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8.97KB ,
资源ID:364043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404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陆高校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陆高校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docx

1、大陆高校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大陆高校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本篇论文的思想是在个人亲身参与到国际交流生项目中萌发的,在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收集某学校学生参加交流生计划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联系某学校办学实际,旨在为某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负责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建议,从而帮助完善交流办学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为某学校学子更好的走出国门提供帮助。本篇论文的研究成果显示,现有的各种文化适应模型主要是以移民、难民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在应用于短期留学、交流项目时会有很多不足以及难以解释的问题。同时,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给予特别

2、的关注。因此,在研究中表明,国内高校的交流生遇到跨文化适应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支持,也就是国际教育项目当中对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给予的关注程度不够,大陆学生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也缺乏深度,从而使得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大陆交流生的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1.1 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大陆高校风生水起的与国外高校合办的交流项目成功将大批学生输送到世界各地,而大陆高校也在不断的提高组织此种活动的水平,逐渐建立专门的机构安排专员负责学生的材料收集以及与国际学校的联系。仅某学校就与世界多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每年都有约500人次参与到各种

3、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中。这一合作机制在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增进区域文化交流,增强学术沟通,提高双方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更是随着国家各项政策制度的完善而发展得更加迅速。但是在更高层次的要求上,却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着力探讨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发掘起源:首先,学生在报名此类交流项目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校的好坏,出行费用的高低,专业是否具有优势等方面,而将跨文化适应问题仅仅作为生活上的适应问题,对其缺乏准备与重视。第二、学校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机构与工作人员也缺乏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对参与学生的选拔、临行教育、达到目的学校后的情况反馈等环节上都没有体现出跨文

4、化适应的重要性,在学生出现跨文化适应困难时也缺乏有效的干预机制。最后,从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人格特点上分析,对学业和成就的关注使他们较少在意自己的内心体验,不善于倾诉和寻求解决内心的困扰使跨文化交际问题更加的显著。1.2 研究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在国家的扶持下已逐渐走上规范化和法治化的发展道路,同时随着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不断加深,大陆高校与这些地区的高校间不断互派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仅某学校就与世界多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这些举措对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和传播

5、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我们在看到高校间交流热的同时也注意到,大陆高校在组织学生出国境交流的过程中缺乏对帮助他们进行跨文化适应、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帮助学生解决在交流地心理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之需,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海外留学期间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现存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一项探索性实证研究。帮助各高校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保障交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从交流生们的学习、生活和交际三个方面去了解他们所面临的主要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同时对某学校国际处的现有工作情况进行了解,获得他们所处理的在外交

6、流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对这两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筛选出针对某学校学生、适合某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跨文化适应攻略。第二章 文献综述国内针对大陆交流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在这些文章中,主要研究思路是用量表获得交流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方面的信息,进一步用跨文化理论进行解释,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文化距离较远的欧美国家交流生的研究上,与本文一样,利用文献调研、问卷调研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大陆交流学生所产生的各种跨文化方面的生理、心理不适现象进行收集和原因分析。这些文章中所利用的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模型不尽相同,研究的内容也各有侧

7、重。主要的问题在于对现象的分析和解读有较大的差别。有的是从焦虑的产生模式去分析,有的是从文化适应模型去理解。在这种分歧背后是对受访者个人人格特点和社会文化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而我希望能够将这二者统合到我的研究中,即在访谈前进行简单的性格测试,为了方便测量我采用的是将性格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的性格测验。测定出受访者的基本性格类型后,再进行访问后就能对他们在面对不同情景时的反映做出有更有针对性的分析。进而在将研究成果反馈给教育工作者形成工作意见时会更有效率。对于“文化”这一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C.K.)认为:“经验积累起

8、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体的东西”而荷兰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Hofstede, G)提出的著名的“洋葱皮文化论”(或称多层文化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理论将文化从外到内,从浅层到深层依次分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饰、语言、建筑物)一民族性格(heroes,种文化中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该文化中大部分人的性格)一礼仪(rituals,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价值观(values),其中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核心及最难理解的部分”。而本文正是从这

