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9.29KB ,
资源ID:35950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950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规划.docx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规划2006-2010年目 录一、专业基本情况 11、专业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 12、专业沿革 23、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根据在国内外同类专业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优势比较;深入剖析目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等。) 3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5三、专业建设目标 61、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6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63、专业发展规模 64、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包括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考研率、就业率等方面的目标) 6四、专业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71、教学内容和

2、课程体系建设 72、教学改革与研究 83、教材的选用与建设 94、教学质量监控(含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和具体措施) 10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11、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11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23、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 124、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2六、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131、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132、实习类课程建设规划 143、课程设计(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建设规划 15七、学风建设 17八、专业建设的保障和组织实施 18一、专业基本情况1、专业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发展智能化的建筑环境和建筑设备技术,创造健康、高效、舒适的现代室内环境为专业方向

3、,培养具备建筑热舒适环境技术、建筑(楼宇与小区)自动化集成技术、建筑空气质量环境技术、建筑给排水与消防技术、建筑设备降噪技术、建筑燃气输配技术、现代建筑新能源的利用和节能设计理论的综合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和应用研究的高级建筑(机电)设备工程技术人才,为吉林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的现代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本专业是在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系统加入建筑自动化教学内容,经拓宽形成的新专业。本专业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既重视培养学生在建筑设备工程设计、建筑自动化技术方面具有宽广的知识,又注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的运用能力

4、。除公共基础课外,学生主要学习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和流体输配管网;专业课程有通风空调、供热工程、建筑给排水、燃料燃烧及设备、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燃气供应和建筑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跨专业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建筑自动化、建筑电气等课程,并注重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专业口径宽,工作踏实肯干,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就业门路广泛,毕业后既可以到中、外资现代企业中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中小型制冷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室内外给排水、燃气和消防工程的设计工作。又

5、可到房地产开发、宾馆、商场、建筑小区等物业从事大型建筑的空调、制冷、供热、楼宇自动化等设备的策划、物业管理、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还可以攻读研究生学位继续深造。在我国设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院校有115所。在全国范围内主要的高校国家级的重点专业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在省内有此专业的学校有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程学院。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招生方向为建筑技术科学专业暖通方向,并在2005年新增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专业的硕士点,独立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我省首次设立此专业的硕

6、士点。我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全省处在领地位,随着我校的迅速发展,科研项目不断增多,与重点院校的横向联合力度的加大,我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2、专业沿革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开始设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专业,我校是1956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专业的学生(中专),为吉林省内最早设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专业院校。同年暖通教研室成立。当时的骨干教师有刘树仁教授,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王涛教授,吴明泉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均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供热通风事业的拓荒者。1978年我校成立本科,供热通风空调专业为我校最早开始招生的本科的专业之一,也是当时我

7、省唯一的暖通空调专业。当时,的骨干教师有冉春雨、张雅杰、赵小平、王宏范,目前,他们已经成为我省暖通专业的泰斗和领军人物。1999年,全国专业整合之后,城建系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更名为环境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06年更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设置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省外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褚明华,吉林省建设厅副厅长;戴昕,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在暖通空调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省暖通空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多教师在暖通空调空调领域的成果均为当时国内的领先技术。进入20世纪,课程组教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取

8、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省级优秀课程5门,主编/主审专业手册、教材3部,科技项目获奖5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在第十次硕士点申报工作中,以冉春雨教授为核心的课程组通过积极努力的工作,在国家组织的评审中专家评分为87.5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专业学科排名全省第一,取得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专业硕士授予资格。也是吉林省首次设立本专业的硕士点。为吉林省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专业于1979年开始招生, 每年招生人数为1-2个班,1999级扩招成为三个班,目前已毕业25届1500多名学生,学生分配到全省以至全国各地,有相当部分学生已经工作在重要的岗位,有部分已成为技术骨干

9、、车间主任、厂长、经理、建设主管的部门领导等。本专业在90年到97年之间,是学校最强的专业之一,教师全部为硕士研究生,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数量较多,最多时教师达到14位。现有专业课程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 1162 m2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34 台(件),仪器设备值 合计 130.67 万元,目前有12名专职教师和4名实验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通过十几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以科学研究和地方企业想结合的办学特色。3、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根据在国内外同类专业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优势比较;深入剖析目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等。) 本学科

10、是在99年全国专业调整后,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燃气热能工程专业整合成为现在的具有更深厚基础理论、更广阔专业拓展方向的应用技术学科。本学科是在多年来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形成的稳定且富有成果和经验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目前建筑技术科学领域中广受重视和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节能、环保”与“绿色建筑”是本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的建筑,是实施建筑环境与设备学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本学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何解决建筑物理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与相应的控制保证系统能耗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建筑物理环境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合成材料

11、作为建筑物内部装修和保温,并一味追求节能而减少风量出现的“病态建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也使人们认识到在这种低水平建筑物理环境污染下的潜在危险,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有害影响。所以,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起因和机理,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建筑物理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也是本学科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我校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中,无论在师资队伍、科研成果、教研成果等各方面均具有省内领先水平。一些主要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我院多位教师具有相关学科省级学会的学术兼职。在本学科领域与同类学科相比我校在建筑

