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5.69KB ,
资源ID:36017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6017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耳穴诊断原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耳穴诊断原理.docx

1、耳穴诊断原理全网发布:2011-06-23 20:42发表者:xx(访问人次:1428)自从法国罗杰Nogire.P的耳穴分布图问世以来,全球医学界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新的电子技术、电脑技术在耳穴诊、疗上的运用,促使临床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因此,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学科耳穴医学脱颖而出,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人体某脏器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处,出现“电阻抗”的变化。目前认为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有关。一、耳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外钠离子(Na+)的浓度高于膜内

2、的36倍;而膜内钾离子(K+)的浓度高于膜外的38倍,浓度高者向低处流动。当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或激惹时,则产生了以下程序:(1)钠通道首先开放,致使Na+内流,造成细胞内带正电荷的Na+离子增多,因此,电位突然升高,由-90毫伏上升到+20毫伏,这种膜内、外离子的运转所产的电位,叫作“动作电位”。(2)继之,钾通道亦开放,则出现了K+外流,使膜内的电位下降至-60毫伏左右,以上为细胞内外离子因浓度不同而“主动转移”。(3)钠钾泵的工作,使钠、钾离子各回原位,恢复原来状态,即“静息电位”,大约为-70毫伏90毫伏。钠原的工作须消耗能量ATP及产生生化代谢,此为离子的“被动转移”。以上电位的变化,时

3、间很短暂,且各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约为300400毫秒,耳廓细胞生物电的电位变化,尚待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细胞膜内、外离子的运转产生了电位的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它的出现即为细胞兴奋的指征!我们用现代电子仪器即可捕捉到这些生物电的微妙变化。二、耳穴敏感点电学变化的形成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巴甫洛夫早在50年代即提出“体表内脏功能相关”学说,这种相互关联,可以存在着一定的“定位”上的特异性,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心胶痛发作时的左上肢牵涉痛;胆囊炎发作时的右肩牵涉痛等,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神经、体液以及经络现称为第三平衡系统,而联系的动力是通过细胞的电学改变来实现的

4、。现代生理学实验表明,来自内脏或躯体某一部位的神经冲动,与来自皮肤某部或某穴位的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同一或邻近的神经元,发生聚合反应并相互影响。因此,当某内脏或躯体某局部有病变时,这些病理性的冲动与耳穴相应的神经元之间,则发生了病理性的联系,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种兴奋性又可通过相应的神经元或经络传递到耳廓相应的耳穴,使该处发生电阻抗降低、导电量增高的电学变化,即形成了耳穴敏感点。三、对耳穴的研究实验和学说(1)美藉朝鲜人Cho.M.H经过20余次人体实验后,提出的“德尔他(delta)反射,印证了上述论点。他将电子测温计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指穴或足穴或肩穴或腹穴上,然后在躯体的相

5、应部位,进行冷、热或针刺等刺激,在1015秒内,相应耳穴的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其中有个体差异;而非相应的耳穴,皮温则不升高。Cho.M.H指出:这种躯体(或内脏)、耳廓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径路,这不仅是耳穴刺激法的基本反射径路,也是其他穴位(体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由于这一反射图为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故称为德尔他反射。(2)孙庆余氏认为,传导生物电的通路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轴现象,它是一即穴位,包括耳穴和体穴。它们是向机体内、外通电的门户。这与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人体气、血聚集的地方”的论点相吻合。(3)赵钦等人对实验性胸膜炎家兔进行耳廓染

6、色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着色区的锌(Zn)、铜(Cu)、铁(Fe)、钙(Ca)、镁(Mg)、钾(K)等化学元素含量。结果发现,胸膜炎家兔的左、右耳廓着色区的上述化学元素的含量,都分别比非着色区高;亦比对照组家兔相应耳廓区高。统计学上呈现显著差异。赵氏认为,微量元素Zn、Fe等在耳穴着色区(即敏感区)的富集,显然是相关病理状态所造成。(4)管遵信等在实验性阑尾炎或胃溃疡家兔的相应耳穴的磷酸酶活性测定的研究中,发现家兔与病变耳穴(即着色耳穴),全部都有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存在,其他耳穴以及对照组的耳穴皆没有ACP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实验性急性阑尾炎、胃溃疡可使其相应耳穴的ACP活性升

