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1.35KB ,
资源ID:36273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273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

1、著名中医家卢铸之著名中医家卢铸之(2876一1963),名禹臣,晚号金寿老人、四川省德阳市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先随其姑父清代德阳著名儒医颜龙臣学文学医,曾与光绪末年四川状元骆元骤为学馆师兄弟。卢铸之曾中秀才,经史子集根底深厚,因见八股文不能济世,加之体弱多病,故弃举子业而发奋学医。卢氏资质聪颖,好学深思,为开扩其视野,使之学有所成,其师颜龙臣于清光绪中叶,又亲率卢氏赴成都拜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为师。其后,卢氏随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 业成,乃遵师命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全国20余省,一面用其师所授之法为患者除疾,一面考察各地人体体质状况、生活习惯、水土气候,研究各种药物的栽培、炮炙、性味、功

2、用及其相互关系,历时3年。返回成都后,始于光绪末年开设“养正医馆”而悬壶成都。 卢铸之从医70余年,医术精湛,中医临床各科学验俱丰,治病疗效卓著、数愈危急、岁无虚日。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继承祖辈和郑师医德遗风,患者无论贫富,均一视同仁,悉心诊治。尤为可贵之处,还在于卢氏能毫无保留地将其一生的宝贵经验献之于民。 卢铸之治学严谨,一生致力经典著作和颜、郑二师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他兼收并蓄,锐意图强,敢于创新。他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擅长运用姜(生、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熟附子)等辛温扶阳重剂,从而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在医林中独树一帜。他30余岁就被时人尊称

3、为“卢火神”而钦誉巴蜀内外。齐白石曾为之镌刻“金寿老人”名章馈赠。解放后。卢氏曾被提名调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任职,但他因年高力衰,而恳辞未任。1958年他受聘于四川省委党校医院,定为卫级一级。 卢铸之学识渊博,寝馈于周易、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仲景、钦安立法处方之旨趣,旁及诸家之学,兼取所长,又颇多新的见解,熔古今于一炉,积数十年之识见,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匾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经药性配合阐述等著作,并撰有卢氏治疗肿疥的理论方法、卢氏对症痕痞块的理论研讨、子宫瘤癌论治、心脏病论治、水肿论治、感冒论治、附片之用法等百篇论文。今就其学术思想概述如下。1祟尚周易强调“阳主

4、阴从” 周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源泉,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如唐孙思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卢铸之亦十分重视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他说:“医者,易也。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也。” 在对待阴阳关系上,卢氏深受其师郑钦安的影响。他还密切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根据周易“夭尊地卑”之说,竭力强调“阳主阴从”之说。如他说:“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点。夫乾者为天,坤者为地。乾者阳也。坤者阴也。天包乎地,地承乎天,故乾坤位于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其阳者,宛如三公九卿百官也。其阴者,宛如三妃九殡百腾也。阳动阴随,阳主阴从也。”(卢氏医学心法医易说)又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

5、随阳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周易所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内经)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奥义实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也”(卢氏医学心法.阴阳变动往来说)。在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强调阳为主,阴为从,尊阳而卑阴便是卢氏学术思想中的鲜明特征。卢氏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2阐释生理 重视坎中之阳 明确人体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关系,对分析和认识病理,确定正确的诊疗法则是十分重要的。卢氏认为,人之生理不离乎阴阳,而阴阳二者则始终处于阳为主而阴为从的状态。如此,才能保持人体“阴平阳秘”,保证人体健康无病。 卢氏在阐释对人体生理的上述观点时,主

6、要运用了周易八卦理论。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他特别强调坎中之阳的重要作用。他说:“失乾坤者,阴阳之灵也,气也。本天地之清真。故曰大父大母。仰坎离者,阴阳之精也,象也.得乾坤之中气,故曰中男中女故乾坤之六子,唯坎离为至贵。以其得气之中,而为天地之真精,实阴阳之英华也”。又说:“坎中之阳,火也二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卢氏医学心法、大热大热大热医易说)。 卢氏指出,离、坎二卦皆有火,离火虽属阳,但察坤之质,须赖坎中之阳发动,始能二火相照,发揖其功能.他说:“坎离两卦虽皆有火,但有真火、凡火之别。而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所

