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9.73KB ,
资源ID:36217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217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地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地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docx

1、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地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第 18 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大家好,我们上课。我们上一次主要讨论了,关于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一个是 葛根汤 的适应证, 一个是大青龙汤 的适应证, 一个是 小 青龙汤的适应证。那么应当说葛根汤的适应证,我们把我们以前所学过的 内容,归纳起来的话,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有三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仔细描述过 的,就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证。我们引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中的一段歌诀,那就 是,“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 痛鼻干卧不宁”。那么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那么葛根汤的适应

2、证之二,那么就是“太阳病,项背强 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是讲的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汗散寒,疏 通经脉,这是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证。那么可见 葛根汤 这个方子, 即可以治疗, 阳明经表受邪, 也可以治疗,太阳经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因此呢,它就也完 全可以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那么太阳和阳明合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葛根汤治 疗呢?那就是“太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在伤寒论 中,关于太阳和阳明合病, 有兼见喘而汗出的, 有兼见下利的。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疗。因 为麻黄汤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如果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 疗。一方面因为,下利

3、是中焦里气升降失调的表现。那么中焦里 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的, 这个症状比较突出。所以,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之邪为主。另一方面, 葛根这个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 的,我们当然要选用葛根汤了。当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出 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的。那我们就在葛根汤里头加半 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那么以上我们所讲的,葛根汤的适应证,就是这么三个 方面。其中第一种情况,治疗阳明经表受邪,是我们根据后世医家 的研究,给它补充的。关于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我们讲得已经很清楚了,那就 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

4、,不汗出而烦燥。这是第 38 条的内容。至于第 39 条,我讲的是湿邪郁表,阳郁化热,郁热挠心。 但是这两种证候,无论是寒邪郁表也罢、还是湿邪郁表也罢,那 么都有阳郁化热,郁热挠心的心烦。在外面呢都有不汗出而烦燥,都有不汗出这个症状,那么这 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 要用大青龙汤的话,它一定要有表证,没有表证,不能够用 大青龙汤。所以在大青龙汤 适应证的第 38 条,第 39 条,都提到了, 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因为少阴病本身,当真阳衰弱的时候,弱阳勉强和 阴寒相争, 争而不胜的时候, 它可以有肢体躁动不宁的 “躁烦”而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呢,它是“烦躁”

5、。 “烦躁”和“躁 烦”在临床上有时候症状容易混淆。04.40 ,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一个,真阳衰微的“躁烦证” 误认为是,阳郁化热的“烦躁证”。如果误用大青龙汤的话, 那么后果将是不甚设想的。当然,对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 39 条,“伤寒,脉浮缓, 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有人把它解释成,在表的寒邪, 有一种化热的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寒邪在表不是有身痛吗, 就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身重是热邪壅塞气机的表现。但是,这种在表的寒邪,有化热的倾向,由身痛而变成了身 重。但是邪气仍然在表闭郁。所以,仍然是无汗的。像我们的讲义,还有许多医家,就是这么解释的。那么这个 观点呢,也是提供大家参考。05.3

6、5 ,关于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大家也非常熟悉,它 是治疗寒邪闭表、里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 肺,而见到的咳喘。那么这种咳喘,我们上次课也提到了,以咳出大量的白色泡 沫痰为特征。这才提示了是个水寒内盛,水饮犯肺。由于水饮之邪内盛,水饮之邪又是变动不居的,所以它常常可以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因此呢,小青龙 汤的适应证中,就有许多或见的症状,就是有的人可以见到这 样的症状,有的人可以见到那样的症状。像或渴,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满,或下利等等。这都属于水邪浸渍不同的部位,所造 成的或见证。这个小青龙汤这张方子,以温化水饮为主; 大青龙汤 这张方子, 以解表发汗为主, 那么

7、大青龙汤 用到了石膏。 小 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如果寒邪闭表,水饮内阻,阳气 郁遏,兼有心烦的话,也可以在小青龙汤中加石膏。这就是 后世所说的,小青龙加石膏汤。07.10 ,小青龙汤这张方子呢,桂枝、麻黄、细辛,我 上次说过还有干姜等等并用, 辛温燥烈有余, 尽管它用了五味子, 用了芍药这些养营,这些保护阴液的药物,但是毕竟辛温燥烈有 余。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作, 那么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继续用了。因为这些辛温燥烈的药,容易有伤阴动血的弊病。其中的细 辛,我上次说,细辛作散剂不过钱,也见于本草纲目,也用 宋朝人的本草书,那是作为散剂,可以不

