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8.57KB ,
资源ID:36700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700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docx

1、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篇一: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专题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集体备课教案 (新授课)1.课标要求及解读 第9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第7条: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第2条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11条: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第12条: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课程标准解读: 第9条提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识 偏义词等文言知识,并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第8条从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两方面予以阐释。诵读文本,能够说出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够用现

3、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是鲁人版必修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仁政思想。课文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行文层层深入,气势充沛,顺理成章,十分严密。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从把握的重点来说,作为先秦典范的文言文,字、词、要想理解孟子的思想和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欣赏孟子的艺

4、术特色,首先就应理解文章的大意,疏通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从把握的难点来说,先秦散文的简约和孟子曲折论辩(对话)的特色,可能带来文意的理解和思路把握的难度。 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文言文规范训练,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也加强了,所以这篇文章在基础知识部分还是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学为主,合作解疑的形式,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在文本思想方面,此文是篇对话体的散文,篇幅较长,看起来仿佛散漫没有中心,所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是重点。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使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为了让诸 侯接受自己的主张孟子是很讲究

5、谈话技巧的并且孟子又长于比喻说理,学习本文如何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如何让齐王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主张,并力争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是难点,要以比较浅显而生动的方式加以突破。总体目标: 1、 能够简要叙述孟子及齐宣王的主要事迹与成就以及齐桓晋文之事发生的背景。 2、 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及学案的帮助,能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 虚词及句式; 3、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能用思维导图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思路,并尝试运用 比喻进行论辩。 4、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领会孟子耐心细 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评价设计: 1、提

6、问检查:让学生简述有关孟子及齐宣王的主要事迹与成就以及齐桓晋文之事发生的背景。(检验目标1) 2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或纠正,或补充,或完善个体自学过程中标注的文言知识点。(检验目标2) 3、通过课堂提问和交流,考查学生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理解,能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规劝技巧。并尝试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辩论(检验目标3) 4、以学生课堂自由发言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对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理解,对孔子论辩艺术的看法。(检验目标4)在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独立完成文言知识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不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设计依据1】 新课标指明,文言文阅读教学

7、,要以“读”为本,并在读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现象,培养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 【设计依据2】 新课标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究的习惯”。五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课)1、 能够简要叙述孟子及齐宣王的主要事迹与成就以及齐桓晋文之事发生的背景。 2、 初读文本,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整体把握文本,能够说出孟子与齐宣王之间谈话的 中心。1、提问检查:让学生简述有关孟子及齐宣王的主要事迹与成就以及齐桓晋文之事发生的背景。(检验目标1) 2、通过同桌互读、学生自荐诵读的方式,查看诵读情况,落实字音。(检验目标2)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教师引导的方式

8、,归纳出孟子与齐宣王之间谈话的中心。(检验目标2) 【教学流程】 【环节一】孟子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0分钟) 【教师活动1】 导入: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 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 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叙述孟子及齐宣王的主要事迹与成就以及齐桓晋文之事发生的背景。 2初读文本,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整体把握文本,能够说出孟子与齐宣王之间谈话的中心。 【学生活动1】 生阅读导学案 “知人论世”部分,了解作者及背景。 【评价方式1

9、】教师提问,学生口头叙述。 生根据课前的查阅,补充填写“我所了解的孟子与齐宣王” 【评价方式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成果,班级汇报小组成果。2号同学简要演说。加分 【设计意图1】 因为要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就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是一。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查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二。 【预习成果展示】 附:作者简介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常用比喻陈述事理、论辩是非,具有很强的说服

10、力。 背景简介: 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 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环节二】诵读伴我行(30分钟) 【学生活动2】 生初读文本,注意课下的注音字,完成学案“字音积累”。 【教师活动2】师点名中层学生读答案,并订正读音。 【评价方式3】多媒体课件字音检测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

11、【教师活动3】教师划分不同部分,分角色,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对话,(教师可视情况决定是否范读)。要求学生最好能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气势及语气、语态。 提示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所分部分。其他小组注意倾听点评。 【评价方式4】选评朗读最优秀小组与点评最精彩小组加分。 【环节三】:我的思考,我的理解 【学生活动4】学生再读文章,在文中勾画出疑难词句、精妙语句。画出能直接表明孟子观点的词句。 【学生思考】 1、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孟子在阐述仁政思想的同时,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这幅社会蓝图是怎样的?

