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1.14KB ,
资源ID:36560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560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docx

1、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 南进寨属水唇镇约400年前,范姓原在西北面黄布寨定居后随人口剧增,即向南方向扩建新寨,得名南进寨 阎王硿今水唇镇之罗洞村“阎王硿”其实是“严、王、孔”三姓氏他们最早在此地居住苦于无地名即取三姓为地名严,王、孔三姓人家不知因何迁走为彭姓人家居住后。仍沿用此地名,日久天长,以讹传讹。把“严、王、孔”叫“阎王硿”解放后几易其名为“圆罗洞”、“罗洞” 船家驳今水唇镇吉龙村船家驳其实叫“船家泊”过去,吉溪河船运是主要货运工具河上有百余号木船停泊而居于上游的吉龙村,因河床石多水急船只无法向上行驶,至宫前铺河边搭一溜船家歇脚稠寮船只也靠河边停泊,故名“船家泊”,后人误传

2、为“船家驳”。 石下今水唇镇新丰村委辖下一自然村石下村是以其村后山上一巨石而起。该石高约八九米,宽约五六米,屹立于半山腰该村先民在此安居后则以此石起名为“石下”,沿用至今。 石下坝今水唇镇水唇村委辖下一自然村与石下村一河之隔(石下村位于吉溪河的北岸石下坝则位于吉溪河的南岸)两村隔河而立因石下坝村前有数百亩土地,一片开闼地段人称其石下之坝(即小平原之意)后该村得名为“石下坝” 黄蚁坝圩(吉安圩)今水唇镇。老圩”位于吉溪河北岸该地处于东坑河与吉溪河交汇处。公元1970年以前。这里曾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先后为乡府,区府公社之驻地1970年水灾后,公社搬至吉溪河西岸重建,后人称黄蚁坝圩为

3、“老圩”因过去,此地是一片开阔的荒地,客家人俗称其为坝,坝上黄蚁极多,故名“黄蚁坝” “黄蚁坝”相传明洪武年间,蓝、郑、陈刘等姓在此置居嘉靖间彭姓迁入置居,因临水而居。水运方便。东邻酱宁北连揭西、河婆,货物往来日盛建成集市圩场,建圩场曾有一乡绅极力反对认为建圩场后赌场、烟馆会应运而生坏了民风乡俗其实他的担 心存在着片面性他忽视了建圩场对繁荣当地商贸推动文化教育、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面圩场建成后,该乡绅确有三年时间不人圩市避圩而过黄蚁坝圩建有二条街道一条是南北走向称之为横街,街道宽有9米余长100米,东西两列店铺数十余间,有永昌、耀昌,福利,万成羲合、广益、恒聚、惠潮、同春等商号多以经营

4、京杂、洋杂、布疋、海味、糖料、药材等项;一条是东西走向,称之为大街,街面比横街稍宽。南北两列店铺数十余间,有宝利、心和,怡和德和等商号以药材染坊宰牛、京杂、日杂、旅店为主两街建筑均为泥砖、卵石、墙体、带阁楼式瓦房随着商贸活动的逐步繁荣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也逐步发展起来,最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墩子寨一因村四周是田地,中间凸起一大土墩村子即建在土墩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围笼屋,并取名为墩子寨 山子下200多年前刘姓在此定居原有座山林,村庄位于小山之下,故名山子下 田心坝属水唇镇位于榕江水系水唇段之下游,水漉平缓至该处已形成一个小平原。四周良田。河漉中心而过。客家称小平原为坝,意为田

5、心之坝因北邻揭西、河婆,水运、陆运方便,客商日臻频繁,渐渐形成一小圩场设有饮食铺及旅店,后称田心坝圩街 道由鹅卵石铺成,1970年遭洪水所废 黄塘圩一属水唇镇700多年以前,黄姓在此定居后迁走村前挖有一大池塘明洪武年间,罗、彭、邱、余等姓迁入。取黄氏塘为村名,即黄塘 柏树村属水唇镇200余年前,唐罗、蓝、徐等姓在此置居,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彭姓从五华迁入此地定居。因附近柏树成林,故取名为柏树。剑门坑为河口镇所辖位于陆河县之南面地势高峻,山岭连绵,有两座山峰巍峨对峙,成悬崖峡谷,路口有一巨石高约7米,路宽不过05米从石缝中间经过形似竹匠工具之“剑门”,巨石下方有一山坑直流而下,故当地

