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41.66KB ,
资源ID:35965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965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男女差异心理学.docx

1、男女差异心理学第一节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 (一)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2、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二、课程的意义1、理论意义促进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自身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意义1、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2、增进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3、因性施教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实中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理论3、运用相关知识优化自身角色,做到两性间和谐相处4、尊重

2、理解 宽容第二节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注意:性别差异的确定:1、统计意义上的差异 总体比较的结果。2、男女两总体中各取样本 算出总体平均数结果的可靠性:1、结论不一 证据各异 司空见惯。2、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第三节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的条件1、 从思想发展史的线索看,须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2、从方法论的线索看,要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证据的科学方法。

3、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高尔顿 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施太伦 创立“差异心理学”;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达尔文 “进化论” 心理与有机体和环境的联系;19世纪后半期 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1882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 得出错误的结论:“女子在各种才能上都不如男子”;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施太伦 创立“差异心理学”(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70年代后长足发展。但两性差异心理研究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各种解释杂乱无章,迫切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麦考比和杰克林 1966麦考比性别差异的发展;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

4、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来自布洛克“尽管性别差异心理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然而他对这个领域的描述却是有争议的。”她认为有三个弱点:1.资料根据的弱点2.已有研究进行考察的框架具有的弱点3.收集资料、计算结果和进行推论方面的误差导致的弱点。 尽管有批评,但人们还是公认: 麦考比和杰克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对男女差异心理研究的最为杰出的贡献,是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一座里程碑。 直到今天,与其他主要的心理学分支相比,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但在西方心理学界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

5、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性别心理学 性别:心理学视角 我国起步晚,零星、缺少系统状态三、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一)确证的结论:(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4)男子更有攻击性(二) 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第四节

6、 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 1、弗洛伊德 尚男抑女论 弗洛伊德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认为每一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人体某一性感带,个体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性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五六岁,要经过三个固定的连续发展阶段: 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男女相同) 肛门阶段排泄(男女相同) 生殖器阶段 男孩“去势恐惧”;女孩“阳具羡慕”2、多伊奇女性类型说 1944年海伦.多伊奇女性心理学 相信妒忌男性和恋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的巨大作用

7、 观点: 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 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 女性型 被动、自恋和受虐 男性型 主动、竞争和攻击性 3、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 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4、阿德勒的男女平等观 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 (女权运动的先驱) 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 青春期的性教育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1、性别定型的基础 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

8、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 (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2、两性角色的获得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婴儿母亲 儿童泛化 同性模仿 特定的赏罚3、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

9、,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1、认知发展两性观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认知结构 心理图式(心理建构) 人的智力依据同化、调整而达到平衡和发展 智能发展阶段理论2、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柯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并将他的认知原则推广到性别角色领域。基本内容: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

10、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7)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3、性别认同及其发展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1)性别认同 2岁 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 3岁 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 4-5岁 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 6-7岁 知道性别与解

11、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 此过程不以提供生理解剖知识而加速,须等待儿童心智发展到足以了解这个事实才能进行。(2)性别分化 性别认同行为与性别一致 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 男性意象-权力 尊严 侵略性(刻板印象) 女性意象-抚养照顾孩子 (刻板印象) 男女都有珍视与其性别相一致事物的自然倾向 男孩:自我一致性与权力尊严不矛盾稳定的性别化偏好 女孩: 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3)亲长认同 男孩 “我是男的” 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 女孩 “我是女的” 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 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

12、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 “互补模仿” 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 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化人类学观2、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1)狩猎与采集(2)园艺文化(3)农业文

13、化(4)游牧文化(5)工业化社会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1、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2、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3、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的确是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第二章 男女差异心理第一节 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的起源生物学差异两性差异心理发展和展示的前提和最初的开端一、两性差异的生物学过程分为几个步骤:1、 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2、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3、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一) 性别的遗传决定 遗传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染色体 46条,23对(22对常染色体

14、1对性染色体XX、XY) 性染色体携带着生命所必需的影响性决定和男女分化的基因 女性的X染色体较大 男性的Y染色体较小(1/3 , 1%) (二)性腺与性激素染色体性腺 性激素-两性进一步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男性 睾丸 睾丸酮 女性 卵巢 雌激素和孕激素 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只是量上不同。 (三)性激素与1.下丘脑 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激素的不同: 大脑分化不同 男性女性来源睾丸卵巢分泌模式持续分泌周期性对特定激素的敏感度不同 2.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对大脑两半球分化产生