8、过钱,因为如果量 太大的话,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应。08.05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如果必要的时候,细辛也可 以适当的用量大一些, 10 克、20 克,你看临床报道,有用 10 克 的, 20 克的,也有用 30 克的等等。治疗寒饮射肺的咳喘,还有人治疗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西 医诊断为“病窦综合证”的,这些都有报道。但是我应当补充强调的一点是,细辛这个药里头,含有“黄 樟醚”,“黄樟醚”是一个已经公认的,一种致癌的成分。所以 用细辛的时候,必要的时候,确实是寒邪闭表,疼痛等等,做汤 剂,量可以超过钱。但是还是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这是我们应 当补充的。09.20 ,以上我们就把“中风”、“伤寒

9、”这两类证侯就谈 完了。我们涉及到许多经方,那么经方的药量呢,是用的汉代的 度量衡制,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方的时候,就不知道临床 的用量,和汉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这些药量之间,怎 么能够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在这里插一段小小的, 另外一个题目, 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 是因为它在临床上, 有重要的意义, 掌握药物剂量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比方说我们已经学过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 的剂量, 是各三两, 如果你把桂枝的量用多了, 它的方名就叫 桂 枝加桂汤 ,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 调和营卫, 而是温补心阳、 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

10、。如果桂枝汤里头吧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 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 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前次课还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这三个 药的剂量比例应该是 3:2:1 ,如果你把它调过来,麻黄、桂枝、 甘草、剂量的比例变成 1:2:3 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 要的。又比方说五苓散,它是桂枝用量最少,泽泻用量最多, 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用这样的比例组成的散剂,给 实验动物来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 散剂,给相同的动物来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因此,我们掌握汉代

11、的剂量,掌握经方的药物剂量的比例, 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11.55 ,第二个问题:张仲景是汉代人,所以他写的书,他 所引用的方剂,应当是汉代的剂量,汉代的度量衡制。所以我们 就一定要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其实要考察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的,不太困难的一件事 情,首先我们可以查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千二 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 石( shi )。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这段话,明确的提出了汉代的度量 衡制,它的计量单位和它们的进位关系。计量单位用了铢、两、 斤、钧、石,它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 12 铢是一两, 16 两是一 斤,30 斤为钧。另外衡重单位还有个石, 4

12、 钧为石,应当提醒大 家的是,“石”字在后世,是作为一个容量单位念( dn),但是在汉代,在这里,作为衡重单位念( sh )。现在我们拿 1200 个黍米称重,说这就是半两,可以不可以 啊,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拿什么地方出产的黍米啊,是拿新生 产的黍米呢,还是放了一年,陈的比较干燥的黍米呢,你把它作 为一个标准的衡重单位来计量的话, 是不是能够大家公认这就是 准确的计量呢。 你是拿河南产的黍米呢, 还是拿北京产的黍米呢, 所以这些都存在问题。我们从出土文物的考察来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历史 博物馆藏着东汉司农铜权, 这是国家的一个农业管理的最高的行 政部门,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按照当时

13、的衡重器具系列来 看,这是个 12 斤的权,那么实际称下来,汉代的一斤等于 250 克,汉代的一两 (除以 16 的话) 等于 15.625 克。为了计算方便, 说成 15 克,差一点点没有关系。好,关于衡重我们就谈怎么多了。16.25 ,下面我们谈容量:班固汉书律历志还说: “千 二百黍实其龠( yu ),合( h)龠为合( g),十合为升,十 升为斗,十斗为斛”。这就是汉代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容量的五个记量 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龠到合是二进制,合到升,升到斗,斗 到斛之间,都是十进制。从实际文物考察来看, 1 合等于 20 毫升,1 升等于 200 毫升, 1 斗等于 2000 毫升,