6、人以此为村名日“剑门坑”相传约400余年前,罗、黄、刘、蔡、蓝五姓在此聚居,其村寨建筑颇具特色房屋倚山而建。成阶梯式,村内巷道甚多,陌生人进去后左拐右弯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了 昂塘河口镇所辖位于三溪河之南岸此处先有黄、侯、高、毛谢先民置居。后迁走他处清乾隆年问,叶姓从螺溪、新田迁此定居村中有一口旱塘。村民在此昂天求雨,后该村取名为昂塘随着人口的增长,村民又在附近建起新屋,此后便有“新屋下”、“老屋下”之称 高潭属河口镇原有高、潭两姓先民在此置居,故以两姓取名为“高潭”明朝末年,金姓曾迁入并建有祖祠“金山祠”。后又外迁,朱姓接居 西湖河口镇所属其名由西洋和倒湾湖两村各取一名合并而成为。西湖”相

7、传约在明初,朱姓人家便在此置居 对门仔一属河口镇约500年前,蓝、田两姓先民在此定居(已失传)后有徐谢,张三姓迁入在山下(今谢非副委员长故居后)建有一条村子。两排房屋中间有一卵石铺成的天街,南面村头同北面村头均有一个寨门,大门为花岗岩石凿成,规模之大,为今天所少见因其两门相对,后人取村名为“对门子”对门仔是已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谢非同志的故乡 麦湖河口镇所属清康熙年间,傅姓在此定居。因该地为一小盆地状,盛产小麦,故村民取村名为麦湖 参城人们也称其“参将府”。新田镇所属相传一千多年前为蓝姓定居地,后外迁,固姓接居后有郭、杨、叶、蔡等十二姓在此置居当时,于村北有一乌凸山(海

8、拔1233米,为陆河最高峰),长期为巨贼马祖昌等所盘踞,不断打劫掳掠四方百姓明隆庆六年在此设捕盗公署。筑城驻兵镇守解放后建乡制时取参将府之“参”字和取吉城之意为“参城” 激石溪属新田镇,人们也称其“激石溪”因其境内有一条由北向南奔流而下。穿山激石之溪水故名激石溪这里是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1923年。在此成立了乡村农会,1927年农民自卫军参加了海陆丰三次起义解放战争时期是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的主要据点之一 黄麻地新田镇所属约于明万历年间,刘姓在此定居因茅草丛生“麻”与“茅”近音,得名黄麻地 屯寨一属新田镇约明万历年间,杨姓先民定居寨顶村,后曹,赖、丘、叶等姓迁入,形成屯落,故称屯寨 渡子头一

9、新田镇所属居螺河中游西岸,约明正德年问,张姓在此始居因河宽水深未能架桥常年靠渡船来往出入故名渡子头 下陇上护镇所属,是上护镇府驻地相传清雍正年间谢氏先民在今护北下寨村置居上护境内周围环山围绕形成一个盆地,平坦的田野中横卧一道山岗,客家人称其“陇”。陇以西为下陇,因后来辟为圩场取名为下陇圩小街道略呈“门”形,卵石铺路面,1974年3月建公社后。企事业单位渐向南面和西面扩展今天新、老圩场均铺上水泥路面 麻竹径属上护镇相传冯,李、朱三姓先民先置居于此,后外迁约100多年前叶姓从螺溪、河田迁居至此定居过去这里山深林密,盛产麻竹。路曲径狭,得名麻竹径 杨家庄属上护镇相传400年前杨姓先民在此建村庄而取名

10、杨家庄,今称杨岭 头上护镇所属,居螺河中游相传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朱姓率先到寨下村置居因螺河经此骤然落差,石多滩险,行船险阻当地人称这恶水急滩为“弪”(即水撞击石头之声),村在 的前头故得名 头 鸡栖坑属上护镇位于陆河至陆丰公路与上护公路交叉处相传约600年前,李姓先民从五华携带家眷徒步到此,投宿时,恰逢雄鸡高呜。以为吉兆,遂定居于此并取名凤栖坑,以后又改为鸡栖坑 樟河属上护镇过去人称“潋坑”即“榄坑”之谐音后来人们因其地处樟洋河与螺河汇合处而取名樟河约清光绪年间(12051207年),邓姓先民在此置居,后有彭、廖、罗、陈,朱、吴、邱等姓陆续迁入定居 下村属上护镇相传宋末帝昺兵败

11、,路经此处。见地势利于屯兵扎寨,便亲自进村巡查得名下村约清乾隆年间,叶姓自螺溪迁入此村置居后邓姓迁入 砬下村一属上护镇此地山岭连绵,地势峻蛸海拔400米以上。溪水流经此处陡然落差10余米,激漉直泻日久天长溪润被冲成深洞客家人称之为“硿”村位于砬之下侧而得名“砬下”村 粗石坑属上护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姓在此置居村有一条小河。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存留的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故称之为粗石坑 高砂属河田镇由新寨、上寨、下寨、大塘肚组成约于明嘉靖年问高姓在此始居因当地有错矿砂得名高砂后孔姓迁入定居 黄沙坑属河田镇因属红土地带,村边有一小坑,每当暴雨过后。便遍地黄沙淤积,故名 下圳坝属河田镇