12、 【预习成果提示】 (1)孟子极力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政治主张。(2)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设计意图】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不仅掌握了字词的读音,从而更好的在整体上把握文意。 【环节四】我的疑难,我提问在阅读过程中存疑难,请写上,提交。 【学生活动4】明确疑难点,书写提交。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及学案的帮助,能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 词、虚词及句式; 2、 通过小组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的个人疑难能够得到解惑。 【评价设计】 1、通过“跟踪追击”检测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

13、况,教师随机指导。(检测目标1)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师生讨论,完成对疑难词语或疑难问题的解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仔细倾听、观察学生的交流,随机“以文带言”进行进一步指导、提升。(检测目标2)【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印发学案 提醒课前准备 【过程1】阅读文章“开头至王请度之”。 【学生活动】生再读文本,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尝试完成学案“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进行知识疏理,把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整理出来,然后互相提问。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评价方式】1、指定学生朗读,师生点评;2、分小组板演合作

14、成果; 3、基础知识“跟踪追击”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2,并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预习成果展示】 附:重要实词 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 道:述说舍之 舍:释放 不识有诸 识:知道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就:接近 语人曰 语:对说 以御家邦 御:治理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推:推广 为:行为 权然后知轻重 权:动词,用权称 度然后知长短 度:用尺量王请度之 度:考虑 重要虚词: 是以后世无传焉 焉:句末语气词 彼恶知之 恶:副词,怎么 为不用力也 为:连词,因为。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王,名词用作动词,破音异读。 君子远庖厨。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1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文言句式: 臣未之闻也 牛何之宾语前置句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过程2】阅读文章“从抑王兴甲兵”至“熟能御之” 【学生活动】生再读文本,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尝试完成学案“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作业)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进行知识疏理,把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整理出来,然后互相提问。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评价方式】1、指定学生朗读,师生点评;2、分小组板演合作成果;3、基础知识回测【篇二: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18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

16、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

17、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

18、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19、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

20、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

21、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 )乎 将以衅( )钟 彼恶( )知之 予忖度之( ) 语人曰:“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 吾惛( ), 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 )邪侈( )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莅( )中国谨庠( )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无以,则王乎?( ) ()则可以王矣?地) ()保民而王 ()是心足以王矣( ) ()(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

2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若是其甚与?( ) ()其若是,孰能御之?( ) ()然,诚有百姓者也( ) ()然则一羽之不举( ) ()物皆然,心为甚( ) ()抑王兴甲兵(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 ()否,吾何快于是( ) ()吾惛,不能进于是()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 ()无以,则王乎?( ) ()王说,曰:? ( )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盖亦反其本矣( )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

23、也( )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 ()牛何之( ) ()不知有诸(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齐国虽褊小( ) ()彼恶知之( ) ()则牛羊何择焉( ) ()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于我心有戚戚焉(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舆薪之不见(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百姓之不见保( )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权,然后知轻重( ) ()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犹缘木而求鱼( ) ()殆有甚焉(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4、()奚暇治礼义哉(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篇三: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 制作人:郑吉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重点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导读 一知识导学 (一)关于孟子: 1.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 ,字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

25、人。 孟子是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 穷则独善其身,

26、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

27、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

28、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三、完成练习册

29、1-5题。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制作人:郑吉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基础积累 一、通读课文,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 胡龁() 觳觫(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予忖度()之 便嬖()莅 ( )中国 商贾( ) 皆藏于市( ) 吾惛( ) 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 )殆( )有甚焉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无以,则王乎?( )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 彼恶知之( )王若隐

30、其无罪而就死地( ) 牛羊何择焉( ) 王说( ) 于我心有戚戚焉( )百姓之不见保(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 挟太山以超北海( ) 为长者折枝( ) 刑于寡妻( ) 权,然后知轻重()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盖亦反其本矣(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1树之以桑( ) 22申之以孝悌之义( )( ) 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2.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欲辟土地,朝秦楚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齐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