9、一理论出发,从表层象征物的分析出发,抽丝剥茧的研究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的价值观。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分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旅居者在新的或陌生文化中的心理调整# 通过观察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反应和人际交往过程。 就可以解释和理解那些新来者,包括移民、短期旅居者、难民和不同民族的成员的再社会化及应对过程。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主要采用这种个体层面的方法来研究跨文化适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充分了解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不同地区所产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等同质文化圈国家以及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国家。另外,着重于对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行探索,充分考虑现有的能力

10、和条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建立长效的机制。另外,在将访谈与测量量表结合起来运用,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与访谈内容的信度和效度。对访谈对象的肢体动作、表情等细节也加入记录范围。更重要的是,我将尝试将个体气质类型与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行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第三章 某学校本科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3.1 研究步骤(1)对跨文化适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2)从访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表现、人际交往、心理适应等方面来考察项目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适应特点。尤其是对其学业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描述和阐释。 (3)对以某学校为例的国内中外合作办学单位有关实践的考察。主要从学生的

11、角度了解他们在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跨文化交际与适应能力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对学校还有哪些诉求,如对跨文化培训内容的安排和对培训方式的偏好以及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4)考察现有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框架在解释以某学校为例的交流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时的效果,并尝试建构专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 (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帮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组织高校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与实践对策。3.2 理论基础首先,我从跨文化心理学理论中吸取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作为我访谈内容的主要理论参照。我选择的是生态文化理论、文化融入策略模型

12、理论以及社会距离理论。3.3 被试我选择了某学校2013学年度进行出国境交流的学生作为访谈以及研究的对象,我通过分层抽样了挑选了二十位来自十一个专业的同学,他们所交流的院校分布于港台(6人)、日韩(4人)、中亚(1人)、东南亚(2人)以及欧美各个地区(7人),男女比例为四比六,年龄(交流期间)集中在十九到二十一岁。3.4 研究工具 3.4.1气质类型量表 采用由 Buss 和 Plomin 编制, 陈会昌等译订的气质类型量表, 含情绪性、社会性、活动性三个维度, 共 20 个条目, 采用 5 级计分制 (1=根本不像我, 5=非常像我) 。已有研究表明,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

13、该量表一致性系数为 0.710.86。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 如性别、专业、年级和生源地等。3.5 研究方法 3.5.1文献调研法 本文写作之前收集了一些跨文化理论的书籍和期刊、论文,不仅涵盖心理学学科,也包括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对当前各种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框架有所掌握的前提下,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跨文化交流中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全面的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心理因素。 3.5.2 访谈法 在基于文献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交流生基本人口统计信息进行收集,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上深度把握参与访谈的学生在参与国际交流生项目时较为特别和突出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引导他们

14、从日常生活、学业情况和人际交往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帮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行为、立场和价值观。 3.6 综合讨论与分析 经过对同学们访谈的分析和整理,首先,十八位同学在谈到自己的交流生活时反映了较为明显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他们所反映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学习、社交三个方面。其中生活问题获得最多的反馈,二十位同学都在生活上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不适应。其次是学习,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和内容差异带来的不适。社交问题与学业问题有部分重叠,主要是与班级同学的交往和与宿舍舍友的交往,为了方便起见我把前者归入学习问题中进行分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同学

15、们在访谈中提到了饮食、衣着、生活习惯、语言差异等问题。民以食为天,饮食问题首当其冲的成为大陆交流生在到达目的地后最先要克服的问题。然而对饮食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同人当然有不同的差别,港澳台地区的交流生明显面临较小的障碍,相比较于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地区的交流生。有十一位同学表示自己安顿下来的第一顿吃的是方便面,在之后的饮食问题策略上,在港澳台地区交流的同学经常选择外出就餐,平均一周三次以上在外就餐的同学在整个港澳台交流生群体中占60%。而日韩地区的交流生在外出就餐选择上就要谨慎一些,交流目的地到了欧美,同学们对于饮食的可选择性就更加有限,他们中的六人都将自己做饭作为首选。东方的饮食文化讲究荤素搭配,