12、约400年前,黎姓先民在此定居因西面有二条河和三条圳渠环绕着一个小平原客家人称其为坝,故称下圳坝 揖江村一属河田镇相传古时候有一老翁路过此地口渴难忍,便向村民讨水解渴村民当即端茶水送老翁畅饮,老翁饮后站在岗上对着村子深深作揖致谢,村人视之为荣即将村子取名为“揖岗”,后来误为“揖江”,至今延用 新圩属河田镇相传600多年前河田镇尚未建圩场之时,农村集市贸易即在此地,称之为新圩清初曾在此设过衙门统管陆丰北片政务 东坑圩属东坑镇府驻地境内有一条坑直向东流,称之为东坑 大溪 一属东坑镇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江、杨、汪谢,张欧孙七姓在此居住因境内有一条河流当地人称之为大溪由于其时捐税沉重

13、,村民只得开山 种杂粮度日,故称大溪 郭公田今名丰田,属东坑镇清初郭姓先民迁此始居,耕地种田后有吴、罗宋、陈、彭、朱、邹等姓迁入故后人称郭公田 石塔村属东坑镇约于明末清初吴、江、汪、藏、邓诸姓在此置居后外迁。现为黄姓居住该村是丰田坑,禾 坑、水岸洋坑三坑汇合处,这些坑全是石坑,到合口处聚石成塔,形成塔形结构的石山而禾 、塘湖水两边形成石塔溪口,故得名石塔 茅坪村东坑镇属因该村境内无平坦之地,故客家话称茅坪(无平)之意而得名 草鞋窝东坑镇属因该村地貌形似草鞋而得名 凤凰山属东坑镇境内一高山,因其貌酷似凤凰而得名 良洞螺溪镇属相传明嘉靖(1539年),叶姓在此定居其西南,北三面群山环绕。境内有二条

14、小河流人螺河,水源充足,内中田洋开阔,地势略呈长形,客家人称之为洞故曾有“西洋洞”之称解放后建乡时定名为“良洞” 郭安圩今各安圩,螺溪镇属相传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郭姓先民在此安居取名郭安,喻郭姓安居之意后郭姓迁走叶姓接居,取其谐音改称各安村背有一座高山与五华县交界名为葵头蟑(海拔517米)。其时山路崎岖曲折坎坷。是两县唯一交通要道 解放前。食盐、木材等都由老百姓用肩挑经此地交换转销后渐成小圩场后称各安圩 正巷村属螺溪镇相传明朝中期,叶姓迁此屋后有树林,居民养鸡,常有母鸡在林中下蛋视为好地,即选此置居建祠并将老妇找鸡时与他人的对话“正上”,取谐音正巷为村名 太平围属螺溪镇明末清初江、施涂

15、、赖、郑、梁诸姓在此聚居,房屋环绕而建,形状似寨,大家和睦相处,太平无事,故得名太平围后以上诸姓相继外迁,叶姓接居至今 热水坑属螺溪镇约于明嘉靖四十年,叶姓在此置居因这境内有温泉,水温较高农作物较之早熟称之为热水坑 书村螺溪镇属400多年前,叶姓在此置居,村中读书成风,有多人外出教书,得名书村 欧田圩一属螺溪镇明末欧、田姓在此定居以姓取地名后迁走罗、叶姓相继迁入接居,此处临螺河边沿水运方便。农贸集市频繁,渐成小圩场,建有店铺儿十间后来人们习惯称其为欧田圩 万东南万镇属约于250年前高、叶、廖三姓在此聚居,以三姓取为村名取方言谐音为蕉叶寮清雍正年间(1723一1735年)三姓迁走,陈、叶范、汪等

16、姓接居195】年建乡制时,因是从万全分出,取万字为头,又因当时人们崇拜毛泽东。故称万东 铺子里南万镇属约100多年前陈姓在此开小店铺经商后陆续有人到此开店营生,取名铺子店今南万镇府驻地 梅子角属南万镇相传清末罗梅有、罗梅青等四兄弟在此创建私立学校校名为“梅子阁”后以地方语言谐音,改为梅子角 罗庚坝南万镇属约300年前,李姓到此定居。四面群山围绕。村中有一小山山脚呈方形山顶圆平,整座小山酷似罗庚。在两条较宽阔的河中间有一寒阔地带像个小平原,客家人称之为坝,后被辟为农田,故取村名为罗庚坝 南各村南万镇属约于300年前。邓姓在此定居,以种植靛青,开设染房为生,故称“蓝房各”,后取谐音为“南房各”,解放后简称“南各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