14、 1 斛等于 20000 毫升。你像麻黄汤,每次吃 8 合( g),就是 160 毫升,桂 枝汤一次吃 1 升,就是 200 毫升,和我们今天的人喝的药量差 不多。麻杏石甘汤 方后有一段话说,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后世有的医家就说,这个话可能是衍文,说什么叫黄耳杯呀,不 知道怎么回事。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整理 伤寒论 的人, 也许不是王叔和,还有人在整理和抄,他抄的时候,照着另外一 个本子抄,那个本子原来不是写的“温服一升”,而是“温服一 黄耳杯”,校勘的人他改成“温服一升”,都是他把原本上是什 么,“本云”嘛,原本上说的是什么呢,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 杯”,把那个“黄耳杯”他

15、自己改成升,这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 说“温服一升”,实际上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杯”。【一“黄耳杯”就是一升。】那么“黄耳杯”是什么呢,历史博物馆有好多“黄耳杯”, 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常常是木制雕漆的,常常有两个耳朵,贵族 都在耳朵上鎏金,所以就成了黄耳杯,黄耳杯是椭圆形的,黄耳 杯整整盛 200 毫升,就是一升。22.10 ,关于度量:伤寒论中在药物的剂量上,涉及到 没有涉及到度量呢,涉及到了。比方说,五苓散用“白饮和 服方寸匕”,所谓“方寸匕”,是边长 1 寸的正方形的药勺,就 叫“方寸匕”。“取散以不落为度”。那么“方寸匕”,边长 1 寸到底是多少,就涉及到了度量。麻子仁丸这张方子里头, 用

16、了厚朴 1 尺,那么 1 尺到底是多长,也用到了度量。还是班固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这样的话, (一黍为分) 原书没这个话, 下面是原书的, 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 十尺为丈, 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长度的,也就是度量 的 5 个计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非常规律,都是十进制。那么 1 分是多少, 1 个黍米的直径,所以 1 寸就是 10 个黍米的直径 可见度量衡制在古代,就是以人们最常用的,离不开的粮食,作 为计量的基本单位,所以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是千真万确 的。现在到底 1 寸是多少呢,也是从出土文物考察,中国计量科 学研究院,收集了全国博物院保存的 14 把出土的汉

17、代的或者是 铜尺,或者是铁尺,或者是木头尺,或者是竹子的尺子。有的是 残片,一寸两寸,但是通过测量发现,一寸等于 2.3 厘米,一尺 等于 23 厘米。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出土的这 14 把尺子,都没有刻分, 可见在汉代量长度的时候, 不用特别精确, 因此在班固 汉书 律 历志里头,没有直接说“一黍为分”这个话,这个话是从别的 话中有这个意思。汉朝以后,就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 了“分”, 6 铢等于 1 分, 4 分等于 1 两。在伤寒论中,以“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只有一个方子, 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张仲景那个时代,不会用“分”来作 衡重单位,因此麻黄升麻汤肯定是晋朝以后

18、的人在抄写的时 候,把药量给改了。在金匮要略里,由于不少方子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 单位来计量的,肯定是经过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给折 算的。所以就使我们明确知道,这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27.20 ,有的方剂,比方说三物白散,它说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贝母三分,那个“分”不是指的实际的衡重单位,而 是指的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还有四逆散中,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各十分,那个“分”也是指的剂量比例是个十份,也就是各等分。所以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要注意,计量中的“分”字,除了麻黄升麻汤是具体的衡重单位之外,其他的“分”都是剂量比例。可是在金匮要略里就不同了,金匮要略里有好几个 方子,用“分

19、”作衡重单位,那我们肯定知道,这个金匮要略 基本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把计量给改了。这是我们 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接着我们还要说的一个问题,从晋朝到宋朝,中国的度量衡 制发生了特别明显的剧烈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呢, 1 斤由 2 50 克一直上升到 600 克左右, 1 升由 200 毫升上升到 1000 毫升。 1 尺由 23 厘米上升到 33 厘米。这就是从晋朝到宋朝,也就是七八百年,不到一千年时间, 为什么度量衡制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 根据中国计量 科学研究院,他们的理解认为,这主要是当时社会地主收租都想 多收一些,国家征税也想多收一些,所以常常把这个斗,给偷偷 地

20、扩大了,那么张家地主看李家地主把斗扩大了,所以,张家地 主也扩大了,那么王家地主看他们两家都扩大了,所以,王家地 主也扩大了,最后国家一看,你们的斗都那么大,我重新制定个 标准吧,然后国家的重新制定的标准又大了,当这个已经成了固 定的形式之后,其他的地主还想,哦,原来这个斗可以偷偷地扩 大,那么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重新扩大。所以也就是 600 年 不到 800 年之间,度量衡制度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 容器的扩大,那么衡重能不扩大吗,吧说长度能不扩大吗。可是 到了宋朝以后,一直到了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 稳定下来了,没有那么再随意扩大,为什么后来这 1000 年就没 有随