7、高。这一发现不仅为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组织化学的依据,而且还为耳廓诊断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二章生物全息规律在耳穴医学中的应用一、xx全息规律甲事物的属性,经过相互作用,在乙事物身上打上烙印(或痕迹),而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甲事物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乙事物来了解甲事物。物质的属性就是物质所包含的信息,一切物质组成在属性上的同一性,决定了宇宙全息。哲学家提出的“宇宙一体,天人合一”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是一个小宇宙,每一个人都带有全宇宙的信息;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每一个细胞就带有人体的全部信息;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同样,透过某个家庭就可以了解整个社

8、会的面貌。“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可以从其悲剧性的结局,窥见当时社会的斑,及封建王朝的没落。因而认为:事物的部分涵纳着关于整体的全部信息,通过观察和研究局部,就能了解和把握整体。吕氏春秋说:“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由国皆有征。”因此,观马的一个局部(即口齿)即可推知马的整体状况,这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人类不仅通过语言文字,当今更有电报、电话、电传真等工具传递信息,而在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之间也有信息传递,通过相互作用,把自己的属性以信息形式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别的系统传来的信息,因此,系统的每

9、个要素原则上都寓含着其他系统,以至整体的信息。系统的等级越高,局部反映整体的现象越明显,局部中所包含的关于整体的信息也就越完整,越清晰,也就是说,系统的全息性就越强。例如大脑是人体的最高中枢,分化等级最高,因而它包含整体的信息,最完整、最全面。二、关于中医学的全息观念中国传统医学,观察“五官面色”、“舌部变化”、以及“寸口脉象”的局部现象,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及全身状况。古代医家,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及技术水平所限,不能直接观察机体的内部解剖结构和运动状况,更没有能力找到细菌、病毒、有害化学物质及癌细胞。为了认识人体和疾病,他们以人体的证候(症状)为依据,采取推理的方法,向外推认病因,向内推入脏腑机理

10、,即“观外而揣内”的方法。近代中医学的特点是偏重研究人体的整体功能,利用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原理进行间接的现象观察,并且认为传递信息的通道是贯通、网络全身的“经络系统”,而储存信息的场所是穴位(包括体穴与耳穴),也就是“宗脉、气血聚焦之所。”从而发展了针灸方法,针刺局部某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例如针刺曲池、大椎,或者耳尖、轮等穴可以退热;针刺三阴交穴或者耳廓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可以治疗月经不调;针刺内关穴可解除胸闷、心悸、呕吐等全身性疾病或症状。近年来,用电子仪器探测反馈回来的信息则能诊断疾病,从而认识到人体具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自控系统”,它就是“经络”,它有自动调节以维持人体各系统动态平

11、衡的能力。“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有形的物体或无形的太虚,无论宇宙的天体或大地上的万物,都存在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如:天和地;火与水;昼与夜;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表与里等,各属阳和阴,它们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些矛盾着、对立着、相互制约然而又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事物构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在人体内,阴阳之间强调平衡,假若“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如果某一方亢盛,那么,它的对立面就会起抵制、消除其偏盛的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平衡的指标,当抵制作用不能控制对方偏盛的时候,

12、或抵制功能丧失的时候,机体就出现病态。然而,阴阳双方彼此反照,相互包含,即“阳中有限”,“阴中有阳”,因而可以做到“以阴见阳”和“以阳知阴”,通过间接的途径,往往也可获得整体的信息。以上种种,都反映出中医学的全息观念。三、生物的全息规律在人体的某一部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节肢,一只耳朵,它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的内部完整性,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恰似整个人体的缩小,并且包含着全部整体各部位的病理、生理信息,具有以上特点的局部,称为“全息胚”。换句话说,每一个全息胚,也就是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认为,全息胚具有以下特点:(1)全息胚的

