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9.21KB ,
资源ID:36620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620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四三农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四三农问题.docx

1、1四三农问题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四)“三农”问题一、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封建社会占重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

2、是封建政府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北魏和隋唐对这部分土地实行均田制,以抑制土地兼并。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2)、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分土地,实行“均田制”;明朝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这些措施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

3、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二、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第二阶段:从隋唐到宋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第三阶段:宋以后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农

4、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北民大量南迁;、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2、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主要表现:、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如封建王朝初期采取修养生息政策。、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明朝

5、按人口和田亩多少征收赋税。、盐、铁等重要商品的专营、专卖制官铸制度。 对工商业征收重税。(3)、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孔子曰:“义者,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古代,农为国

6、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4)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4、古代各朝代

7、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中外交流的加强;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三、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生产的史实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大部分农作物。、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

8、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2、兴修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隋唐:大运河。作用:有利于农田灌溉;大运河还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3、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砖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农业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汉代:耦犁、耕犁上安装了犁壁、出现播种用的耧车;、隋唐:出现曲辕犁。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9、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五、中国近代史上与“三农”有关的政策1、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2、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逐步向地主购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3、中共的土地政策、国共十

10、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封建剥削、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六、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4、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解放农

11、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七、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1、苏俄(苏联)的农业政策: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其是“暂时性”的政策,后被新经济政策取代 。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采取的非常措施再次损害了农民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也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2、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采取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的产量,以

12、调控市场,防止农产品过剩;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中国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我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仿照苏联模式进行农业改革,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随后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经济遭受破坏。直到1978年之后,在农村进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农村经济重新获得了发展,逐渐走上中国特

13、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出现种种弊端: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面对新问题,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将会有力推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农村改革近30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

14、体制改革”,我们建立起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我们开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从2006年开始,进入到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三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专题专项训练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管子轻重甲篇记载:“孟春既至,农事且起

15、。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此材料主要表明作者主张A、不误农时 B、奖励多种经营C、减免赋税 D、实行专卖制度3、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4、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江南经济地位上升 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A B C D5、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曦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社会性质的差异

16、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阶级立场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6、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民营商业欠发达 D、商业资金短缺7、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此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8、天朝田亩制度与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A实行绝对平均

17、主义 B制定土地国有政策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摧毁小农经济9、“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土地改革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承包责任制10、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1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

18、,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假如你是美国总统,对此应采取什么最佳对策以防止农产品进一步过剩A为负债农民无偿提供救济和偿还债款B鼓励农民扩大耕地面积和大力发展饲养业C用行政手段调控农业政策和市场D通过市场自由调节实现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发展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

19、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3)新中国“一五”

20、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参考答案1D 2A 3A 4C 5B 6B 7A 8C 9D 10B 11C12(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突破斯大林模式,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