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73.87KB ,
资源ID:36280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280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1、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3638课时 陈涉世家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1 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提高其叙事、写人的水平。3 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2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

2、做贡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 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3 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内容1解题介绍作者 学生阅读注释,教师可作补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2介绍背景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

3、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四、合作学习 同桌相互交流共同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五、课堂总结(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检查翻译情况。(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 二、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素 :一向。向来。 故:故意。亡:逃跑。 被:通“披”。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1)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失期当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陈涉、吴广为期一做了哪些

4、舆论准备?有何作用?(3)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步骤?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胜利进军(4)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苦秦久矣。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1)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 略写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2)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三、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

5、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此可以看出,

6、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A词义和用法: 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兵 率领,动词 公将鼓之 将要,副词 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 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把,介词 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B成分省略情况: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

7、语宾语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 介词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三课堂总结(略) 第3940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课时安排:

8、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弗f雎j怫f跣xin抢qing傀gu祲jn缟go挠no谕y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

9、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四总结、扩展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五布置作业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分各色朗读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

10、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4)本中怎样体现秦

11、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秦

12、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三、教师小结。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四、作业。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第4143课时23、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计策。3 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

13、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2.学习刘备不耻下问、谦逊的品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战略方针。3. 学习本文塑造人形象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2要求学生课前认

14、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教师适当补充知识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

15、汉政权。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

16、”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二、几个难句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三、学生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2熟读第3、4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4、5段)

17、: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除奸兴汉。(3)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明确:先

18、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3小结这一部分。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正面写诸葛亮有不凡的抱负;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

19、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

20、突出,中心明确。六、学生齐诵第4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第4段。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第4446课时24出师表教学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 体会文章于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词切的特点。难点 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对联导入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21、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三、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

22、,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

23、圣听(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

24、自然段。问题探究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小结:这一

25、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

26、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

27、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

28、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第4748课时25、词五首 教学目标: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

29、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检查预习: 三、 朗读 1、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望江南1、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

30、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