15、影响,因而雄性激素在发育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同样可能影响两半球的组织发育。左半球在还没有雄性激素分泌时就开始发育了。右半球发育晚,在它的发育关键期内已经具有雄性激素,由此它的组织发育较多地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女性胚胎中的雄性激素的含量不多,受其影响也小。这也许是女性言语发展早和功能单侧化程度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性激素与行为 两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形成两性不同的性腺,此后所有的两性生理、解剖学的分化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完成,而且性激素还对有机体的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

16、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三、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 性别同一性 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 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性别同一性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 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1、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 2、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 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 性别同一性的不同决定两性行为、人格等方面的差异,生物学

17、的两性差异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不是决定男女性别行为的主要原因。四、生物学上的优势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 世界各国,不论其文化背景方面有多大的差别,女性都比男性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生物学的先天倾向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而两性差异生理过程方面的表现是很有限的,有时甚至不如个体差异明显,理解上要注意。 五、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一)两性差异心理与遗传 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 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只占全部染色体的不到2%,其中多于98%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 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二)两性差异心理与性激素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1、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

18、的影响2、对抚养行为的了解3、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 女性易变的、感情脆弱的(三)两性差异心理与解剖构造1、最根本的解剖学差异为第一性征差异(生殖器差异)2、两性解剖学差异另一表现两性脑组织的差异现代脑科学的发展肯定了两性脑组织上的差异主要在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 在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反馈环路中,下丘脑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决定垂体分泌是周期性的还是非周期性的。这对人类的行为有某些作用(性行为和侵犯行为)。 男性大脑两半球的专化性比女性显著。(四)两性差异心理与生理机能 两性生物特性的差异,也在生理机能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体能、生理成熟。这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不同的关联。性别体征 体

19、能男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力量、肺活量、爆发力、运动速度、活动强度女体格矮小脂肪丰满耐力、柔韧性 两性的生物特性与两性的心理行为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第二节 两性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变异不同文化间性别角色差异显著。 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文化分为: (1)狩猎与采集 (2)园艺文化 (3)农业文化 (4)游牧文化 (5)工业化社会 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 男女虽然有生物学意义的性别差异,但有极大的可塑性 社会文化的作用二、性别刻板印象(一)定义 性别刻板印象 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它来自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对待两性

20、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歧视(二)生活中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身体特征心理特质角色行为男性高大强壮刚强自立粗犷社会工作女性纤弱苗条温柔依赖细心家务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通过习俗和舆论表现出来。 无形的舆论 调节人的行为(三)性别刻板印婴儿出生父母就体现出来 父母对新生婴儿的知觉印象 区别对待(儿童) 成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成人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社会约束行为。象的体现三、大众传播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成为塑造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展示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常会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期待,并最终会影响人们的性别行为和心理第三节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两种重要的直接作

21、用方式和内在机制: 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 模仿学习与认知发展一、性别角色的含义及发展 1、什么是性别角色 时蓉华 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化 所谓性别角色化,从个体来说,就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二、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 父母:儿童的抚养者 心理行为的塑造者父母等人的直接社会化作用的表现: 控制调节 执行强化 成为榜样楷模(一)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的程度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男孩女孩家长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按生物性别不同而加以区

22、别对待的表达爱与关注方式不同 父母与孩子相互作用的量 言语相互作用的量 情感的相互作用 父母对孩子施加的限制(二)性别定型的塑造 两性性别定型化的心理行为主要是父母和其他代理人按照基于文化背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模式加以塑造的。他们所具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到他们对两性儿童两性性别定型化行为的塑造主要通过强化实施。 适合生物性别的心理行为 鼓励 肯定强化 不适合 惩罚 否定强化 有趣的倾向: 女孩 适合鼓励 不适合-很少惩罚 男孩 适合-很少鼓励 不适合-更多的惩罚 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父母往往更注意培养男孩不要有“娘娘腔”,而不太在意女孩的“假小子”行为。 施加的社会压力,使

23、其心理行为适合于各自的生物性别。 通常男孩比女孩受到更多的处罚,特别是身体的处罚 父母在养育活动中无意于塑造两性差异,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两性差异心理的形成。(三)父母的性别与子女的性别性别交叉影响: 父母均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子女更为严厉,对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子女更为宽容。三、模仿学习与认知发展(一)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 是一种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行为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在相似情境中表现出类同行为的过程,是人的社会行为传递的一种心理机制。 多数有关性别定型的研究都强调了模仿和认同在获得性别定型行为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直接的强化+ 模仿 父母 抚养者 榜样楷模 更多模仿同性榜样 模仿学习也