16、口味多样,烹饪方法也很丰富,而欧美地区的饮食习惯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烹饪方法也非常单一,很难获得中国学生的青睐,而同学们除了自己动手做,也会经常光顾一些传统的国际连锁快餐店,例如麦当劳、必胜客。生活习惯方面,同样表现出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的巨大差异,其中对于中国交换生最难以适应的就是午休的问题。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效率的国家,一般的学校和公司都没有安排午休的时间据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交流一年的刘同学介绍,早晨最后一节课与下午第一节课只有短短三十分钟的时间,美国人为了保持下午的工作效率甚至午餐都吃的相当精简,往往一个三明治或者一份沙拉就解决了午餐,而刘同学也是经过了很艰难的适应过程才戒掉

17、了午睡的习惯,但是在下午的课堂上仍然难以保持很高的效率。而据在韩国交流一学期的朱同学描述,韩国街头上的垃圾桶很少,这是与韩国政府一贯的环保政策一脉相承的做法,韩国的政治和文化受到西方很大的影响,强调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将垃圾分类与垃圾合理丢弃视为市民的义务,垃圾桶数量的控制就是为了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让人们把环保政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第二部分的学习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我将结合同学们不同的个性气质特征进行阐述。在学习内容上并没有太多的个性差异,主要的差异是在历史与实践的侧重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而同学们在对这些差异采取各种策略去适应的时候就受到了其个性的影响。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重点阐述

18、。第四章 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4.1 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状况 4.1.1 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案例一:张同学是某学校经济学院的学生,她在大三上学期报名参加了英国某大学的交流项目。张同学的英语能力很强,平时在班级也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性格气质测试中,她表现出明显的多血质特征:个性外向、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根据她的描述,她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二周就发现自己在学习上面临着不少问题。首先,每节课之前都会有大量的阅读工作,上课时老师随时会安排相关内容的讨论,而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还无法达到要求。其次,五花八门的课后作业也让张同学伤透了脑筋,不仅有小论文、随堂报告,还有团队合作的报告,应

19、顾不暇。张同学表示前三个星期自己的心情非常低落,每天辛苦地奔波于宿舍图书馆和教室,却很难有很好的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同学主动调整了学习策略,积极地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拿到老师的授课教案,同时对阅读材料按重要性进行筛选后再阅读,并找到合适的中文材料作为参照。而在处理作业时,她先用中文打好写作框架,关键词用英文标注,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她了解到国外老师对学生思想表达的关注多于语法和句法的正确率,而张同学在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式后不仅节约了揣摩语法和单词用法是否正确的时间,更得到了比之前更高的分数。毫无疑问张同学的适应策略是非常有效率的。通过跨文化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她适应语言差异的秘诀所在。

20、根据跨文化心理学理论,跨文化研究中的等值性中包括语言等值性,要求在异质文化中能够通过翻译实现基本概念的基本一致。张同学有十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可是置身于全英文的环境中依然有很多不足,而在国内和国外的环境中对口语和书面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英国4.1.2 学习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在另外一个案例中,我们将看到学习和社会交际相融合产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这个案例同样发生在国际交流生身上。朱同学是某学校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2013年秋季学期去韩国交流了一个学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完成许多小组任务,去进行实地调研、撰写研究报告、最后进行课堂展示。朱同学所在的小组只有自己一个中国学生,虽然能够与