7、谓心肾相交,二火相照,水火既济,人能保持体魄健壮,其实皆源于坎中一阳之火也”。此言“真火”,即指“坎中一阳之火”,此言“君火”,则指察坤质之离火。卢氏此论进一步阐述了“坎中之阳”为“人生立命之根”之说。 卢氏关于“坎中之阳”的上述观点,虽受其师郑钦安的直接影响,并源于明代学者赵献可有关命门真火“为真君真主”之论,但是,他在强调这一观点时,较前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人身乃血肉之躯,阴也,全赖真阳运于其中而立命。人以脏腑分阴阳而立论,乃论其末也,以坎卦立论,实论其本也”。3治病立法 重在以火消阴 卢氏在生理上重视阳的主导作用,在病理上自然十分重视阳气的盛衰变化。卢氏认为阳气为化生气血津液之本

8、,百病皆因阳气受损而生。因此,治病立法当重在温扶阳气。他说:“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之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其人生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欲,内伤七情,或饮食劳伤,疫病等,皆可导致人生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阳气盛衰论,同时还强调了“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治疗原则。 卢氏在强调“以火消阴”,阳光一照则阴缠自灭的同时,还认为扶阳则精血津液自生而脏腑及周身各部均能得其润养。所以,他在治疗上祟尚仲景和其师郑钦安“温扶阳气”之法,并进一步提出了“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疗主张。这一主张充分反映了卢铸之的临床用药特色。 对外感疾病的辨

9、证治疗,首先注重表证的及时处理,强调贵在早治,急治,以避免病邪传里,即所谓“善治者,治皮毛”。表证初起,辨其虚实。常用自创之桂枝法,或附子桂枝法,以及麻黄桂枝附子细辛法等辨证施治。并且依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在方药配伍及剂量增减上灵活掌握,权衡变通,能使患者多发汗,少发汗,微似汗出,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一法数用,均能奏效而不伤正。 对虚损内伤疾病的治疗,他强调必须抓住温扶先天真阳这一重要环节,方能获得阳复而精血生,阳复而阴退,克敌制胜的疗效。他临证既常用仲景四逆、白通,又擅用自拟扶阳诸方。活法圆通。真可谓治病重在扶阳,用药多为桂附姜。对于桂、附、生姜等温扶阳气之药,卢铸之均给予高度评

10、价。如他说:“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以之治人,人健而身轻,以之治国,人和而国泰,以之治天下,而亿万年皆成盛世也。”桂枝“有引阳出阴之能,实通达内外之能使”。生姜能“导气血阴阳之传变,助五行生成之气机,更能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故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使人体阳气若“日月星辰丽于夭,华岳河海附于地”。“阳气司令而阴静无扰”,则机体五脏六腑安和,经脉通畅。气血调畅,生机勃勃,乃达却病延年,健康长寿之目的。先祖卢铸之老中医之师,郑钦安,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宦游来川,遂家邓妹县。钦安生于清嘉庆9年,卒于清光绪27

11、年,(18041901)年.。先生幼年对经史研读甚勤,嘉庆末年弃举子业,从刘源止唐先生门下学医。钦安质资聪颖,好学深思,治学谨严,对经典著作多有研究,于道光中叶悬壶于成都。治病深思敏悟、园机活法,数愈危疾,医名日噪,岁无虚日,刻心求进,博贯古今,敢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一家,时有“郑火神”之美誉。钦安学识渊博,寝馈于内经、难经、周易以及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颇多新的见解。又不随流俗,旁及先贤诸家之学,撷取所长,熔冶古今于一炉,积七十余年之识见,诊余之暇,乃著述医书三种,分别于同治、光绪年间刊行于世,名医理真传四卷,医法园通四卷,伤寒恒论、十卷。钦安立论别具一格,多发前人所未发,但治法奇而不离经旨。

12、钦安对仲景伤寒论研究甚深,他所著伤寒恒论一书,对条文的注解,不抄袭前人之说,而是紧密扣合自己临证所见进行说理,如注解“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钦安说:“按太阳风伤卫证,发热恶风自汗,寒伤营证,发热恶寒无汗,此言病发于阳,指太阳也,太阳底面,即是少阻,病发于阴,指少阴也,若专指太阳营卫之阴阳,则与太阳风寒两伤病情不符,余每临症,常见独恶寒身痛,而不发热者,每以桂枝汤重加附子,屡屡获效,以此推之,则病发于阴,确有实据,至所言六日七日者,是论阴阳之度数说法也。” 钦安著述伤寒,并将其理法园通运用于临床之中,在医林之中

