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6 ,大小:229.44KB ,
资源ID:36491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491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docx

1、 第二节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对自然根本看法的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以自然与人及其实践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系统自然观的思想在古代可以追溯到希腊和中国,在近代可以“追

2、溯到莱布尼兹,追溯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管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公元前 500年前后)、德谟克里特(大约公元前 460370年),还是近代的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601831,德国哲学家)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上述这些注重研究整体和协同的思想得到当代著名系统学家普里高津的高度评价。古代系统自然观和近代系统自然观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1)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人都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赫

3、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德谟克里特则认为宇宙是个大系统,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的观点“至今仍然正确”。中国的易经等文献主张自然界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统一的、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是“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易经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衍生出万事万物。“五行”说则认为自然由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演化而成。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虽然具有直观的猜测的性质,但其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为后来系统自然观的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渊源。古代系统自然观的思想不仅在思想上有所体现,在实践上也有所应用,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比较典

4、型的是中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李冰运用系统工程法修建的。2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1)莱布尼兹、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等人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中认为单子的等级与现代系统的等级很相似,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康德认为系统具有内在目的性、自我建造性和整体在先性等特征,黑格尔的“有机进化整体观”不仅从静态的角度阐述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而且从动态的角度阐述了系统通过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矛盾运动而进化的机制。(2)马克思运用系统论思想从静态的“人类社会结构”和动态的“人类社会 发展的动力系统”两个方面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恩

5、格斯主张“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既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他的观点逐渐被当代系统科学家们所接受。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的产生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与古代系统自然观相比,他们少了一些猜测性,多了一些科学性,在古代系统自然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现代系统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二)系统自然观的基础(二)系统自然观的基础 1.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科学是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系统科学从整体上揭示了事物存在及发展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探究复杂性事物存在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为系统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发展提供科学基础。系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 20世纪 40年

6、代末先后产生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论述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特征。第二时期是 20世纪 70 年代前后产生的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和超循环论等学科,统称为自组织理论。第三时期是 20世纪 6080年代产生的分形论、混沌论等学科,统称为复杂系统理论。系统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系统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系统科学把复杂事物当作复杂事物来研究,而不是当作简单事物来研究,不仅关注存在意义上的事物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而且关注演化意义上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强调条件和环境在事物演化中的作用;强调初始状态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强调瞬间变化,强调路径依赖;在人类

7、起源的问题上,认为自然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非生命进化出生命,建立了非生命与生命界的自然演化间的联系。这些观点都为系统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2系统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工作方向的变化和技术价值观的转变为系统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持。具体表现在:第一,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等现代技术,尤其是会聚技术的出现为系统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现代技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不只是单一技术在起作用,更是多种技术共同在起作用。会聚技术就是多种技术共同作用的呈现,是 21世纪人类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前沿技术领域,是具有引领作用的技术。会聚技术的

8、协同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其表现形式就在于技术会聚之后会带来新的系统质。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协同,会推动生物技术的进步。如通过数字技术模拟真实的人体器官而合成的“虚拟人”,可以作为新药研制的试验者,可以替代人体进行药物实验。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虚拟人可以替代真实人做实验,并能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第二,技术的工作方向从“小技术”到“大技术”的转变为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技术前提。所谓“小技术”主要是指就技术论技术,是一种“单纯技术观点”,而“大技术”主要是指现代技术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是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大技术”的工作方向体现了技术、经济、社会多方面的一体

9、化的系统特征。第三,技术价值观的转变也为系统自然观提供理论支撑。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为了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人类的技术价值观逐渐从注重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转到兼顾技术的生态价值,从注重技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到兼顾技术的未来价值。(三)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三)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中的若干要素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统一,但主要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自然界不仅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而且还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自然界的演化经历了从混沌到有序,再到新的混

10、沌,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的物质形态都处于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中,而系统就是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以系统或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形式存在着和运动着。自然界系统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和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相统一的物质系统。自然界系统根据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的系统: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第二,系统中的若干要素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但主要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所谓线性作用是指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有比例关系,各个作用彼此

11、独立,作用可以叠加,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必然性。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如牛顿力学和热力学,线性函数和线性方程等。非线性主要是指相互作用的量没有比例关系,变化不均匀,各个作用彼此相干或交叉,作用不可叠加,结果具有随机性和多元性。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实际上都是非线性的,线性是非常少的,线性作用公是在一定条件下实际情况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作用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非线性作用居于主导地位。“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都是对非线性作用的生动描述。自然界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自由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动态性(系统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处于演化的过

