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8.13KB ,
资源ID:35909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5909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药学考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药学考点总结.docx

1、中药学考点总结中药学考点总结.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中药学总结12010年04月12日 20:43以下仅是我个人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药,记住中药的功效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考点!比如羌活、白芷、藁本,皆有止头痛之功,但分别善治太阳、阳明和巅顶头痛。比如具有升阳之功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但柴胡善疏肝解郁,升麻还可清热解毒,葛根善解肌生津、还可止泻,善治颈项强痛。比如解表药中具有止血作用的,就是荆芥。比如既可以解表,又可以除烦的,就是淡豆豉。因为紫苏有

2、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的患者首选紫苏。把中药的功效记住,是应对各种中药考题的前提,是轻松顺利通过中药学的关键!只有把中药功效已经牢记了,才谈的到灵活应用,否则其他一切皆无从谈起!当然,背诵是必需的,也是需要下苦功的!中药学总论: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4. 五味的作用:辛:能行、能散、能润。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酸:收敛固涩、生津。苦:泄

3、热、燥湿、坚阴。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淡:渗湿、利小便。涩:收敛固涩。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四气五味;质地轻重;炮制;配伍。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4、: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

5、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 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10.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11.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12.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

6、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3.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 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14. 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15.中药剂量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16.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

7、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17.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18.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见药物举例,一定要记清楚。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包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后下。19. 服药时间: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8、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中药学个论:1一、发散风寒药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之要药。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常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常与白芍配伍。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5.香薷:发汗解表,化

9、湿和中,利水消肿。素称“夏月之麻黄”。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使用。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长于祛风。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常与荆芥相须为用。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宜。治太阳头痛(后头痛)。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要药。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巅顶头痛。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

10、止痛。过量服用易致中毒。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鼻渊要药。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二、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还常用治疗小儿夜啼不安。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常与菊花相须为用。长于清肺润燥,可用于肺热燥咳。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

11、升举阳气。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并可用于外感发热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使用。为疏肝解郁的要药。长于升阳举陷,常配黄芪、升麻等药相须。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大,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善治颈项强痛。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52010年04月09日 23:011.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

12、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2. 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3.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4.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5.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

13、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6. 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7. 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机能平衡。8.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10.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1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2. 燥邪

14、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3.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14.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5.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16.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7.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18.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19.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

15、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20.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1.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2.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体质;精神状态。23. 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24. 合病与并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25. 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

16、感邪后立即发病。26. 实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27. 虚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28.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

17、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29.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30. 正虚邪恋: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31.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

18、态的病理过程。32. 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33. 阴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34. 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35. 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36. 阴盛格阳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

19、,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37. 阳盛格阴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38.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39.

20、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40.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41.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2. 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43. 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

21、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44. 急则治标: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45.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46. “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47.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48. 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

22、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总结完毕,后面我准备总结中药学!中药学总结22010年04月13日 20:53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除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常与知母相须为用。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宜外用,研末外敷。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黄柏相须为用。治疗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可用于中期引产。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

23、血。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二、清热燥湿药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治热扰胎动。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善除大肠湿热以治痢。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

24、胆火。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三、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可用于热毒血痢证。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有“疮家圣药”之称。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

25、血,杀虫。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为治疗乳痈要药。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杨梅毒疮,肢体拘挛。1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治疗肺痈之要药。12.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13.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14.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16.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17.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

26、。治疟疾,每次10-15粒;治痢,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18.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19.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四、清热凉血药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

27、,解毒透疹。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五、清虚热药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前人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4.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中药学总结32010年04月14日 21:08一、攻下药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适于实热便秘,常与芒硝、枳实等相须为用。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

28、用开水泡服。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3.番泻叶:泻下通便。4.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二、润下药1.火麻仁:润肠通便。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三、峻下逐水药1.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2.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3.芜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4.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5.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入丸、散,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可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四、祛风寒湿药1.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无论新久皆可应用,尤以腰以下寒湿痹痛为宜。少阴头痛。本品善入肾经而搜风,善治风扰肾经,伏而不出之少阴头痛。2.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5.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为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之要药。为治脚气水肿的常用药。治疗吐泻转筋。五、祛风湿热药1.秦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