13、,确是颇有盛誉,为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正如任应秋教授在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一文中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等,郑钦安的伤寒恒论,颇受国内医家的珍视,为中医学作出了较大贡献。爱就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结合笔者的学习体会,作一简介。 笔者祖父卢铸之老中医(1876一1963),于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十一年之久,衬郑氏的生卒年代,据祖父1924年撰写的重读郑师医理真传后有感一文中所载,“先师郑寿全,字钦安,原籍安徽,先祖宦游来川,遂家平咪县,郑师一生于嘉庆九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可知郑氏享年九十七岁。 我们所谓的阴阳平衡,

14、不是半斤和八两才叫平衡,是在有主导情况下的平衡。从宇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是生活在太阳系,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变化与太阳有关,整个太阳系就是靠这个太阳,延伸到周易里面就有乾为统领。古人甚至把乾比喻为君子,论语的一个核心就是教我们怎样做君子。中国儒释道的文化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重阳,这就和我们生活的宇宙相应,也就是说这样一种主导是合乎天道的。阳气对人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阳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运行;我们生命的特征也是运行。平人的特征是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但是怎么样才能保证既不太过也没有不及?只有周流不息。生命一旦出现了滞了,就会导致运行到这里就不走了,这个滞就是产生太过或不及

15、的根本因素。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至而不至为不及,不至而至为太过。怎样才能不出现这种情况呢?只有刹那不息的运动才不会导致太过或不及。也就是孔子在川上讲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果用一个大坝拦了起来,情况就不同了。它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可不知道后来会怎样。人与自然上讲西方在70年代很多水坝纷纷下马,原有的水坝也被炸掉,为什么?因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弊大于利。违背自然是错误的,过去我们敢叫荒山变良田,现在不得不退耕还林。这样一种停滞是影响平的最重要因素,内经讲五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华佗的五禽戏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都是说通畅不留滞就会平。天气的灾变都是因为某个气的留滞而导致的。机体一旦出现停滞、不

16、流通了就说明机体的阳出现了停滞、天行健的功能出了问题,阳用已经出了问题。能够畅通不留滞是健康至关重要的保障。要想读通扶阳讲记就要在这里下功夫。为什么卢老师的20016张处方中有姜的占99.7%,有桂的占98.8%,制附片占96.8%。这里面有很深的根据。能够流通不停滞才能真正各行其道,真正阳生阴长,才能做平人。也就是说我们能不病,阳是占绝对的主导,学伤寒论我们应当确立这样一种认识。然后再回到今天来,古为今用。素问言: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再看看今天,我们就要更加提倡扶阳。当今从我们的衣食、生活、起居、医药乃至内心等等都在耗伐阳气。现在的起居都是夜生活,夜生活就导致阳不潜藏,留滞于表,太过不及就

17、产生。饮食过去以素食为为主,现在以荤食为主,且寒凉的东西太多。医生的用药尤其在中国抗生素是一个大问题。抗生素的应用肯定是败坏阳气,救命偶尔用一用是可以的,但像现在滥用是绝对不允许的。在西方和香港对抗生素的应用是很禁慎的,他们知道抗生素的危害。还有我们做中医的这几十年来的用药,特别是老百姓已经是形成习惯了,一生病就买点消炎的或者是清热的药。我们综合起来分析就知道阳气的耗散非常厉害。维系生命的东西(阳气)现在是这样一种情况。作为医生怎么办?首先在观念上要树立起阴阳的思想,在认识阴阳的前提下,才是具体的技术怎么扶阳。实际上很多问题在扶阳讲记里是比古人讲的明白,但大家也不要心急什么都想得到,我们要慢慢

18、的悟。一个疾病来了首先我们要方向不错,慢是慢点但总归是会到达目的。我们把时代的这个大局把握住了,就不会偏。时代的一个大局已经讲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气候温室效应,气候越来越热。越来越热是我们感觉到的一个表像,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也跟它相应,现在上火的人很多,女孩子没有几个不上火的不长逗的。这里热了其它地方就寒了。人与天地相参,天地的格局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人肯定也会这样。 我们读懂了天地的格局,对我们辩证是有益处的。这叫大辩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针对每一个人,看我们能够做什么,每个人能够做什么,中医能够做什么。我们看到热像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的用苦寒。苦寒要不要用呢?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看看伤