12、程中)、整体性(整体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和层次性(自成系统成为互成系统中要素,即系统既可以作为系统存在,同时也作为互成系统中的要素存在)等特点。第三,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理论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演化过程不可逆性主要是指自然界演化过程不能反转,演化状态不可回归的运动形式。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卡斯蒂认为突现是一种从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孤立行为中无法预测,甚至于无法想像的行为。哥德斯坦认为,突现是指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新奇的和相干和结构、模式和性质。可以认为,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

13、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分叉主要是指自然界系统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的突然的跃迁和爆发,这种突然的跃迁和爆发是通过演化中的分叉而走上复杂性的道路。系统演化中的分叉点就是突变点。在自然界系统演化的过程中,其演化的机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其中开放性是系统进化的条件,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第四,“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序是表述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包括有序和无序。事物的序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和时空序。从字面意义上讲,混沌与无序是紊

14、乱、混 乱和杂乱的意思。但作为科学概念的混沌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确定性系统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性;初始条件经过演化过程中的非线性作用,会产生有重大区别的结果。当然,混沌也不是绝对的,只能说确定性的过程中蕴含着不确定性的因素,即随机性因素的非线性作用。但同时,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确定性的因素,进而可以实现从混沌到有序的转化。当然,这里的混沌和有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混沌,也没有绝对的有序,事物的混沌和有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混沌到有序,从有序到新的混沌,从新的混沌到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体现了在演化的过程中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线性作用与非线性作用、混沌与

15、有序的辩证统一。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就是关于这一方面问题的科学研究。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从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中可以概括出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第一,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系统自然观将“系统”的概念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联系”,阐述了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表明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也为自然界的系统性提供了科学证明,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16、第二,复杂性。复杂性是指系统或事物具有复杂的性质或性状。复杂性通过许多形相呈现,每一形相都呈现了复杂性某一方面的本质特性,复杂性就是这些呈现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复杂的事物具有简单性,简单的事物具有复杂性,但简单性毕竟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为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前提。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第三,演化性。系统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从历时性的维度来讲,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等价的和同一的,而是非等价的和有差别的,时间是自然界演化的

17、内在尺度。等价性和同一性是自然界的特殊形态,非等价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界的一般形态。既然自然界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就必然导致竞争,竞争的存在将会引起更大的差异和非平衡性,因此竞争成为系统演化不可或缺的最为活跃的动力。协同是系统演化的另一个关键要素,通过协同,形成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即系统形成的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序参量一经形成,就会支配系统的演化过程。自然界是存在与演化、等价与非等价、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第四,广义性。针对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系统自然观在研究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

18、上的系统自然观。不仅揭示了天然自然系统的存在及演化规律,也揭示了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存在及其演化规律,超出了纯粹天然自然的狭义性,具有广义性特征,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四)系统自然观的意义(四)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的存在状态。系统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系统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中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论的具体化体现。

19、系统自然观强调的自然界系统的循环演化性,强调自然界系统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将时间从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界系统演化的内在属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中的辩证时空观、运动观和联系发展的观点。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是一个过程。在对自然的认识上,系统自然观不仅关注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且关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世界的认识从要素思维走向关系思维,从认识物质实体拓展到认识系统关系,实现了认识上的从物质实体到认识系统关系的转变。系统自然观不仅关注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关注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关注系

20、统的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以系统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推动跨学科研究、横断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与统一。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系统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其中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从而超越了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进而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达到了对人与自然界价值关系的辩证认识。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21、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系统自然观认为,实践系统一方面受自身内部要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外部环境系统影响而演化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人和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并决定了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演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系统自然观实现了在认识天然自然界与社会自然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自然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史、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方面达到了辩证统一,即实现了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之间的辩证统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自然观将改变自己的形式去逐步完善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

22、当代形态中,系统自然观所处的地位是: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二、人工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一)人工自然观的渊(一)人工自然观的渊源源 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1.古代人工自然观思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论述了“人工客体”等概念和改造自然界的内容。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论述了“床”的概念(包括理念上的床、工匠制造的床和画家画的床)。亚里斯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一书中,把床、衣服或其

