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1.83KB ,
资源ID:36416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41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docx

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典型真题分析1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2007年)【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2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2008年4月)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题4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

2、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D情境因素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3、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B认

4、知失调论C从众说D观察学习理论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A哲学B科学C心理学D伦理学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3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B二者结构是相同的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D二者范围是不同的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5、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三、填空题1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_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3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4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_和_两种水平。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

6、年和成人都处于_水平。7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_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8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_取向阶段。9_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_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2社会风气由_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13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1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

7、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 学习。他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5_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四、名词解释1性格化2态度定势3认知失调4替代强化5道德信念五、简答题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六、论述题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步训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

8、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D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3B解析略。4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处于核心地位。5B解析略。6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由题干可知应选B。7c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A、B、I)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8A解析美国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9C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10B解析略。11D解析略。12D解析班杜拉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

9、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13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14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15C解析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2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3ABDE解析态度与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4ACE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5AC解析在选

10、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三、填空题1道德认识2想象3道德行为4道德规范5他律;自律6习俗7同伴群体8前习俗;相对功利9后习俗10模仿11盲目12社会舆论13认知失调14替代性15社会四、名词解释1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

11、不平衡或不协调。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4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5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五、简答题答案要点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

12、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

13、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

14、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此,

15、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4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

16、体验。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如下:(1)有效的说服低年级学生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两方面的材料。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说服对象原本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

17、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操作程序: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学生在执行计划中改变态度;评价改变的态度,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需经历三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包括:a自由选择;b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c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阶段:包括:a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b愿意公开

18、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阶段:包括:a按自己的选择行事;b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要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要选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可采取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也很有效。2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

19、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