斯人依然有大国情结,但并不是看法长期一致,故排除,正确;调查涉及十月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但“主要关注”说法是错误的,错误。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2(2014年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 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3(

28、2014年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经济战线”“ 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

29、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而ACD均不合题意,故选B。4.(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

30、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所以选D。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ABC说法不符合史实。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5(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21)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6(2014年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

31、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2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农业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发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7.(2014年广东文综2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