21、意的扩大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而靠货币的流通,你 看过去的小说,都是拿银子来支付,拿支票来支付,那时候叫银 票,拿银票来支付。 这样的话, 还有粮食收进来, 你还要卖出去, 你总不能收进来是大斗,卖出去是小斗吧,你没有信誉的话还怎 么继续做买卖,所以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 通,度量衡制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了, 因此度量衡制度就稳定下来了。31.20 ,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 度量衡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 的。到晋朝、到唐朝、到宋朝,这一段时间,国家是怎

22、么规定的 呢,你看从晋书就有说明,唐代的史书上也有说明,说医药 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天文是涉及到天象,天文是涉及到国家安危 的问题,古代很重视天象,它认为天象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征兆。 所以,天文和医药一定要保留古制,而社会上一般的商业就用新 制。所以到了唐代, 孙思邈的 千金要方 ,王焘的外台秘要 它的药物计量仍然是保留的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它的计量 保留的都是汉制。宋朝国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 中药的剂量, 宋朝改用了煮散, 就是把药物做成粗散, 然后煮散, 连药渣滓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滓一 块吃的话,药量绝对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

23、小。这样药量一减少呢,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衡重的计量 单位上,它用了哪些计量单位呢,它用了斤、两、钱、分、厘、 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中药书上,是以这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 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就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由于宋朝到清朝的度量衡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从宋 代到清代中药书, 基本用的都是宋代的这种度量衡制。 这样的话,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度量衡制发生过许多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 但是,我们在考察中医中药书籍的药量的时候, 实际上非常简单, 宋朝以前用的都是汉制, 宋朝以后用的都是宋制, 一直到解放初, 用的都是宋制。解放以后,对度量衡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为了换算方便,把

24、 一斤变成了 500 克,但实际上在中药计量上变化不大,比方说, 过去老中医大夫开 3 钱,今天 1 钱就是 3 克, 3 钱折合 9 克就是 了,有时候药房的师傅,算价钱的时候,因为药物的价钱都是以 10 克为单位来计算的,嫌算的不方便,你即使开 9 克,他也给 你按 10 克算,因此医生干脆把 9克这个药都写成 10 克。所以在 中药计量上, 宋朝以前的书是汉制, 宋朝以后的书就等于是今制,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有个别的地方,它的度量衡制改革的 时候,和我们大多数地方不一样,比方说黑龙江,黑龙江在度量 衡制改革的时候,就把一两当做 50 克,一钱当做 5 克来算。所 以他看到我们关内人

25、开方,是 3 克、 6 克、 9 克、12 克,而他们 那个地方呢是 5 克、 10 克、 15 克、 20 克,是以 5 为单位来计量 的,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36.00 ,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经方药量的折算。我们举一个 例子,就以麻黄汤为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杏仁七十粒去皮尖。一两是 15 克, 3 两就是 45 克。麻黄 45 克,桂枝 30 克,甘 草 15 克,杏仁去皮尖 100 枚杏仁称完了是 40 克,那么 70 枚杏 仁就是 28 克。这就是张仲景当时开的麻黄汤这张方子的药 量。可是这麻黄汤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再 煮其他药,最后煮取二升半,

26、每次温服八合。这个实际上是他的 几次治疗量呢,三次治疗量。如果吃了一次以后出了汗了,后面 就不能再吃了。那么他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呢?一次量麻黄是 15 克,桂枝 是 10 克,甘草是 5 克,杏仁是 9 克。和我们今天在一般情况下 开麻黄汤的量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今天煮药和服药的方法, 和古代不一样,我们今天呢,一付药煮两次,张仲景不管是解表 药还是补益药,他就煮一次,那么煮一次最多最多能把药物中的 有效成分提取出 45,最近我看到有个报道说可以提取 50,过去我看到实验, 经过测定, 只能够提取出它的有效成分的 45。那么言外之意,还有 55或者 50的有效成分在药渣里头,张 仲景就把这个药渣