12、环境及其控制技术方向和建筑物理环境及其控制技术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建筑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的特色是研究满足和保证舒适健康建筑物理环境的条件下,如何使建筑物理环境的控制系统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目标,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工程应用,以工程实用技术改造、新技术、清洁能源、余热应用为主,理论模拟计算分析为辅;以严寒地区冬季建筑物理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为主,夏季建筑物理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为辅,以体现和突出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的地缘特色。建筑物理环境及其控制技术是研究关于室内环境与房间内人员的舒适感觉和健康的关系。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室内温度的控制与检测,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讯设备、电子

13、办公设备及电子网络设备所造成的电磁、辐射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同时室内的声音、光线环境也是影响人的舒适及健康的因素。如何控制、检测及合理评价室内环境,分析影响人们舒适性及健康的物理参数及评价指标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课题,我校在此学科领域已展开一定的研究。 由于资金、设备、场地等诸多原因的限制,一些在研项目和即将展开的项目研究还不能进入实质性的实际应用阶段,科研力量得不到充分发挥,急需大量投资改善科研条件,尽量减小此方面和相关院校的差距。 目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师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2人,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上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和实验等),但有部分教师的科研工

14、作量偏少,开展研究及申报的课题不多,全年的科研经费低于50万,从整个情况来看,仍然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教授、博导),但这几年,专任教师的数量不断减少,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专任教师,竞聘到各级部门的领导职务,引进人员层次不高。主要是这几年建筑环境与设备行业需求的人才较多,工资比学校高得多,学校引进的力度不够,专业的建设条件差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在2005年获得硕士点,但从申报的材料上可以看出,真正专任教师的材料不多,教研室的科研力量还是比较薄弱,高水准的课题较少,获得的奖项很少,大部分是调出人员相关的材料,所以要加强和名校的联系,学校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引

15、进高层次专任教师。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使专业成为吉林省内有一定特色的专业。 基本思路:(1)根据国家的能源环保政策和经济发展速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学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实用性。(2)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的时数,在每门课中增加大作业的比例。(3)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变目前教师结构。(4)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开展科研活动,教学科研同步发展。三、专业建设目标1、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在东北地区以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环境与

16、设备工程专业,专业方向是以暖通空调为主,积极筹建燃气热能工程方向,办成有行业与地方特色的专业。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是一定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四年制本科。3、专业发展规模以稳定发展规模为主,前几年都是两个班6070人,今后每年的招生规模扩大为3-4个班(其中1-2个班为燃气方向)。4、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包括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考研率、就业率等方面的目标)(1)教学队伍建设:总人数1012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35名、讲师35名,博士率达到40以上。(2)实验教学

17、条件建设:实验室面积达1162m2,课程实验室为68个,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开出率达100,整个实验设备总价达130.67万以上。(3) 课程建设:建设工程热力学为省精品课程,暖通空调、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给水排水为省级优秀课,传热学、流体力学、暖通空调为院精品课程。(4) 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建成电子教案,60以上建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英语四级通过率达70,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80,毕业率达95,学时学位授予率达70,考研率达20,就业率达90%以上。四、专业建设的任务和措施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1) 现有课程体系及其特点(主要根据现行专业培养方案,

18、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方向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而设置的,本专业培养从事人工环境营造和人居环境品质优化、建筑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城市燃气、热能工程等)的设计与施工、楼宇智能化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方案制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培养未来的注册公共设备工程师。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该工程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应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保护环境,构建绿色建筑的意识,能够胜任建筑物内供热、通风、空气调节、室内给排水、室内燃气输配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的

19、开发、施工管理工作以及制冷与空调设备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物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以及特殊环境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单位从事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针对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工程技术类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综合性、理论性较强,课程课时多,使学生很难消化吸收,不能很好的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完善理论教学内容的重新修订。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已在2005年起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相关大纲已经公布),在修订过程中需增加部分相关的内容。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

20、容(课程体系建设负责人及分工)传热学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重点课程建设由刘晔总负责,工程热力学的讲稿、多媒体课件,重点课程建设由孙世梅负责;流体力学课程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课程设计由王春清负责;流体输配管网电子讲稿、课程设计由葛风华负责;暖通空调的电子讲稿、课程设计由冉春雨、王春清负责;建筑给水排水的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由林英姿负责;(2) 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工程热力学在06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在07年建成省级精品课。2、教学改革与研究(1) 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划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工科专业目录关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加大教改力度,改造和拓宽现有专业,适当增设新专

21、业。坚持贯彻“精品加特色”的办学理念,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专业精深、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5年内承担科研项目、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或教材数量翻一翻。 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 2006年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硕士生10名左右。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学院和我系制定的各种教学管理条理,低年级以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为突破,带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以考研为突破口,带动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实习基地、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及学生就业分配的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历水平、科研能力、英语教学能力。力争5年内35岁以下教师具有硕士学位,35-45

