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6.48KB ,
资源ID:36035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035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1、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职能,现提出如下任务分工。一、发展任务(一)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1.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学前教育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发展并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城乡幼儿园建设和改造纳入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农牧厅。列在首位的为牵头部门或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2.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

2、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3。优化城市、县镇幼儿园布局结构,在城市、县镇改扩建、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在每个乡镇改扩建、新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改扩建一大批村幼儿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以及优先安排建园用地等政策,鼓励村集体、社区等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努力形成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局面。(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4。实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建立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管的学前教

3、育管理体制。(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5.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6。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7.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与服务。(省教育厅、省人社厅)(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8。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改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9。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

4、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口委、省政府研究室、团省委、省妇联)10.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县镇学校寄宿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1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按照“四个集中”(即高中向城

5、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布局结构调整思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结构,积极推进教育移民,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12。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集团化办学,均衡配置优质师资、设施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13.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办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逐步解决城乡、区域、校际

6、之间差距问题。(省教育厅)14.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与监测制度、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额教学。严格执行课程方案,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省教育厅)15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省教育厅、省语委组成部门)16.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17.积极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和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提倡合理

7、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体育局、团省委、省妇联)(三)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8。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19.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

8、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省教育厅、省人口委、团省委)20。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省教育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2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2。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养经

9、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人社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23.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省财政厅、省教育厅)24。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衔接沟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省教育厅、省人社厅)25.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立健

10、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换代相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深化培养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推进学分制改革,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人社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26.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和盘活现有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一批职业教育学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政府法制办、省社科院)27.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财政专项为依托,集中力量在全省建设10个省级示范性、综合型、开放式

11、实训基地,建设80个满足教学实践需要的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场(室),基本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实训基地网络;集中力量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校、3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6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8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牧厅)2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项目,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加强与天津等职业教育发达地

12、区联系,进一步拓展“对口支援”渠道,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牧厅、团省委)29.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甘肃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政府法制办、省工商联)30.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鼓励企业、行业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联)31.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

13、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依托职业学校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大力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支持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农村培训学习中心。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牧厅、省扶贫办)32.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省财政厅、省发展改

14、革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33。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省教育厅、省人社厅)34。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等有关规定。(省人社厅、省教育厅)35。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36.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行优秀中职生免试就读高等职业学校制度.(省教育厅、省人社厅)37.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推进教育移民,提高就业

15、质量。(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牧厅、省扶贫办)38。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省人社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五)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9.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将高校设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40.加强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通过招生计划、基本建设等手段,调整学科专业办学规模,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积极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

16、科专业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41。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重点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4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将省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快省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组织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招生“协作计划”和“对口支援计划”.(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43。加强师资

17、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千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省教育厅、省人社厅)44。形成办学特色。科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建立健全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的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行不同的办学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导向作用,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形成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省教育厅)45.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

18、改革工程”,建成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深化教学改革,注重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办法,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团省委、省社科院)46.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大学

19、生创业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47.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制定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奖励办法,健全完善研究生奖学助学体系,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紧密结合。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创新潜能的考核。积极推进学术

20、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院)4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逐步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49。建立高校区域合作育人机制,深化合作办学试点,推进教学联合体建设,实行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1、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50。提升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科研体制。继续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研创新基地,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切实增强高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社科院

22、、省知识产权局)51。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建立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社科院)52。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校际、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集中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和拔尖人才培养.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社科院)53.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

23、与决策咨询,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协、团省委、省社科院)(六)积极发展继续教育。54。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发展继续教育。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人口委)55。建立健全发展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健全

24、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务(职称)评审、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鼓励个人通过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人口委、省政府法制办)56.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调动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促进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

25、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人社厅、省广电局)57。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创办老年大学。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省教育厅、省人社厅)58。建立健全扫盲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扫盲和后续教育工作。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

26、、省民政厅、省农牧厅、省文化厅、省人口委)(七)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59。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支持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委、省财政厅)60.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强民族高校基础能力、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人社厅、省人口委)61。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

27、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学校。(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62。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在兰州市举办一批面向藏区招生的中职学校(班),继续开展与东部及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办班。协调对口支援省份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援力度,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实施藏区高等教育发展工程,积极争取中央部门高校和外省优质高校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进行对口支援。扩大少数民族

28、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规模。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鼓励教育发达地区学校优秀干部和教师到民族地区学校任职任教。(省教育厅、省民委、省人社厅、省政府研究室)63.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双语课程改革,探索和推进新型双语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学实践性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编译、出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民族中小学特点的双语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和民族班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制订双语教师合格标准和认定办法,探索建立双语教师保障制度。依托甘肃民族

29、师范学院等民族院校,建设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协调省内外民族院校,拓宽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渠道,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省教育厅、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64.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教材建设,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宝库,突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鼓励开展民族传统技能学习,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依托各市州、县市区

30、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一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省新闻出版局、省宗教局、团省委)(八)积极推进特殊教育。65.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残联)66。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着力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人口委、省残联、团省委)67。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

31、和随班就读为补充,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完善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融合。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规范残疾考生招生、考试办法。把特殊教育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和评价体系。(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残联)68。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设立专项补助,大幅提高特殊教育教

32、师待遇和补助津贴。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建立健全残疾大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69.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特殊教育幼儿园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批标准化残疾人中职学校和高中阶段教育综合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省教育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残联)二、体制改革(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70。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