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3.09KB ,
资源ID:35938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938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7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7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docx

1、第17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17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7.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1)定义市场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2)分类个人(或居民家庭)。a. 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购买主体之一,在由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b. 作为要素供给主体,居民个人提供人力资源或非人力资源,并借此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因为:a. 一方面,作为购买者,企业是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b. 另一方

2、面,作为供给者,企业将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a. 政府以交易活动的“第三方”身份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维护交易秩序,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b. 政府以调节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方面的目的,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c. 政府所需的资源及消费品,除运用权力手段程度不等地通过无偿调拨途径获取外,还借助于市场交易途径即政府采购获得。2. 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

3、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3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的最基础的部分。(2)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体”或“个体单位”的居民个人和企业,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4、。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1.居民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Household),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1)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地位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2)从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投资主体。b.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属于

5、真正的劳动力的供给主体。c.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在一定意义上,居民也不是真正的收益主体。d.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具有消费者主权的消费主体。要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自主决策权的经济主体,就需要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a. 要解放思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畅通投融资渠道,在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过程中,使居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之一。b. 要通过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真正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主体。c.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居

6、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元收益主体之一。d. 通过流通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有充分消费者主权的消费者。2. 企业(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认识的误区a. 一方面,将国有企业等同于国有经济,将国有制等同于公有制,将国有制视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b. 另一方面,忽视生产力的水平和要求,把实行国有制、扩大国有经济和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的分布范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地位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国有制及

7、国有企业的基本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必须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可以减少一些。(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非国有企业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确认国有企业、各种形式的公有制企业,还包括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3)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不同的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同的微观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微观基础的转变,最终建立起支撑新体

8、制框架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企业,应该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而,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其中心环节是将支撑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微观基础国有企业,转变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独立法人,以构造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4)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基本特征a. 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b. 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9、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c. 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d. 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形成前提企业形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关键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三、国有企业改革1.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1)产权不清。虽然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

10、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3)责、权、利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4)管理不科学。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

11、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根据在各个时期所确立的改革目标、理论依据、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差异性,20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可分为四个阶段:(1)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年)。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以增强企业的动力。(2)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 “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3)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 (1985

12、1992年)。按照当时理论界提出的“两权分离”理论(即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试图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3. 企业制度创新(1)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13、。(2)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3)制度安排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行为的作用。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替代的可能。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

14、激励计划,使得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紧密相关,让经营管理者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其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我国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

15、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7.2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 3公司治理结构二、问答题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3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4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5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答: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在经济学中,一般将其抽象地概括为三

16、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相对复杂。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又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主体。2. 现代企业制度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体制。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17、、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自由市场经济阶段企业的主要形式是私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公司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是由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它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成为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可以同社会主义所有制相结合,成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1)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一方面,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者之外的法人实体。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

18、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另一方面,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按照市场需求,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在法律责任上,股东与公司具有不同的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3)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3. 公司治理结构答:公司治理结构,也称之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

19、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规范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三者关系,其实质是通过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保证公司投资者的投资得到最佳回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现代企业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

20、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当今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典型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二是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典型代表是日本和德国。这两种体制目前也存在部分趋同的迹象。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问题,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二、问答题1.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

21、基本特征?答:市场经济中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的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等。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程度不等地要接受来自政府的有关调节和干预,但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2)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当然,在市场经济国家,针对特殊情况,对个别行业的企业也给予必要的扶持甚至补贴,但这种扶

22、持和补贴是有限的,不会在根本上改变自负盈亏的市场制度。(3)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约束。(4)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除必须接受相关的法律约束、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政府规制的约束、市场道德秩序的约束等来自企业外部的约束外,还必须实行内在的自主自觉的行为限制。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

23、防范机制。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企业要形成这些基本特征,关键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2.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1)产权不清。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

24、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上的产权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一约束机制。(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地集中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企业运营的行政化体现在各个方面:要素供给的行政配给制。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由物资部门调拨;企业的用工指标需由主管的劳动部门决定;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或行政性的银行拨付等。经营管理者的行政任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

25、者不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而是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并且企业的管理者按行政级别享受待遇。企业产品的调拨制。企业的产品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企业利润的统收统支制。企业利润由财政部门统收统支。(3)责、权,利不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论是与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者之间,不仅责、权、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责、权、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

26、重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只

27、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3. 结合中国实际,你认为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答: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后的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相关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形成

28、股东可以 “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转让方面,而且还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的作用;(3)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可以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利益为重,否则,将存在被其他的职业经理人替代的可能;(4)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激励计划,使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密切相关,让经营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股东的收益;(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鲸吞股东权益。我国的国有企业,在通过改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轨过程中,本身在股权结构上就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

29、,国有股和大多最终属于国有产权的法人股,在经过改制后的公司中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由此导致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这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过程中面对的焦点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要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地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

30、、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 4. 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答: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治制体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和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类型。一般来讲,大致分为下面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

31、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美、英等国家的产权结构特点是:产权结构分散化;在法人持有的股份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非金融事业公司的持股比重很小;在金融机构持股中,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比重为主,银行持有的股份比重很小。在持股结构上,美国限制法人之间相互持股。即使有,也只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单向持股,所以美国个人持股比例较高,股权结构分散。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是按照当代股份制企业理念而设计,尤其是美国,属于正统的

32、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股东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它选举代表组成董事会行使决策权,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若经营不善,股东们会向董事会施压,通过“用手投票”来罢免总经理,也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撤资,从新选择投资对象。这主要是美国有一个发达且完善证券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其他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而是由董事会去履行监督职责。作为公司资产控制权的所有者,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往往具有重要地位,兼有决策和监督的双重职能。(2)日本模式相比较而言,在亚洲模式的代表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控制企业股权的主要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公司。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日本的产权结构模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