22、岁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扩大实验室面积,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改造,5年内使实验面积、设备总投资、设备总数翻两翻。同时扩大图书馆专业藏书数量,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专业研究前沿的新资料。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实用性、实践性。新颖性就是要把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及时介绍给学生,同时对那些老化、过时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实用性就是准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对那些复杂理论推导只作简单介绍,特出理论的应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实践性就是要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重点是怎样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各类问题。(2)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

23、划(含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及其它教学方法的实施规划)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主讲教师将所讲课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多媒体教学时间内,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讲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的有关信息的查阅和获取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其它的上网条件,最大限度地获取本课程的最新信息。实施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的教学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对课堂讲授知识的认可情况。在课堂上,主讲教师随时关注学

24、生上课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在课堂之外,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保证每位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知识。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板书教学信息量少不能充分显示图片信息等不足之处,逐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从而有效控制教学效果。(2)实验课的安排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穿插进行。通过实验一方面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3) 通过大量的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配合课堂教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4) 通过课后习题和思考题的作业批改以及典型题目的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作用,充实课堂的内容,增加信息量。目前主讲教师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了解教与学的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予以调整,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答疑。 2004年校园宽带网建成,完全实现了课程的网络教学。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学科改造与融合。增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适当整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基础理论水平,扩大专业覆盖面,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科研、设计、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硕士招生工作,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省级优秀课程建设。强化安全专业更适合于建筑安全领域的特色。发挥学科联系优势,树立整体观念,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

26、科发展。3、教材的选用与建设(1) 教材的选用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尽可能选择全国课程委员会推荐优秀教材,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自编教材.(2) 本专业教材使用计划(列出B、C类课程)课程名称名称作者出版社及时间备注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廉乐明建工版,2001第4版传热学传热学章新民建工版,2001第4版流体力学流体力学龙天瑜建工版,2001第3版流体输配管网流体输配管网付祥钊建工版,2001第1版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学朱颖心建工版,2001第1版暖通空调暖通空调陆亚俊建工版,2001第1版供热工程供热工程贺平、孙刚建工版4、教学质量监控(含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和具体措施)1. 有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

27、,包括上课时间、内容、讲课方式、实验安排等。 2. 每次课有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师生互动、作业和总结。3. 有内容全面、重点特出的讲稿。4. 教师进行互听课程,提出改进意见(每学期不少于五次)。5. 系部领导和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检查和听课。6. 教师和学生网上评教、打分,并进行结果进行公布。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1、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毕业时间、学校、专业学历现承担专业任务可承担专业任务冉春雨男1953.12教授88.06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专业硕研暖通空调学科带头人张雅杰男1947.03教授76.6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专业本科燃料燃烧设

28、备教研室主任赵小平男1947.03副教授76.06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专业本科工业通风课程设计葛风华男1963.04副教授04.06吉林大学环境工程硕研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重点课程建设课程设计王奎玉男1962.12副教授86.07东北大学热能工程硕研防火防爆主讲张璐男1971.06讲师1989.06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暖通专业本科建筑设备课程主讲课程设计刘其伟男1971.10讲师1989.06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暖通专业本科建筑设备主讲课程设计王春清男1973.02讲师96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燃气专业本科流体力学主讲课程设计张喜明男1974.04讲师03.03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暖通硕研传热学

29、主讲刘丹女1976.05讲师05.03上海交通大学飞行器专业硕研工程热力学主讲战乃岩女1976.04讲师06.03东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研流体力学主讲张兰女1979.08助教01.07哈尔滨工程大学暖通专业本科建筑环境测试技术主讲刘辉男1979.06助教05.07江西工业大学安全专业硕研安全工程学主讲课程设计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规模教师 12 人,实验技术人员 4 人,共 16人。教师专业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方向 10人,安全方向 6人职称结构教授2-3 人,副教授3-5 人,讲师3-5人学历结构博士 3-6 人,硕士5-10 人学缘结构本校本专业 1 人,外校本专业 15 人,

30、年龄结构50岁以上 3 人,40-50岁 4 人,40-30岁9人3、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序号姓名培养(引进)方向培训(引进)方式培训(引进)时间备注1葛风华热能工程在职07年博士毕业2张兰制冷工程在职06年硕士毕业3王春清建筑技术科学在职07年硕士毕业4张璐环境工程在职07年硕士毕业5刘其伟环境工程在职07年硕士毕业6战乃岩数值传热学在职09年博士毕业6博士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引进07年17博士或硕士安全工程引进07年24、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1. 加强学校和专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专业来工作。3. 加强联系,请本专业的教师和自己的同学、老师帮助介绍到我校来工作。4. 加强自身的提高,尽快拿到博士学位,提升教授职称,改变教师队伍结构。六、实践教学建设规划1、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1)培养方案要求的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数已开出实验项目数未开出实验项目数项目总数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上机实验具备条件不具备条件1工程热力学60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