21、韩国学生用英文完成绝大多数讨论,但是据朱同学反映,语言问题并不是她融入小组成员的最大障碍,小组成立第一天,组员们提议一起去校外吃一顿饭,并欢迎一下新成员朱同学的加入。朱同学满心欢喜地赴约却发现菜已经提前点好,大家毫不顾忌的用韩语交流,只有她用英文开口大家才转说英语,话题结束又转回韩文。朱同学觉得很是尴尬甚少开口。到了聚会结束,发现结账时自己也要参与AA制。朱同学说,她并不是觉得韩国学生小气,不过换做自己班级来了一个韩国交流生请他吃饭却让他掏钱是一件特别不尊重他人的事情。聚会的时候一定也格外的照顾客人的感受,根据他的喜好点餐,时刻关注客人有没有吃饱吃好。然而在韩国发生的这些与她的设想差距甚远。之

22、后的小组任务,朱同学的参与热情受到很大影响,虽然与很多组员互相加了社交网站好友,却也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联系,任务开始时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的想法也一点点放弃了。朱同学的气质测试结果是胆汁质和黏液质的综合体,胆汁质的性格特征是情绪感受性强而稳定性不足,情绪的不随意性高,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因此在遭遇数次韩国同学所谓的“不友好”对待后情绪激动而朱同学同时也表现出部分粘液质性格的特点,在遭遇情感不愉悦的体验后选择默默忍受,自己慢慢消化,很少和别人倾诉。而根据跨文化理论我们也可以解释朱同学所遭遇的问题并为她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首先,韩国和中国一样属于高情境文化,即在个体对话中大量信息编码在周围环境和个体自身

23、当中。朱同学在和韩国同学对话时,都习惯性的将自己所熟悉的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纳入到对话中,而中西融合程度更高的韩国人显然在处理人际问题方面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双方都把自己的交际原则当作共同的交流的基础,却没有意识到这二者间巨大的差异。外表上的一致更加会加深这种文化根基一致的想法。同时,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社交网站的交际方式并不能胜任主要的跨文化交际任务。由于社交网站中展示的信息个体特征和情感较为强烈,不完善的语言翻译系统也会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作为传递信息重要补充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音、语调都不能在社交网站上排上用场,现代化和高效率的互联网在线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仍需要很大的完善。朱同学应当主

24、动要求面对面的小组交流,及时把自己的问题和进度反馈给各位组员,主动表现出自己需要帮助的诉求。同时,考虑到朱同学的气质特征,应当鼓励其寻求他人的帮助,通过倾诉和专业的意见反馈放松自己情绪的压力,减少情绪波动最终有效的解决问题。4.1.3 社会交际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社会交际方面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这与个体的气质类型、语言(外语)能力、社交环境等因素有关。而我要举出的案例则是一个具有共通性的问题。即如何获得社会认同的问题。根据跨文化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即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因素着手分析,民族认同是跨文化交际中获得社会认同问题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身份的认可、分类和再确认是

25、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三个阶段,而社会认同理论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从对本民族文化过渡到他民族文化的适应模型,既包括个体层面上的性别、外语会话能力、动机和群体层面上的歧视与偏见、社会文化包容力度等等。贝瑞的文化移入模型提供了作为东道主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策略,而交流生则需要面临保持自身民族性和融入异文化的取舍问题。在日常社会交际中是保持本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观、以至于肢体语言、语调语气,还是模仿当地人的表达习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台湾台北市交流一学期的沈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台湾女生的腔调和热情开朗的作风,更愿意模仿她们的语气和台湾同学进行交流。同样的情况下在韩国交流的朱同学

26、也模仿起韩国女生的妆容和穿衣,希望能从外表上更接近韩国本地人,加强自己融入异文化的信心。而在日本交流的王同学由于自己的专业优势,熟读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推崇,他表示一方面非常敬佩日本人民保持传统文化的努力,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而到了文化氛围更加多元的美国,在明尼苏达州交流的赵同学认为同班的本地学生有很多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愿意和自己进行交流,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消除了一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错误认识,也学到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哲学,收获颇丰。他们的在跨文化交流中都采用了文化学习法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源于社会和实验心理学以及阿盖尔(Argyle,M)关于社会技能与人际交往行为的