13、各个部门都分别在整体有各自的对应部位。(2)全息胚中的某一个部位与整体的相对应部位,其生物学特性相似。(3)全息胚中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的分布规律相同。(4)全息胚具有潜在的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或者叫做全能性。(5)全息胚是生物体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胚胎。在生物体中是广泛分布着的,称为泛胚性。例如,我们观察到盆景中的吊兰,它具有明显的泛胚性。它常从叶丛中抽出细长柔韧下垂的枝条,顶端或节上萌发嫩叶和根,因此可以发育成一个析的植株新的整体。又如原生动物中,腔肠动物的泛胚性也是很明显的。库氏(Kouler)将10公分长的蚯蚓,切成10个小块,给以适当的生长环境,不久,可观察到每一个小块都

14、发育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在环节动物,其每一个节体都是一个自主的生殖、排泄单位。最明显的例子是涤虫,它寄生在人的肠腔内,每个被排出的节段,即可在新的宿主体内发育为新的整体,即条虫的幼虫,以致发育为成虫。因此,概括地说,全息胚是生物体中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发育单元,同时又是生物体的结构单元。四、耳穴医学与生物全息规律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历代医家,发明和运用了耳穴诊治系统、面诊及面针系统、虹膜诊断术(是I.V.Peezely发明,根据虹膜上的一些可见的斑点变化来诊断人体疾病)、头皮针系统、鼻针系统、足针系统,日本亦曾有舌诊的报告,以及近年来的第二掌骨诊疗法等等。“生物全

15、息学说”的问世,使得这些疗法从理论上得到圆满的解释,给人们在漫长的探索中以极大的启迪!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以上各种诊疗法,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然而其中以耳穴系统的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疗效最确凿,因此数千年来,一直兴盛不衰。(一)耳穴渊源如果要追溯耳穴的历史,我们可以在2500多年前成书的灵枢经,以及2100多年前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找到源头。当时的古代医家早已运用耳穴治疗全身不同部位的疾病。但是,为耳廓这个

16、“全息胚”与整体相对应的各个部位,即耳穴,绘出较精确、细致定位图的却是法国的医学博士罗究,于1957年,他在“德国针灸杂志”上发表了“形如倒立胎儿的耳穴图”。其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耳穴诊疗的热潮。(二)耳廓的胚胎学说外耳,是人类祖先进化到哺乳类时,才分化产生的,是人类进化史上,头部出现最晚的部位。根据生物全息规律,“越是进化中分化得较晚的局部,等级越高,其局部反映整体现象就越明显。”因此,不言因喻,人类的耳廓,完全符合上述规律,因而就能全面的、详尽地反映出全身状况,是人体众多全息胚中,“全息性”较强的器官之一。人类的胚胎,发育至第四周末时,出现了五对腮弓,腮弓之间的凹陷,称为腮沟。人

17、的耳廓就是沿第一腮沟的组织,演变而成。此处的外胚层,将为形成耳廓的表皮、汗腺、皮脂腺等,中胚层将来形成耳廓的真皮和软骨等。神经组织、大脑、脑垂体等都起源于外胚层,与耳廓的表皮同源;而肌肉、骨、肾、睾丸、心、血液、关节等均起源于中胚层,与耳廓的真皮和耳软骨同源。从组织胚胎学的角度看,耳廓与大脑、神经系统、脑垂体以及内脏、躯干各组织器官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三)耳穴与内脏及对全身作用的相关性近年来,从经络、神经、体液等方面,对“耳穴与内脏的相关性”及“耳穴对全身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观察。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息论指出:越是分化程度高,功能比较强的部位,这种局部对应