24、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认知发展麦考比杰克林对“获得”与“表现”的区分 获得行为可以是没有性别定型的 而表现的行为则可以是有性别定型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关键在于让儿童通过认知的发展,建立性别同一性米谢尔:促使儿童对性别定型了解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直接的、间接的)第四节 性别差异心理发展的阶段一、产生性别偏好的阶段 23岁 男孩女孩有较明显的对不同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 3岁 开始个人偏好与社会性别角色相联系,真正的性别偏好形成 4岁 明显的稳定的偏性选择二、采取适性行为的阶段46岁开三、性别角色认同的阶段始表现出性别定型的行为 女孩比男孩早 女孩采取适性行为与性别角色认同是同时的,即两阶段合一 男

25、孩两阶段是相继的 最基本的解释: 母亲是孩子最初角色认同的榜样 男孩须打断此认同,榜样转移,转折较困难 林恩 受到批评 强化。男孩不适性的行为受到更多的惩罚,也许就是为了阻断男孩与母亲的认同。 迫使男孩的性别定型更充分。 惩罚强化的负作用-男性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女性角色产生很大的敌意,女性对男性心理行为和男性角色很少有敌意。 加之男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价值 牢牢据守男孩虽然性别定型很严格,但不一定很好地认同于男性的性别角色; 女孩虽然很好地认同于女性性别角色,但性别定型不很严格。第三章男女的只能的性别差异一、男人女人谁更聪明?争论 有差异 “男子智力优于女子”“女子智力优于男子” 各有特点 无差异

26、一)从发展的年龄看智力 最新研究结果: 男女幼儿智力几乎没有差别。即使偶尔有差异,也是女幼儿比男幼儿智力活动好 我国多数心理学者认为 男女智力差异的发展变化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 婴儿期几乎没有智力差异 幼儿期女孩智力优于男孩 学龄期女性智力明显优于男性青春期开始女性智力优势有所下降,下降趋势一直维持到女性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男性青春发育高峰期出现,男子的智力才开始逐渐优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就越明显,一直要维持到整个青春发育期结束为止。以后智力差异的发展越来越不受制于年龄,而与教育、文化、实践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逐渐减弱。 男女中学生除推理能力没有明显差别外,其他因素男生均高于女生,

27、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男女差别较大。(二)从智力分布看智力智力分布研究获得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智力分布: 大量的测定人的智力并且将所得智力分数标在二维坐标图上,典型的智力分布曲线是一条两头扁,中间凸起的正态曲线 男子智愚较为悬殊 女子智力较为均匀 (男子智力发育很好和很差的两端都比女性多) 两性智力总体上是平均的二、认知过程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除视觉外,其他感觉女性都优于男性 视觉 女性暗视觉敏锐 男孩视觉深度 触觉 女性更敏感 听觉 女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性较男性高 嗅觉 女性更敏感 味觉 女性对苦味较敏感,比较喜欢甜味 男性对咸味较敏感2、错觉的性别差异特定情况下男女都会出现

28、错觉,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错觉 实验证明,男性一般在水平线为8-50毫米时容易发生错觉,但女性在水平线超出这一范围时也容易发生错觉3、通过视觉通道引起的空间知觉男性明显占优势空间知觉的性别差异 生活中表现: 女性更多借助于某些具体的地点识别 男性借助于方向和距离识别(脑中“方位地图”) 原因?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空间能力“潜在可能” 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成为现实空间知觉声音定位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强(二)记忆发展的性别差异1、记忆类型的性别差异女性 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 男性 逻辑记忆优于女性短时记忆 女性占优势(容量大)长时记忆 机械的、形象的信息,女性占优势 抽象、理解性的信息,

29、男性占优势2、记忆过程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识记方面从无意识记、有意识记角度看: 青春发育期前 女性都优于男性 青春发育期开始 无意识记 女性优势逐渐减弱 有意识记 青春发育期后,男优于女从机械识记、意义识记角度看:一般而言,机械识记女性优于男性,而意义识记男性优于女性。 随年龄的变化优势程度有所变化: 前 青春发育期 后 机械识记 女性 明显 不明显 意义识记 男性 不明显 明显(三)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类型和思维品质上1、思维类型的性别差异女性更多偏向形象思维,男性更多偏向逻辑思维 仅表现为各自有所偏重,不表现为能力的强弱 女性 形象记忆较强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 偏向形象思维 文学艺术教育 男性 逻辑记忆较强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 2、思维品质的性别差异 偏向抽象思维 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龄前期 女孩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学后 男孩优势 深刻性 灵活性 独创性 敏捷性思维品质各方面男性均略好于女性(四)想象发展的性别差异1、无意想象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女人的梦 和 男人的梦 梦中的环境:室内 室外 人物经历: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