27、滓给扔掉了。而我们今天呢,把药渣滓拿来再 煮一次,最起码还能提取出药物的全部有效成分的 30-45 ,也可以勉强作为一次治疗量。 所以我们今天开的这一付药, 煮两回, 是两次治疗量,张仲景开的那一付药,煮一回,对于麻黄汤 来说,是三次治疗量。那么既然是煮药方法和服药习惯的变化, 我们今天开的这一付药,就是一次治疗量的话,我们要严格折合 的话,就是看张仲景这张方子,他的实际量折合成今天的量,然 后看他是几次吃, 我们除以几, 我们今天开药的药量应该是这样。我们再举个桂枝汤的例子。桂枝汤:桂枝是三两,芍药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是 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所以它的一次量是,桂 枝 15

28、克,芍药 15 克,生姜 15 克,甘草 10 克,大枣是 4 枚。由 于有人说汉代的一两,你今天大体用一钱就可以了,这只是说大 体用一钱就可以了,他省略了中间很多换算过程,结果有人在开 桂枝汤的时候,他记住了汉代的一两今天用一钱,那么桂枝 3 两今天用 3 钱的话就是 9 克,或者开成 10 克,芍药 10 克,生 姜 10 克,甘草 6 克,大枣他忘了,开 12 枚。我说你怎么这么开药啊,他说我按照张仲景的方子开的啊, 你看古代的一两等于今天的一钱,我今天这么换算过来,实际上这中间省略了一个三次吃和一次吃的问题,你把大枣还开 12 枚 的话,你想想这个方子是不是在煮枣粥啊。所以大枣没有折合

29、, 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起注意的。那么这样来看,伤寒论中有的方子吃三次,是三次量, 有的方子还有吃两次的,是两次量,有的方子就吃一次,像那个 干姜附子汤,还有桂枝甘草汤,是为了急救,急救的东 西你不能老吃,就是吃一次。还有的方子吃五次,像我们后面要 提到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他是分作五次吃。那么我们要搞这个药量的换算的话, 既要知道汉代的一两等 于今天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那么我们要记住 的东西太多了, 这样就很麻烦, 所以在我讲清楚汉代的度量衡制、 汉代的服药方法, 和今天的度量衡制的关系和今天的服药方法和 煮药习惯不同之后,我们提出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经方药量的 折算非常简

30、便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说你在一个地方工作, 你首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当地的医生对于常用中药的常用量。 比方 说你是北京工作的,你知道桂枝在一般情况下用 10 克;你到黑 龙江工作,你知道他那里的桂枝,常用量就是 15 克;你是在台 湾工作的, 台湾常用的桂枝的量就是 6 克;你知道他那里的习惯。韩国也是这样,在汉城,桂枝的常用量就是 6 克,他是我们北京的大陆的常用量的三分之二。知道这个习惯以后,然后按照经方的剂量比例去套用,麻黄、桂枝、甘草,麻黄汤中剂量 是 3:2:1 ,那桂枝常用量是 10 克的话,这个地方麻黄你就可以 用 15 克,甘草你就可以用 5 克。10如果这个地方的桂枝常用量只

31、是 6 克的话,那你麻黄用 克,甘草用 4 克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既符合经方的 用药习惯,也符合当地的人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当地医生多年来 摸索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简便的经方药量折算方 法,这个是最实用的方法。所以你不用去记这个经方吃了几次, 但是你一定知道汉代的 度量衡制,和今天的度量衡制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伤寒论中,以重量、容量来计量的,比方说水,那么 我们今天还是按容量来计量,但是有点药呢,他是以容量来计量 的,我们今天就不再习惯用容量计量了,比方说半夏半升,粳米 一升,那么我们今天怎么折算呢,可以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 再称重。比方说有人称粳米一升,现代用 200 毫升的粳米称重,大概 是 180 克,一升粳米是 180 克。粳米是什么东西啊,粳米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一个科的植 物,但它是在旱地生长的。所以有人开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里没有粳米,他就随意的说,那就抓上一把 大米吧。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 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 里是养胃气的,保胃气的。你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养胃气、保 胃气的作用之外, 它还有一点利尿的作用, 我们上次不是讲过吗, 它是水稻,水田里长的东西,它还有一点利尿的作用。所以一个 热盛伤津的证候,严格的说用水稻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