18、整体的“对应层次结构”就越多,局部中所包含整体的信息也就越完整、越清晰。人类的耳廓,正是如此,全身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组织器官,无不在耳廓内都有其对应的穴法。法国Nogier博士发明耳穴图时,起初仅42个穴位,而经过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医疗实践,使它更趋完善,对于人体的“对应部位”更多、更全面,因此,其诊治的疾病就更广泛。目前,中国常用的耳穴图,得到耳穴界公认的穴位,已有200余个。诸如人体很小的部位,如腮腺、甲状腺、阑尾、以及耳垂部的上颚、下颚、面颊区、内耳等穴位,除了能治疗和诊断其“对应部位”的疾病外,还能治疗其功能方面的疾病。例如:内耳穴还可治因前庭、半规管或耳蜗病变引起的眩晕症(Audit

19、ory Vertigo)。又如神经衰弱点、降压点、降压沟、溃疡点、失眠点、激素点、喘点、便秘点、血液点等等,皆有调节其“对应部位”功能的作用。学者们对于“耳穴与内脏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管遵信报道,强刺激耳穴“心区”,可使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甚至面色苍白的现象,改刺另外的耳穴,则无此现象出现。于澎报道,刺激耳穴神门、交感、心、肾、脑点、内分泌,可以治疗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若在上述耳穴再加皮质下和耳迷根二穴,既能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又能治疗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的病人。因此表明,刺激耳穴对心率和血压皆具有“双向性”的调节作用。据彭悦报道,用激光照射耳区胃区或脾区,在胃电图上观察到对老年人体表

20、胃电波幅,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正常化作用,即它可根据机体状态的不同而对增强或抑制的胃蠕动,进行相应的双向性的调节。其结果与针刺或用激光照射体穴足三里相似。由于“对应层次结构越高”,因而耳穴对全身的调节作用也越明显。例如:脑点穴,其对应的部位是人体的脑垂体,因而在治疗垂体前叶或后叶所分泌的激素不足或过剩时,所引起的疾病如尿崩症、泌乳不足、月经过多、遗尿症、性功能障碍、催产、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智力发育不全等,皆可获良效。肾上腺穴所对应的部位是人体的肾上腺组织,刺激该穴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使儿茶酚胺及加压素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增高,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血糖增高的现象。因而可以抗炎症、抗

21、过敏、抗风湿、抗休克。国内病理生理学家,探讨了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与针刺(耳针或体针)的效应关系及对镇痛效果的影响。发现针刺后12天内,病人的血浆及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的含量都有增加,因而有增强镇痛的作用。而当切除试验动物两侧肾上腺组织,给以针刺时,则削弱了镇痛效应。同时证实,针刺肾上腺穴,可也就是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针刺耳廓肾上腺穴可以使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是构成“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如果刺激耳廓皮质下穴,观察其对全身的调节作用就更为明显。它在人体的对应部位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即包括丘脑、下丘脑、桥脑)等部位。大脑皮质是大脑两半球的灰质层,

22、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上最新、最高级和最完善的部分。刺激耳穴皮质下区,可调节大脑皮质思维活动以及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可治疗顽固性失眠症及各种神经官能症,可调节大脑皮质的许多重要中枢的功能活动,如: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言语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文字符号中枢等。因而可治疗偏瘫、失语症、失写症、以及中枢性的视、听障碍。对于人体来说,丘脑和下丘脑的功能极其重要和复杂,是植物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最高中枢,内分泌系统释放激素类的激发处。全身许多重要生理机能受其调节,诸如体温、呼吸、循环三大生命中枢、以及基础代谢、内分泌、性功能等。刺激其“对应部位”耳廓皮质下穴,还可治疗高烧、中暑及呼吸循环