27、研究?。该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问题来源于个体在日常社会交往中的跨文化接触方面遇到了困难。这种适应困难要通过学习具体的文化和社会技能以及行为来得到改善。这种学习包括语言、生活习惯、社会规范,更包括价值观上的认识。4.2 影响国际交流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4.2.1 语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学习别人的语言自然也学习了该语言的文化,但当一个人向不同群体学习两种语言时,由于这两种不同语言与不同的信仰价值体系相联系,那么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在具体运用时将做何处理呢?跨文化心理学理论中对于语言的研究中,根据萨皮尔和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假说:每种语言是按基本的规律背景(即语法)不

28、仅仅是形成观点的工具,其本身即是观点的塑造过程。语言对文化有着决定作用,语言会对人们的感知产生影响,迫使人们接受一定的世界观,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交流,从而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准则。这些理论指出了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语言精髓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异国的文化。案例一中的张同学正是做到了将语言学习和文化适应结合在一起,以语言习惯的学习为突破口,从而很好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语言的跨文化研究在社会学中也颇具重要性,社会语言学的核心是语言的跨文化变异,助人们克服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障碍,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表述方式的人们相互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

29、参考。赵元任先生于1968年发表了题为在美国的中国儿童的语言问题通过对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儿童学习语言两类不同的方式,第一种已经完全抛弃中国文化,全盘接受了当地文化;第二种家庭的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中文和中华文化忠诚教育。两种语言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有着巨大的反差,前者形成了对母语文化毫不关心,完全采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而后者在接受母语学习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继承。这即是对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影响的实例研究。4.2.2 文化语境文化语境的概念来源于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他认为任何人类交际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语境是符号的基础。符号只包含信息的一部分,意义与语境无法分割地相互捆绑在一起。

30、虽然机器翻译可以部分实现语言符号脱离语境,但在现实生活中,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是不可割裂的。他把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简称HC)与低语境( low context简称LC)。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在低语境中,情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内隐、含蓄,大量非语言编码,人际关系紧密,高承诺以及时间处理高度灵活。而低语境文化外显、明了,较多的言语编码,反应外露,人际关系不密切,时间高度组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语境会影响交流双方获得信息的渠道、表达用语、对规则的依赖程度、

31、写作以及成功交际的责任归属。4.2.3 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指人气质的不同类型,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理论。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给予细致的描述,其分类被后人接受认可的,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气质的分类。经典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通过气质类型量表测定访谈对象的气质类型,通过前一节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个体气质类型的特点对于具体跨文化适应行为的影响。虽然某一气质类型的个体变异性明显,但是仍然能

32、够比较准确的预测和解释某一气质类型的个体在一般跨文化交际问题中的行为。但是气质类型只能作为定性分析的辅助工具,在定量研究上缺乏应用性。第五章 跨文化适应研究给大陆高校国际交流生项目组织者的启示本人通过与某学校国际处的负责老师的交流了解到,由于人手有限和事务的繁杂,国际处工作的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交流学生的招募、与国际院校的联络、本校交流生学籍档案管理以及接待外校来某学校的交流生。在交流生招募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英语能力。而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建议工作人员将学生对交流目的地的文化了解程度以及将如何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困难作为一个参考因素。在确定交流生人选后,国际处的老师会建立同期派出交流生的QQ群,并将往期交流生的联系方式公布给大家。通过这样的信息交互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些行前问题,并为交流生到达目的学校后的生活打下很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笔者建议工作人员组织各种活动,邀请即将出发的交流生和外国来某学校交流的学生参加,增加双方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既是对本校即将派出交流生的语言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提前适应异国文化的一个行前锻炼,也是作为东道主丰富国外交流生课余生活的有益尝试。在第三个阶段,即本校派出的交流生到达目的学校,陆续开始遇到跨文化交流问题时,我建议国际处的工作人员在前一个月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