19、寒论我们就知道,伤寒论并没有都是用温热,“太阳篇”里从大青龙开始就用寒凉了。但是我们看到用苦寒的这些地方和用温热的这些地方是有区别的,这些大家可作个对比。伤寒论中的方子最典型的是桂枝汤,它是伤寒论变化种类最多的方子。我在扶阳讲记的序里面谈到了阳气的生长收藏,生气通天论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就像天,像日一样,当然就是生命赖以维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失其所的“所”指阳所在某个“所”里面的功用,失掉了这样一种功用则折寿而不彰。如秋冬阳气潜藏带来的是寒冷,这个时候寒凉是可以用的,它可以帮助阳气潜藏,但它是手段不是目地。不是

20、说不能用寒凉,当阳气潜降的过程出现了障碍,用寒凉的引意或三承气汤把阳气潜降的道路给打通,暂用寒凉的目地是为了扶阳。因为阳气有生长收藏,收藏的目地是为了充分的蓄养,然后才能很好的生发。收藏这一关弄不好就影响到阳气的根本。在郑氏晚年几乎不用寒凉了怎么解决阳气潜降的问题?用寒凉药使阳气潜藏虽然有利,但是有弊,毕竟人体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人体的阳气很旺盛是不会有什么病的,都运转的很好,各行其道就如中庸里讲的致中和,只有阳气衰退的时候疾病才产生,而我们现在消耗阳气的路子很多很多,而阳气的补给却很少很少,最宝贵的养阳方法是睡觉,可现在真正能够睡好觉的人不多。由于消耗的途径很多,补给的途径很少,我们用药

21、时就要更加慎重,如果用苦寒把握不好,很可能就弊大于利,阳气是潜降了,可也直接耗损了。卢老师这一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用苦寒,用温热照样使阳气潜降,希望大家好好去研读郑氏的三本书和扶阳讲记,在道理上啄磨透了,用起来心里才不慌。首先要好学,当医生的首先是去找病人,然后病人才去找你。1.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

22、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

23、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我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而再往下问,答不出了。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

24、的实际问题。 (1)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

25、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 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大家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

26、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 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

27、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的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就使阴阳的变化更为直观、更为清晰。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聓)、临(耹)、泰(耺)、大壮(耼)、聎(耾)、乾(聀)、姤(聁)、遯(聄)、否(聅)、观(聇)、剥(聈)、坤(聉),如

28、果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聎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其中复卦对应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聎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 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统里又叫别卦,它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经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系统,别卦也就是常说的六十四卦系统。从十二消息卦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阴纯阳。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阴卦。从复卦开始我们

29、可以看到,阳爻在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样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上述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对应的这样一种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生在五月的夏至节上。“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夏为阳,到夏至这个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夏至阴生”的变化,就有这个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

30、阴,变成重阴。而重阴必阳,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阳爻不断增长,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到了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所以这一卦取名为复。在上述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的变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姤所涵的一阴生的变化,也没有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上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

31、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她的确切内涵。所以,历代都有人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这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阿尔茨海默病,亦即我们现在习称的老年性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它的英文简称就是 AD。AD 病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北美及澳大利亚,65 岁以上的患病率为 6.6% 15.8% 。过去认为,中国 AD 病的患病率远不如西方高,但九五期间的一项攻关课题显示,中国 AD 病的发率与西方已经没有什么差别。该项调查显示,北京市 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为 7.3% ,且每隔 5 年的年龄段,AD 病患病率增长约 1 倍。如 70 岁为 5.

32、3% ,75 岁为 11.9% ,80 岁则为22% 。据 2000年 11月 6日的健康报报道,截至 2000年,中国 65岁以上人口按 8000万计,则 AD 病患者已达 500余万。现代医学认为,AD 病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脑功能逐渐衰退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有效的能够治疗和阻断这一疾病的方法。所以,一旦患上这个疾病,那就无疑只有等待其逐渐衰竭,直至死亡。21 世纪,是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世纪,同时也是老龄化的世纪。由于城镇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今后家庭必定会面临两个青年四个老人的格局。如果其中一个老人患上 AD 病,那这个家庭的境况就够呛。所以,这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迫切需要我们医界同仁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医,我们怎么看这个 AD 病?AD 病有没有治好的可能?对这个问题我是比较乐观的。其实 AD 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