23、衰竭的抢救,以及各种代谢失调与紊乱,应用范围极为广阔。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镇痛效果。生理学家观察到,针刺耳穴或体穴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外周神经传到脊髓,沿脊髓的腹外侧索传导到大脑皮质,激活了脑内某些结构如尾核、中缝核等的活动,与来自痛区的痛觉冲动相互作用,产生了“抵消作用”,也就是镇痛效应。针刺的另一效应是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释放。实验证明,有3H标记的5羟色胺给予动物,发现在针刺后镇痛效应好的动物中,从其脑组织内释放的5羟色胺含量明显增加。因此认为,脑内5羟色胺含量提高,在镇痛中起主要作用。在罗杰Nogier的耳穴图中就有交感穴(下脚端),其在人体的“对应部位”是交感神经系统,有解除内脏平滑

24、肌痉挛的作用,因而常用来治疗胃和肠痉挛、支气管哮喘、胆绞痛、肾绞痛、痛经等,可获立竿见影之疗效。刺激交感穴对血管(包括冠状血管)有舒张作用,因而可缓解心胶痛及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因而可治疗脉管炎、无脉症等棘手的难症。(四)耳廓与经络的相关性生物全息论指出:“全息胚中的某一个与整体相对应的部位,其生物学特性相似。”“穴位是相对应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经络是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穴位都存在着各个不同的“生物学特异性”,这是耳穴刺激疗法的核心问题。在临床上,利用各个耳穴不同的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组合、配伍和选穴

25、,这就构成了“耳穴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神经、体液因素之外,经络的作用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刘维洲等的研究发现经络有如下的特性:刺激耳穴可以引起十四经络的感传现象,其中有单向、也有双向传导,还有分支传导。在耳穴上,刺激某一点,可产生多经感传,或者多点刺激的感传循行同一条经络,而这些点,多分布是耳甲内。耳穴感传,有的在近耳廓处不出现,而在远处出现,相似于“正经感传”。耳穴感传,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及肠鸣音亢进等“脏腑反应。”循环感传显著者(即经络敏感人),用低频电脉冲,刺激其手指穴位,使之“感传线”上达耳廓(此为激活经络法),可提高感传的阳性率。感传也有趋病灶性。以上研究表明

26、,耳穴经络脏腑躯体的密切相关性,同时也证明了耳穴与脏腑躯体的联系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根据灵枢所载,手、足三阳经,直接上行于耳;手、足三阴经,通过表里络属,支脉相交,经别相合,间接上达于耳。因此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足见耳与经络的相关性。但经大量的实验证明,经络感传的线路,与人体的神经走向不同,感传的速度比神经的电脉冲传导速度慢得多。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在寻找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生物全息论认为经络是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细胞群的连续。因而,至今没有发现解剖学上的实体,只能是功能上、特征上相似的细胞群的线状连续。孙溥泉等提出的生物控制论对经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生物,特别是人类,体内存在着一个

27、控制系统,有控制、调节、联系以及信息传递的功能,能够接收、传递、沟通表里,协调阴阳,平衡虚实。”“决生死,处百病”。因此,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来看人体和经络,孙氏认为,经络相当于人体的控制系统,“气、血”则类似“信息”及其“载体”,经脉与络脉则是网络全身的通道,耳穴相当于信息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如果将上述理论,用图来表示,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在正常情况下,由控制系统即经络,传递信号到被控对象即脏腑及人体各部,使其状态发生一定的改变,被控对象又将当前的状况,通过反馈的形式的发生信息,传递至大脑高级中枢,经过“反馈适应”和“反馈调节”的过程,以调节人体各部、各系统相互之间的平衡以及各种功能的平衡。例如体温的调节、水分的调节、血氧的调节、血糖的调节及内分泌激素的调节等等,以发出新的信号,再由经络传递至被控对象,因此使人体保持了稳定的动态平衡。如果这些反馈适应性能减弱或丧失,则会产生病态。表现出各种偏亢和衰弱的临床症状。总之,刺激耳穴并运用“经络理论”取穴的方法,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并可获显效,主要是由于耳穴刺激疗法(包括针刺、电刺激、贴压、磁疗、激光等),可以“激活”人体内部的“反馈调节”系统,使病变部分重新获得新的平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