23、他技术制品称为“人工产物”或“人工客体”并论述了它们与其他自然事物的区别。古代中国创立了蕴涵着改造自然界思想的“五行说”,提出了“人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改造自然界的思想。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把“天”或“天地万物”称为自然界;把自然界本身的作用称为“天工”,如“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等;把人类创造自然的能力称为“人工”或“人力”,如宋朝黄庭坚曾有诗云:“天工戏剪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载山谷内集诗注五 腊梅诗);把人类创造出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称为“百货”;把使用天然自然材料制作各种器具的工匠们称为“百工”,如考工记说,“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考工记、天工开物等古典技

24、术论著作大都记述了当时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技术规范和制造工艺。上述这些都蕴含着人工自然观思想。2.近代人工自然观思想。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倡导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相结合,以便使工匠更有效地创造人工自然;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既要“在物体上产生和添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性质”,又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具体的物体转化”,从而达到创造人工自然的目的。霍布斯把物体划分为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并主张人既属于自然物体又属于人工物体;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蕴含着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思想,也规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黑格尔论述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等概

25、念,论述了以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看成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马克思把“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之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我们可以把他们说的“感性世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类学的自然界”理解为人工自然界或人工自然。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了“人化的自然”或“人化自然”的概念。他写道,“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

26、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理解为“人工化的自然界”或“人工自然界或“人工自然”。于光远曾于 1961年提出了人工自然的概念。他提出了“人工的自然”和“社会的自然”,并主张“人工的自然”与“天然的自然”相对应,“社会的自然”,和“纯粹的自然”相对应,“人工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中的一部分。以后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陈昌曙认为,“人工自然主要地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它本身不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它也没有阶级性,人工自然与科学技术有较密切的联系。”巨乃歧认为,人工自然具

27、有目的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满足主体需 要的价值性、对象化了的人类意识性、凝结着的社会实践性和人与自然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中介性等本质性的特征。上述自然观的相关论述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人工自然提供了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相关思想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人工自然提供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二)(二)人工自然观的基础人工自然观的基础 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它们共同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减少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负面后果奠定了基础。(1)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系统科学为从总体上研究人工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人工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及其和天然自然界的

28、关系等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生态科学为人工自然界的生态化提供了知识和理念;数学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研究和创建人工自然界奠定了知识基础。哲学、美学、伦理学和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界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批判性反思,使其在追求工具价值的同时追求人文价值,从追求单一价值到转向追求多元、综合价值,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

29、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技术的发展为人工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制作活动”,“是人工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人工化和人工自然的创造紧密相关,近现代文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工自然的创造。采取、加工、控制以及运输、通信、医疗等技术在创建人工自然界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了基础、主导、关键和保障的作用,它们和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系统技术”(如

30、计算机、自动调节机械等),以及氢核聚变反应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沼气等生态技术共同为创建人工自然界奠定了基础。技术创造人工自然的实践及其结果确立了人工自然观的现实基础。(3)人工自然观的工程基础。工程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建造人工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程创新与发展史。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以“具身”方式存在的工程,到近代以“他异”方式存在的工程,再到现代以“工程创新”方式存在的工程,工程存在方式的变化折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折射着人本身的存在,是人之生存的现实呈现。古代工程突出地表现为军事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类型。建立在近现代科学基础

31、上的近代工程首先是机械工程,到电气化时代则出现了电气工程,同时期还化学工程。现代时期,传统工程在新材料新技术引入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无线电工程、原子能工程、计算机工程和高分子材料工程等全新的工程领域。在工程活动中,人类经历了从“附魅”到“祛魅”,再到“返魅”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所呈现的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从“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的转变。作为造物活动的工程及其成果改变着人类 的观念和人类社会的面貌,是创造人工自然的重要途径,为人工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工程基础。(4)人工自然观的产业基础。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人工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产业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

32、生产活动,产业是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化的现实力量,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产业不仅是指从事生产、制造和服务和社会经济部门,而且是一个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产业“深刻地反映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和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能力”。这种关系和能力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程度的加深和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增强,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是不存在分工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大的社会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等大类。因此,产业是一个历史性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含义不断丰富发展。在封建社会,产业主要是指

33、农业;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后,产业主要指工业;借助与工业和商业以及高技术手段,现代社会又造就了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抑或文化产业,都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建造人工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其成果既包括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也包括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产业活动及其创造的人工物构成了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奠定了人工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三)人工自然观的内容与特征(三)人工自然观的内容与特征 1.人工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总体上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演化着;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